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 ——浅析《樱花树下》与日本文学的审美方向
随着科技与时代的发展,诺大一个星球也可以称之为“地球村”更遑论洲与洲之间隔着的山河大海以及国与国之间那条虚无缥缈的边界线,任何东西都不能阻挡民族与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渴望。几百年前,当盛唐夹杂着诗意的文化之风远渡重洋在名为“流求”的岛屿上盛行的时候,我们的先民或许敲破脑袋也不会想到小小的“弹丸之地”的文化也有如此大的魅力:如今,日本动漫在中国动漫产业领域独占鳌头,地位非凡;日本的文学作品受到广大中国读者的青睐,普及度高于同是和我们比邻而居的朝鲜、韩国;至于饮食方面的寿司,服装方面的和风,也早已风靡大江南北。可以肯定的说,日本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日之间一衣带水的关系使得两者之间的文化交流自古有之。日本大量吸收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日本文化中也存在着不少让人赏心悦目的中国古风元素。但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日本文化传承了很多中国文化,他们之间任然有着巨大的本质上的差异。特别是在近代,经过了国内变革与世界大战的洗礼,它就像一枚不怎么起眼的茧,内里的痛苦挣扎只有自己能够体会,然而最终历经重重磨难,破茧成蝶,光华万丈!经过数代人的厚积薄发,日本文化完成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它的发展历史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我看来,日本文化真正的进步不是给它的很多影视文化作品附上“守护重要的东西”这样狗血烂大街的主题,它真正吸引人的,是那层笼罩在整个民族上空的阴影。整个日本民族就像是一个郁积于心的病美人,对于生命的悲观、对于死亡的淡漠时时刻刻缠绕着它,形成一种阴郁的气质,如蛆附骨,挥之不去。然而却又正是这样的气质,这位美人的脸被罩上一层面纱,使得整个日本文化神秘而充满诱惑,危险又引人堕落。
归根结底,日本文化的阴郁气质与其民族信仰有关。日本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频发,这使得整个民族在随时保留着危机意识的同时,对死亡经历了一个从恐惧到稀松平常再到敬畏甚至崇拜的漫长历程。日本以樱花作为国花以及推崇武士道精神便是其对生死态度的体现,花属樱花,人惟武士。而正是这样的态度,直接影响了整个日本文学界。和中国文学昂扬向上的主旋律不同,日本文学界沿袭了整个民族的阴郁气质,他们的目光总是偏向于探究生死与人性这类深沉而危险的问题,给人一种他们在悬崖上跳舞,行为充满艺术的美,却有随时坠入悬崖粉身碎骨的危险感。当然,这也不难理解,在死亡的阴影下,只有与之同等危险的东西才能够撼动整个民族的灵魂,触及每个人内心深处。正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渡边淳一就是一个承袭了这种特质的作家。他曾说,只看人性,不看道德。而他的作品更是将这句话彻底的执行下去。融合了日本文化的阴郁气质,通过跨越道德的感情以及死亡、性爱,来展示他在探索人性道路上的丰硕果实:欲望、挣扎、沦陷……这一切,在《樱花树下》则表现为游佐与菊乃、凉子这对母女间的情感纠葛:“人到中年的东京某出版社社长游佐事业成功,但对常年生病的妻子以冷暴力相对。他出差京都时常去一家老字号料理店,风韵犹存的老板娘菊乃与丈夫分居多年,两人渐渐发展出婚外恋情。然而以年轻女性的魅力难以抗拒为借口,游佐竟与菊乃的女儿成了地下情人,终致悲剧发生,无法挽回。”
整部小说中,所有的情感都是违背伦常的。游佐与菊乃两人一个妻子常年卧病在床,一个与丈夫分居长达十几年,可是都不能改变他们婚内出轨的事实;凉子出于某些特殊的心理主动与游佐暧昧不清最终发展成为情人关系,全然不在乎对方同母亲的亲密关系以及与自己年龄的差距;而菊乃凉子虽然是母女,两人之间却暗藏着针锋,彼此嫉妒,彼此攀比,矛盾重重。渡边淳一大学主修医学,有着长达10年医生经历,这样的经历虽然让他的写作只能算半道出家,但是丰富的从医经验使得他能够更加理性的面对人类的情感,用冷静直白的语言去描绘人物那些不能为外人道也的隐晦心理,小说人物的人格独立于作者,没有用任何世俗的伦理道德去评判对错而是站在第一人的角度去陈述、申辩,使得所有人的行为都如此顺理成章。抛开道德,这正是这部小说危险而又迷人的地方。
《樱花树下》里,我最欣赏的是菊乃,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侠气。在生意上,她敢进敢退:作为一个独自打理家传料理店的女老板,有眼光有魄力,一个人能够撑起店面,面对众多客人也能游刃有余。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并不固步自封,勇于打破陈规,能够做出把分店开到了繁华的东京这样的冒险或者说创新。在感情上,她敢爱敢恨:当爱情来临的时候,她毫不犹豫的沉溺其中,享受甜蜜,但是当发现游佐与凉子之间的关系之后,她也是三人之中第一个选择退出的人。小说里,游佐说:“染井吉野既妖媚,又让人感到悲哀。花开花谢,都太拼命,让人感叹。”这种花,不正是菊乃这样刚烈的女子吗?
如果说菊乃是染井吉野,那么凉子就是垂枝樱:花色鲜艳,娇滴滴的。同人到中年,风韵犹存的母亲不同,凉子正值青春,热烈鲜活。在凉子初次陪同游佐赏花的时候,两人曾经围绕垂枝樱展开一段对话,凉子问游佐樱花美吗,游佐却回答说像夜里失火。其实凉子就是那样一团亟待宣泄,无法控制的火啊。“厄勒克特拉情结”是弗洛伊德从其“力比多”理论和人格学说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在人格发展的第三阶段,即生殖器阶段,儿童身上发展出一种恋母情欲综合感,这种心理驱使儿童去爱异性双亲而讨厌同性双亲。父母长期分居,对于凉子来说,只比父亲小三岁又是母亲情人的游佐便成了这种情结的倾泄对象,被她视为自己的所有物。而这个时候,菊乃便成了与她争夺此所有物的竞争对手。面对强大而又强势的母亲,凉子只想赶上她、超越她,就像是一团失控的火,不管不顾的燃烧,不惜毁灭自己伤害他人。
而游佐永远都是一个赏花人,他服从于自身的欲望,追求感官的享受。小说中把他的心理描绘得很细致:“仔细想想,这阵子游佐似乎有被危险的东西吸引的倾向,明知道是被禁止的,却偏偏要进去。为什么会做这么危险的事呢?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勉强要说,这是一种堕落的欲望。越是被阻挠,越想去做。这也许和越是恐怖越想看是一个道理”。他即享受着菊乃这样成熟女人的风情,又迷恋凉子年轻鲜活的身体,出于世俗的伦理道德,他一次次在内心催促自己结束往来于这对母女之间堕落的日子,可是却又无法从这个“甜美又淫荡”的世界中走出来。本来,要一个男人选择他爱不爱哪个女人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要一个赏花人选出哪朵花最美丽就是强人所难了。游佐欣赏着他的白月光和朱砂痣,而不愿她们任何一个变成饭粒子或蚊子血。使得最终他的多情导致悲剧的产生。
在这本小说里,樱花是个不能让人忽略的线索。游佐因为樱花同菊乃结缘,又因为赏花而与凉子有了亲密关系;菊乃与凉子作为女人之间的竞争,像樱花般争奇斗艳;摘下盛开的樱花有着不祥的含义,而这样做的菊乃最终走向死亡……承袭了民族的阴郁气质,日本文学以物哀闻名于世,而这里的樱花便是传达这一审美精神的载体,繁华妖娆却又预示死亡的逼近,明明是美丽的事物却始终笼罩着不祥的阴影。但是也正是承载着这样的象征意义,才使得樱花乃至这本小说充满了吸引力。美丽啊,总是向死而生。
中日之间一衣带水的关系使得两者之间的文化交流自古有之。日本大量吸收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日本文化中也存在着不少让人赏心悦目的中国古风元素。但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日本文化传承了很多中国文化,他们之间任然有着巨大的本质上的差异。特别是在近代,经过了国内变革与世界大战的洗礼,它就像一枚不怎么起眼的茧,内里的痛苦挣扎只有自己能够体会,然而最终历经重重磨难,破茧成蝶,光华万丈!经过数代人的厚积薄发,日本文化完成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它的发展历史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我看来,日本文化真正的进步不是给它的很多影视文化作品附上“守护重要的东西”这样狗血烂大街的主题,它真正吸引人的,是那层笼罩在整个民族上空的阴影。整个日本民族就像是一个郁积于心的病美人,对于生命的悲观、对于死亡的淡漠时时刻刻缠绕着它,形成一种阴郁的气质,如蛆附骨,挥之不去。然而却又正是这样的气质,这位美人的脸被罩上一层面纱,使得整个日本文化神秘而充满诱惑,危险又引人堕落。
归根结底,日本文化的阴郁气质与其民族信仰有关。日本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频发,这使得整个民族在随时保留着危机意识的同时,对死亡经历了一个从恐惧到稀松平常再到敬畏甚至崇拜的漫长历程。日本以樱花作为国花以及推崇武士道精神便是其对生死态度的体现,花属樱花,人惟武士。而正是这样的态度,直接影响了整个日本文学界。和中国文学昂扬向上的主旋律不同,日本文学界沿袭了整个民族的阴郁气质,他们的目光总是偏向于探究生死与人性这类深沉而危险的问题,给人一种他们在悬崖上跳舞,行为充满艺术的美,却有随时坠入悬崖粉身碎骨的危险感。当然,这也不难理解,在死亡的阴影下,只有与之同等危险的东西才能够撼动整个民族的灵魂,触及每个人内心深处。正应了中国的那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渡边淳一就是一个承袭了这种特质的作家。他曾说,只看人性,不看道德。而他的作品更是将这句话彻底的执行下去。融合了日本文化的阴郁气质,通过跨越道德的感情以及死亡、性爱,来展示他在探索人性道路上的丰硕果实:欲望、挣扎、沦陷……这一切,在《樱花树下》则表现为游佐与菊乃、凉子这对母女间的情感纠葛:“人到中年的东京某出版社社长游佐事业成功,但对常年生病的妻子以冷暴力相对。他出差京都时常去一家老字号料理店,风韵犹存的老板娘菊乃与丈夫分居多年,两人渐渐发展出婚外恋情。然而以年轻女性的魅力难以抗拒为借口,游佐竟与菊乃的女儿成了地下情人,终致悲剧发生,无法挽回。”
整部小说中,所有的情感都是违背伦常的。游佐与菊乃两人一个妻子常年卧病在床,一个与丈夫分居长达十几年,可是都不能改变他们婚内出轨的事实;凉子出于某些特殊的心理主动与游佐暧昧不清最终发展成为情人关系,全然不在乎对方同母亲的亲密关系以及与自己年龄的差距;而菊乃凉子虽然是母女,两人之间却暗藏着针锋,彼此嫉妒,彼此攀比,矛盾重重。渡边淳一大学主修医学,有着长达10年医生经历,这样的经历虽然让他的写作只能算半道出家,但是丰富的从医经验使得他能够更加理性的面对人类的情感,用冷静直白的语言去描绘人物那些不能为外人道也的隐晦心理,小说人物的人格独立于作者,没有用任何世俗的伦理道德去评判对错而是站在第一人的角度去陈述、申辩,使得所有人的行为都如此顺理成章。抛开道德,这正是这部小说危险而又迷人的地方。
《樱花树下》里,我最欣赏的是菊乃,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侠气。在生意上,她敢进敢退:作为一个独自打理家传料理店的女老板,有眼光有魄力,一个人能够撑起店面,面对众多客人也能游刃有余。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并不固步自封,勇于打破陈规,能够做出把分店开到了繁华的东京这样的冒险或者说创新。在感情上,她敢爱敢恨:当爱情来临的时候,她毫不犹豫的沉溺其中,享受甜蜜,但是当发现游佐与凉子之间的关系之后,她也是三人之中第一个选择退出的人。小说里,游佐说:“染井吉野既妖媚,又让人感到悲哀。花开花谢,都太拼命,让人感叹。”这种花,不正是菊乃这样刚烈的女子吗?
如果说菊乃是染井吉野,那么凉子就是垂枝樱:花色鲜艳,娇滴滴的。同人到中年,风韵犹存的母亲不同,凉子正值青春,热烈鲜活。在凉子初次陪同游佐赏花的时候,两人曾经围绕垂枝樱展开一段对话,凉子问游佐樱花美吗,游佐却回答说像夜里失火。其实凉子就是那样一团亟待宣泄,无法控制的火啊。“厄勒克特拉情结”是弗洛伊德从其“力比多”理论和人格学说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在人格发展的第三阶段,即生殖器阶段,儿童身上发展出一种恋母情欲综合感,这种心理驱使儿童去爱异性双亲而讨厌同性双亲。父母长期分居,对于凉子来说,只比父亲小三岁又是母亲情人的游佐便成了这种情结的倾泄对象,被她视为自己的所有物。而这个时候,菊乃便成了与她争夺此所有物的竞争对手。面对强大而又强势的母亲,凉子只想赶上她、超越她,就像是一团失控的火,不管不顾的燃烧,不惜毁灭自己伤害他人。
而游佐永远都是一个赏花人,他服从于自身的欲望,追求感官的享受。小说中把他的心理描绘得很细致:“仔细想想,这阵子游佐似乎有被危险的东西吸引的倾向,明知道是被禁止的,却偏偏要进去。为什么会做这么危险的事呢?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勉强要说,这是一种堕落的欲望。越是被阻挠,越想去做。这也许和越是恐怖越想看是一个道理”。他即享受着菊乃这样成熟女人的风情,又迷恋凉子年轻鲜活的身体,出于世俗的伦理道德,他一次次在内心催促自己结束往来于这对母女之间堕落的日子,可是却又无法从这个“甜美又淫荡”的世界中走出来。本来,要一个男人选择他爱不爱哪个女人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要一个赏花人选出哪朵花最美丽就是强人所难了。游佐欣赏着他的白月光和朱砂痣,而不愿她们任何一个变成饭粒子或蚊子血。使得最终他的多情导致悲剧的产生。
在这本小说里,樱花是个不能让人忽略的线索。游佐因为樱花同菊乃结缘,又因为赏花而与凉子有了亲密关系;菊乃与凉子作为女人之间的竞争,像樱花般争奇斗艳;摘下盛开的樱花有着不祥的含义,而这样做的菊乃最终走向死亡……承袭了民族的阴郁气质,日本文学以物哀闻名于世,而这里的樱花便是传达这一审美精神的载体,繁华妖娆却又预示死亡的逼近,明明是美丽的事物却始终笼罩着不祥的阴影。但是也正是承载着这样的象征意义,才使得樱花乃至这本小说充满了吸引力。美丽啊,总是向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