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梦·墨香
作者●陶 旭
一张柔和的宣纸,一管灵动的狼毫,跨越千年的晨钟暮鼓,在水曲流觞中舒展开来,似乎有了雄浑编钟的余音袅袅,似乎有了曼妙舞女的长衣宽袖,似手有文人雅士慷慨悲歌,多少辞赋与奏折,多少檄文与颂歌,摩肩接踵一路走来……
30载伏案耕作,30载墨海抵砺。时光,就在斗室的耕耘中不断放大。
墨缘 在故乡,炊烟入墨
故乡 ,是我心中镌刻痕迹最深的山水画。至今,画中仍有绵绵细雨,倚窗远眺密雨如织,一抹笼烟浅翠娇青。仍有纷纷飞雪,万里原野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万籁俱寂。仍有皎皎皓月,冷辉轻泻洗濯凡尘旧梦,浓笔淡墨勾勒竹影雕画……
最为思念的是故乡新春佳节,白雪皑皑沉静如璧,低矮茅屋袅袅炊烟。唯有新年除夕,爆竹骤响便张灯结彩,稚嫩墨宝被挂上门楹,节日的喜庆便四处飘扬。那时的日子是单一的,但我是不寂寞的,有书相伴、有墨相随,再单调也是丰盈的。
最难忘怀的被父辈教导临帖习字。那时酷暑难奈,一柱蚊香、一盏昏灯。终于,笔性墨性在长久中磨合中凤凰涅槃。墨与纸的交融,情与性的纵横,使得斗室芳香弥漫。倾刻,笔醉了,墨醉了,黑白的世界成了激情释放的舞台,无限的创造和澎拜的心潮,在这里得到了尽情的释放。无论是尚韵的晋朝,尚法的唐朝,还是尚意的宋朝,都尽情流露笔墨。字的骨气,墨的韵味,仿佛星空月夜下行走的身影,于山于水于风于雨,绽放着墨者的灵感┄┄
30载过去,如今故乡就在低眉浅笑中渐行渐远。偶尔与一段文字相暖,与一首曲子相契。
墨性 在书斋,墨馨凝香
轻轻地翻开那些令人敬仰书家的作品,一种情愫苏醒了。陶醉于王羲之的兰亭雅韵,仿佛又见群贤毕至、老少咸集、惠风和畅场面。感悟于颜真卿的厚重古朴,仿佛正触碰着一座座雄浑苍劲的千年古钟。震摄于柳公权的骨力劲健,仿佛正目睹一个武功高深的侠士持剑起舞。惊呼于欧阳询的险俊高绝,仿佛拜见一个松风鹤骨老者操举若神。折服于赵孟頫的柔媚舒展,仿佛谟拜一个风流倜傥翩翩公子长歌短嘘。感慨于怀素草书的纵横驰骋,仿佛见到一个飞天神女衣袂飘然,倾刻飘入九霄云天,倾刻一马平川,令人心荡神驰……
闲来,静对青山,漫看云卷。
在一帧山水淡墨前打坐,唐诗宋词元曲十六令,看不完的青山绿水风花雪月,诉不尽的别恨离情旅思乡愁,书不尽的家国情怀江山社稷。山因书法增彩,水因书法含韵,石因书法生情。且经过千年凝练与沉淀,愈久弥秀、愈久弥香。
时光荏苒,从新春草木初芽,到秋天落叶飘零,再到寒冬凭栏看雪,匆匆年轮辗转而过。趟过潇湘四水,迈过长江黄河,又南迁云山珠水,最终栖落在南粤商都。只能拍掉一身的尘土,捡拾过往的风情。
当生命的韵角染上了霜花,才发觉人生的画卷,是如此惬意和神往。回眸间,在案头曾经的那份笔性墨情,在牌匾那份慷慨悲歌有多弥足珍贵。不经意间,把艰辛的往昔,写在遗忘的瞬间,已然是甜蜜。那么美好,如夕阳如酒的芬芳,愈加回味温醇。
于是,放慢脚步,静坐过往。相信一片绿叶总会与一朵鲜花相遇,一脉静香也总会与一缕清风相逢。慢慢的,在这条布满荆棘的路上,凝成一份岁月的沉香,装点着静寂的心灵。
墨韵 在山水,云烟为墨
自古以来,无数圣贤芒鞋羁旅、曳杖挂瓢、山水作伴、云烟为友,跋涉于群山俊巅,倘佯于沙滩空潭,在大自然中感悟天地之神韵,升华书法之造诣。多少墨客远离庙堂、藤杖着芒,在山岳湖泊、奇峰险滩、风雨雷电中感悟天地之精华、自然之神韵。
当今时代,日新月异。早非往昔风情,然山水之情难忘。生活越现代化,越留恋传统;居住越都市化,越向往山林;习性越雕饰化,越崇尚自然,越有行吟江湖之情,越有寄情山水之趣,越有访碑拜碣之心。
在这股洪流之中,每逢长假,便奔向自然山水、原始村落、历史名迹、人文景观……去看秦砖汉瓦、民族风情、古塔残碑、竹棚木屋、石雕泥塑等,以寄情山林、探幽揽胜、散怀遣兴、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在拥抱大自然中,在探访名山圣地中,感悟艺术智慧、抒胸中才情。无论是挺拔的树干、苍翠的竹叶、柔嫩的柳条,还是葱郁的青山、奔腾的江水、平静的湖面等等,都无不直接或间接影响自己感官,激发自己创作律动。
光阴驰骋,总会将一个人历练的不惊不扰。翰墨沉浸,终会将一个人抵砺的清风道骨。倾情于高古典雅书风,感悟着质朴精妙笔法,流连在灵秀润朗韵味,难免会品味其艺术心灵的极致。慢慢的学会激情后的冷观,学会了静思后的豪迈,学会了独处后的飞扬,蘸墨作画,喜欢用淡墨,提笔挥毫,懂得要留白。
这时,浓淡笔墨已成为闲情逸趣的虔诚礼赞,抑扬线条已成为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顿挫的笔触与柔韧的纸面所碰撞出的交响,那是笔者内心深处灵魂的呐喊。
于是,负汲前行总能看到带笑的面容,一颗素心总能静听岁月里花开的声音。虽看不见花丛里彩蝶翩翩,但也能望见雨后的彩虹。
于是,一路前行,总会经历着多彩的风景,收获铭心的感动,捡拾美好的过往,凝成一份岁月的沉香。在恬淡的日子里,抵御寒凉氤氲着年华,心若纤尘点醉淡雅的时光。
(注明:4月20日《信息时报》刊发的)
一张柔和的宣纸,一管灵动的狼毫,跨越千年的晨钟暮鼓,在水曲流觞中舒展开来,似乎有了雄浑编钟的余音袅袅,似乎有了曼妙舞女的长衣宽袖,似手有文人雅士慷慨悲歌,多少辞赋与奏折,多少檄文与颂歌,摩肩接踵一路走来……
30载伏案耕作,30载墨海抵砺。时光,就在斗室的耕耘中不断放大。
墨缘 在故乡,炊烟入墨
故乡 ,是我心中镌刻痕迹最深的山水画。至今,画中仍有绵绵细雨,倚窗远眺密雨如织,一抹笼烟浅翠娇青。仍有纷纷飞雪,万里原野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万籁俱寂。仍有皎皎皓月,冷辉轻泻洗濯凡尘旧梦,浓笔淡墨勾勒竹影雕画……
最为思念的是故乡新春佳节,白雪皑皑沉静如璧,低矮茅屋袅袅炊烟。唯有新年除夕,爆竹骤响便张灯结彩,稚嫩墨宝被挂上门楹,节日的喜庆便四处飘扬。那时的日子是单一的,但我是不寂寞的,有书相伴、有墨相随,再单调也是丰盈的。
最难忘怀的被父辈教导临帖习字。那时酷暑难奈,一柱蚊香、一盏昏灯。终于,笔性墨性在长久中磨合中凤凰涅槃。墨与纸的交融,情与性的纵横,使得斗室芳香弥漫。倾刻,笔醉了,墨醉了,黑白的世界成了激情释放的舞台,无限的创造和澎拜的心潮,在这里得到了尽情的释放。无论是尚韵的晋朝,尚法的唐朝,还是尚意的宋朝,都尽情流露笔墨。字的骨气,墨的韵味,仿佛星空月夜下行走的身影,于山于水于风于雨,绽放着墨者的灵感┄┄
30载过去,如今故乡就在低眉浅笑中渐行渐远。偶尔与一段文字相暖,与一首曲子相契。
墨性 在书斋,墨馨凝香
轻轻地翻开那些令人敬仰书家的作品,一种情愫苏醒了。陶醉于王羲之的兰亭雅韵,仿佛又见群贤毕至、老少咸集、惠风和畅场面。感悟于颜真卿的厚重古朴,仿佛正触碰着一座座雄浑苍劲的千年古钟。震摄于柳公权的骨力劲健,仿佛正目睹一个武功高深的侠士持剑起舞。惊呼于欧阳询的险俊高绝,仿佛拜见一个松风鹤骨老者操举若神。折服于赵孟頫的柔媚舒展,仿佛谟拜一个风流倜傥翩翩公子长歌短嘘。感慨于怀素草书的纵横驰骋,仿佛见到一个飞天神女衣袂飘然,倾刻飘入九霄云天,倾刻一马平川,令人心荡神驰……
闲来,静对青山,漫看云卷。
在一帧山水淡墨前打坐,唐诗宋词元曲十六令,看不完的青山绿水风花雪月,诉不尽的别恨离情旅思乡愁,书不尽的家国情怀江山社稷。山因书法增彩,水因书法含韵,石因书法生情。且经过千年凝练与沉淀,愈久弥秀、愈久弥香。
时光荏苒,从新春草木初芽,到秋天落叶飘零,再到寒冬凭栏看雪,匆匆年轮辗转而过。趟过潇湘四水,迈过长江黄河,又南迁云山珠水,最终栖落在南粤商都。只能拍掉一身的尘土,捡拾过往的风情。
当生命的韵角染上了霜花,才发觉人生的画卷,是如此惬意和神往。回眸间,在案头曾经的那份笔性墨情,在牌匾那份慷慨悲歌有多弥足珍贵。不经意间,把艰辛的往昔,写在遗忘的瞬间,已然是甜蜜。那么美好,如夕阳如酒的芬芳,愈加回味温醇。
于是,放慢脚步,静坐过往。相信一片绿叶总会与一朵鲜花相遇,一脉静香也总会与一缕清风相逢。慢慢的,在这条布满荆棘的路上,凝成一份岁月的沉香,装点着静寂的心灵。
墨韵 在山水,云烟为墨
自古以来,无数圣贤芒鞋羁旅、曳杖挂瓢、山水作伴、云烟为友,跋涉于群山俊巅,倘佯于沙滩空潭,在大自然中感悟天地之神韵,升华书法之造诣。多少墨客远离庙堂、藤杖着芒,在山岳湖泊、奇峰险滩、风雨雷电中感悟天地之精华、自然之神韵。
当今时代,日新月异。早非往昔风情,然山水之情难忘。生活越现代化,越留恋传统;居住越都市化,越向往山林;习性越雕饰化,越崇尚自然,越有行吟江湖之情,越有寄情山水之趣,越有访碑拜碣之心。
在这股洪流之中,每逢长假,便奔向自然山水、原始村落、历史名迹、人文景观……去看秦砖汉瓦、民族风情、古塔残碑、竹棚木屋、石雕泥塑等,以寄情山林、探幽揽胜、散怀遣兴、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在拥抱大自然中,在探访名山圣地中,感悟艺术智慧、抒胸中才情。无论是挺拔的树干、苍翠的竹叶、柔嫩的柳条,还是葱郁的青山、奔腾的江水、平静的湖面等等,都无不直接或间接影响自己感官,激发自己创作律动。
光阴驰骋,总会将一个人历练的不惊不扰。翰墨沉浸,终会将一个人抵砺的清风道骨。倾情于高古典雅书风,感悟着质朴精妙笔法,流连在灵秀润朗韵味,难免会品味其艺术心灵的极致。慢慢的学会激情后的冷观,学会了静思后的豪迈,学会了独处后的飞扬,蘸墨作画,喜欢用淡墨,提笔挥毫,懂得要留白。
这时,浓淡笔墨已成为闲情逸趣的虔诚礼赞,抑扬线条已成为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顿挫的笔触与柔韧的纸面所碰撞出的交响,那是笔者内心深处灵魂的呐喊。
于是,负汲前行总能看到带笑的面容,一颗素心总能静听岁月里花开的声音。虽看不见花丛里彩蝶翩翩,但也能望见雨后的彩虹。
于是,一路前行,总会经历着多彩的风景,收获铭心的感动,捡拾美好的过往,凝成一份岁月的沉香。在恬淡的日子里,抵御寒凉氤氲着年华,心若纤尘点醉淡雅的时光。
(注明:4月20日《信息时报》刊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