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悟《百鸟朝凤》
5月21日晚,与女友共赏《百鸟朝凤》一片,心情久久不可平复。后书此文,愿有所记,浅析此佳作,不枉有幸观之。
唢呐,一种民间乐器。相传源于波斯地区,元明时期传入中国。每当我看到这种传统的音乐器具时,总会在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场面,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手持各类乐器的人,用他们的热情洋溢和面红耳赤,尽力挥洒着对乐曲的演绎。然而不同的是应用场景,针对于农村或一些中小城市的红白事宴(婚丧嫁娶)。在喜事丧事这两种对立中,唢呐嘹亮的音色似乎显现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对于我们这代人而言,也许对于农村的生活并算不上熟悉,如果说有,停留的记忆也多在童年,可能只是探望乡下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可能也只是曾经假期的一部分。就在为数不多的时光里,唢呐出现在我们的记忆中。出现在人们欢庆佳节,娶媳出嫁,丧葬哀悼之时。时代让我们和记忆有了脱节,女友说看完这部影片,让自己感觉到了浮躁,我想是的,而比浮躁更准确的或许是回忆吧。唢呐勾起了曾几何时,我们为数不多的记忆碎片,就如影片中的那院平房旧瓦,烟叶粗茶,破衣破褂……春天的柳枝发芽,飞燕迩来和日渐消融的寒冰冻土;夏天乡村的清风,夜晚的虫鸣和河中的鱼虾;秋天田地的稻穗,院里结果的枣树和盛开的鲜花。冬天屋里炕头的煤渣,屋顶墙头的雪花和冻得硬梆的冰碴……这可能是90年代出生的人仅有的记忆吧……后来,在都市生活冲击下,它们就不复存在了。影片的成功的很大程度上是激起我们对过往的回忆,而对于生长生活在农村的60,70年代出生的人 自然感悟更加深刻。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百鸟朝凤》绝不亚于近期很火爆大片<<美国队长3>>.不客气的讲,我甚至对后者产生了些许不屑的态度。整部影片,其实很多次戳中我的泪点,可能因为女友在的缘故,我没有让眼泪流下来,而女友也后来说到自己没有忍住眼泪……看来只是我们都避开了彼此的视线而已。
在英文中,百鸟朝凤被翻译为:"Song of the Phoenix"凤凰之歌,它本是唢呐曲目中的一首经典著作,只为生前德高望重的人鸣响。故事的开端,就在八百里秦川,焦师傅这个形象,很是完美得代表了一代老艺人的形象,刚强硬气,守卫原则,重艺轻利。影片中有一处最为突显,是在老人家一次接的活中,端坐在太师椅上,任凭查家孝子贤孙黑压压的下跪磕头也不为所动。“这不是钱的问题,你知道查家是怎样做大的吗?是因为他当村长时,排挤了其余四大姓氏。”这个评价耐人寻味,占据乡村精英的位置,就应当为这个共同体内所有村民谋福利,共存共荣而非排挤打压使之趋于解体。表面看是“人际关系”,实则回答的是乡村共同体“如何永续”的问题。
让人心痛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消费逻辑代替了乡村的古老秩序,后来的查家,贤孙孝子们不必再跪下恳求唢呐匠演奏《百鸟朝凤》,只要站着拿钱数给西洋乐队便可办出热闹的葬礼,排场要多大有多大,葬礼成了变相炫富的场所、城市文明的投影,却失去了重聚人心,昭显乡村秩序的庄重,百鸟暗哑,这片土地不再需要它们的庇佑。后来,后继焦家班的游天鸣,似乎就不那么顺畅了,他的师兄都打算进城打工,没人愿意再以吹唢呐为生,焦师傅顽固地去鞭策徒弟出活,他掀翻准备进城的徒弟的行李,即便徒弟的手紧紧攥着行李袋,卧病的老母亲痛心疾首又无可耐何地处张望,他虽然战战兢兢地注视着师父,那眼神即便有不舍,更多的却是乞怜,还有坚定的谋生信念……
后来,当游天鸣来西安城请这位师兄回去演奏时,发现他的无名指在干活时被意外截去。“我这辈子是再也吹不了唢呐了。”这或许就是经济发展冲击后的乡村,失去了原有的体制秩序后,一个村民赤裸裸的在城市讨生活的处境。这时墙角一个吹着唢呐的乞丐,对两个施舍的路人千恩万谢。而同为唢呐学徒的师弟蓝玉,快要当上城里古建筑队的包工头——这不如说是莫大的讽刺,真正的传统文化和秩序已被釜底抽薪,却用现代的廉价工艺糊上一个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穿的古建筑外壳,就像流氓踩碎被“污蔑”为生殖器的唢呐,也意味着乡村和文化断了“根”,这样的细节只要留心就能咀嚼出这种讽刺和苍凉,全片几乎没有一处浪费的镜头安排。
早在观赏这部影片之前,就听说,制片人甚至下跪,乞求大家多多关注这部影片,能为这部影片拍场。现在,我理解了他的举动,这一跪,为的是跪出对吴导尊重,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现实的吴导在影片拍完两个月,便溘然长逝……就像焦师傅一般,身患绝症,啼血而鸣的一曲百鸟朝凤,成了他最后的绝唱,一曲传统的挽歌……
唢呐,一种民间乐器。相传源于波斯地区,元明时期传入中国。每当我看到这种传统的音乐器具时,总会在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场面,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手持各类乐器的人,用他们的热情洋溢和面红耳赤,尽力挥洒着对乐曲的演绎。然而不同的是应用场景,针对于农村或一些中小城市的红白事宴(婚丧嫁娶)。在喜事丧事这两种对立中,唢呐嘹亮的音色似乎显现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对于我们这代人而言,也许对于农村的生活并算不上熟悉,如果说有,停留的记忆也多在童年,可能只是探望乡下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可能也只是曾经假期的一部分。就在为数不多的时光里,唢呐出现在我们的记忆中。出现在人们欢庆佳节,娶媳出嫁,丧葬哀悼之时。时代让我们和记忆有了脱节,女友说看完这部影片,让自己感觉到了浮躁,我想是的,而比浮躁更准确的或许是回忆吧。唢呐勾起了曾几何时,我们为数不多的记忆碎片,就如影片中的那院平房旧瓦,烟叶粗茶,破衣破褂……春天的柳枝发芽,飞燕迩来和日渐消融的寒冰冻土;夏天乡村的清风,夜晚的虫鸣和河中的鱼虾;秋天田地的稻穗,院里结果的枣树和盛开的鲜花。冬天屋里炕头的煤渣,屋顶墙头的雪花和冻得硬梆的冰碴……这可能是90年代出生的人仅有的记忆吧……后来,在都市生活冲击下,它们就不复存在了。影片的成功的很大程度上是激起我们对过往的回忆,而对于生长生活在农村的60,70年代出生的人 自然感悟更加深刻。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百鸟朝凤》绝不亚于近期很火爆大片<<美国队长3>>.不客气的讲,我甚至对后者产生了些许不屑的态度。整部影片,其实很多次戳中我的泪点,可能因为女友在的缘故,我没有让眼泪流下来,而女友也后来说到自己没有忍住眼泪……看来只是我们都避开了彼此的视线而已。
在英文中,百鸟朝凤被翻译为:"Song of the Phoenix"凤凰之歌,它本是唢呐曲目中的一首经典著作,只为生前德高望重的人鸣响。故事的开端,就在八百里秦川,焦师傅这个形象,很是完美得代表了一代老艺人的形象,刚强硬气,守卫原则,重艺轻利。影片中有一处最为突显,是在老人家一次接的活中,端坐在太师椅上,任凭查家孝子贤孙黑压压的下跪磕头也不为所动。“这不是钱的问题,你知道查家是怎样做大的吗?是因为他当村长时,排挤了其余四大姓氏。”这个评价耐人寻味,占据乡村精英的位置,就应当为这个共同体内所有村民谋福利,共存共荣而非排挤打压使之趋于解体。表面看是“人际关系”,实则回答的是乡村共同体“如何永续”的问题。
让人心痛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消费逻辑代替了乡村的古老秩序,后来的查家,贤孙孝子们不必再跪下恳求唢呐匠演奏《百鸟朝凤》,只要站着拿钱数给西洋乐队便可办出热闹的葬礼,排场要多大有多大,葬礼成了变相炫富的场所、城市文明的投影,却失去了重聚人心,昭显乡村秩序的庄重,百鸟暗哑,这片土地不再需要它们的庇佑。后来,后继焦家班的游天鸣,似乎就不那么顺畅了,他的师兄都打算进城打工,没人愿意再以吹唢呐为生,焦师傅顽固地去鞭策徒弟出活,他掀翻准备进城的徒弟的行李,即便徒弟的手紧紧攥着行李袋,卧病的老母亲痛心疾首又无可耐何地处张望,他虽然战战兢兢地注视着师父,那眼神即便有不舍,更多的却是乞怜,还有坚定的谋生信念……
后来,当游天鸣来西安城请这位师兄回去演奏时,发现他的无名指在干活时被意外截去。“我这辈子是再也吹不了唢呐了。”这或许就是经济发展冲击后的乡村,失去了原有的体制秩序后,一个村民赤裸裸的在城市讨生活的处境。这时墙角一个吹着唢呐的乞丐,对两个施舍的路人千恩万谢。而同为唢呐学徒的师弟蓝玉,快要当上城里古建筑队的包工头——这不如说是莫大的讽刺,真正的传统文化和秩序已被釜底抽薪,却用现代的廉价工艺糊上一个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穿的古建筑外壳,就像流氓踩碎被“污蔑”为生殖器的唢呐,也意味着乡村和文化断了“根”,这样的细节只要留心就能咀嚼出这种讽刺和苍凉,全片几乎没有一处浪费的镜头安排。
早在观赏这部影片之前,就听说,制片人甚至下跪,乞求大家多多关注这部影片,能为这部影片拍场。现在,我理解了他的举动,这一跪,为的是跪出对吴导尊重,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现实的吴导在影片拍完两个月,便溘然长逝……就像焦师傅一般,身患绝症,啼血而鸣的一曲百鸟朝凤,成了他最后的绝唱,一曲传统的挽歌……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