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一篇:文艺的脑洞与普通的日常
入夏以来,家里就陆陆续续开始搞装修了。
最早住过的房子,除了童年生活依稀还有些印象外,什么时候存在的、什么时候装修和搬进去的,我都完全不记得了。第一次有这个概念是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记 得那时我爸在楼上忙活装修,而我在楼下空地上一个人学骑他的自行车玩。我爸的自行车虽然不是三角档,却也是高高大大。在摔得头破血流之后,我居然学会了。 装修完毕,我已经可以载着邻居姐姐在市区到处飞驰了。
再搬家就已经是这几年的事了。在上海读书时,每次打家里电话都会听我妈讲装修和搬家的事,比如我爸一直会用他的“小毛驴”驮行李到新家,每次都只有一两个小 箱子,就这样坚持下来,倒也搬空了大半个老家。比如我爸会一直在淘宝上买建材买家具买配件,大到沙发马桶,小到刷牙杯吸水垫。再比如我爸定期会带我妈去新 家视察进展,去之前都会提前和工人师傅打好招呼。……就这样慢工出细活,我爸愣是一个人把装修的事儿给扛下来了。我妈坐享其成,对我爸的努力和成果赞不绝 口。我也坐享其成,虽然在新家呆的完整日子不会超过一个月;每次都像过客一般,行色匆匆。
成家以后,努力又幸运地在上海的一隅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窝。关于组建家庭这件事情本身,我和他尚且都只是才刚刚上路的新人,更何况装修这样的大事。再加上各自工作忙碌,于是,每次父母过来一趟,装修行动才会迅速得到展开;否则,就只好等周末有空时再议。
房 子的原主人是一对上海老夫妻,他们对房屋的爱惜有加,帮我们省下了很多心力。简简单单的翻新和新电器、家具置办后,我们就住进去了。在那之前,单位离新家 很近又爱操心的我自然继承了我爸的优良传统,一趟趟地坐地铁搬行李,每次地铁安检人员看到都会忍不住说一句:“搬家呀?”
装修和搬家完毕,我也离开了我的老东家,奔向新的前程。
对我来说,这是双重意义上的新开始。
一直说父母是子女的镜子,在有了自己的家之后,我越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我时常会想,如果是爸妈,他们会怎么布置屋子里的大小物件,又会怎样运营家庭的 日常和锅碗瓢盆呢。搬进去的第一个月过去,水电煤的账单如期而至,我突然意识到,大概从某种意义上,这些小小的日常账单就是家的感觉。
翻新和大件物品的置办早已完成,我曾经制作了一个装修清单给自己看,看到了花钱如流水。最近才明白过来:那只是一个绚烂的开始。我开始一件接一件地置办小物 件,出于各种各样琐碎却重要的需求:柴米油盐酱醋茶,洗衣粉液地板擦,纸巾拖鞋收纳架,桌布桌垫碗碟夹……简单点的还可以直接上手就买,有的还得量好实际 尺寸并且货比三家,简直心力交瘁。下班后大把大把的时光,都在小小的手机屏幕前反复考量。近期最费脑油的就是买地漏芯和书桌了,这是两个特别典型的例子, 前者根据地漏大小的不同有太多尺寸可供选择,后者由于家里地方所限尺寸选择太小。
然而一旦物品不远万里到达家中开始各司其职,我就会为他们恰到好处的存在而感到释然和满足。我对自己说,你看,在这个家里,没有一样东西的存在是不被需要的。当然,家里的东西也慢慢开始变得多了起来——这才住进去一个多月哩。
最近无意间在豆瓣上看到一个达人怎样把她的二手蜗居变得充满了浓浓的个人气息,底下有赞叹的表示羡慕的,也有质疑的认为不现实的。我倒是觉得,哎呀,这些都 是我曾经文艺气息满满的脑洞呀。只不过,这些脑洞中的一切文艺元素,最后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付诸行动。比如我曾经期待家里贴一些可爱的墙贴,再布置 一些挂饰,但现在光把所有的婚纱照挂上都难度好大,只能在一堆大尺寸照片里面再做取舍。比如我曾经那么向往宜家的风格,甚至幻想过家中所有一切都要带上宜 家的烙印;但是如今我却还是觉得传统的风格足矣,耐看又温馨。到底什么是“家的感觉”?我不知道,大概所有对家的想象都是源自对父母过日子的观察吧。我就这样想象着父母的样子,开始像模像样地过起了居家的日子。
是的,我有一个无比文艺的脑洞,却被用来装满烦人又甜蜜的普通。
最早住过的房子,除了童年生活依稀还有些印象外,什么时候存在的、什么时候装修和搬进去的,我都完全不记得了。第一次有这个概念是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记 得那时我爸在楼上忙活装修,而我在楼下空地上一个人学骑他的自行车玩。我爸的自行车虽然不是三角档,却也是高高大大。在摔得头破血流之后,我居然学会了。 装修完毕,我已经可以载着邻居姐姐在市区到处飞驰了。
再搬家就已经是这几年的事了。在上海读书时,每次打家里电话都会听我妈讲装修和搬家的事,比如我爸一直会用他的“小毛驴”驮行李到新家,每次都只有一两个小 箱子,就这样坚持下来,倒也搬空了大半个老家。比如我爸会一直在淘宝上买建材买家具买配件,大到沙发马桶,小到刷牙杯吸水垫。再比如我爸定期会带我妈去新 家视察进展,去之前都会提前和工人师傅打好招呼。……就这样慢工出细活,我爸愣是一个人把装修的事儿给扛下来了。我妈坐享其成,对我爸的努力和成果赞不绝 口。我也坐享其成,虽然在新家呆的完整日子不会超过一个月;每次都像过客一般,行色匆匆。
成家以后,努力又幸运地在上海的一隅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窝。关于组建家庭这件事情本身,我和他尚且都只是才刚刚上路的新人,更何况装修这样的大事。再加上各自工作忙碌,于是,每次父母过来一趟,装修行动才会迅速得到展开;否则,就只好等周末有空时再议。
房 子的原主人是一对上海老夫妻,他们对房屋的爱惜有加,帮我们省下了很多心力。简简单单的翻新和新电器、家具置办后,我们就住进去了。在那之前,单位离新家 很近又爱操心的我自然继承了我爸的优良传统,一趟趟地坐地铁搬行李,每次地铁安检人员看到都会忍不住说一句:“搬家呀?”
装修和搬家完毕,我也离开了我的老东家,奔向新的前程。
对我来说,这是双重意义上的新开始。
一直说父母是子女的镜子,在有了自己的家之后,我越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我时常会想,如果是爸妈,他们会怎么布置屋子里的大小物件,又会怎样运营家庭的 日常和锅碗瓢盆呢。搬进去的第一个月过去,水电煤的账单如期而至,我突然意识到,大概从某种意义上,这些小小的日常账单就是家的感觉。
翻新和大件物品的置办早已完成,我曾经制作了一个装修清单给自己看,看到了花钱如流水。最近才明白过来:那只是一个绚烂的开始。我开始一件接一件地置办小物 件,出于各种各样琐碎却重要的需求:柴米油盐酱醋茶,洗衣粉液地板擦,纸巾拖鞋收纳架,桌布桌垫碗碟夹……简单点的还可以直接上手就买,有的还得量好实际 尺寸并且货比三家,简直心力交瘁。下班后大把大把的时光,都在小小的手机屏幕前反复考量。近期最费脑油的就是买地漏芯和书桌了,这是两个特别典型的例子, 前者根据地漏大小的不同有太多尺寸可供选择,后者由于家里地方所限尺寸选择太小。
然而一旦物品不远万里到达家中开始各司其职,我就会为他们恰到好处的存在而感到释然和满足。我对自己说,你看,在这个家里,没有一样东西的存在是不被需要的。当然,家里的东西也慢慢开始变得多了起来——这才住进去一个多月哩。
最近无意间在豆瓣上看到一个达人怎样把她的二手蜗居变得充满了浓浓的个人气息,底下有赞叹的表示羡慕的,也有质疑的认为不现实的。我倒是觉得,哎呀,这些都 是我曾经文艺气息满满的脑洞呀。只不过,这些脑洞中的一切文艺元素,最后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付诸行动。比如我曾经期待家里贴一些可爱的墙贴,再布置 一些挂饰,但现在光把所有的婚纱照挂上都难度好大,只能在一堆大尺寸照片里面再做取舍。比如我曾经那么向往宜家的风格,甚至幻想过家中所有一切都要带上宜 家的烙印;但是如今我却还是觉得传统的风格足矣,耐看又温馨。到底什么是“家的感觉”?我不知道,大概所有对家的想象都是源自对父母过日子的观察吧。我就这样想象着父母的样子,开始像模像样地过起了居家的日子。
是的,我有一个无比文艺的脑洞,却被用来装满烦人又甜蜜的普通。
![]() |
打个广告,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小池琪看日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