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史学与话语分析
今天看了两本书,如图,让人难受。话语那本书我是本想用来学习一种历史分析方法的,可是完全看不懂。孙隆基,我听孙竟昊说过,今天图书馆看到就拿来了,虽说是看的懂,但看不进去。
完全从西方的学科和视角来解读中国人的心理,这样做可能为了理解中国人,可能就是他们社会科学试验素材的再分析。就比如人类学家研究闽南的乡村,他是为了构筑他的人类学体系,难道让闽南的民众都来读他的人类学作品,好认识自己?
同样的,中国某种程度上也成了西方的一个学科建设的素材库。海外中国学有一部分就是这样,你完全不知道他想论证个什么。但是,好像他们也认识到了这种排斥意识,想融入中国日益崛起的学术圈。这边呢,从沟口雄三的“前近代”,滨下武志的“亚洲圈”,这是日本学者在面对西方话语的努力。在看到复旦葛兆光先生这些年“从周边看中国”的努力。他们都越来越强调“中国问题”,可是西方学者研究的一些问题,在我们这里是常识,在那里是异于西方文化的特质。这些特质,就是他们的问题点。我一直在想,中国的世界史研究者是不是也是这种思维研究国别史?
但是,东方学者的这些努力还是没有逃脱这个话语体系,尤其是文史学院这几年的书,各种术语难得读,可能是对西方理论更深了一步,可能在创造中国话语的转型期。
我这一年没有时间了,只能打好基础知识,顺带提出些问题。
完全从西方的学科和视角来解读中国人的心理,这样做可能为了理解中国人,可能就是他们社会科学试验素材的再分析。就比如人类学家研究闽南的乡村,他是为了构筑他的人类学体系,难道让闽南的民众都来读他的人类学作品,好认识自己?
同样的,中国某种程度上也成了西方的一个学科建设的素材库。海外中国学有一部分就是这样,你完全不知道他想论证个什么。但是,好像他们也认识到了这种排斥意识,想融入中国日益崛起的学术圈。这边呢,从沟口雄三的“前近代”,滨下武志的“亚洲圈”,这是日本学者在面对西方话语的努力。在看到复旦葛兆光先生这些年“从周边看中国”的努力。他们都越来越强调“中国问题”,可是西方学者研究的一些问题,在我们这里是常识,在那里是异于西方文化的特质。这些特质,就是他们的问题点。我一直在想,中国的世界史研究者是不是也是这种思维研究国别史?
但是,东方学者的这些努力还是没有逃脱这个话语体系,尤其是文史学院这几年的书,各种术语难得读,可能是对西方理论更深了一步,可能在创造中国话语的转型期。
我这一年没有时间了,只能打好基础知识,顺带提出些问题。
![]() |
![]() |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