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
《庄子·齐物论》曰: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
天地之外的事物,圣人知道其存在但不说它。天地之内的事物,圣人说它但不议论它。(不要说了,滚吧)
这些都是哲学上的事。哲学,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它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并发展起来的。它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合理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以及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一。”
大家都说它好,那么我也觉得它好。
可二十年过去了,我一点都不开心,而且常常很迷惑——对于“死亡”,我们应该抱着什么态度呢?
和我吵起来的那个人说:根本不需要准备,等到那天到来了自然就会有所应对。我说不对,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作为一个弱女子我怕我会承受不来。天蝎座的冷暴力很好地解决了这次争吵。
中华民族语境下,我们不谈论死亡,为什么呢?它在六合之外啊。我们对死亡都非常地恐惧,一旦离开人世,我们就会像一缕烟,一滴汗,无处可寻其踪迹,再没有比这更恐怖的了!一个孩子若问,XX死了怎么办,大人会捂住他的嘴让他说呸呸呸——因为这样不吉利。连说都不敢说,怎么还敢想呢?死亡,不能说从未出现在我短暂的生命里,但对于我,真的十分陌生,可以说“死亡”我是丝毫没有敬畏之心的。
一只鸡死了,我担心的是吃掉它会不会影响我的身体健康。一只金鱼死了,我只想快点把它扔进马桶然后清理鱼缸。笨笨失踪了,我没有一滴眼泪,因为四五岁的我竟然不知道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朋友是需要哭的。小学同学死了,白血病,家庭无能为力,我的感受只有好可惜啊。舅妈被人杀害了,我的反应更是离谱,我竟然只说了一个“哦”字,然后继续在超市里选购。如果,有一天,我的xxxx离开了人世,我,应该也是不会哭的吧。这是推理下来的情况,而我真正会干些什么真的是不可测的。
宗教在这一方面做的很好。什么人死后要么去天堂要么去地狱,还有阴阳界奈何桥,就算死掉,还不至于孑然一身,还有留在这个世间的希望。
宗教在思想上有哲学的成份,不过附加了更多形式化的外衣。作为缺乏“智慧”的普罗大众,对信仰的选择往往是被动的。笃信了某家之言,往往只出于一已偏好或个人经验。所谓信仰,即信而仰之。信在先,仰随后。
物理or政治老师一定讲过这么个例子,牛顿年轻时是一个唯物主义论者,他在物理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惊人成就,但是在他的生命后期信了宗教,研究出的东西就没有价值可言了,嘿嘿,我们都是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是对的,所以可千万别学他信教啊,否则会一事无成的。可笑的是,我当年竟信以为真了。牛顿生来并不是为了解决人类物理难题的,他想选什么宗教就选什么宗教,哪种舒服就选哪种,越来越觉得,宗教能让我对死亡的感受更有慰藉之感,单这一条原因就很有说服力。
谷阿莫说:“放下一个伤痛时间长短,并不代表产生这个伤痛的惨度,除非你打定主意永远不放下这个悲剧带来的伤痛,那这样早点放下不就早点开心吗,当然如果你打算永远不放下你的伤痛,永远要每天一脸屎样地演悲情,那你可要好好坚持哦,不然一旦你放下了,你前面就浪费一堆时间,白背负这些伤痛啰。”
对悲剧难以释怀的时间跨度越长越能代表这个人的道德素质高么?传统文化的毒瘤罢了,伤痛应该是点到为止,像橘子酱一样对于生活的存在。时而想吃酸的,放到嘴里就会想起然后皱一下眉头;不去想,就会好久好久都不吃这个罐头。
还是那个死道理,没有对死亡的思考就没有信仰可言。没有信仰就没有办法对待不可避免的死亡。
天地之外的事物,圣人知道其存在但不说它。天地之内的事物,圣人说它但不议论它。(不要说了,滚吧)
![]() |
这些都是哲学上的事。哲学,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它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并发展起来的。它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合理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以及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一。”
大家都说它好,那么我也觉得它好。
可二十年过去了,我一点都不开心,而且常常很迷惑——对于“死亡”,我们应该抱着什么态度呢?
和我吵起来的那个人说:根本不需要准备,等到那天到来了自然就会有所应对。我说不对,必须提前做好准备,作为一个弱女子我怕我会承受不来。天蝎座的冷暴力很好地解决了这次争吵。
中华民族语境下,我们不谈论死亡,为什么呢?它在六合之外啊。我们对死亡都非常地恐惧,一旦离开人世,我们就会像一缕烟,一滴汗,无处可寻其踪迹,再没有比这更恐怖的了!一个孩子若问,XX死了怎么办,大人会捂住他的嘴让他说呸呸呸——因为这样不吉利。连说都不敢说,怎么还敢想呢?死亡,不能说从未出现在我短暂的生命里,但对于我,真的十分陌生,可以说“死亡”我是丝毫没有敬畏之心的。
一只鸡死了,我担心的是吃掉它会不会影响我的身体健康。一只金鱼死了,我只想快点把它扔进马桶然后清理鱼缸。笨笨失踪了,我没有一滴眼泪,因为四五岁的我竟然不知道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朋友是需要哭的。小学同学死了,白血病,家庭无能为力,我的感受只有好可惜啊。舅妈被人杀害了,我的反应更是离谱,我竟然只说了一个“哦”字,然后继续在超市里选购。如果,有一天,我的xxxx离开了人世,我,应该也是不会哭的吧。这是推理下来的情况,而我真正会干些什么真的是不可测的。
宗教在这一方面做的很好。什么人死后要么去天堂要么去地狱,还有阴阳界奈何桥,就算死掉,还不至于孑然一身,还有留在这个世间的希望。
宗教在思想上有哲学的成份,不过附加了更多形式化的外衣。作为缺乏“智慧”的普罗大众,对信仰的选择往往是被动的。笃信了某家之言,往往只出于一已偏好或个人经验。所谓信仰,即信而仰之。信在先,仰随后。
物理or政治老师一定讲过这么个例子,牛顿年轻时是一个唯物主义论者,他在物理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惊人成就,但是在他的生命后期信了宗教,研究出的东西就没有价值可言了,嘿嘿,我们都是马克思主义所以我们是对的,所以可千万别学他信教啊,否则会一事无成的。可笑的是,我当年竟信以为真了。牛顿生来并不是为了解决人类物理难题的,他想选什么宗教就选什么宗教,哪种舒服就选哪种,越来越觉得,宗教能让我对死亡的感受更有慰藉之感,单这一条原因就很有说服力。
谷阿莫说:“放下一个伤痛时间长短,并不代表产生这个伤痛的惨度,除非你打定主意永远不放下这个悲剧带来的伤痛,那这样早点放下不就早点开心吗,当然如果你打算永远不放下你的伤痛,永远要每天一脸屎样地演悲情,那你可要好好坚持哦,不然一旦你放下了,你前面就浪费一堆时间,白背负这些伤痛啰。”
对悲剧难以释怀的时间跨度越长越能代表这个人的道德素质高么?传统文化的毒瘤罢了,伤痛应该是点到为止,像橘子酱一样对于生活的存在。时而想吃酸的,放到嘴里就会想起然后皱一下眉头;不去想,就会好久好久都不吃这个罐头。
还是那个死道理,没有对死亡的思考就没有信仰可言。没有信仰就没有办法对待不可避免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