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一)
今天到一位农户家调查家庭经济情况,印象深刻,特记录下来。
户主是一位63岁的阿婆,她生有三个女儿,最大的37岁,这么一算,她26岁才生孩子,在那个年代应该算是很迟的了。当她被问到有多少个儿子的时候,我清楚地记得她那一脸忿恨的样子,似乎是种天大的罪过一样,“哪里有儿子!生了三个女儿!”充满怨与恨的语气中,似乎生了三个女儿给她的一生带来了巨大的不幸。我听着她这么一句话,心里觉得她可怜又可悲。农村中重男轻女、养儿防老、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些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思想,我不想罗里吧嗦地去辩驳,去纠正。我只是很想说:你本身就是一个女性,作为一名母亲,为什么如此鄙视自己生了三个女儿呢。矫情一点来说,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从自己体内出来的孩子都是最可爱最招人疼的。
越问越深入的时候,阿婆说她每天种菜去卖,不过卖不了几个钱。自家也没什么土地,都是借种在别人暂时不耕作地上。房子是2000年做的,没有钱装修,也就一直这么邋邋遢遢地住下来了。我看到那些安装的电线都非常简易,感觉很不安全,床铺之类的都非常老旧了,也没有安装无线电视……她说,家里一直很穷,老公在十几年前就离家出走了,一直杳无音信,一个人把三个女儿拉扯到了。她絮絮叨叨地说着自己的悲惨命运。她丈夫离家出走的原因,我们没有深究,也与我们今天来的目的没有关系。我想,总归是她心中的一个大伤疤吧,好好的一个家庭因为主心骨的离席而变得愈加困难了,全部的悲与苦都压在她一个瘦弱女人的身上。看着这位语气中满是怨与恨的阿婆,我突然觉得她开头的那些话并不算面目可憎了。感觉今天所见所闻也印证了前段时间看到阿花写的:“原来对孩子的爱, 原来所有的爱,既是本能,也有前提,在宽裕放松的时光里,每个人都显得更加善良温情。”看不到这位阿婆言行中的温情细节,我想,是日积月累的贫困、孤独、不安、疲惫在一点一滴地侵蚀她内心的柔情爱意。温饱才刚刚解决,形单影只的她哪里还顾得上柔情似水呢?
最大的女儿招婿,女婿55岁了,两人育有一子一女。女儿女婿相差18岁,而她和女婿才相差8岁,常年的辛劳也催人残,女婿看起来像60多岁的人。一开始,每个工作人员都以为他俩是夫妻,当时一位领导还问了一句歧义句“结婚了吗?”老人家说“结了”,我们都笃定他们是一对儿。后来,问着问着,才明白原来不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除了在场的一位村干部)女儿带了刚成年的外孙在深圳打工,很少回来。目前,家里在铺水泥地和做厨房,两层高的楼外面看起来还不错,往里面一坐有种让人压抑的感觉:据说找了几个风水先生都要把房子地面抬升一些,于是地上高了,上下距离就短了,空间窄小了很多,让人感觉被压在地面与天花板之间。我抬头看了天花板,发现有一条不合时宜的横梁,心想:这横梁其实也是犯了风水局的忌吧。自己也不懂,所以不敢说出心声。
当那个招进来的女婿回答问话的时候,我发现他的口音很奇怪,又很熟悉。一问才知道原来是电白人(老乡见老乡啊……可是老乡过得这么苦,还千里迢迢被招婿了,你的日子是有多苦啊!泪眼汪汪这事没有出现在我身上……),再问,原来是隔壁镇(沙琅镇)的。其实隔壁镇的语言也很不一样呢,不过他的地方口音还是很浓的。真的是乡音无改鬓毛衰啊。他的户口一直没有迁过来,连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这种最基本的保障都没办法享受到。我们也没有深究他为什么不把户口迁过来这个问题,或许也有难言之隐吧。他有高血压,常年吃药,几乎没有什么大体力外出务工了,偶尔在家这边找点杂工干一下,家里正在进行的简单装修也由他一个人干着。我们大部队进门的时候,我就看到他在厨房里用砖块砌灶台。是个老实巴交的苦命人啊。
临走的时候,阿婆把我们送到门口,还笑声朗朗地和我说:“有空过来坐啊,都是老乡了……”噼里啪啦说了一大堆客套话。这时候,我觉得她又变得不一样了,起码有点人味了。
户主是一位63岁的阿婆,她生有三个女儿,最大的37岁,这么一算,她26岁才生孩子,在那个年代应该算是很迟的了。当她被问到有多少个儿子的时候,我清楚地记得她那一脸忿恨的样子,似乎是种天大的罪过一样,“哪里有儿子!生了三个女儿!”充满怨与恨的语气中,似乎生了三个女儿给她的一生带来了巨大的不幸。我听着她这么一句话,心里觉得她可怜又可悲。农村中重男轻女、养儿防老、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些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思想,我不想罗里吧嗦地去辩驳,去纠正。我只是很想说:你本身就是一个女性,作为一名母亲,为什么如此鄙视自己生了三个女儿呢。矫情一点来说,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从自己体内出来的孩子都是最可爱最招人疼的。
越问越深入的时候,阿婆说她每天种菜去卖,不过卖不了几个钱。自家也没什么土地,都是借种在别人暂时不耕作地上。房子是2000年做的,没有钱装修,也就一直这么邋邋遢遢地住下来了。我看到那些安装的电线都非常简易,感觉很不安全,床铺之类的都非常老旧了,也没有安装无线电视……她说,家里一直很穷,老公在十几年前就离家出走了,一直杳无音信,一个人把三个女儿拉扯到了。她絮絮叨叨地说着自己的悲惨命运。她丈夫离家出走的原因,我们没有深究,也与我们今天来的目的没有关系。我想,总归是她心中的一个大伤疤吧,好好的一个家庭因为主心骨的离席而变得愈加困难了,全部的悲与苦都压在她一个瘦弱女人的身上。看着这位语气中满是怨与恨的阿婆,我突然觉得她开头的那些话并不算面目可憎了。感觉今天所见所闻也印证了前段时间看到阿花写的:“原来对孩子的爱, 原来所有的爱,既是本能,也有前提,在宽裕放松的时光里,每个人都显得更加善良温情。”看不到这位阿婆言行中的温情细节,我想,是日积月累的贫困、孤独、不安、疲惫在一点一滴地侵蚀她内心的柔情爱意。温饱才刚刚解决,形单影只的她哪里还顾得上柔情似水呢?
最大的女儿招婿,女婿55岁了,两人育有一子一女。女儿女婿相差18岁,而她和女婿才相差8岁,常年的辛劳也催人残,女婿看起来像60多岁的人。一开始,每个工作人员都以为他俩是夫妻,当时一位领导还问了一句歧义句“结婚了吗?”老人家说“结了”,我们都笃定他们是一对儿。后来,问着问着,才明白原来不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除了在场的一位村干部)女儿带了刚成年的外孙在深圳打工,很少回来。目前,家里在铺水泥地和做厨房,两层高的楼外面看起来还不错,往里面一坐有种让人压抑的感觉:据说找了几个风水先生都要把房子地面抬升一些,于是地上高了,上下距离就短了,空间窄小了很多,让人感觉被压在地面与天花板之间。我抬头看了天花板,发现有一条不合时宜的横梁,心想:这横梁其实也是犯了风水局的忌吧。自己也不懂,所以不敢说出心声。
当那个招进来的女婿回答问话的时候,我发现他的口音很奇怪,又很熟悉。一问才知道原来是电白人(老乡见老乡啊……可是老乡过得这么苦,还千里迢迢被招婿了,你的日子是有多苦啊!泪眼汪汪这事没有出现在我身上……),再问,原来是隔壁镇(沙琅镇)的。其实隔壁镇的语言也很不一样呢,不过他的地方口音还是很浓的。真的是乡音无改鬓毛衰啊。他的户口一直没有迁过来,连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这种最基本的保障都没办法享受到。我们也没有深究他为什么不把户口迁过来这个问题,或许也有难言之隐吧。他有高血压,常年吃药,几乎没有什么大体力外出务工了,偶尔在家这边找点杂工干一下,家里正在进行的简单装修也由他一个人干着。我们大部队进门的时候,我就看到他在厨房里用砖块砌灶台。是个老实巴交的苦命人啊。
临走的时候,阿婆把我们送到门口,还笑声朗朗地和我说:“有空过来坐啊,都是老乡了……”噼里啪啦说了一大堆客套话。这时候,我觉得她又变得不一样了,起码有点人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