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伊莎贝拉》
关于音乐。故事发生在澳门回归前夕,还是老题材,历史大背景下小人物的爱恨情仇。彭浩翔镜头里的澳门几乎看不到高楼大厦,只有葡国风格的大街小巷,破败的公寓,石头铺的地板,电影的画面风还是偏向暖色的陈旧之黄,金培达的音乐烘托出的那种背景氛围与电影的画面风格高度恰和,浓郁的葡国风,特殊的木吉他声在沉静的画面中舒展,柏林电影节的银熊奖就是很好的褒奖。关于爱。在如此成功的背景音乐烘托下,阿欣(女儿)与阿诚(父亲)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从开始的乱伦错觉到后来放不下的责任在音乐里娓娓道来。阿欣对于阿诚的感情,仿佛纠缠于亲情与爱情之间,界限清晰又模糊,伊莎贝拉是阿欣的妈妈、阿诚的女友,也是阿欣一只失踪的狗。也许是因为阿欣的身上同时承担了两种角色,一种是女儿的她自己的,一种是她母亲的。她找寻阿诚的过程,一半是因为她自己,她需要找回一份父爱和亲情,一份是为了她的母亲,找回母亲那份丢失的爱。所以在父亲面前,她是女儿;在其他人面前,她就好像她的母亲。好像代替了她母亲来完成一份感情。这也很好的解释了,阿欣对阿诚有亲人的依赖也有恋人的依恋的原因。其实人世间,女儿和父亲之间的关系本来就很微妙。作为异性,和最亲密的人,夹杂着彼此间无私的爱,女儿的心目中,父亲常常是自己未来另一半的模板。在结婚后,也会拿自己的丈夫来和父亲比较。关于责任。阿城没有对17岁的伊莎贝拉负责任,选择放弃爱情,之后又没有勇气承担所做过的错事,落跑,阿诚内心是懦弱的。直到阿欣的出现,阿城从抗拒到接受,并产生父爱,想给阿欣好的生活,在这个承担的过程种,得到的不是痛苦,而是快乐,是他和女儿的快乐。他们一起赌钱,他教她爆瓶,教她骑车,对同事说,“这是我的女儿”。淡淡的温馨,珍贵温暖。但是一个陌生的男人却打电话告诉阿诚,阿欣不是他的亲生女儿。一份他已担负的责任,突然之间,又不是他的了。他又面临着抉择。但是阿诚知道这段日子阿欣对自己的依恋,知道如果自己的离开对阿欣的伤害,为了阿欣,阿诚决定承担这份不是自己的责任,而且,为了女儿,他又勇敢的担起了第二个责任,不是落跑,而是选择坐牢。并安排好女儿未来三年的住宿。 一个懦弱的男人,突然变的坚强了。对于责任的,发生了略具戏剧性的转变。这一切,都是从爱开始的。一个男人不愿意放弃这份爱,爱抵抗着他心中的懦弱。关于伊莎贝拉,不是女友,不是一只狗,而是一份爱。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