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电影去旅行
查看话题 >意大利三章
【第一章:真的费拉拉】
拖着行李箱从火车站出来,咯噔咯噔,沿着贯穿城市的主路一直走,经过市中心巨大的城堡,差不多就能看到入住的旅店了。虽说只走了二十几分钟,可正是七月的午后,晒得够呛,到旅店已经浑身是汗,歇息了好一会儿才缓过来。
这是费拉拉吗?
我想象中的费拉拉不是这样。它的空气里弥漫着雾,石子街道是湿漉漉的,也不该有人来车往的宽马路。眼前的费拉拉看来并没有因为我浅薄的印象,而变得更幽暗一些、更阴郁一些。不过当我推开二楼客房的窗户,街上的风吹进来的时候,仍然有一种喜悦,到底这是一个真正的费拉拉!
对于大多数到意大利度假或旅行的人来说,费拉拉不过是从威尼斯到佛罗伦萨的铁路线上的一座不起眼小城。但是对于一个安东尼奥尼的影迷来说,这里就是一座圣城。这位伟大的意大利导演,出生在此、埋葬在此。我对费拉拉全部的记忆都来自《云上的日子》,安东尼奥尼最后的长片。
这部电影的第一个故事就在这里拍摄,剧情是从一对俊美的男女在裹着浓雾的廊桥下遇见开始的。工程师斯瓦诺和女教师卡门一见钟情、又望情却步;三年后他们再次相遇,但仍然无法彻底亲近。斯瓦诺爱抚着赤裸的卡门,但他的手掌始终隔着一层的空气。
我从威尼斯到佛罗伦萨的途中,选择在费拉拉停留,并且住上一晚,就是想好好呼吸一口斯瓦诺和卡门之间的稀薄空气。
我承认自己从来不是好的朝圣者。心里没有必须要到达的地方。无论去哪座城市,我对在街头游荡的兴趣,都要超过参观任何景点。所以,我决定不费事地去搭班车,到距离费拉拉五十公里的卡马乔了——《云上的日子》第一个镜头就在那里拍摄,有一条漂亮的三联桥。
我只想在费拉拉好好转一转。这座城市不大,步行就可以以走遍城区的每个角落。市中心有一座标志性的大城堡,环着护城河,装有吊桥,不到半小时就可以里外参观一遍;另一处被写在旅行指南上的景点是钻石宫殿,钻石形方石装饰的外墙有种秩序之美,从旁边走过去很难被忽视。费拉拉城区里面除了两三条主路,其余的街道行人稀少,路面是鹅卵石铺成,也没有车辆。
在费拉拉的街上只要上了点年纪的人,穿着都很讲究,脸上保持着过去的荣光。走在这里,也许你能明白为什么安东尼奥尼的人物永远都西装笔挺的。而我低头看看自己的游客装束,汗衫短裤,未免觉得有些尴尬。
让我很快忘掉尴尬、并融入这里的是市政府大楼的中庭。走到这里就像走进了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斯瓦诺和卡门就是在这里重逢——那天电影散场,莫名的电话铃声在空气里不断得响——我就在那个镜头的机位前站了一会儿,略微有些激动。其实这儿也根本没有什么电影院,只有一座办公楼,一切都是虚构的,但地方还像十几年前的电影中一样。黄昏七点,是费拉拉最热闹的时候。年轻的人们骑着自行车从这里穿过,一个中年人在整理他的旧书摊,并没有人留意一个游人在想什么。
趁着天黑前,我还想走去看安东尼奥尼葬着的墓园。费拉拉的墓园前有一块很大的草坪,草坪上排列着修剪齐整的绿树。夕阳斜斜地晒着,树影投射在绿地上,留下一些规则的几何阴影。天气正好,这个地方舒服得甚至让人想要躺下来看看书,或者小睡一会儿。
我抵达时天色稍晚,一切比平时大概更为宁静。墓园外的几家花店都正在关门打烊,只有零星一两个本地人,骑着车、提着水壶,前来探望亲人。也不是那么庄重的祭奠,只是来这里洒一洒水,摆一束花,像是平常举动,显得格外安详。
这个壮观的墓园有许多道弧形长廊组成,每道长廊都怀抱绿地,堪称壮观。安东尼奥尼的墓应该就在某条长廊的某块碑里。但墓碑成千上万,周围也无人问询,稍稍逡巡,就起了离开之意。
就在我徘徊的时候,一只黑猫悄无声息地走过来蹭了蹭我。接着,那只猫不紧不慢地跑开了,穿过长廊,消失不见了。还记得安东尼奥尼的经典电影《奇遇》吧,那只猫就像里面的女人安娜一样,再也不出现了。
费拉拉市政厅(《云上的日子》机位)
费拉拉墓园
【第二章:想象界的海滩】
去罗马之前,下了决心要去看看近郊的Ostia海滩,一个外国短期游客不太会去的地方。我对那个地方一无所知,只知道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死在那里。
我遇见帕索里尼时很不巧。二十多岁,仍然在猎奇一样窥探着艺术电影的门径,看到帕索里尼只知道他就是那个拍《索多玛120天》的家伙,后来也知道他是拍《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集》和《一千零一夜》的家伙,一个重口味的家伙。再后来看到慑人心魂的《罗马妈妈》和《马太福音》的时候,已经开始迷恋安东尼奥尼、费里尼,所以对这位诗人、前共产党员、同性恋者,算不上特别有感情。
为什么一定要去看一看他遇害的地方,其实这种心情连我自己也不清楚。隐隐约约好像觉得电影的魔力来自虚幻,我们必须要在银幕之外,去走到那个真的存在的地方,心里才真正的踏实下来。
1975年11月2日在Ostia海滩的荒凉处发现了帕索里尼被残忍殴打和用车碾压过的尸体,一个17岁的男妓被认定为凶手被捕。1993年,《亲爱的日记》里意大利又一位左派导演、机车骑士南尼·莫瑞蒂骑着Vespa,穿过罗马的大街小巷,来到这里缅怀他。2011年7月8日,我从罗马市中心坐车,辗转两个小时来这里,看见了一片荒芜。
事先在网路上问好了从罗马城内去海滩的途径,在那个闷热的午后出发,乘M线地铁转U线火车。U线列车的车厢又脏又热,车越开越荒,穿戴整齐的乘客逐渐下车,换成一些面无表情的劳工阶层和无业者。车厢里的气氛逐渐发生微妙地变化,空气里浮游出来的冷淡与不安,倒和造访死于非命的目的地的心情不谋而合。
这条铁路即将结束,车窗外面的景象开始慢慢出现海边的迹象,然后才发现最后几站的名字都和Ostia有点关联,于是抱着随便走走的心态胡乱在某站下了车。走出车站才发现这里并不是什么海滩,而是一个小镇,在街道上走了一刻钟,就已经被太阳晒得又渴又饿,在一家和善的小店里点了一杯咖啡和一盘帕斯塔。心情不再那么紧绷,心里打定主意如果找不到真正的海滩也无所谓,这才重新乘上了向前去的火车。
又坐了两站跳下站台,似乎就能闻到海的味道。出了站台直接就是一片空旷的荒地。路的这边——是廉价楼房、荒凉的停车场,空地上生长着低矮丑陋的植物,它们被铁丝网包围着,一辆无人理会的房车孤零零地停在空地上,仿佛已经很久没有到过远方了;隔着一条高速路,路的那边——是日光浴、沙滩排球、悠闲的人们正在海中玩耍,一望无际的碧海蓝天。可以想象隔着一条高速路,其实是隔着两个阶级。
路的这边,那种出人意料的荒芜感,符合我对“帕索里尼遇害地”的想象。虽然Ostia海滩延绵不绝,那天早上前去买菜的妇女发现帕索里尼尸体的地方无从找到,可是我在心里好像已经找到了那个实在的地方——尽管不是在夜晚、而是在烈日下,但是这种凄厉的景象,让我有一种“确认”的满足感。
走在Ostia海滩的四周,因为没有什么大树遮阴,道路被一直曝晒,连脚踩上去几乎都是热的。但是,我却为眼前凄惶的风景所吸引,仔细观看着歪斜的路牌、潦倒的楼房、古怪而多刺的植物。相比之下,海滩上晒着太阳的本地度假者,那种悠闲的时光,反而显得没有生命力。
我并不准备在这里多逗留,对着没人愿意搭理的地方拍了几张照片,准备离开海滩。正在这个时候,一对年轻情侣走入海滩,坐下来看海。他们背对着我,站在路边隔着栏杆俯视他们的背后,年轻的肉体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忽然有种感动。这很不帕索里尼,对吗?我不知道。
总之,去过Ostia海滩之后,在心里好像去掉了一个时空坐标系里的点——帕索里尼遇害地——那个曾经在心里想象过的阴暗之地,变成了一张曝了光的照片。照片仍在,但景象消失了。想象界的海滩变成了实地。
过了些时候回到中国,我把当天在海滩上拍摄的照片冲洗出来,看到那对少男少女的背影出现在相纸上,觉得就像腐烂的土地上,忽然开出一朵花来。
海滩对面
海滩
【第三章:二十四小时,直到世界尽头】
从那不勒斯开车前往阿马尔菲海岸,要穿过一道长长、长长的黑暗隧道。长得就像期待。然后就看见了光。车朝向光驶出去,就看见了海。
时隔年余,想起阿马尔菲、想起索伦托、想起波西塔诺、想起南那不勒斯来,那二十四小时就像一场醒不转的梦。同样是假期的意大利,和托斯卡纳饱满的烟火味不一样,这里洋溢着一种仙境般不真实的欢乐。也许因此,这段时光被藏在记忆的真空袋里,并不褪色变质。
车从隧道里出来,转过两个弯,从公路望下去,就能看见成百个蓝色的阳伞支撑在海滩上,红色的水球漂浮海水里,赤裸的人们躺在阳光下或游戏在海洋里。夏日赞歌的场景。沿着索伦托的海岸再往前,环山而行,弯曲的沿海公路没有尽头。传说临海的悬崖下面就是水妖塞壬用歌声引诱水手的地方,如今我们的耳孔里却全是轰鸣而过的摩托声。
美丽和不详总是共存的,隔着那不勒斯湾的美景,对面维苏威火山清晰可见。我们知道,它依然活着。
到达索伦托半岛时是炎热的正午,有两三小时不知如何打发,就想起在《lonely planet》上曾经瞄到的一段不起眼的文字,记得有个地方可以“一眼望尽两个海湾”(那不勒斯海湾、萨莱诺海湾)。但是那个名为San’Agata sui due golfi的小镇在电子地图上很难找到。幸好GPS中能搜到“San’Agata”,其中一个地方蛮像我们的目的地。于是跟着导航转进一条山路,经过长满橄榄树和柠檬树的山坡,一直开、一直开,开到山顶没有路的地方,居然就找到了女修道院Deserto。没有门牌、没有守门人、没有任何记号,只有安静朴素至极的几栋建筑,坐落在索伦托半岛最西端的最高点。遗世独立、无人侵扰。
可以“一眼望尽两个海湾”的地方,听说是在这座修道院的某个屋顶上。我们停下车,绕着修道院的房子转了大半圈,没有找到登顶的通道和楼梯。只好转进幽暗的修道院里边,这里静得让人落脚都得很轻。上楼、下楼,正愁找不见个人问时,忽见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嬷嬷颤巍巍地在走廊尽头神奇出现了。尽管老嬷嬷听不懂半句英文(也可能根本听不见了),却也完全猜到我们想去哪里,只见她哆嗦着从身上摸出了一张纸递给我们。一张修道院印给游人的英文路线图,引导我们如何上屋顶去看海景。
根据这张说明,我们重新转到室外,才发现一个不起眼的小黑门,钻进去之后,再找到一把钥匙来开一扇木门(纸上写着请将钥匙还归原处),这才看见一个窄小的楼梯,转上了屋顶。站在这里转身、再转身,转上270度,从任何角度眺望,眼里都是湛蓝的海洋。那种感受无法用言语准确说出来,好像自己成为这片风景的一部分。——在那张说明的最后,用英文写着“如果你能抵达这里,那么你就有福了”。
在这里,让我莫名想起维姆-文德斯毫不相干的一部电影名字:《直到世界尽头》。
傍晚从世界尽头返回人间仙境,夜宿波西塔诺。这个镇子被悬崖劈成两半。我们坐在临海的酒店里,正好可以看见对面半个镇子沿坡而立。到了黄昏夕照,这里美得不敢拍照,业余摄影的水平怎么拍都像是犯罪,足以谋杀美好记忆或想象。听说曾经有一个中国乐团造访这里,那次有人曾将这里的地名译作:波色太浓。
次日上午,在返回那不勒斯前,经过了庞贝。庞贝是这场旅行的句点,像一串水晶珠链底下挂着的黑色坠子:这是一座末日之城。
抵达庞贝的时候,正好还是正午。烈日照着,这座近两千年前的城在脚下变得炽热。棋盘式的街道如此完整:有些墙壁上砖色仍在。这里是商人宅邸、这里是集市、这里是磨房、这里是公共浴室、这里是剧院。如果你愿意想象着孩子们从街道上跑过,你甚至可以听见他们的尖叫声就凝结在空气里。
公元79年8月24日的这个时候,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这座城市、这座城市里的一切、人与动物,被火山灰彻底掩埋。毁灭的时间、差不多是我们这场旅程的时间,不到二十四小时。按照BBC的电视纪录片里的解说词,是被封存在“时空胶囊”里。今天的游人们在残垣断壁之间,能看到肆无忌惮盛开的花丛,也能看到孤独从容走过的野狗。在BBC的电视纪录片里,我曾见到那些被挖掘出来的遗骸被浇筑成雕塑、死亡的雕塑,他们永远保持着被面对死神时的姿态,匍匐在地的、倚墙而坐的、相互拥抱的。
从庞贝古城出来,开上一条高速公路,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我们以最快的速度驶离了这里。也许正是这样,刚过去二十四小时被迅速抛离现实,藏进记忆的真空袋里。
阿马菲海岸
庞贝
(卫星号:卫西谛照常生活,iweixidi)
拖着行李箱从火车站出来,咯噔咯噔,沿着贯穿城市的主路一直走,经过市中心巨大的城堡,差不多就能看到入住的旅店了。虽说只走了二十几分钟,可正是七月的午后,晒得够呛,到旅店已经浑身是汗,歇息了好一会儿才缓过来。
这是费拉拉吗?
我想象中的费拉拉不是这样。它的空气里弥漫着雾,石子街道是湿漉漉的,也不该有人来车往的宽马路。眼前的费拉拉看来并没有因为我浅薄的印象,而变得更幽暗一些、更阴郁一些。不过当我推开二楼客房的窗户,街上的风吹进来的时候,仍然有一种喜悦,到底这是一个真正的费拉拉!
对于大多数到意大利度假或旅行的人来说,费拉拉不过是从威尼斯到佛罗伦萨的铁路线上的一座不起眼小城。但是对于一个安东尼奥尼的影迷来说,这里就是一座圣城。这位伟大的意大利导演,出生在此、埋葬在此。我对费拉拉全部的记忆都来自《云上的日子》,安东尼奥尼最后的长片。
这部电影的第一个故事就在这里拍摄,剧情是从一对俊美的男女在裹着浓雾的廊桥下遇见开始的。工程师斯瓦诺和女教师卡门一见钟情、又望情却步;三年后他们再次相遇,但仍然无法彻底亲近。斯瓦诺爱抚着赤裸的卡门,但他的手掌始终隔着一层的空气。
我从威尼斯到佛罗伦萨的途中,选择在费拉拉停留,并且住上一晚,就是想好好呼吸一口斯瓦诺和卡门之间的稀薄空气。
我承认自己从来不是好的朝圣者。心里没有必须要到达的地方。无论去哪座城市,我对在街头游荡的兴趣,都要超过参观任何景点。所以,我决定不费事地去搭班车,到距离费拉拉五十公里的卡马乔了——《云上的日子》第一个镜头就在那里拍摄,有一条漂亮的三联桥。
我只想在费拉拉好好转一转。这座城市不大,步行就可以以走遍城区的每个角落。市中心有一座标志性的大城堡,环着护城河,装有吊桥,不到半小时就可以里外参观一遍;另一处被写在旅行指南上的景点是钻石宫殿,钻石形方石装饰的外墙有种秩序之美,从旁边走过去很难被忽视。费拉拉城区里面除了两三条主路,其余的街道行人稀少,路面是鹅卵石铺成,也没有车辆。
在费拉拉的街上只要上了点年纪的人,穿着都很讲究,脸上保持着过去的荣光。走在这里,也许你能明白为什么安东尼奥尼的人物永远都西装笔挺的。而我低头看看自己的游客装束,汗衫短裤,未免觉得有些尴尬。
让我很快忘掉尴尬、并融入这里的是市政府大楼的中庭。走到这里就像走进了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斯瓦诺和卡门就是在这里重逢——那天电影散场,莫名的电话铃声在空气里不断得响——我就在那个镜头的机位前站了一会儿,略微有些激动。其实这儿也根本没有什么电影院,只有一座办公楼,一切都是虚构的,但地方还像十几年前的电影中一样。黄昏七点,是费拉拉最热闹的时候。年轻的人们骑着自行车从这里穿过,一个中年人在整理他的旧书摊,并没有人留意一个游人在想什么。
趁着天黑前,我还想走去看安东尼奥尼葬着的墓园。费拉拉的墓园前有一块很大的草坪,草坪上排列着修剪齐整的绿树。夕阳斜斜地晒着,树影投射在绿地上,留下一些规则的几何阴影。天气正好,这个地方舒服得甚至让人想要躺下来看看书,或者小睡一会儿。
我抵达时天色稍晚,一切比平时大概更为宁静。墓园外的几家花店都正在关门打烊,只有零星一两个本地人,骑着车、提着水壶,前来探望亲人。也不是那么庄重的祭奠,只是来这里洒一洒水,摆一束花,像是平常举动,显得格外安详。
这个壮观的墓园有许多道弧形长廊组成,每道长廊都怀抱绿地,堪称壮观。安东尼奥尼的墓应该就在某条长廊的某块碑里。但墓碑成千上万,周围也无人问询,稍稍逡巡,就起了离开之意。
就在我徘徊的时候,一只黑猫悄无声息地走过来蹭了蹭我。接着,那只猫不紧不慢地跑开了,穿过长廊,消失不见了。还记得安东尼奥尼的经典电影《奇遇》吧,那只猫就像里面的女人安娜一样,再也不出现了。
![]() |
费拉拉市政厅(《云上的日子》机位)
![]() |
费拉拉墓园
【第二章:想象界的海滩】
去罗马之前,下了决心要去看看近郊的Ostia海滩,一个外国短期游客不太会去的地方。我对那个地方一无所知,只知道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死在那里。
我遇见帕索里尼时很不巧。二十多岁,仍然在猎奇一样窥探着艺术电影的门径,看到帕索里尼只知道他就是那个拍《索多玛120天》的家伙,后来也知道他是拍《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集》和《一千零一夜》的家伙,一个重口味的家伙。再后来看到慑人心魂的《罗马妈妈》和《马太福音》的时候,已经开始迷恋安东尼奥尼、费里尼,所以对这位诗人、前共产党员、同性恋者,算不上特别有感情。
为什么一定要去看一看他遇害的地方,其实这种心情连我自己也不清楚。隐隐约约好像觉得电影的魔力来自虚幻,我们必须要在银幕之外,去走到那个真的存在的地方,心里才真正的踏实下来。
1975年11月2日在Ostia海滩的荒凉处发现了帕索里尼被残忍殴打和用车碾压过的尸体,一个17岁的男妓被认定为凶手被捕。1993年,《亲爱的日记》里意大利又一位左派导演、机车骑士南尼·莫瑞蒂骑着Vespa,穿过罗马的大街小巷,来到这里缅怀他。2011年7月8日,我从罗马市中心坐车,辗转两个小时来这里,看见了一片荒芜。
事先在网路上问好了从罗马城内去海滩的途径,在那个闷热的午后出发,乘M线地铁转U线火车。U线列车的车厢又脏又热,车越开越荒,穿戴整齐的乘客逐渐下车,换成一些面无表情的劳工阶层和无业者。车厢里的气氛逐渐发生微妙地变化,空气里浮游出来的冷淡与不安,倒和造访死于非命的目的地的心情不谋而合。
这条铁路即将结束,车窗外面的景象开始慢慢出现海边的迹象,然后才发现最后几站的名字都和Ostia有点关联,于是抱着随便走走的心态胡乱在某站下了车。走出车站才发现这里并不是什么海滩,而是一个小镇,在街道上走了一刻钟,就已经被太阳晒得又渴又饿,在一家和善的小店里点了一杯咖啡和一盘帕斯塔。心情不再那么紧绷,心里打定主意如果找不到真正的海滩也无所谓,这才重新乘上了向前去的火车。
又坐了两站跳下站台,似乎就能闻到海的味道。出了站台直接就是一片空旷的荒地。路的这边——是廉价楼房、荒凉的停车场,空地上生长着低矮丑陋的植物,它们被铁丝网包围着,一辆无人理会的房车孤零零地停在空地上,仿佛已经很久没有到过远方了;隔着一条高速路,路的那边——是日光浴、沙滩排球、悠闲的人们正在海中玩耍,一望无际的碧海蓝天。可以想象隔着一条高速路,其实是隔着两个阶级。
路的这边,那种出人意料的荒芜感,符合我对“帕索里尼遇害地”的想象。虽然Ostia海滩延绵不绝,那天早上前去买菜的妇女发现帕索里尼尸体的地方无从找到,可是我在心里好像已经找到了那个实在的地方——尽管不是在夜晚、而是在烈日下,但是这种凄厉的景象,让我有一种“确认”的满足感。
走在Ostia海滩的四周,因为没有什么大树遮阴,道路被一直曝晒,连脚踩上去几乎都是热的。但是,我却为眼前凄惶的风景所吸引,仔细观看着歪斜的路牌、潦倒的楼房、古怪而多刺的植物。相比之下,海滩上晒着太阳的本地度假者,那种悠闲的时光,反而显得没有生命力。
我并不准备在这里多逗留,对着没人愿意搭理的地方拍了几张照片,准备离开海滩。正在这个时候,一对年轻情侣走入海滩,坐下来看海。他们背对着我,站在路边隔着栏杆俯视他们的背后,年轻的肉体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忽然有种感动。这很不帕索里尼,对吗?我不知道。
总之,去过Ostia海滩之后,在心里好像去掉了一个时空坐标系里的点——帕索里尼遇害地——那个曾经在心里想象过的阴暗之地,变成了一张曝了光的照片。照片仍在,但景象消失了。想象界的海滩变成了实地。
过了些时候回到中国,我把当天在海滩上拍摄的照片冲洗出来,看到那对少男少女的背影出现在相纸上,觉得就像腐烂的土地上,忽然开出一朵花来。
![]() |
海滩对面
![]() |
海滩
【第三章:二十四小时,直到世界尽头】
从那不勒斯开车前往阿马尔菲海岸,要穿过一道长长、长长的黑暗隧道。长得就像期待。然后就看见了光。车朝向光驶出去,就看见了海。
时隔年余,想起阿马尔菲、想起索伦托、想起波西塔诺、想起南那不勒斯来,那二十四小时就像一场醒不转的梦。同样是假期的意大利,和托斯卡纳饱满的烟火味不一样,这里洋溢着一种仙境般不真实的欢乐。也许因此,这段时光被藏在记忆的真空袋里,并不褪色变质。
车从隧道里出来,转过两个弯,从公路望下去,就能看见成百个蓝色的阳伞支撑在海滩上,红色的水球漂浮海水里,赤裸的人们躺在阳光下或游戏在海洋里。夏日赞歌的场景。沿着索伦托的海岸再往前,环山而行,弯曲的沿海公路没有尽头。传说临海的悬崖下面就是水妖塞壬用歌声引诱水手的地方,如今我们的耳孔里却全是轰鸣而过的摩托声。
美丽和不详总是共存的,隔着那不勒斯湾的美景,对面维苏威火山清晰可见。我们知道,它依然活着。
到达索伦托半岛时是炎热的正午,有两三小时不知如何打发,就想起在《lonely planet》上曾经瞄到的一段不起眼的文字,记得有个地方可以“一眼望尽两个海湾”(那不勒斯海湾、萨莱诺海湾)。但是那个名为San’Agata sui due golfi的小镇在电子地图上很难找到。幸好GPS中能搜到“San’Agata”,其中一个地方蛮像我们的目的地。于是跟着导航转进一条山路,经过长满橄榄树和柠檬树的山坡,一直开、一直开,开到山顶没有路的地方,居然就找到了女修道院Deserto。没有门牌、没有守门人、没有任何记号,只有安静朴素至极的几栋建筑,坐落在索伦托半岛最西端的最高点。遗世独立、无人侵扰。
可以“一眼望尽两个海湾”的地方,听说是在这座修道院的某个屋顶上。我们停下车,绕着修道院的房子转了大半圈,没有找到登顶的通道和楼梯。只好转进幽暗的修道院里边,这里静得让人落脚都得很轻。上楼、下楼,正愁找不见个人问时,忽见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嬷嬷颤巍巍地在走廊尽头神奇出现了。尽管老嬷嬷听不懂半句英文(也可能根本听不见了),却也完全猜到我们想去哪里,只见她哆嗦着从身上摸出了一张纸递给我们。一张修道院印给游人的英文路线图,引导我们如何上屋顶去看海景。
根据这张说明,我们重新转到室外,才发现一个不起眼的小黑门,钻进去之后,再找到一把钥匙来开一扇木门(纸上写着请将钥匙还归原处),这才看见一个窄小的楼梯,转上了屋顶。站在这里转身、再转身,转上270度,从任何角度眺望,眼里都是湛蓝的海洋。那种感受无法用言语准确说出来,好像自己成为这片风景的一部分。——在那张说明的最后,用英文写着“如果你能抵达这里,那么你就有福了”。
在这里,让我莫名想起维姆-文德斯毫不相干的一部电影名字:《直到世界尽头》。
傍晚从世界尽头返回人间仙境,夜宿波西塔诺。这个镇子被悬崖劈成两半。我们坐在临海的酒店里,正好可以看见对面半个镇子沿坡而立。到了黄昏夕照,这里美得不敢拍照,业余摄影的水平怎么拍都像是犯罪,足以谋杀美好记忆或想象。听说曾经有一个中国乐团造访这里,那次有人曾将这里的地名译作:波色太浓。
次日上午,在返回那不勒斯前,经过了庞贝。庞贝是这场旅行的句点,像一串水晶珠链底下挂着的黑色坠子:这是一座末日之城。
抵达庞贝的时候,正好还是正午。烈日照着,这座近两千年前的城在脚下变得炽热。棋盘式的街道如此完整:有些墙壁上砖色仍在。这里是商人宅邸、这里是集市、这里是磨房、这里是公共浴室、这里是剧院。如果你愿意想象着孩子们从街道上跑过,你甚至可以听见他们的尖叫声就凝结在空气里。
公元79年8月24日的这个时候,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这座城市、这座城市里的一切、人与动物,被火山灰彻底掩埋。毁灭的时间、差不多是我们这场旅程的时间,不到二十四小时。按照BBC的电视纪录片里的解说词,是被封存在“时空胶囊”里。今天的游人们在残垣断壁之间,能看到肆无忌惮盛开的花丛,也能看到孤独从容走过的野狗。在BBC的电视纪录片里,我曾见到那些被挖掘出来的遗骸被浇筑成雕塑、死亡的雕塑,他们永远保持着被面对死神时的姿态,匍匐在地的、倚墙而坐的、相互拥抱的。
从庞贝古城出来,开上一条高速公路,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我们以最快的速度驶离了这里。也许正是这样,刚过去二十四小时被迅速抛离现实,藏进记忆的真空袋里。
![]() |
阿马菲海岸
![]() |
庞贝
(卫星号:卫西谛照常生活,iweixi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