北京杂谈-老北京传说故事 第六集 《北河沿》
想知道更多北京儿事吗?请来Hey-beijing :www.heibj.cn
![]() |
北河沿大街,元明清至民国时此街为一段御河,乾隆时称为北河沿。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因地处东安门以北,御河北段而得名东安门河沿。1949年后称东安门北河沿。1965年将东河沿、北箭亭并入,改称东安门北街,1981年更名为北河沿大街。
北河沿的御河被刘半农先生誉为在北京城里带有民间色彩的,带有江南风趣的水。在先生的《北大河》里描写的民国时期的北河沿,河水永远满满的,亮晶晶的,反映着岸上的人物草木房屋,觉得分外玲珑,分外明净……两岸的杨柳,别说是春天的青青的嫩芽,夏天的浓条密缕,便是秋天的枯枝,也总饱含着诗意……
这条饱含着诗意的北河沿御河不仅有着秀丽的风景,在它的河岸和街区还留有众多的历史遗迹供后人回忆。
■被毁最早的皇城东门———东安门
皇城的东安门在北河沿大街南端的东侧。明朝永乐年间建造皇城时,建有城门六座,即大明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东安门、西安门和北安门。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皇城的城门陆续被拆毁。在皇城的城门中,最早被拆毁的就是东安门。
东安门是皇城的东门,与紫禁城的东华门相对而建。明初的御河在东安门之东,皇城之外,是都城中较为重要的一条运输通道,每日里的船只、商贾来来往往极为繁忙,因而喧嚣之声亦隆,严重影响了皇帝的“工作”和“学习”。于是在明宣德七年(1432年)时,将皇城的东墙东移至御河的东岸,这样御河就被圈入了皇城内,成了专供皇家使用的漕运河道。而东安门也随着皇城城墙的东移,移到了御河的东侧。这样永乐年间所建的东安门在宣德时就改为了三座门式,名字也改作了东安里门,后来又在皇恩桥上砌上障墙,将两门连为了一体。
东安门从明初建立时起一直过着较为平静的日子,但是到了民国的初年,这一带接二连三地发生震惊中外的事件,先是袁世凯被刺。1912年1月,袁世凯为了窃取革命果实,使出各种手腕妨碍共和,他的行径引起了全国人民的不满,这其中就有一群热血青年张先培、杨禹昌、黄之萌等人。他们为了清除这个实现共和的绊脚石,决定以暗杀手段来对付阴险狡诈的袁世凯。张先培、杨禹昌、黄之萌等人带着炸弹埋伏在袁世凯每日下朝必经的东安门大街附近,等候袁世凯的到来。不久果然袁世凯像往常一样在卫队的保护下从东华门出宫回府,走到这里时,张先培等人拿出炸弹投向了袁世凯的座车。可是没想到混乱中炸弹竟没有投中袁世凯的座车,只是炸死了几个卫队巡警。老奸巨猾的袁世凯趁机逃脱了。而张先培、杨禹昌、黄之萌三人却被逮捕,受尽酷刑,最终遇害。
接着2月,袁世凯为了抵制南下就任总统,密令曹锟部在北京发动兵变,在东安门演出了一场“烧杀抢掠”的惨剧,混乱中燃起的大火将东安门吞噬了。这座有着七间三门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的壮丽城门永远地消失了,只在北河沿大街的东南角留下了一些旧迹供后人凭吊。
■东华门大街路北的英亲王府
从东安门往西过御河就是东华门大街。此街在清宣统时称为东安门大街,民国后沿称未改。1956年以东安门原址为界,东段称为东安门大街,西段称为东华门大街。清初在东华门大街路北曾有一座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英亲王府。
英亲王府大致在现在的智德前巷里北京市二十七中的位置。英亲王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二个儿子,多尔衮的胞兄阿济格。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为清朝打下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顺治元年(1644年)阿济格带兵入关破李自成大军,被晋升为英亲王,后又被授为靖远大将军。在与李自成军队的交战中,阿济格杀李自成的骁将刘宗敏,俘虏了号称是李自成军师的宋献策,使李自成军队一溃千里。
此后多尔衮的势力不断膨胀,而阿济格的身价也日渐显赫。清初将皇城内明朝的光禄寺改建为了英亲王府,就这样他与多尔衮的王府就都建在了皇城内,而在清朝所有的王公、贵族中也只有他兄弟二人的王府是在皇城之内的,这既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无限的荣耀。
然而风光之后竟是无尽的悲凉。多尔衮死后,阿济格被人陷害,指控他乘机谋乱。结果他被削爵、幽禁、抄家、赐死,连子孙也被废为了庶人。昔日里广阔宏大的王府再也与他无缘了。
阿济格的王府没有多尔衮王府的幸运,毕竟多尔衮在死后还曾被追封为“诚宗义皇帝”,其王府一般人便不能使用了。后代的皇帝念及多尔衮的功劳将他的王府改为了诵经传教的喇嘛庙普度寺供后人祭拜。而阿济格只是一个亲王,他的王府被没收后,就改作清代的光禄寺使用了。
世界名人对李小龙的评价
09年最经典语录,京友必看
做一个让人欣赏的女生
家居布置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