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青白釉凤首执壶
5.元代青白釉褐彩风首执壶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note/small/public/p34089999.jpg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note/small/public/p34090052.jpg 高 32 厘米 径 13 厘米。 风首壶最早出现在唐代,受波斯金器造型的影响在唐代瓷器尤其是唐三彩制作广泛采用,不知何故唐以后在中原反而不见了,而辽金时北方民族却一直沿用,元以后蒙古族的铁骑又把它带回中原。这件凤首壶自凤首以下类似我国唐宋时期的执壶形态,典型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结合的产物。蒙古人尚白、通体青白釉,随意点缀的褐色斑点显得十分洒脱,当时是一种时尚。颈部隆起的弦纹叫人联想到喇嘛教佛塔的宝刹,纤巧的壶嘴微微弯曲更像江南美人的莲指,南北文化的融合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解难分的境界。釉面柔滑摸上去如同婴儿的肌肤,积釉处泛青类似湖蓝的颜色,玻璃质感强烈,光彩四溢。底部平削挖足较浅,胎白色,遍布氧化铁细小斑点,有粘砂痕。腹部表面不甚平整明显一道接胎痕迹。符合元代此类器物的一般特征。 京剧《五家坡》中有一句唱词“提起当年泪不干”,不知为什么看见这件瓷器心中总想起这句唱词。谈到元朝笔者心绪也是十分复杂的。一谈起中国历史任人都会说出唐宋元明清来,其中元是中国历史上顺延下来的一个朝代,这点在今天无论是从国家原则还是民族利益上都没有异议。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多民族统一的历史时期,在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元代的统一促进我国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方向发展。今天我们能够有一个五十六个民族统一的大中华,与历史上元朝的统一和推动分不开。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北至北海、东到日本海,西藏和台湾第一次被纳入中国版图。元朝实行一省制,在中央设中书省,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处理政务。造成了宰相专权和内乱频发。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我国行省制度之先河。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繁荣。文化上其间出现了元曲和杂剧等文化形式以及关汉卿,白朴,马致远等文化名人。其整体生产力不如宋朝,后期因统治腐败和民族压迫, 导致农民起义,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元政权退居漠北称北元。 然而,七百多年前的宋和元还真是两个国家,最起码当时的人是这样认为的,要是从成吉思汗算蒙古帝国历十五帝,一百六十三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元大都,如今的北京,历十一帝,凡九十八年。 说到这里我就想问我们搞收藏到底是收藏什么,说是为了增值,或者是就是稀罕,碰到谁就拿出来叫谁看,最关心的是值多少钱。笔者以为这样较为浮浅,并未领略收藏的真谛。 人生追求财富无可厚非,财富是什么?窃以为财富无非两类,一类财富就是我们通常看到的物质的,金钱或金钱能买到的,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这都是基本的和必须的,这不难理解、但终归是有限的。另一类是没有金钱无从谈起,单靠金钱又办不到的就是精神财富,它必须依附物质才能存在,这是比较复杂的哲学问题。同时也不好量化和界定、甚至是无限的。两个人的物质财富差距再大。总会用一个数字来界定,可精神世界的差距简直无法衡量,手握一把叉刺向一匹猹的闰土和鲁迅的精神世界无法类比。这样看来拿到一件瓷器光问值多少钱是否多少有点亏,真正的价值的还在后面。就像这件凤首壶拿在手里就不仅仅是值多少钱的事儿,可以说是一件摸得着看得见的元代历史和元代文化,这样它的价值就无形中扩大了,而且是无限的扩大。看着它,摆弄它,兴趣、乐趣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情绪乐观了,知识丰富了,精神也陶冶了,这多好。比眼睛只盯着钱强得多。眼前这件凤首壶便把人们带入七百年前的宋末元初。 宋末元初,不论南方的宋还是北方的元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当时看来就是两个国家,当时的人没谁不是这样认为的。在抗击蒙古人的侵略中产生了一大批“民族英雄”。民族英雄不是随便命名的,一定是在民族危亡,或国家之间的战争中的杰出人物才会得此殊荣。国共两党打了那么多年,死了那么多人,牺牲了也就是获得烈士的称号,而且还是打胜了的这一方才有可能,打败了的什么都不是,这被叫做“内战”,是发生在国家的内部。 宋元战争中坚守扬州的李庭芝,和南宋灭亡后继续抗元的陆秀夫以及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的文天祥都被后人称之民族英雄,如果不是国与国之间哪来这种称誉,所以说,董存瑞是烈士是英雄,杨靖宇是民族英雄。 当时的战争是历史上最为残酷的,这也是笔者开篇感叹的缘由。根据估计,南宋在人口峰值阶段,全国人口达到8,500万,加上北方的辽金应该1.2亿左右,到了元初剩下5800余万,这还是乐观的估计,有的资料更少甚至有说仅余800多万,这似乎太少了,但人口锐减是确实的。这和蒙古军队作战方式有关,早年看过(前苏联)符拉基米尔佐夫写的《成吉思汗传》,书中对战争的描述是非常残酷的,蒙古人每攻陷一城,青壮年俘获编做部队的前锋,工匠掠回后方,剩下的老幼妇孺尽皆杀掉然后焚城,元军过后这城市就不存在了。历来关于这方面的书籍和资料是少之又少,小说《成吉思汗传》出自苏联人之手其原因是多方的复杂的。 大多数中国人是靠“演义”、小说来获得历史知识的,普及的历史教材基本就是农民革命史,只要记住某某年某某地方发生了某某起义就够了。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杜撰凑合看也算可以,小说的余地可就大多了,有的借一方历史场景然后去发挥,多少还贴点谱,有的干脆什么都不要仅凭一张嘴,一只笔、天马行空、云山雾罩。这么看还真不如一件瓷器来得实实在在。 元时的中国亡而复生,将五千年文明延续至今终极还是靠文化的力量,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华文化在历史的漫长岁月里,像一块巨大的磁石不断地吸收外民族的文化逐渐地丰富壮大,各色杂陈,博大精深。你是管他叫“酱缸”也好还是“宝库”也罢,反正生命力极强是不争的事实,以至于几经占据统治地位的少数民族最终融入中华文化的大文化圈,期间的历史过程是完成民族和民族间文化同化的过程。周边日本,朝鲜,越南等受汉文化影响曾径使用汉字的国家,为防被汉文化同化宁舍去方便的汉字去使用自编的蹩脚的拼音,自有其“小心眼”的道理。 窃以为,将来的世界果真实现大同的话,这种大同必定是由世界各民族文华的融合来实现,而不是武力的征服。集各民族文化于大成、以汉文化为主流的中华文化将会成为全世界各民族的自然选择,唯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怀,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不但不会被异文化同化反而逐渐强大自身。中华文化是海,是百川的终点。野蛮的武力征服早已过时,文化的吸引和认同是自甘情愿,漫长的、自甘情愿的历史进程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在这点,我们的确有为之自豪和骄傲的理由。文化是中华不可动摇的根基,前提是我们要爱护她,保护她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任何糟蹋、篡改、压制的行为都该受到批判。时髦滥觞的网络语言、肆意滥用谐音的商业广告、 “GDP”“CPI”之类英文字母逐年增多地出现在文章报刊上,不仅仅是对汉字的滥觞更是摇动根基的祸端应引起警惕!试想,若干年后我

们的文章里汉子被大量的英文字母替代还叫汉语吗,汉字消失之时亡国真的不远了,而且不会再现元代、清代亡国那样日后的“光复”。捍卫汉字,捍卫中华文化比之疆土更为重要。我们不固步自封、向来主张吸收外来文化“洋为中用”,五四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开白话文小说先河的鲁迅先生及同时代的胡适、林语堂、梁实秋等等文化先驱是这方面的表率,在他们的作品中引进又被消化的来自西方和日本的词汇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词库,形成现代汉语言的主流,我们每天说的普通话谁敢说不是中国话,前提是这些外来词汇进入中国是以汉字,汉语的面容出现,不是什么“PPI””GDP”.这些外来词汇非但不能李代桃僵,而且丰富了汉语的词库,有如娟娟溪流进了海洋就是海的一部分了。 文化需要传播亦需要保护和继承,业余时间搞点收藏实际上收藏的就是文化,在收藏的过程中获得快乐,乐的同时,继承、保护也在其中了。中华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