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臣无道,大臣有道
11.24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斋主译)季子然问孔子:仲由、冉求可算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你会问别的问题呢!竟问的是关于仲由和冉求的问题。所谓大臣,按照仁道效忠君主,如果不能按照仁道,就不再效忠。由此看来,仲由和冉求,只可算是具臣(臣仆)。季子然问:难道他们无论什么都俯首贴耳吗?孔子说:也不是。弑父与弑君,他们也不会听从。
周任有言曰:‘阵力就列,不能者止。
(斋主译)周任说过,“使得上力(能发挥作用)就列位;不能,就辞职不干。
孔子的教导也就是“如何做人”:在家如何做孝子,在国如何做臣子,在社会上如何做君子,在学界如何做学子。
臣子有大臣、具臣之分。“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这是孔子对大臣的一个解释,与周任之言“阵力就列,不能者止”相通。或者说,这是孔子对周任“职位思想”的发展。今天的部分职位伦理差不多源于此。患得患失的心态,孔子也表示看不起。这都是孔子职位伦理思想的表现。
何谓“以道事君”?此“道”也就是“仁道”。臣子为君主办事,必须合乎仁道,不合乎仁道,不服从。也就是说,大臣为君主办事,必须事情符合仁道才去办。晏子是大臣:不死君主私事,可死国家大事;管仲是大臣,不死召忽,而辅佐小白。所以孔子虽然讨厌管仲“无礼”,但还是认为管仲是“仁人”。
具臣,是什么意思呢?“备位充数之臣”。这是朱熹的注解,后世学者基本上也是这个意思。钱穆、杨伯峻、李零、李泽厚诸先生等差不多都是这意思。南环瑾先生竟然认为名臣、大臣、具臣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大谬!南师讲述精当处甚多,此处讲述实在是错误的。显然,大臣与具臣是严格对立的。
在《说文》上找不到“具”适当的解释,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也找不到合适的含义。具有“准备、备办、具备、饭食、都、陈述、器具、才能、量词”这些义项。但编字典的人没有注意到《论语》中的“具臣”。
现当代常称宪法为“具文”“一纸具文”“一纸空文”,此处“具”和“具臣”之“具”意思想通,皆含“空”之意。但也不是“真空”,毕竟有个架子,有个形式,有个样子,有个壳,只不过没有力量、没有气质、起不到实际作用。具臣,也就是这么一个架子,一个备位充数、听话办事、言听计从的臣子。叫他杀人放火,他就杀人放火。当然,也不是任何人,具臣都敢杀,孔子说“弑父与弑君,他们也不会听从”。言下之意,除此,具臣完全听命于君主,而没有自己的意志。君主命令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仁道是不管的,具臣就是这么一个君主的工具、器具,一个物。
有人将具臣解释为能臣、会办事的臣子等,强调其“能”的一面,其实是尽失孔子之旨的。孔子此处强调的不是具臣之能之才具,而是批评具臣“无道”,没有自己的意志,只有君主的命令。所以冉有、子路听从季氏命令攻打颛臾时,孔子就疾言厉色地教训了冉有、子路,引用周任之言,教导他们有道。“阵力就列,不能者止”。
大臣与具臣最根本的区别,也就是臣子有无自己的“仁道”,有无自己的“内心律令”,有无自己的意志,有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和决断。有道则事君,无道则乘桴浮于海。具,工具、器具之意,“具臣”中用作形容词,也就是“像工具一样的”。具臣,也就是“像工具一样的臣子”。既然孔子提出了这个精当简洁的名词,我们明白意思,沿用即可。多么好的一个名词!
(斋主译)季子然问孔子:仲由、冉求可算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你会问别的问题呢!竟问的是关于仲由和冉求的问题。所谓大臣,按照仁道效忠君主,如果不能按照仁道,就不再效忠。由此看来,仲由和冉求,只可算是具臣(臣仆)。季子然问:难道他们无论什么都俯首贴耳吗?孔子说:也不是。弑父与弑君,他们也不会听从。
周任有言曰:‘阵力就列,不能者止。
(斋主译)周任说过,“使得上力(能发挥作用)就列位;不能,就辞职不干。
![]() |
孔子的教导也就是“如何做人”:在家如何做孝子,在国如何做臣子,在社会上如何做君子,在学界如何做学子。
臣子有大臣、具臣之分。“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这是孔子对大臣的一个解释,与周任之言“阵力就列,不能者止”相通。或者说,这是孔子对周任“职位思想”的发展。今天的部分职位伦理差不多源于此。患得患失的心态,孔子也表示看不起。这都是孔子职位伦理思想的表现。
何谓“以道事君”?此“道”也就是“仁道”。臣子为君主办事,必须合乎仁道,不合乎仁道,不服从。也就是说,大臣为君主办事,必须事情符合仁道才去办。晏子是大臣:不死君主私事,可死国家大事;管仲是大臣,不死召忽,而辅佐小白。所以孔子虽然讨厌管仲“无礼”,但还是认为管仲是“仁人”。
具臣,是什么意思呢?“备位充数之臣”。这是朱熹的注解,后世学者基本上也是这个意思。钱穆、杨伯峻、李零、李泽厚诸先生等差不多都是这意思。南环瑾先生竟然认为名臣、大臣、具臣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大谬!南师讲述精当处甚多,此处讲述实在是错误的。显然,大臣与具臣是严格对立的。
在《说文》上找不到“具”适当的解释,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也找不到合适的含义。具有“准备、备办、具备、饭食、都、陈述、器具、才能、量词”这些义项。但编字典的人没有注意到《论语》中的“具臣”。
现当代常称宪法为“具文”“一纸具文”“一纸空文”,此处“具”和“具臣”之“具”意思想通,皆含“空”之意。但也不是“真空”,毕竟有个架子,有个形式,有个样子,有个壳,只不过没有力量、没有气质、起不到实际作用。具臣,也就是这么一个架子,一个备位充数、听话办事、言听计从的臣子。叫他杀人放火,他就杀人放火。当然,也不是任何人,具臣都敢杀,孔子说“弑父与弑君,他们也不会听从”。言下之意,除此,具臣完全听命于君主,而没有自己的意志。君主命令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仁道是不管的,具臣就是这么一个君主的工具、器具,一个物。
有人将具臣解释为能臣、会办事的臣子等,强调其“能”的一面,其实是尽失孔子之旨的。孔子此处强调的不是具臣之能之才具,而是批评具臣“无道”,没有自己的意志,只有君主的命令。所以冉有、子路听从季氏命令攻打颛臾时,孔子就疾言厉色地教训了冉有、子路,引用周任之言,教导他们有道。“阵力就列,不能者止”。
大臣与具臣最根本的区别,也就是臣子有无自己的“仁道”,有无自己的“内心律令”,有无自己的意志,有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和决断。有道则事君,无道则乘桴浮于海。具,工具、器具之意,“具臣”中用作形容词,也就是“像工具一样的”。具臣,也就是“像工具一样的臣子”。既然孔子提出了这个精当简洁的名词,我们明白意思,沿用即可。多么好的一个名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