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最后有重点――论读书
从小到大我一直是一个极受周围人影响的girl。这样的“敏感体质”起初只是明显体现在我的字体上。
从小学到初中,我的字体总是在潜移默化中变得和同桌的字体越来越相似(这里又不得不提到当年,总是有“中国好同桌”以字体相似的优势替我写作业的事情啦,是不是玉宝@RLY)。
然而这种影响到了高中之后就无效了,因为那时我的字体已经是“集百家之长”,再无动摇根本的可能(其实就是丑的不能再丑了,吼吼~)
后来稍长大一点周围人事物对我的影响又主要体现在着装上。初中以前我还是一个colorful girl,并且最爱粉色了。
而上了高中之后发现――哎哟,“黑白灰”,人家穿着真有气质~于是我整个高中时代几乎都是那种调调儿~
目前由于深信“着装的颜色可以影响心情”,我便又变成了一个colorful girl,如今偏爱yellow&pink
年岁渐长,心智日益成熟。这个世界对我的改变已不再那样轻而易举――不能透过朝夕相处的伙伴,也不能透过对潮流的“趋之若鹜”,而是需要“三思”而后变,“三思”即思想、思路、思维。
那么如今的“三思”又源自何处呢?自然是书籍。那句从小就挂在嘴边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个中道理虽然浅显易懂,但却需要实践才能从中受益。
无知者因读书才能认识到自身的无知,有识之士也因读书才能不断修身。当我开始走进书籍的世界,我才意识到――在过去的时光中,最大的错失原来不是爱情,而是生活的艺术。
我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残缺,这其中包括品位和态度,而这些都是难以弥补的。
我的浅薄鄙陋和愚笨狂妄在文字面前总是无所遁形。而那些年被无数人标榜的“年少轻狂”也正是我那段青春岁月的真实写照。
曾经我以为的释放实则是对思想的压抑甚至扼杀,曾经我以为的追求实则是对理想的懈怠甚至侵蚀。
如今的我仍是处于“待解放”的无知状态,对未来的忧虑不是没有,反而比以前更多。可在读书的过程中我知道了――人生对未来的恐惧不过是你在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吓唬自己而已,事实上,你所忧虑的事情只有10%最后会变成现实。所以明天交给明天,今天交给一个完整的你。而且生命中有一个很奇妙的逻辑――一个充盈自在的今天,往往会带来一个美妙无比的明天。一个即使有些糟糕的今天,也可以有一个更加用心努力的明天!
哎哟!这样的人生,不赖嘛。
阮籍有诗云“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读书”,我认为这两句道出了人类可以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超越和进步的最主要原因。
文明的发展尚且如此,那么个人的发展又怎能脱离书籍?
来来来,重点终于来了
雪宝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读书才能读得酣畅淋漓?
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例,这本名著全书都是通俗易懂的大白话,甚至“他妈的”三个个字贯穿始终。作者把霍尔顿的愤怒绝望不满用最直接最简单最粗暴的语言传递给读者。
我相信他的创作过程必然是酣畅淋漓的,而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总是会在不同程度上和作者产生共鸣,这个时候读书笔记和书评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关于读书笔记:
如果你是个没有书籍洁癖的人,一定直接在书上做笔记!除了影响书籍的洁净外,优点很多:
1 不麻烦。找内容的时候,不用拿着笔记对应书,直接翻书就可以。
2 省时间。因为很多句子,尤其是段落的摘录,全部誊写在笔记本上太费时间。
3 可以充当时光机。很多年后,你翻开你读过的书,会看到过去的那个读书时的自己。
4 保底。因为可以折页,一本书最少能记住三个最触动你的地方。
举个例子:
(千万不要怕字丑,看看雪宝这字儿,你就有信心了吧)
有人说,笔记要是特别多怎么办?很简单,夹一张便签纸就可以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记住标记书名和页数。(在笔记本上也一样)
关于书评:
读完之后,一定要写书评,哪怕你觉得这本书基本上漏洞百出,一无是处。哪怕你觉得自己逻辑混乱词汇匮乏。
书评的大致模式是:这本书讲了什么——由此我想到了什么——对我有什么指导意义。
这也就是说,在写书评的过程中,你重温了一遍你读书时的心路历程。书评总是能给你带来意外惊喜,比如书中的某一个当时没有注意到或是不明白的细节,可在写书评的时候令你茅塞顿开,如获至宝。(这一点在小说的阅读中尤其有效)
举个例子:
(最近完成的《三体》雪宝写了很多,写的不好,俺也大胆地写,就是要任性,吼吼)
当然,书评因人而异,只要是能阐述出自己的想法,想怎样写都可以。
最后要说的是,做笔记、书评都是非常容易有成就感的事,只要你肯坚持,不久的将来必将受益无穷。一起加油吧!
在文章的开头,我放了一条长线,最后钓到这条“鱼”,可还满意?
我是雪宝,请多支持。
从小学到初中,我的字体总是在潜移默化中变得和同桌的字体越来越相似(这里又不得不提到当年,总是有“中国好同桌”以字体相似的优势替我写作业的事情啦,是不是玉宝@RLY)。
然而这种影响到了高中之后就无效了,因为那时我的字体已经是“集百家之长”,再无动摇根本的可能(其实就是丑的不能再丑了,吼吼~)
后来稍长大一点周围人事物对我的影响又主要体现在着装上。初中以前我还是一个colorful girl,并且最爱粉色了。
而上了高中之后发现――哎哟,“黑白灰”,人家穿着真有气质~于是我整个高中时代几乎都是那种调调儿~
目前由于深信“着装的颜色可以影响心情”,我便又变成了一个colorful girl,如今偏爱yellow&pink
年岁渐长,心智日益成熟。这个世界对我的改变已不再那样轻而易举――不能透过朝夕相处的伙伴,也不能透过对潮流的“趋之若鹜”,而是需要“三思”而后变,“三思”即思想、思路、思维。
那么如今的“三思”又源自何处呢?自然是书籍。那句从小就挂在嘴边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个中道理虽然浅显易懂,但却需要实践才能从中受益。
无知者因读书才能认识到自身的无知,有识之士也因读书才能不断修身。当我开始走进书籍的世界,我才意识到――在过去的时光中,最大的错失原来不是爱情,而是生活的艺术。
我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残缺,这其中包括品位和态度,而这些都是难以弥补的。
我的浅薄鄙陋和愚笨狂妄在文字面前总是无所遁形。而那些年被无数人标榜的“年少轻狂”也正是我那段青春岁月的真实写照。
曾经我以为的释放实则是对思想的压抑甚至扼杀,曾经我以为的追求实则是对理想的懈怠甚至侵蚀。
如今的我仍是处于“待解放”的无知状态,对未来的忧虑不是没有,反而比以前更多。可在读书的过程中我知道了――人生对未来的恐惧不过是你在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吓唬自己而已,事实上,你所忧虑的事情只有10%最后会变成现实。所以明天交给明天,今天交给一个完整的你。而且生命中有一个很奇妙的逻辑――一个充盈自在的今天,往往会带来一个美妙无比的明天。一个即使有些糟糕的今天,也可以有一个更加用心努力的明天!
哎哟!这样的人生,不赖嘛。
阮籍有诗云“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读书”,我认为这两句道出了人类可以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超越和进步的最主要原因。
文明的发展尚且如此,那么个人的发展又怎能脱离书籍?
来来来,重点终于来了
雪宝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读书才能读得酣畅淋漓?
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例,这本名著全书都是通俗易懂的大白话,甚至“他妈的”三个个字贯穿始终。作者把霍尔顿的愤怒绝望不满用最直接最简单最粗暴的语言传递给读者。
我相信他的创作过程必然是酣畅淋漓的,而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总是会在不同程度上和作者产生共鸣,这个时候读书笔记和书评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关于读书笔记:
如果你是个没有书籍洁癖的人,一定直接在书上做笔记!除了影响书籍的洁净外,优点很多:
1 不麻烦。找内容的时候,不用拿着笔记对应书,直接翻书就可以。
2 省时间。因为很多句子,尤其是段落的摘录,全部誊写在笔记本上太费时间。
3 可以充当时光机。很多年后,你翻开你读过的书,会看到过去的那个读书时的自己。
4 保底。因为可以折页,一本书最少能记住三个最触动你的地方。
举个例子:
![]() |
(千万不要怕字丑,看看雪宝这字儿,你就有信心了吧)
有人说,笔记要是特别多怎么办?很简单,夹一张便签纸就可以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定要记住标记书名和页数。(在笔记本上也一样)
关于书评:
读完之后,一定要写书评,哪怕你觉得这本书基本上漏洞百出,一无是处。哪怕你觉得自己逻辑混乱词汇匮乏。
书评的大致模式是:这本书讲了什么——由此我想到了什么——对我有什么指导意义。
这也就是说,在写书评的过程中,你重温了一遍你读书时的心路历程。书评总是能给你带来意外惊喜,比如书中的某一个当时没有注意到或是不明白的细节,可在写书评的时候令你茅塞顿开,如获至宝。(这一点在小说的阅读中尤其有效)
举个例子:
(最近完成的《三体》雪宝写了很多,写的不好,俺也大胆地写,就是要任性,吼吼)
![]() |
当然,书评因人而异,只要是能阐述出自己的想法,想怎样写都可以。
最后要说的是,做笔记、书评都是非常容易有成就感的事,只要你肯坚持,不久的将来必将受益无穷。一起加油吧!
在文章的开头,我放了一条长线,最后钓到这条“鱼”,可还满意?
我是雪宝,请多支持。
![]() |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