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恋B级片
前几天晚上看了一部叫《尖叫大电影》的cult片。此片是向风靡了一代人的B级片致敬。整部电影荒诞离奇,天马行空。但看完爽到让人都忍不住骂脏话。全片是几个故事套在一起组成的。电影里面出现的巨型精子,科学怪人,和丧尸,全都是cult片经典元素。特别是巨型精子,把精子和cult片的常客—异形怪兽相结合。利用新科技让精子异化,一个精子甚至都快要统治人类了,其恶搞精神,让人称快。 电影背景是午夜场的汽车影院。这种汽车影院有点像小时候那种,端个凳子就能去广场上边乘凉边看的电影。午夜场电影的魅力,也像极了当年那种录像厅电影,放的影片常常是牛鬼蛇神,没什么内涵,却足够精彩。而且通常最让人满足的是,可以连看很多场。 想到我们小时候,观影环境比现在的小朋友宽松多了。看了数不尽的港片,像是《力王》《人肉叉烧包》《伊波拉病毒》等这类血腥暴力的电影都没少看。有很多记不得名字的电影,那里面的故事或是逻辑不通,或是根本没有逻辑。有时看着看着画面突然就模糊了。大概是盗版光盘不卡盘了,常卡在奇怪的地方。 再说到国外的B级片,就不得不提Z片之王艾德伍迪。艾德伍德是个为拍片省钱的好手。他电影中常出现的一些场景,就是直接从别人的影片中剪下来直接接上的。而且通常在拍一部电影时,会把下部电影要用的素材也顺带给拍了。甚至有时演员演戏时,被道具卡着都动不了了。还舍不得喊卡,毕竟经费真的太有限了。所以这样的电影看起来就着实有些呆萌。 破旧的胶片导致画面不清晰不流畅,时常可以看到胶片磨损发黄的痕迹。而且废物再利用也是家常便饭,但不少Cult影迷极为迷恋这种破旧的效果。包括王家卫都是胶卷爱好者。那种略微泛黄的画质,颗粒状的质感。让喜欢复古风的影迷无不心动。 看cult片时满屏的屎尿屁乱飞,色情与暴力不像是点缀更像是主菜。剪辑手法呈现出一派意识流。更像是导演任性而为之的作品。这种任性现在看起来反倒是能让人羡慕,有种在玩电影的快感。而且常有很多戏谑恶搞其它大片的桥段,可以让人把那些主题沉重的电影都捧腹调侃一番。看过之余酣畅淋漓。窘迫预算让影片看上去粗制滥造,《养鬼吃人》里地狱走廊里的怪兽假的像塑胶娃娃。但这反而让影片看上去有种在故意逗你玩的气质。

正如你所看到的,现在我们关注的是如何拍出伟大的电影。就连郭敬明在拍完《爵迹》后,也是哭丧着脸说那些对他作品批判的人是没有看懂他的作品。然而B级片不谈什么精神意义,要恐怖就是像《夺命凶灵》,要暴力就像《东京残酷警察》要色情就像《飞跃美人谷》,真的没有比B级片更实诚的影片了。光听片名都知道它要拍什么,至少比现在那些取一堆不知所云的名字,再拍一堆不知所云东西的电影要好。 趣味是个高级技能,一旦与怪力乱神的B级片相撞,快感更本停不下来。昆汀的《落水狗》和《低俗小说》里面有许多妙趣横生但是毫无意义的台词,按理来说电影是直拍与情节相关的剧情,这样看来还有一丝小津安二郎式的反电影。虽然不合理但是迷人。所以B级片只有想不到的,没有拍不出的。少了各种利益制约,没有制片公司指手画脚,甚至不用理会审查制度的情况下,伴随的是想象力的大爆炸。 1920年代,随着好莱坞的双片制,一A一 B,稳赚不赔。B级片盛行,并衍生出了剥削电影,血浆电影等等。也产生了很多现代电影常见的元素。但随着大制片厂的解体,B级片开始变的越来越散漫,妖风四起。时代的变迁下,审片制度越来越严格,很多电影不得不面临,广电的剪刀手,原本也不是主流的B级片,不能上映,也就只能躲去地下,加之又没有资金的流入,随着特效技术的发展,像昆汀这样的鬼才也加入了名门正派。拍起了精致的电影。B级片人才流失,丢失了灵魂的B级片,最终化成了一缕精神。对于影迷来说,变成了小众文化和地下信仰。变成了一盒盒录像带里的精神香烟。那个B级片黄金时代已是昙花一现。嗯,怀恋B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