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月秋霜赋 (更改)
目送完一条黄狗扭着尾巴消失在青砖小巷的拐角后面,四少爷算来已经在印社附近转悠了半个时辰,终于他打算要进去了。于是他站在印社的门槛前回头再次看了看身后平淡无奇的浮世。他注意到印社门口那排柿子树落在下面的叶子自他上次来过后还没人扫过,叶子一半沤进了泥土另一半蒙上一层不薄的煤灰。柿子树下,还是那个中年女人守着她的一堆红薯土豆,双手套进袖筒,蹲坐在地上木然地看着路人来去的脚步。四少爷边走边琢磨,“既然有寡妇之夜哭,羁旅之惊起,如何不能加上一句农妇之石守?石守,如石头一般的守候,或者用木守,听起来更工整些。”卖笔墨的摊主一没生意就眯缝着眼睛打量四少爷,表情好像在憋着一口袋的笑,就等着他出来好亮给他看,再看四少爷如何像条挨了几颗石子的野狗那样夹着尾巴逃窜。像四少爷这样梦想着要出书的穷酸他已经见得太多了。“这年头随便写上几笔,绉几句烂诗烂赋就想让人家给出版。可人家正经的应试时文和圣贤文章都还卖不出去呢。”在家的时候他如此向颠着小脚上菜温酒的妻子抱怨。过了一会儿他还想把儿子叫过来,传授一些人生经验。比如,功名这东西自然很值得考取,就是花上十年寒窗也是值得的。但是一旦明白自己命里无缘,那就赶紧放弃,像你爹我一样做点小买卖就可以向祖宗交代了。还有,切记不可学人去做穷酸,更不要想写诗作赋这些有的没的。可惜儿子被小伙伴叫出去玩耍了,笔墨摊老板觉得先把这笔帐记下,等他收了摊回来再打儿子几巴掌,看他以后还敢不敢了。
树后面是一道黑乎乎的臭水沟,正潺潺地向城外流着污水,当初四少爷就是跟着这道臭水沟过来的。树影懒洋洋地移动着,从印社的西面厢房走到了东面厢房。四少爷上次下决心进去的时候,树影刚好直指正门“松竹印社”的大匾。可是四少爷突然尿急,跑到角落解完手之后发现已经错过了好时辰。于是他只好继续等待,同时用欲速则不达的古语来安慰自己,尽管目的地和自己也就两步的路子。下午时分,街上的人稀稀拉拉,有空手也有提布袋挎篮子的,有的挑着扁担,有的在身后拉着板车吱吱呀呀地经过。偶尔也有大户人家的小姐经过这里,穿红戴绿,黑油油的头发垂在背后,身边跟着狗熊一般粗壮的女佣人。空气永远是雾蒙蒙的,几乎都看不到人呼出的寒气。透过浑浊的空气,隔着几个街口的那条大街上热闹的叫卖声锣鼓声密密麻麻地穿了过来,显得这条街更是冷清。可那又有什么办法呢,四少爷一边如此想,抬脚迈过了门槛。
印社里人人看起来都很忙碌,连负责跑腿的小伙计都专心地进出个不停,像是身负文章千古的伟大使命一般。这种忙碌让四少爷心里很是羡慕。他想像西边厢房里刻雕版的毛师傅一样在窗明几净的地方写诗词歌赋,也羡慕校对的张先生埋头于山高水深的纸堆里,饱读圣贤的教导。因为常来,四少爷和这里的所有人都混了个脸熟。但这时人人都当四少爷不存在一般,也没人抬起头来,看来大家都很清楚四少爷的价值。以前来的时候如果赶上大家不忙,就会有人端着茶杯笑眯眯地跟他搭话。“四少爷,给我们讲讲你都写了些啥?”四少爷听完就像是行窃当场被人逮到一般红了脸,开始低着头支支吾吾地说他快要印出来的那本书,《春月秋霜集》。于是问话的人随便找了张椅子坐下,抿着茶笑眯眯地听四少爷讲学问。据四少爷消息,那本《春月秋霜集》可是他毕生的心血,至于内容部分:里面写到了岭南的瘴气,黑压压地从丛林被风吹向民居,终日不散;也有行船路过三峡时两岸的阵阵猿啼,声声催人肠断;更不要说还有福建海边滔天的巨浪,塞北冬天让人哭爹叫娘的寒风。中华大好河山的诸多风光美景全都经过了四少爷的艺术提炼,眼下正静静地躺在书本里等待读者去攫取。不过我们的四少爷也不是只知风月不识事务的文弱文人,书的第二章则主要关于富国强兵,提倡教化,抵御边寇的良策。比如什么《联姻蒙古以御满洲策》《以倭制倭策》《西南土司改革策》等等,全都是些无人赏识的珍宝良策。这还仅仅是内容部分,至于创作的主题,四少爷怎能够轻易地就说给这些盲眼聋耳之人听。他们也听不懂上面那些自然风光给四少爷的极大冲击,也不能理解四少爷为什么会拼命歌颂古战场上卷过的沙尘暴,回荡在三峡里的猿啼顶多让部分人想到李白的那首诗而已。而事务计策部分四少爷努力不让他们知道自己也和圣贤一般胸怀天下,心忧苍生。如果说有什么比作一个穷酸更悲惨的,那就是做个心高气傲的狂狷穷酸。总之,四少爷波澜壮阔的前半生就浓缩在这本小小的尚未出世的书里。在四少爷看来,里面写得最好的便是那篇《春月秋霜赋》。春月象征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有诗酒风流,行侠乡里也有为爱情痛哭的每一个夜晚。每件事,每个意象都以或隐或显的方式在文章里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如今回忆起来,在那样的夜晚,天空中总是挂着月亮,光辉温柔地洒向地面。这样一来,地上的花儿草儿统统投下了淡淡的影子,若有若无。墙根的丛竹也把影儿映在墙上,像是自己颜色更浅一些的复制品。这是温柔的复制,月光给予而不索取,如果太阳升起来,那么这些东西在地上的投影将毫无美感可言。窗外有月,里面是人在欢笑,在幻想,在用前人说过的话歌颂月亮。在那时的四少爷看来,生活如一练江水那样浩浩荡荡地通往远方。两岸是永远青翠的绿树芳草,仿佛从不知冬天为何物。自然也有一座凭江而立的高楼,楼上的美人垂在栏杆上的手臂白的像是和田美玉。楼上佳人在思念,在盼望也在怨叹,轻柔的叹息嗔骂轻轻消散在飞檐之下,江水继续东流。至于秋霜则象征着四少爷漫长的怀才不遇,满身抱负得不到施展的青年时代,各种寄人篱下的滋味力透纸背。有挂在下垂叶子上的霜,也有被人踩出几个脚印的铺在地上的霜,也有将芳草裹得严实的霜,有霜的时候总是天气清冷,太阳虽未升起,但东方的天空已经有了鱼肚白。旷野里四下无人,一条小路曲曲弯弯地向前延伸,只是没了佳人,没了舒服如挠痒痒般的忧愁。通篇看来,赋里看似充满了春月,秋霜,海浪,归雁之类的意象,但其中点题的不过是两杯酒。一杯酒喝在少年时,红烛映红了窗纸,小红在一边抱着琵琶低吟浅唱。
“问君几时成将相,贱妾红楼望不休。只是那状元的红袍啊,越不过如山的美人,趟不过如河的金银”。琵琶声噼啪响个不停,震得杯中酒微微泛起了涟漪,泛起一圈圈的波纹,撞在杯壁上被弹回,接着又一道撞了上去,弹回。装在酒杯里的灯笼变得摇摇晃晃,像一块石头投进月夜下的池塘,破碎的月影如琵琶声一般即断还连,整个心都蜷缩成一团以承受伤害。而旁边伴奏的笛声悠扬,穿过掀起一角的窗户,直达天上的星群。星星静静闪烁,望着杯中酒,四少爷的心也像那涟漪一般荡荡悠悠,追逐着看不见的忧愁。
另一杯酒喝在文章写就的前一天。昔日的同窗旧友如今长衫换短打,敲响了四少爷的房门。两人见面便顺口开始谈起了当今世上的各家文章,这类似与普通人类见面的寒暄阶段。旧友像少年时一样依然推崇清新写实的文风,还说起太仓府有位姓王的秀才如何诗画双绝。四少爷同样坚持自己年轻时的观点,认为荆公之后再无文章,而自己不过是拾前辈大家的一点牙慧罢了。话题后来又转移到了旧日的同窗上面了,不过两个人都没提“山阴七子”这回事。这个称号是他们几个年轻时组成的文人小团体的名字,如今有的当官有的坐牢,实在是不提也罢。当官的朋友让人羡慕,坐牢的朋友不复存在,开馆授课的朋友成了一时的主题后渐渐的也失去了生息。旧友说“前些天我进城办事,路过了周兄弟以前的家,原来已经易主了。我看见一个胖胖的老头坐在门口扎灯笼。”当两个人热烈地开始回忆某个死去的朋友时,四少爷的浑家幽灵一般地推开房门进来,端来一盘茴香豆一壶黄酒。接着又像幽魂一般脚不沾地地走了出去。四少爷知道门外的妻子在干什么。她出了正门就会拐进偏门,那里下午的太阳光透过窗纸变得昏暗不堪。就在这灯光下她拿起针线,继续绣花,她绣得永远只有一幅图案,一句话。穿红袍的新科状元骑着白马,马上绑着红花慢悠悠地走向城门,上面自然也少不了四个大字“状元及第”。她就这么绣啊绣啊,一共绣了十八年,四面墙上早已挂满了穿红袍的状元郎。有的面如满月,有的面如红薯,有的既没有眼睛也没有鼻子,有的则浑身长满了红刺像个大刺猬,因为她几乎快要看不见了。
被打断的谈话继续进行,两个人合力为那个名叫周生的旧日好友拼出一副肖像。周生出身农家,天资聪慧,五岁便能背诵三字经,十岁能做文章,不过只有少数几个亲友师朋对此表示赞赏。十五岁入县学,是他们之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也是上面的山阴七子之一。周生与诗词歌赋无不喜爱,惜乎创作不多,平生最爱李义山与李长吉。年二十参加第一次县试第七名,第二年考举人,不中,再考,又不中,卒,时年二十五。周生死的时候其他人都在身边。他们俩都记得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七月的鸣蝉在树上吱吱地叫个不停,声音单调又好像有着自己的节奏。在周生家的那间茅草屋门前,是一片空地,再往前就是一条舒缓的河流。一排柳树在空地上撒下影子,没有风的时候也在轻轻摇动。周生最后已经认不得什么人了,嘴里说着胡话,说要到天上与李贺饮酒,也要高力士脱靴才行。屋里原本有浓浓的煮草药的味道,站了一会儿之后就闻不到了。周生死了之后大家都到坟上哭了一场,回去直接开坛作诗,题目便是怀念周生。后来他们圈子里又进来了几个新人,虽然不过如此,但渐渐的没人再想念周生了,直到今天。
“转眼已经二十年了”旧友感慨“是啊,二十年了”四少爷回答时都没有抬起眼皮。“你这屋子里真冷,怎么不添置一个火炉?”四少爷说“一个好火炉子要三四两银子,坏的又不顶用,还要算上烧煤的钱。不烧煤谁能出去捡柴火呢?”
旧友仰脖喝了一杯酒“我认识一人,他家里的炉子不用了,你若是需要一两银子就能拿下。”想了想他补充了一句“是好炉子,只用了两三年。”
四少爷这才抬起眼皮,不过把目光及时地挪到了别处。如果他是专程上门来蹭酒喝顺便为自己拉一单生意的话我该怎么办。四少爷不确定自己需不需要一个火炉,没有也可以,毕竟冬天已经过去一半了,但有个火炉也不错,毕竟现在哪个体面人家冬天不生炉子呢?但是一两银子太贵了,要是便宜一些就好了。但是如果我直接提出,那么这次文人的对话就变成了贩夫走卒们的讨价还价。同样,我也不知道如何拒绝,也不知道如何回答他家里为什么没炉子。“能不能五百钱?”四少爷说完后目光变得坚定,看着对方,等待回答。“四少爷你一定是在开玩笑,五百钱怎么行?它连最破的炉子都买不到!”这就是回答了,四少爷虽然心里发堵,但觉得堵着没有那么糟糕。堵着更有助于四少爷好好地看着眼前这个人,像是第一次见他一样。原来此人身高体胖,眼睛不大,眼睛下面还有一圈黑眼圈,虽然还没到五十岁却已经把头发掉的差不多了,仅剩的头发在脑后扎成一个小小的发髻。他身上的短打更让四少爷觉得刺眼得很。四少爷不相信这个人居然会喜欢王维和陶渊明,居然也曾谈论过田园诗之于诗歌的崇高地位。“我的双颊却是凹陷的!我的身体却是佝偻的!”而我也曾借酒趴在酒楼的栏杆上高歌过“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那时候半个街的人都扬起脑袋来看一帮新秀才饮酒作乐,身后的几名旧好欢快地在身后跺脚,拍桌子,拿筷子敲碗,哈哈大笑不停。“他又给自己倒了一杯,那是我的酒!”四少爷赶紧接过酒壶给自己也倒了一杯,顺便把酒壶放在自己身边。沉默之中,两个人成了两块相邻千年的石头。原本人与人之间的电流已经消失不见,门外的风从他们俩之间吹过。四少爷低头看着酒杯,望着里面模糊的房顶,感觉到了妻子在隔壁的一针一线都穿过了他身体的某个部分,却只传来一阵阵麻木的疼痛。四少爷喝完这杯酒,提笔写下了《春花秋月赋》。
在来印社的路上,四少爷路过了依然兴旺的杏花楼。当街楼上照旧站着一排花枝招展的女人,楼两侧的院子里妓女们的衣裳在竹竿上微微晃动着。四少爷少年时熟识的一个妓女如今已经成了妈妈,脑后扎着红花,脸上涂着厚厚的脂粉站在入口的大红灯笼下招呼客人。以前她都是乖乖坐在里面的,四少爷心想,还有不知几时妓女们居然都开始上街拉客了,真是人心不古。慢慢地,四少爷已经不再怀念以前那些在妓院里度过的日子了。喝酒,听曲儿,对着妓女比赛作诗,然后凌晨醒来发现身边横七竖八躺着一群人,房间里装满了恶臭难闻的气息。那个《竹枝词》特别好的妓女叫什么来着?柳纯儿还是柳妙可?四少爷有些遗憾地想起,当他跨过地上的人群走到窗边推开窗户时,天边总是静静地挂满了繁星。那种情况下总有一首诗在酝酿着,一枝花一棵草只要闯进这特殊的氛围中都会被它吞没,然后变成一首诗,一句点题的金句。人渐渐地都醒了过来,先是送马桶的独轮车子咿咿呀呀地驶过,接着从反方向来了一辆送水的车子。水在大木桶里晃荡不已,有一些洒在了路上。四少爷今早上出门的时候也在地上发现了两道绵延的水线,向前延伸直到被大雾淹没。不时有人影从大雾里出来,接着又消失在雾中。
印社的老总就在这扇门背后,四少爷算好了应该是先迈左脚,右手顺势推门,可就在左脚和右手抬起与落下的时间里,发生了很多事情。比如他看到了西厢房里雕版的毛师傅雕得其实是一篇阴德文,某个大户人家的老爷太太出钱印个几千张拿到街上送人的。身子左边的桌子上是慢慢的新印出来的时文,第一篇是状元的,第二篇是榜眼的。四少爷不禁想到自己的文章到底是怎样的命运,仅仅是不中就可以吗?会不会是审阅人内急拿去擦屁股了,或者干脆在半路丢了?为求稳妥,四少爷在文章里用得都是些四平八稳的典故,点题破题都是上乘水准。也许是自己的名字被人顶替了,因为这种事情也时有发生。或许是自己在哪里写错了字结果遇见一位严厉的前辈。这些都有可能,而且这些可能一霎那间在四少爷的脑子里斗转星移。我们不应该怪他胡思乱想,因为家里的妻子也在盼望他有一天从布里骑着白马,扎着红花走出来,在城门口向她挥一挥手。这是可悲还是可笑,四少爷继续思量,跟他喝酒的时候我们居然都没有说今年秋试的事情,反而谈起了炉子和死去的人。《春月秋霜集》这次能出版吗,答案就在房间里面,见面要说的话已经太过熟练以致无需练习。四少爷的手触及房门,却又沿着房门轻轻无声下滑,(四少爷想起了一只鸟儿自屋顶的下坠)在半空划了一个半圆收回身体。答案就在这只无声下垂的手中,像是失去了支撑他的力量,四少爷被压垮之后居然变得轻盈起来,像是拜托了所有的负担。他感到自己开始逐渐往上飘了,为了不碰到屋顶,四少爷转身离去。再次跨过门槛的时候,他看到树影依然指向东边厢房,好像没有移动过分毫。笔墨摊老板仔细看着四少爷的脸,却看到了一只再次回归北方的孤雁,春月下的芍药在地上投下的大大淡淡的花影,秋霜挂满房顶映出千万个太阳。那个和红薯在一起的女人还保持着原来的姿态,有些干裂的嘴唇紧紧地闭上了,四少爷走过时她眼珠也没有动一下。可能她和红薯待在一起太久,自己也变成了红薯,像商品一般供人观看挑选。
四少爷花十文钱买了四个包子,又花了二十文买了一包蛇胆瓜子,蛇胆能明目,是给老婆的好东西。还有二十文是花在了豆角与茄子上,总得有人买菜做饭吧。让我们接着跟着四少爷往前走,四少爷看中了一套杯子,不过要价三十文,他嫌太贵没有买。“二十五文,怎么样?实在不能更便宜了。”四少爷走远了老板还在后面喊着。就这样四少爷把瓜子揣在怀里,左手拿着包子右手提着菜开始往家里走。这时候他只想着回去把屋顶修葺一下,路上再买点透光好的窗纸回去换上,还要告诉妻子不要再绣状元郎了,绣点小猫小狗不好吗。四少爷边走边啃起了包子,嫌长衫不方便就把袖子往上卷了卷。包子不错,我该走快一点,不然回到家就凉了。包子应该趁热吃,这句话没人写进诗里,看来还是应该没有诗才好,也说明所有的诗人都是傻瓜。走到杏花楼的楼下,一盏杯子突然从楼上掉在四少爷脚边摔得粉碎。“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个年轻人高声吟唱着从楼上探出头来。他看到了四少爷,四少爷也看到了他。年轻人头上扎着花头巾,皮肤白嫩有光泽,四少爷双颊凹陷,面皮黢黑,不过他们都有一双黑色的眼睛。两个人彼此望着对方,他们的目光既穿越了楼上楼下的空间,也穿越了四少爷的大半生。
“傻逼!”楼上的先开骂。
“傻逼!”四少爷果断回应,另外还附送一句,“去你妈的杜甫!去你妈的《春月秋霜赋》!”
树后面是一道黑乎乎的臭水沟,正潺潺地向城外流着污水,当初四少爷就是跟着这道臭水沟过来的。树影懒洋洋地移动着,从印社的西面厢房走到了东面厢房。四少爷上次下决心进去的时候,树影刚好直指正门“松竹印社”的大匾。可是四少爷突然尿急,跑到角落解完手之后发现已经错过了好时辰。于是他只好继续等待,同时用欲速则不达的古语来安慰自己,尽管目的地和自己也就两步的路子。下午时分,街上的人稀稀拉拉,有空手也有提布袋挎篮子的,有的挑着扁担,有的在身后拉着板车吱吱呀呀地经过。偶尔也有大户人家的小姐经过这里,穿红戴绿,黑油油的头发垂在背后,身边跟着狗熊一般粗壮的女佣人。空气永远是雾蒙蒙的,几乎都看不到人呼出的寒气。透过浑浊的空气,隔着几个街口的那条大街上热闹的叫卖声锣鼓声密密麻麻地穿了过来,显得这条街更是冷清。可那又有什么办法呢,四少爷一边如此想,抬脚迈过了门槛。
印社里人人看起来都很忙碌,连负责跑腿的小伙计都专心地进出个不停,像是身负文章千古的伟大使命一般。这种忙碌让四少爷心里很是羡慕。他想像西边厢房里刻雕版的毛师傅一样在窗明几净的地方写诗词歌赋,也羡慕校对的张先生埋头于山高水深的纸堆里,饱读圣贤的教导。因为常来,四少爷和这里的所有人都混了个脸熟。但这时人人都当四少爷不存在一般,也没人抬起头来,看来大家都很清楚四少爷的价值。以前来的时候如果赶上大家不忙,就会有人端着茶杯笑眯眯地跟他搭话。“四少爷,给我们讲讲你都写了些啥?”四少爷听完就像是行窃当场被人逮到一般红了脸,开始低着头支支吾吾地说他快要印出来的那本书,《春月秋霜集》。于是问话的人随便找了张椅子坐下,抿着茶笑眯眯地听四少爷讲学问。据四少爷消息,那本《春月秋霜集》可是他毕生的心血,至于内容部分:里面写到了岭南的瘴气,黑压压地从丛林被风吹向民居,终日不散;也有行船路过三峡时两岸的阵阵猿啼,声声催人肠断;更不要说还有福建海边滔天的巨浪,塞北冬天让人哭爹叫娘的寒风。中华大好河山的诸多风光美景全都经过了四少爷的艺术提炼,眼下正静静地躺在书本里等待读者去攫取。不过我们的四少爷也不是只知风月不识事务的文弱文人,书的第二章则主要关于富国强兵,提倡教化,抵御边寇的良策。比如什么《联姻蒙古以御满洲策》《以倭制倭策》《西南土司改革策》等等,全都是些无人赏识的珍宝良策。这还仅仅是内容部分,至于创作的主题,四少爷怎能够轻易地就说给这些盲眼聋耳之人听。他们也听不懂上面那些自然风光给四少爷的极大冲击,也不能理解四少爷为什么会拼命歌颂古战场上卷过的沙尘暴,回荡在三峡里的猿啼顶多让部分人想到李白的那首诗而已。而事务计策部分四少爷努力不让他们知道自己也和圣贤一般胸怀天下,心忧苍生。如果说有什么比作一个穷酸更悲惨的,那就是做个心高气傲的狂狷穷酸。总之,四少爷波澜壮阔的前半生就浓缩在这本小小的尚未出世的书里。在四少爷看来,里面写得最好的便是那篇《春月秋霜赋》。春月象征意气风发的少年时代,有诗酒风流,行侠乡里也有为爱情痛哭的每一个夜晚。每件事,每个意象都以或隐或显的方式在文章里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如今回忆起来,在那样的夜晚,天空中总是挂着月亮,光辉温柔地洒向地面。这样一来,地上的花儿草儿统统投下了淡淡的影子,若有若无。墙根的丛竹也把影儿映在墙上,像是自己颜色更浅一些的复制品。这是温柔的复制,月光给予而不索取,如果太阳升起来,那么这些东西在地上的投影将毫无美感可言。窗外有月,里面是人在欢笑,在幻想,在用前人说过的话歌颂月亮。在那时的四少爷看来,生活如一练江水那样浩浩荡荡地通往远方。两岸是永远青翠的绿树芳草,仿佛从不知冬天为何物。自然也有一座凭江而立的高楼,楼上的美人垂在栏杆上的手臂白的像是和田美玉。楼上佳人在思念,在盼望也在怨叹,轻柔的叹息嗔骂轻轻消散在飞檐之下,江水继续东流。至于秋霜则象征着四少爷漫长的怀才不遇,满身抱负得不到施展的青年时代,各种寄人篱下的滋味力透纸背。有挂在下垂叶子上的霜,也有被人踩出几个脚印的铺在地上的霜,也有将芳草裹得严实的霜,有霜的时候总是天气清冷,太阳虽未升起,但东方的天空已经有了鱼肚白。旷野里四下无人,一条小路曲曲弯弯地向前延伸,只是没了佳人,没了舒服如挠痒痒般的忧愁。通篇看来,赋里看似充满了春月,秋霜,海浪,归雁之类的意象,但其中点题的不过是两杯酒。一杯酒喝在少年时,红烛映红了窗纸,小红在一边抱着琵琶低吟浅唱。
“问君几时成将相,贱妾红楼望不休。只是那状元的红袍啊,越不过如山的美人,趟不过如河的金银”。琵琶声噼啪响个不停,震得杯中酒微微泛起了涟漪,泛起一圈圈的波纹,撞在杯壁上被弹回,接着又一道撞了上去,弹回。装在酒杯里的灯笼变得摇摇晃晃,像一块石头投进月夜下的池塘,破碎的月影如琵琶声一般即断还连,整个心都蜷缩成一团以承受伤害。而旁边伴奏的笛声悠扬,穿过掀起一角的窗户,直达天上的星群。星星静静闪烁,望着杯中酒,四少爷的心也像那涟漪一般荡荡悠悠,追逐着看不见的忧愁。
另一杯酒喝在文章写就的前一天。昔日的同窗旧友如今长衫换短打,敲响了四少爷的房门。两人见面便顺口开始谈起了当今世上的各家文章,这类似与普通人类见面的寒暄阶段。旧友像少年时一样依然推崇清新写实的文风,还说起太仓府有位姓王的秀才如何诗画双绝。四少爷同样坚持自己年轻时的观点,认为荆公之后再无文章,而自己不过是拾前辈大家的一点牙慧罢了。话题后来又转移到了旧日的同窗上面了,不过两个人都没提“山阴七子”这回事。这个称号是他们几个年轻时组成的文人小团体的名字,如今有的当官有的坐牢,实在是不提也罢。当官的朋友让人羡慕,坐牢的朋友不复存在,开馆授课的朋友成了一时的主题后渐渐的也失去了生息。旧友说“前些天我进城办事,路过了周兄弟以前的家,原来已经易主了。我看见一个胖胖的老头坐在门口扎灯笼。”当两个人热烈地开始回忆某个死去的朋友时,四少爷的浑家幽灵一般地推开房门进来,端来一盘茴香豆一壶黄酒。接着又像幽魂一般脚不沾地地走了出去。四少爷知道门外的妻子在干什么。她出了正门就会拐进偏门,那里下午的太阳光透过窗纸变得昏暗不堪。就在这灯光下她拿起针线,继续绣花,她绣得永远只有一幅图案,一句话。穿红袍的新科状元骑着白马,马上绑着红花慢悠悠地走向城门,上面自然也少不了四个大字“状元及第”。她就这么绣啊绣啊,一共绣了十八年,四面墙上早已挂满了穿红袍的状元郎。有的面如满月,有的面如红薯,有的既没有眼睛也没有鼻子,有的则浑身长满了红刺像个大刺猬,因为她几乎快要看不见了。
被打断的谈话继续进行,两个人合力为那个名叫周生的旧日好友拼出一副肖像。周生出身农家,天资聪慧,五岁便能背诵三字经,十岁能做文章,不过只有少数几个亲友师朋对此表示赞赏。十五岁入县学,是他们之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也是上面的山阴七子之一。周生与诗词歌赋无不喜爱,惜乎创作不多,平生最爱李义山与李长吉。年二十参加第一次县试第七名,第二年考举人,不中,再考,又不中,卒,时年二十五。周生死的时候其他人都在身边。他们俩都记得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七月的鸣蝉在树上吱吱地叫个不停,声音单调又好像有着自己的节奏。在周生家的那间茅草屋门前,是一片空地,再往前就是一条舒缓的河流。一排柳树在空地上撒下影子,没有风的时候也在轻轻摇动。周生最后已经认不得什么人了,嘴里说着胡话,说要到天上与李贺饮酒,也要高力士脱靴才行。屋里原本有浓浓的煮草药的味道,站了一会儿之后就闻不到了。周生死了之后大家都到坟上哭了一场,回去直接开坛作诗,题目便是怀念周生。后来他们圈子里又进来了几个新人,虽然不过如此,但渐渐的没人再想念周生了,直到今天。
“转眼已经二十年了”旧友感慨“是啊,二十年了”四少爷回答时都没有抬起眼皮。“你这屋子里真冷,怎么不添置一个火炉?”四少爷说“一个好火炉子要三四两银子,坏的又不顶用,还要算上烧煤的钱。不烧煤谁能出去捡柴火呢?”
旧友仰脖喝了一杯酒“我认识一人,他家里的炉子不用了,你若是需要一两银子就能拿下。”想了想他补充了一句“是好炉子,只用了两三年。”
四少爷这才抬起眼皮,不过把目光及时地挪到了别处。如果他是专程上门来蹭酒喝顺便为自己拉一单生意的话我该怎么办。四少爷不确定自己需不需要一个火炉,没有也可以,毕竟冬天已经过去一半了,但有个火炉也不错,毕竟现在哪个体面人家冬天不生炉子呢?但是一两银子太贵了,要是便宜一些就好了。但是如果我直接提出,那么这次文人的对话就变成了贩夫走卒们的讨价还价。同样,我也不知道如何拒绝,也不知道如何回答他家里为什么没炉子。“能不能五百钱?”四少爷说完后目光变得坚定,看着对方,等待回答。“四少爷你一定是在开玩笑,五百钱怎么行?它连最破的炉子都买不到!”这就是回答了,四少爷虽然心里发堵,但觉得堵着没有那么糟糕。堵着更有助于四少爷好好地看着眼前这个人,像是第一次见他一样。原来此人身高体胖,眼睛不大,眼睛下面还有一圈黑眼圈,虽然还没到五十岁却已经把头发掉的差不多了,仅剩的头发在脑后扎成一个小小的发髻。他身上的短打更让四少爷觉得刺眼得很。四少爷不相信这个人居然会喜欢王维和陶渊明,居然也曾谈论过田园诗之于诗歌的崇高地位。“我的双颊却是凹陷的!我的身体却是佝偻的!”而我也曾借酒趴在酒楼的栏杆上高歌过“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那时候半个街的人都扬起脑袋来看一帮新秀才饮酒作乐,身后的几名旧好欢快地在身后跺脚,拍桌子,拿筷子敲碗,哈哈大笑不停。“他又给自己倒了一杯,那是我的酒!”四少爷赶紧接过酒壶给自己也倒了一杯,顺便把酒壶放在自己身边。沉默之中,两个人成了两块相邻千年的石头。原本人与人之间的电流已经消失不见,门外的风从他们俩之间吹过。四少爷低头看着酒杯,望着里面模糊的房顶,感觉到了妻子在隔壁的一针一线都穿过了他身体的某个部分,却只传来一阵阵麻木的疼痛。四少爷喝完这杯酒,提笔写下了《春花秋月赋》。
在来印社的路上,四少爷路过了依然兴旺的杏花楼。当街楼上照旧站着一排花枝招展的女人,楼两侧的院子里妓女们的衣裳在竹竿上微微晃动着。四少爷少年时熟识的一个妓女如今已经成了妈妈,脑后扎着红花,脸上涂着厚厚的脂粉站在入口的大红灯笼下招呼客人。以前她都是乖乖坐在里面的,四少爷心想,还有不知几时妓女们居然都开始上街拉客了,真是人心不古。慢慢地,四少爷已经不再怀念以前那些在妓院里度过的日子了。喝酒,听曲儿,对着妓女比赛作诗,然后凌晨醒来发现身边横七竖八躺着一群人,房间里装满了恶臭难闻的气息。那个《竹枝词》特别好的妓女叫什么来着?柳纯儿还是柳妙可?四少爷有些遗憾地想起,当他跨过地上的人群走到窗边推开窗户时,天边总是静静地挂满了繁星。那种情况下总有一首诗在酝酿着,一枝花一棵草只要闯进这特殊的氛围中都会被它吞没,然后变成一首诗,一句点题的金句。人渐渐地都醒了过来,先是送马桶的独轮车子咿咿呀呀地驶过,接着从反方向来了一辆送水的车子。水在大木桶里晃荡不已,有一些洒在了路上。四少爷今早上出门的时候也在地上发现了两道绵延的水线,向前延伸直到被大雾淹没。不时有人影从大雾里出来,接着又消失在雾中。
印社的老总就在这扇门背后,四少爷算好了应该是先迈左脚,右手顺势推门,可就在左脚和右手抬起与落下的时间里,发生了很多事情。比如他看到了西厢房里雕版的毛师傅雕得其实是一篇阴德文,某个大户人家的老爷太太出钱印个几千张拿到街上送人的。身子左边的桌子上是慢慢的新印出来的时文,第一篇是状元的,第二篇是榜眼的。四少爷不禁想到自己的文章到底是怎样的命运,仅仅是不中就可以吗?会不会是审阅人内急拿去擦屁股了,或者干脆在半路丢了?为求稳妥,四少爷在文章里用得都是些四平八稳的典故,点题破题都是上乘水准。也许是自己的名字被人顶替了,因为这种事情也时有发生。或许是自己在哪里写错了字结果遇见一位严厉的前辈。这些都有可能,而且这些可能一霎那间在四少爷的脑子里斗转星移。我们不应该怪他胡思乱想,因为家里的妻子也在盼望他有一天从布里骑着白马,扎着红花走出来,在城门口向她挥一挥手。这是可悲还是可笑,四少爷继续思量,跟他喝酒的时候我们居然都没有说今年秋试的事情,反而谈起了炉子和死去的人。《春月秋霜集》这次能出版吗,答案就在房间里面,见面要说的话已经太过熟练以致无需练习。四少爷的手触及房门,却又沿着房门轻轻无声下滑,(四少爷想起了一只鸟儿自屋顶的下坠)在半空划了一个半圆收回身体。答案就在这只无声下垂的手中,像是失去了支撑他的力量,四少爷被压垮之后居然变得轻盈起来,像是拜托了所有的负担。他感到自己开始逐渐往上飘了,为了不碰到屋顶,四少爷转身离去。再次跨过门槛的时候,他看到树影依然指向东边厢房,好像没有移动过分毫。笔墨摊老板仔细看着四少爷的脸,却看到了一只再次回归北方的孤雁,春月下的芍药在地上投下的大大淡淡的花影,秋霜挂满房顶映出千万个太阳。那个和红薯在一起的女人还保持着原来的姿态,有些干裂的嘴唇紧紧地闭上了,四少爷走过时她眼珠也没有动一下。可能她和红薯待在一起太久,自己也变成了红薯,像商品一般供人观看挑选。
四少爷花十文钱买了四个包子,又花了二十文买了一包蛇胆瓜子,蛇胆能明目,是给老婆的好东西。还有二十文是花在了豆角与茄子上,总得有人买菜做饭吧。让我们接着跟着四少爷往前走,四少爷看中了一套杯子,不过要价三十文,他嫌太贵没有买。“二十五文,怎么样?实在不能更便宜了。”四少爷走远了老板还在后面喊着。就这样四少爷把瓜子揣在怀里,左手拿着包子右手提着菜开始往家里走。这时候他只想着回去把屋顶修葺一下,路上再买点透光好的窗纸回去换上,还要告诉妻子不要再绣状元郎了,绣点小猫小狗不好吗。四少爷边走边啃起了包子,嫌长衫不方便就把袖子往上卷了卷。包子不错,我该走快一点,不然回到家就凉了。包子应该趁热吃,这句话没人写进诗里,看来还是应该没有诗才好,也说明所有的诗人都是傻瓜。走到杏花楼的楼下,一盏杯子突然从楼上掉在四少爷脚边摔得粉碎。“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个年轻人高声吟唱着从楼上探出头来。他看到了四少爷,四少爷也看到了他。年轻人头上扎着花头巾,皮肤白嫩有光泽,四少爷双颊凹陷,面皮黢黑,不过他们都有一双黑色的眼睛。两个人彼此望着对方,他们的目光既穿越了楼上楼下的空间,也穿越了四少爷的大半生。
“傻逼!”楼上的先开骂。
“傻逼!”四少爷果断回应,另外还附送一句,“去你妈的杜甫!去你妈的《春月秋霜赋》!”
吕过-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燕郊故事集二:夏威夷之虎 (1人喜欢)
- 燕郊故事集 一:潮白骑士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