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历史之于我
我不喜欢看小说,更不用说寓言和童话了。因为我认为,那些东西都是杜撰的,对现实没有什么指导意义——虽然那个时候的我,并不知道什么叫做“指导意义”。已经记不清第一本书到底看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插图版本的《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或者《封神演义》之类的神话和演绎吧。还是那样,既然那个时候的我特别喜欢给别人讲故事,而且听说是逢人就说,恐怕跟看了一些书籍,想尽快“显摆”给别人有很大的关系。
小的时候住在北京的胡同里,邻里之间的关系很好,我还写过一篇所谓的古文来说这件事:
“今世有一人,张姓,仲名,别名嵩然,取山之巍然意。同窗多不解,笑讪之,仲亦笑世人不解风情。君乃京事南城人,世代居于红墙之外,未出有撼天之人。族,人丁兴旺,多儿女,多子孙,皆为善良。古语云:善得善报。妯娌,兄弟,叔侄,爷孙,皆无矛盾,乃大爱之典范,羡煞邻里。君幼居一古城门外,于祖父母居于杂院,爱其有佳,长于玩具,书籍之中。自幼喜文,史,杂学,至今无变。将至小学,搬于父母畔,亦居于南城,度十余年,得众师赞“仁义”。众同欣然爱之,交识轩,阳,息,辉,功,锁,峰,磊等众,皆优于仲,君爱之甚,常念。然,学有怠,未能题榜京师,之一西旧都求学,今曰西安。君未研史,唯他国语耳,君至今未得其法,甚不欢。君今已觉求学之日不多,遂投于学海,求回京,出国,题名,孝于父母家人,献于民族国家。不求清史留名,但愿此生有益于亲妻友人。
文于长安”
其实从这片小文中就可以看出那时候的邻里关系和家庭环境大概是个什么样子。父母工作很忙,我就由奶奶带大。奶奶是个没怎么读过书的革命先烈子女,但是从小喜欢戏剧,这样我很小的时候就接触过很多花旦和老旦的戏曲。《锁麟囊》、《苏三起解》等等剧目,我很小就会唱,也对宋朝、明朝等时代背景产生了很多的莫名的兴趣。当时很多时候,并找不到什么书,知道有一天我发现书架上发黄的《史记》和《资治通鉴》。当然了,这两本书,那时候的我,是读不懂的。生涩难懂的古文对于一个学龄前儿童意味着什么?不言自明。但是,我还是在书店和兄弟家中找到了类似的历史读本注音版本,这样我如获至宝。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件事情记忆犹新,不就是因为我们花了很大的经历去寻找么。自此,我打开了阅读历史的习惯。
有时候觉得其实自己的书是很慢的,因为我很爱联想,这样我有不懂的地方,就会去查阅。不过,在二十年前,去查阅一个关键词有多难,难度不言而喻。不过,还是在上小学之前懵懵懂懂的知道了中国大一统朝代的顺序,是啊,仅此而已。小学之后,认识更多的字,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读书,也更加喜欢。因为,你发现,原来你已经比周围的小伙伴知道的更多,懂得更多了。直到初中毕业之前,我觉得周围的小伙伴在历史知识上确实不如我——毕竟,我是在一个理科主导的社会和时代之中。我也要赤裸裸的承认,我的理科,特别是数学思维,实在是让我羞愧,以至于到现在也是这样——这样我吃了很多亏,所以我不得不在这一时期努力的用一种文科的方法去了解我不了解的自然科学世界。这是后话。
分了文理科之后,我觉得自己是如鱼得水的。虽然我知道教科书有它的局限性和政治指导方向,但是我依旧喜欢学习历史。因为,我发现,由于考试制度,教科书上的知识会让你学习的很细致、很系统,这是之前一直没有的。年少的我只去看了史实而从没有系统的去看过历史背后的道理和规律。一个朝代,过去就是过去了,我从未想过其所以然。知道遇到了一些很好的历史和语文老师,他们让我的历史观有了系统的疏离和改观。虽然大学之后学习了外语,但是,我从未放弃过对历史的喜爱。
自己去了西安上学之后,基本每两周要去博物馆当一次讲解员。这份经历,就想我小时候一样,给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讲解了中国的历史。这一时期,也是我在历史史实和归纳判断上的有一次飞跃。我用一周的时间基本背下了四万多字的讲解词,在之后不断的实践之中,学习了更多关于普遍历史规律的掌握。其实,说句实在话,我真的想系统学习一下历史——北大给了我这个机会。
北大的讲座是甚多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关于人文学科基础的讲座。这些基础讲座让我对历史有了一个新的高度的梳理。我之前读的那些史实就像是水泥和未经混合的砂石,真正去利用还是需要一份系统的方法。我们暂且不论每一种历史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和科学性,有一套方法之后,那种感觉就是叫做醍醐灌顶。你可以感到你从头顶到脚趾的顺畅感觉。这种感觉就像你在混沌中找到了天地的脊梁,一下子清醒了很多。庆幸有这个平台。《史记 游侠列传》中曾说,那些战国时期的公子和游侠,本身的才能固然很重要,但是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经历背景、发展平台同样重要,正所谓:“ 比如顺风而呼,其势激也。”
哦对了,我之前不是说过,历史对我有救命之恩么?这件事情,真的是这样,你看,这个“救命之恩”我都没有加引号。那是2014年的岁末,在那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中,我接连失去了两位亲人,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位男性,我的爷爷,和,我的父亲。现在想来,我还是不能释怀的。人生中的亲情,是最无法割舍的,这份感情,是你很难放下的。亲人的突然离去,对于逝者来说,就在一呼一吸之间,他们就走了。而对于亲人来说,他们的离去,一定会在接下来的岁月中,慢慢消化,慢慢融入到生活之中,慢慢的。高晓松在前几天的节目中说过如下意思的话:
“你是那颗星星,我是旁边的那一颗。我的整个轨迹是被你影响,及时有一天,这颗星熄灭了,变成暗物质,它变成看不见的东西,它还依然在影响着我的轨迹。你的出现,改变了我的星轨,无论你在哪里。”
是啊,就是这样,亲人不就是这样么,他们的逝去,对你一定有着这样活着那样的影响。这份影响,永远不会消失。对于生死,我们的中国人,没有特定宗教信仰的广大中国人,是很难释怀的。我们从小没有被教育如何爱人,更没有被教育如何看待生和死。有多少人是靠着自己的知识和背景来度过一个又一个难眠的夜晚?孔子说:“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好一个“存而不论”,你既然知道他的存在,为何不论?或许,这就是我们儒家文化的圆滑之处,存而不论。不过,早晚有一天,你还是要论的。我们对于生死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那么,没有办法,我们只能,存而不论下去。
说到我自己,是历史救了我。最痛苦的时候是在父亲火化之后的一两个月中,我是理性的。人的保护机制有时候真是冷静的让人可怕,我记得我没怎么掉过眼泪,只有看到那些旧未蒙面的至亲好友时,我哭得稀里糊涂,不省人事——也仅仅是在追悼会上这样过。我的理性从哪里来?从我的性格中来,这性格从何而来?恐怕很大一部分还是那些历史书中。我从未经历过生死离别,直到2014年的那个12月。我是如何挺过来的?我其实只是告诉自己:“有太多的人比你惨,有太多的人比你坎坷。可是他们成为了这个民族能记住的启明星。”那些撑过了战争杀伐、宫廷内斗的明君圣主、那些位极人臣的改革家、那些忍辱负重的军事家、那些苦中作乐的文人,他们的挫折,比你大得多。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伎,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这是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我最喜欢的段落,淡然还有家喻户晓的: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每每失去至亲的情感涌上心头,我都会朗诵这段文字,来劝说自己。更多的时候,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我也会这样的劝慰自己。
确实不如以前了,我又翻出来看了看。
小的时候住在北京的胡同里,邻里之间的关系很好,我还写过一篇所谓的古文来说这件事:
“今世有一人,张姓,仲名,别名嵩然,取山之巍然意。同窗多不解,笑讪之,仲亦笑世人不解风情。君乃京事南城人,世代居于红墙之外,未出有撼天之人。族,人丁兴旺,多儿女,多子孙,皆为善良。古语云:善得善报。妯娌,兄弟,叔侄,爷孙,皆无矛盾,乃大爱之典范,羡煞邻里。君幼居一古城门外,于祖父母居于杂院,爱其有佳,长于玩具,书籍之中。自幼喜文,史,杂学,至今无变。将至小学,搬于父母畔,亦居于南城,度十余年,得众师赞“仁义”。众同欣然爱之,交识轩,阳,息,辉,功,锁,峰,磊等众,皆优于仲,君爱之甚,常念。然,学有怠,未能题榜京师,之一西旧都求学,今曰西安。君未研史,唯他国语耳,君至今未得其法,甚不欢。君今已觉求学之日不多,遂投于学海,求回京,出国,题名,孝于父母家人,献于民族国家。不求清史留名,但愿此生有益于亲妻友人。
文于长安”
其实从这片小文中就可以看出那时候的邻里关系和家庭环境大概是个什么样子。父母工作很忙,我就由奶奶带大。奶奶是个没怎么读过书的革命先烈子女,但是从小喜欢戏剧,这样我很小的时候就接触过很多花旦和老旦的戏曲。《锁麟囊》、《苏三起解》等等剧目,我很小就会唱,也对宋朝、明朝等时代背景产生了很多的莫名的兴趣。当时很多时候,并找不到什么书,知道有一天我发现书架上发黄的《史记》和《资治通鉴》。当然了,这两本书,那时候的我,是读不懂的。生涩难懂的古文对于一个学龄前儿童意味着什么?不言自明。但是,我还是在书店和兄弟家中找到了类似的历史读本注音版本,这样我如获至宝。很多时候我们对一件事情记忆犹新,不就是因为我们花了很大的经历去寻找么。自此,我打开了阅读历史的习惯。
有时候觉得其实自己的书是很慢的,因为我很爱联想,这样我有不懂的地方,就会去查阅。不过,在二十年前,去查阅一个关键词有多难,难度不言而喻。不过,还是在上小学之前懵懵懂懂的知道了中国大一统朝代的顺序,是啊,仅此而已。小学之后,认识更多的字,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读书,也更加喜欢。因为,你发现,原来你已经比周围的小伙伴知道的更多,懂得更多了。直到初中毕业之前,我觉得周围的小伙伴在历史知识上确实不如我——毕竟,我是在一个理科主导的社会和时代之中。我也要赤裸裸的承认,我的理科,特别是数学思维,实在是让我羞愧,以至于到现在也是这样——这样我吃了很多亏,所以我不得不在这一时期努力的用一种文科的方法去了解我不了解的自然科学世界。这是后话。
分了文理科之后,我觉得自己是如鱼得水的。虽然我知道教科书有它的局限性和政治指导方向,但是我依旧喜欢学习历史。因为,我发现,由于考试制度,教科书上的知识会让你学习的很细致、很系统,这是之前一直没有的。年少的我只去看了史实而从没有系统的去看过历史背后的道理和规律。一个朝代,过去就是过去了,我从未想过其所以然。知道遇到了一些很好的历史和语文老师,他们让我的历史观有了系统的疏离和改观。虽然大学之后学习了外语,但是,我从未放弃过对历史的喜爱。
自己去了西安上学之后,基本每两周要去博物馆当一次讲解员。这份经历,就想我小时候一样,给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讲解了中国的历史。这一时期,也是我在历史史实和归纳判断上的有一次飞跃。我用一周的时间基本背下了四万多字的讲解词,在之后不断的实践之中,学习了更多关于普遍历史规律的掌握。其实,说句实在话,我真的想系统学习一下历史——北大给了我这个机会。
北大的讲座是甚多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关于人文学科基础的讲座。这些基础讲座让我对历史有了一个新的高度的梳理。我之前读的那些史实就像是水泥和未经混合的砂石,真正去利用还是需要一份系统的方法。我们暂且不论每一种历史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和科学性,有一套方法之后,那种感觉就是叫做醍醐灌顶。你可以感到你从头顶到脚趾的顺畅感觉。这种感觉就像你在混沌中找到了天地的脊梁,一下子清醒了很多。庆幸有这个平台。《史记 游侠列传》中曾说,那些战国时期的公子和游侠,本身的才能固然很重要,但是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经历背景、发展平台同样重要,正所谓:“ 比如顺风而呼,其势激也。”
哦对了,我之前不是说过,历史对我有救命之恩么?这件事情,真的是这样,你看,这个“救命之恩”我都没有加引号。那是2014年的岁末,在那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中,我接连失去了两位亲人,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位男性,我的爷爷,和,我的父亲。现在想来,我还是不能释怀的。人生中的亲情,是最无法割舍的,这份感情,是你很难放下的。亲人的突然离去,对于逝者来说,就在一呼一吸之间,他们就走了。而对于亲人来说,他们的离去,一定会在接下来的岁月中,慢慢消化,慢慢融入到生活之中,慢慢的。高晓松在前几天的节目中说过如下意思的话:
“你是那颗星星,我是旁边的那一颗。我的整个轨迹是被你影响,及时有一天,这颗星熄灭了,变成暗物质,它变成看不见的东西,它还依然在影响着我的轨迹。你的出现,改变了我的星轨,无论你在哪里。”
是啊,就是这样,亲人不就是这样么,他们的逝去,对你一定有着这样活着那样的影响。这份影响,永远不会消失。对于生死,我们的中国人,没有特定宗教信仰的广大中国人,是很难释怀的。我们从小没有被教育如何爱人,更没有被教育如何看待生和死。有多少人是靠着自己的知识和背景来度过一个又一个难眠的夜晚?孔子说:“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好一个“存而不论”,你既然知道他的存在,为何不论?或许,这就是我们儒家文化的圆滑之处,存而不论。不过,早晚有一天,你还是要论的。我们对于生死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那么,没有办法,我们只能,存而不论下去。
说到我自己,是历史救了我。最痛苦的时候是在父亲火化之后的一两个月中,我是理性的。人的保护机制有时候真是冷静的让人可怕,我记得我没怎么掉过眼泪,只有看到那些旧未蒙面的至亲好友时,我哭得稀里糊涂,不省人事——也仅仅是在追悼会上这样过。我的理性从哪里来?从我的性格中来,这性格从何而来?恐怕很大一部分还是那些历史书中。我从未经历过生死离别,直到2014年的那个12月。我是如何挺过来的?我其实只是告诉自己:“有太多的人比你惨,有太多的人比你坎坷。可是他们成为了这个民族能记住的启明星。”那些撑过了战争杀伐、宫廷内斗的明君圣主、那些位极人臣的改革家、那些忍辱负重的军事家、那些苦中作乐的文人,他们的挫折,比你大得多。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伎,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这是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我最喜欢的段落,淡然还有家喻户晓的: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每每失去至亲的情感涌上心头,我都会朗诵这段文字,来劝说自己。更多的时候,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我也会这样的劝慰自己。
确实不如以前了,我又翻出来看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