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格解体者——说出难以言喻之痛2&埃里克的故事
这篇文章是《Feeling Unreal》第二章第三小节的内容。通过埃里克的案例讨论了家族隔代病史的影响,以及与抑郁症结伴出现的人格解体症的情况。
虽然这些文章没有提到治疗方法,但是这些真实的病例也许有助于大家自查自己的病因的可能性。希望大家喜欢:-D~
———————————————————————————————————————————
埃里克第一次患抑郁症是在15岁时,在那之前他一直是个乐观有教养的孩子。认识他的人都说他善于反思、体贴周到、有点深沉,而且比同龄人成熟。上高中时,埃里克迷上阅读,热爱思考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人类的现状、生命、死亡以及死后的世界等问题。在青少年时期,他常常沉迷于思考宏伟的宇宙、无尽的时间、与人类个体蜉蝣一样的存在。有时候他也会在英文课上写一些伤春悲秋的文章,然后在课堂上或学校的比赛中大声朗读。不过,他绝不没有任何心理疾病。埃里克过得很快乐,有几个亲密的朋友,网球打的很好,而且比他这个年纪的其他孩子更关注时事。
他的妈妈热情又心思细密,曾经是位英语文学的教师,她的兴趣也在于此,但是,为了全身心抚养埃里克与小他两岁的弟弟约瑟夫,她决定放弃自己的职业和爱好。作为母亲,她感情细腻敏锐,两个孩子都喜欢向她倾诉烦恼。埃里克的爸爸是个成功的商人,虽然工作繁重,但还是尽量安排时间在家里尽一个父亲的职责,而且经常身体力行表达他对孩子们的爱。尽管埃里克偶尔觉得父母的婚姻关系有点紧张,但是大部分时候家里还是充满爱与和谐。
然后,毫无预兆地,抑郁症突然袭来。九年级那年的冬天,埃里克被抑郁症这团黑云笼罩,对学校里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包括网球与朋友们。平时经常思索的存在的本质等问题变得沉重,莫名地让他害怕。与所有人一样,埃里克也尝过悲伤、沮丧和自我怀疑的苦涩滋味,但那些情绪都转瞬即逝,且一般都由于某件特定的事情引起,现在的状况与以往都不同。
“以前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我根本没法描述清楚。”埃里克边回想边说,“就好像乐观地、充满希望地看待事物的能力消失了。我曾经热爱过的活动、享受过的东西都变得毫无意义,光是想到这些就让人疲惫不堪。“
随着病情逐渐恶化,埃里克开始失去食欲,在几个月内迅速消瘦下去,也失去了有规律的睡眠。他常常在闹钟响之前几个小时突然惊醒,然后睁着眼躺着,毫无睡意,忧愁着自己的病,不知道自己在这个时空活着的意义何在,就这么胡思乱想直到闹钟终于响起。然后他把闹钟关上,才继续睡着。
无论多么想躲在家里、一直窝在床上,埃里克还是坚持上学。然而,他对课业的兴趣被消耗殆尽,作业做得匆忙潦草,成绩也开始下滑。
更让人不安的是,他的思维一直反复诘问着自己是谁,感觉自己似乎变成了一个演员,无知无觉地演着生活这场戏,重复着日常的行为,却毫无参与感,思维和情绪也都失去控制。直到今天他还能清晰地记起,那时候坐在曾经喜欢过的英语文学的课堂里,却更像被排除在外的旁观者。他这样说道:
“我开始怀疑死亡是不是就是这么回事,甚至相信无论死亡有多凄凉,也一定比现在要好过些。讽刺的是,在课上我们正好读到哈姆莱特的‘活着还是死去’的独白,而我对这句台词有了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感受。和所有其它同学一样,之前我也无数次读到这句话,但我现在知道了哈姆莱特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
不过,对饱受折磨、在生存和死亡之间徘徊的哈姆莱特的同病相怜多少给了埃里克一点安慰。那年二月,病情发展成了重度抑郁症,他甚至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想到还有漫长的一辈子的汲汲营营琐碎繁忙,就感到绝望。他希望自己已经到了耄耋之年,死神已经在向他招手,未来再也没有光明可期待,除了永恒的极乐之夜。然而,即使死了,一如哈姆莱特所说,在长眠中可能仍有梦魇。
“我惶恐地活着,却也害怕死亡。”埃里克回忆道,“我能做的只有尽力让自己像正常人一样感觉和生活,祈祷着也许有一天我能真的变正常。“
虽然他极力向父母隐藏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他们还是很快察觉到埃里克的异常。在母亲的反复追问下,他向母亲吐露了秘密:自己不再像个人类,反而更像是某种“机械操纵的东西”,每一天都只是在痛苦地勉力支撑,等着生命的终结。
埃里克的父母立刻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带他去见学校的心理医生。医生诊断结果是埃里克患了严重的抑郁症,但却无法找出明确的病因。埃里克的母亲回想起她自己的妈妈有过明显是重度抑郁症的病史,但在那个年代没能得到及时治疗,最后只能绝望地躺在心理治疗医院中含恨离世。幸而埃里克的父母和弟弟都没有抑郁症。
埃里克开始每周见一次心理医生,倾诉自己的感受以及他如何与痛苦的症状角力。医生告诉他抑郁症的临床诊疗情况,许多案例都证明抑郁会自行消失。但他没有发现埃里克的人格解体的症状。到三月底的时候,埃里克的情绪有所好转,到了五月,他终于不再沉浸在彻底无望的沮丧中。
“完全的绝望感有所缓解。我开始从大事小事中慢慢感觉到愉悦。”他回忆道。
他又能集中注意力完成作业,期末考试的成绩也提高了。他重新回到朋友们中间,精力充沛,食欲也好转了。他开始充满希望地期待每天都能稳步康复。
然而,埃里克还是没有完全恢复。他脑海中的声音似乎更加嘈杂,而且仿佛快要脱离自己的身体。他仍然觉得每天都是行尸走肉一样活着,意识在肉体外面看着自己的行为,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这可能难以言喻——过去,他明确知道自己的身份,而现在,他仍然清楚自己是人类的一个个体这一点,但却再也没有清晰明确的“我”的感觉。
他用《阴阳魔界》(The Twilight Zone)里的场景向心理医生描述自己的诡异感受。“我告诉他,电影里有这么一幕,一个小女孩穿过了一面墙,进入了另一个维度。我觉得自己就进入了另一个维度的世界,却无法完全回来。我的大部分已经回到了真实世界,但还是有一小部分停留在墙的另一面,看着这边的我的行为。”
医生安慰他说那只是表明他的抑郁症正在好转,并且从六月起就让他停止了治疗。
那个夏天,埃里克已经不再抑郁,但恐怖的隔离感仍然持续着。他也不指望家人明白他的感觉,他们只会好心宽慰他那都是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必经之路。新学期在九月份开始的时候,埃里克逐渐重新找回了真实感。后来的几年内,他都觉得很“正常“,也不再受心理问题的困扰。他将那段阴郁的时光尘封在心底,完成了高中的学业,欢欣鼓舞地离开家,到一座有名的大学城深造。
刚上大学那段时间,他很喜欢这里的生活,成绩优异,人缘也极好,而且不久就交到了一个女朋友。然而好景不长,大学二年级时,抑郁症再次出现,与第一次一样的症状,一样的毫无缘由。人格解体也伴随着抑郁症而来。埃里克最害怕的两个敌人卷土重来,它们是一对窃贼,企图再次攫取他的灵魂。
但是这次埃里克很快察觉了自己的异常,并向大学的心理健康机构寻求帮助。该机构的心理医生诊断出他患了临床抑郁症,给他开了药。鉴于他的良好的适应能力,个人生活中也找不到明显的问题,病因很可能是家族史上有严重抑郁症的外祖母。
连续4周服用抗抑郁药后,埃里克开始好转,又过了一个月,他的情绪状态就彻底恢复了。当抑郁的阴云散去,他又能像往常一样安稳睡着,在第二天早晨神清气爽地醒来,而且感到未来充满希望。然而,人格解体的症状依然如影随形。他的意识仍旧与身体若即若离,他是埃里克,同时也不是埃里克。他的脑袋空荡荡的,关于日常事物的想法显得陌生却极其鲜明。思维变得奇怪,犹如来自大脑以外的地方。但如果思想不是属于埃里克的,又是从哪而来的呢?
他盼望着也许有一天这种悬而未决的困扰像抑郁一样自动消失,在此之前,只能机械地度过大学的每一天——起床、上课、打工、与朋友聚会,努力表达对女友的爱。每当他向心理医生、家人或女友解释自己的感觉时,他们都认为他只是还有点抑郁,他知道抑郁症是另一回事,却无法让他们理解。
埃里克的人格解体不断恶化。明知是徒劳,他还是试图想让家人朋友明白,自己正像行尸走肉一样的活着。最终,意识到诉苦而让家人承担的痛苦,以及家人的无法理解所带给自己的痛苦,埃里克不再向他们寻求帮助。后来的一年里,他坚持服用抗抑郁药,但解体没有好转。暑假时,埃里克回到家里,父母建议他找另一个医生治疗。这位医生认为他的抗抑郁药量不够,让他加大药物的摄入,但也无济于事。埃里克依然被解体困扰。到八月的时候,他逐渐不再抱有希望,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也许就这样了。
一天夜里,埃里克在网上查询与不真实感有关的信息,无意中发现了一个词“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即使那段时间他一直处于麻木中,但那一刻,生平第一次,他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所在,知道了还有许多人与他一样,被人格解体这个大多数人闻所未闻的疾病折磨着,在那一瞬间忍不住热泪盈眶。他查阅了所有能找到的资料,终于明白自己并没有神志失常,也并不是孤独一人。
秋天来临时,他回到了学校。虽然症状一如往常,但知道了症结所在,他比以前乐观些了。自从告诉父母和女友自己查到的资料后,他们总算理解了长久以来埃里克一直努力想传达的感受,也相对松了一口气,然后他们也着手查询这方面的信息。
埃里克究竟是患了人格解体症还是抑郁症?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指南》(简称《DSM-IV》),埃里克患了人格解体与抑郁症两种疾病。他有过两次明确的严重抑郁症发作。虽然也有人格解体症,但是他的解体不是在抑郁症最严重时出现的,而是在抑郁情绪已经缓解或消失后才开始,其中,第一次解体持续了几个月,第二次解体时间超过了一年。有些人可能会在抑郁时产生解离感,这种情况则不能诊断为人格解体。按照《DSM-IV》的定义,只有当解离的症状不依附于其它任何疾病(例如抑郁症等)出现时才能确诊为人格解体。
埃里克的病因是什么?
一直都最后我们都没有找到埃里克的病因。有一些人会在没有任何明显诱因或压力的情况下患上临床抑郁症,这种案例多见于家族史上有抑郁症病史的人,就像埃里克那位重度抑郁的外祖母。那么,他的人格解体的诱因是什么呢?埃里克认为抑郁症是滋养人格解体的温床。即使天生就极富洞察力,然而,深沉的绝望以及对探究自己病痛的无力感都让他与过去熟悉的自我逐渐疏远,仿佛一个陌生的灵魂寄居在原本的身体里,这种刻骨的痛苦时时刻刻提醒他关注匪夷所思的思维、感觉与身体上的不适感。
存在与埃里克一样的病例吗?
确实存在许多类似的案例。近年来出现的许多个人自述的病例报告都表示他们由抑郁症开始,缓慢发展成人格解体症。最近,有研究系统地观察了大量人格解体患者,发现大约20%的解体都是由一次严重的心理疾病触发,很有可能是因为该心理疾病破坏了患者原本的自我意识或自我价值感。
为什么抑郁症与人格解体会相伴出现?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也许DPD与抑郁症有相似的生理成因,或者有某种共同的诱发因素。但是,这种解释的可信度不高,因为大部分抑郁症患者并没有解体。另外,人格解体也不仅与抑郁症相伴相生,也可能和其它情绪疾病或焦虑症等同时出现。对许多人来说,抑郁、焦虑的感觉使得解体的症状更容易被察觉,然而更多人认为解体与其它心理疾病毫无关系。
为什么抗抑郁药对人格解体没有疗效?
不幸的是,越来越多数据证明传统的抗抑郁药对人格解体无效。抑郁症患者通常服用许多抗抑郁药,更有甚者被施以电击疗法,这些治疗措施的确缓解了抑郁的症状,却对人格解体收效甚微。近来,一项对抗抑郁药氟西汀(百忧解)的研究显示它对解体的疗效还不如糖丸安慰剂。有些患者在服用了氟西汀后声称自己的抑郁症和解体都有所好转。然而实际上,无论是他们的主观感受还是客观检验都表明解体症状没有任何改善。不过,这也不代表人格解体不能通过药物治疗。在后面的章节里我们会详细讨论各种药物疗法。
——————————————————————————————————————————
你的每一次点赞,都是给我最好的鼓励
你的每一次分享转发,都可能帮助到其他为病痛所苦的人
公众号CAIN-HOLD-ON,不定期更新人格解体方面的最新资料
虽然这些文章没有提到治疗方法,但是这些真实的病例也许有助于大家自查自己的病因的可能性。希望大家喜欢:-D~
———————————————————————————————————————————
![]() |
埃里克第一次患抑郁症是在15岁时,在那之前他一直是个乐观有教养的孩子。认识他的人都说他善于反思、体贴周到、有点深沉,而且比同龄人成熟。上高中时,埃里克迷上阅读,热爱思考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人类的现状、生命、死亡以及死后的世界等问题。在青少年时期,他常常沉迷于思考宏伟的宇宙、无尽的时间、与人类个体蜉蝣一样的存在。有时候他也会在英文课上写一些伤春悲秋的文章,然后在课堂上或学校的比赛中大声朗读。不过,他绝不没有任何心理疾病。埃里克过得很快乐,有几个亲密的朋友,网球打的很好,而且比他这个年纪的其他孩子更关注时事。
他的妈妈热情又心思细密,曾经是位英语文学的教师,她的兴趣也在于此,但是,为了全身心抚养埃里克与小他两岁的弟弟约瑟夫,她决定放弃自己的职业和爱好。作为母亲,她感情细腻敏锐,两个孩子都喜欢向她倾诉烦恼。埃里克的爸爸是个成功的商人,虽然工作繁重,但还是尽量安排时间在家里尽一个父亲的职责,而且经常身体力行表达他对孩子们的爱。尽管埃里克偶尔觉得父母的婚姻关系有点紧张,但是大部分时候家里还是充满爱与和谐。
然后,毫无预兆地,抑郁症突然袭来。九年级那年的冬天,埃里克被抑郁症这团黑云笼罩,对学校里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包括网球与朋友们。平时经常思索的存在的本质等问题变得沉重,莫名地让他害怕。与所有人一样,埃里克也尝过悲伤、沮丧和自我怀疑的苦涩滋味,但那些情绪都转瞬即逝,且一般都由于某件特定的事情引起,现在的状况与以往都不同。
“以前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我根本没法描述清楚。”埃里克边回想边说,“就好像乐观地、充满希望地看待事物的能力消失了。我曾经热爱过的活动、享受过的东西都变得毫无意义,光是想到这些就让人疲惫不堪。“
随着病情逐渐恶化,埃里克开始失去食欲,在几个月内迅速消瘦下去,也失去了有规律的睡眠。他常常在闹钟响之前几个小时突然惊醒,然后睁着眼躺着,毫无睡意,忧愁着自己的病,不知道自己在这个时空活着的意义何在,就这么胡思乱想直到闹钟终于响起。然后他把闹钟关上,才继续睡着。
无论多么想躲在家里、一直窝在床上,埃里克还是坚持上学。然而,他对课业的兴趣被消耗殆尽,作业做得匆忙潦草,成绩也开始下滑。
更让人不安的是,他的思维一直反复诘问着自己是谁,感觉自己似乎变成了一个演员,无知无觉地演着生活这场戏,重复着日常的行为,却毫无参与感,思维和情绪也都失去控制。直到今天他还能清晰地记起,那时候坐在曾经喜欢过的英语文学的课堂里,却更像被排除在外的旁观者。他这样说道:
“我开始怀疑死亡是不是就是这么回事,甚至相信无论死亡有多凄凉,也一定比现在要好过些。讽刺的是,在课上我们正好读到哈姆莱特的‘活着还是死去’的独白,而我对这句台词有了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感受。和所有其它同学一样,之前我也无数次读到这句话,但我现在知道了哈姆莱特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
不过,对饱受折磨、在生存和死亡之间徘徊的哈姆莱特的同病相怜多少给了埃里克一点安慰。那年二月,病情发展成了重度抑郁症,他甚至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想到还有漫长的一辈子的汲汲营营琐碎繁忙,就感到绝望。他希望自己已经到了耄耋之年,死神已经在向他招手,未来再也没有光明可期待,除了永恒的极乐之夜。然而,即使死了,一如哈姆莱特所说,在长眠中可能仍有梦魇。
“我惶恐地活着,却也害怕死亡。”埃里克回忆道,“我能做的只有尽力让自己像正常人一样感觉和生活,祈祷着也许有一天我能真的变正常。“
虽然他极力向父母隐藏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他们还是很快察觉到埃里克的异常。在母亲的反复追问下,他向母亲吐露了秘密:自己不再像个人类,反而更像是某种“机械操纵的东西”,每一天都只是在痛苦地勉力支撑,等着生命的终结。
埃里克的父母立刻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带他去见学校的心理医生。医生诊断结果是埃里克患了严重的抑郁症,但却无法找出明确的病因。埃里克的母亲回想起她自己的妈妈有过明显是重度抑郁症的病史,但在那个年代没能得到及时治疗,最后只能绝望地躺在心理治疗医院中含恨离世。幸而埃里克的父母和弟弟都没有抑郁症。
埃里克开始每周见一次心理医生,倾诉自己的感受以及他如何与痛苦的症状角力。医生告诉他抑郁症的临床诊疗情况,许多案例都证明抑郁会自行消失。但他没有发现埃里克的人格解体的症状。到三月底的时候,埃里克的情绪有所好转,到了五月,他终于不再沉浸在彻底无望的沮丧中。
“完全的绝望感有所缓解。我开始从大事小事中慢慢感觉到愉悦。”他回忆道。
他又能集中注意力完成作业,期末考试的成绩也提高了。他重新回到朋友们中间,精力充沛,食欲也好转了。他开始充满希望地期待每天都能稳步康复。
然而,埃里克还是没有完全恢复。他脑海中的声音似乎更加嘈杂,而且仿佛快要脱离自己的身体。他仍然觉得每天都是行尸走肉一样活着,意识在肉体外面看着自己的行为,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这可能难以言喻——过去,他明确知道自己的身份,而现在,他仍然清楚自己是人类的一个个体这一点,但却再也没有清晰明确的“我”的感觉。
他用《阴阳魔界》(The Twilight Zone)里的场景向心理医生描述自己的诡异感受。“我告诉他,电影里有这么一幕,一个小女孩穿过了一面墙,进入了另一个维度。我觉得自己就进入了另一个维度的世界,却无法完全回来。我的大部分已经回到了真实世界,但还是有一小部分停留在墙的另一面,看着这边的我的行为。”
医生安慰他说那只是表明他的抑郁症正在好转,并且从六月起就让他停止了治疗。
那个夏天,埃里克已经不再抑郁,但恐怖的隔离感仍然持续着。他也不指望家人明白他的感觉,他们只会好心宽慰他那都是抑郁症患者康复的必经之路。新学期在九月份开始的时候,埃里克逐渐重新找回了真实感。后来的几年内,他都觉得很“正常“,也不再受心理问题的困扰。他将那段阴郁的时光尘封在心底,完成了高中的学业,欢欣鼓舞地离开家,到一座有名的大学城深造。
刚上大学那段时间,他很喜欢这里的生活,成绩优异,人缘也极好,而且不久就交到了一个女朋友。然而好景不长,大学二年级时,抑郁症再次出现,与第一次一样的症状,一样的毫无缘由。人格解体也伴随着抑郁症而来。埃里克最害怕的两个敌人卷土重来,它们是一对窃贼,企图再次攫取他的灵魂。
但是这次埃里克很快察觉了自己的异常,并向大学的心理健康机构寻求帮助。该机构的心理医生诊断出他患了临床抑郁症,给他开了药。鉴于他的良好的适应能力,个人生活中也找不到明显的问题,病因很可能是家族史上有严重抑郁症的外祖母。
连续4周服用抗抑郁药后,埃里克开始好转,又过了一个月,他的情绪状态就彻底恢复了。当抑郁的阴云散去,他又能像往常一样安稳睡着,在第二天早晨神清气爽地醒来,而且感到未来充满希望。然而,人格解体的症状依然如影随形。他的意识仍旧与身体若即若离,他是埃里克,同时也不是埃里克。他的脑袋空荡荡的,关于日常事物的想法显得陌生却极其鲜明。思维变得奇怪,犹如来自大脑以外的地方。但如果思想不是属于埃里克的,又是从哪而来的呢?
他盼望着也许有一天这种悬而未决的困扰像抑郁一样自动消失,在此之前,只能机械地度过大学的每一天——起床、上课、打工、与朋友聚会,努力表达对女友的爱。每当他向心理医生、家人或女友解释自己的感觉时,他们都认为他只是还有点抑郁,他知道抑郁症是另一回事,却无法让他们理解。
埃里克的人格解体不断恶化。明知是徒劳,他还是试图想让家人朋友明白,自己正像行尸走肉一样的活着。最终,意识到诉苦而让家人承担的痛苦,以及家人的无法理解所带给自己的痛苦,埃里克不再向他们寻求帮助。后来的一年里,他坚持服用抗抑郁药,但解体没有好转。暑假时,埃里克回到家里,父母建议他找另一个医生治疗。这位医生认为他的抗抑郁药量不够,让他加大药物的摄入,但也无济于事。埃里克依然被解体困扰。到八月的时候,他逐渐不再抱有希望,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也许就这样了。
一天夜里,埃里克在网上查询与不真实感有关的信息,无意中发现了一个词“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即使那段时间他一直处于麻木中,但那一刻,生平第一次,他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所在,知道了还有许多人与他一样,被人格解体这个大多数人闻所未闻的疾病折磨着,在那一瞬间忍不住热泪盈眶。他查阅了所有能找到的资料,终于明白自己并没有神志失常,也并不是孤独一人。
秋天来临时,他回到了学校。虽然症状一如往常,但知道了症结所在,他比以前乐观些了。自从告诉父母和女友自己查到的资料后,他们总算理解了长久以来埃里克一直努力想传达的感受,也相对松了一口气,然后他们也着手查询这方面的信息。
埃里克究竟是患了人格解体症还是抑郁症?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指南》(简称《DSM-IV》),埃里克患了人格解体与抑郁症两种疾病。他有过两次明确的严重抑郁症发作。虽然也有人格解体症,但是他的解体不是在抑郁症最严重时出现的,而是在抑郁情绪已经缓解或消失后才开始,其中,第一次解体持续了几个月,第二次解体时间超过了一年。有些人可能会在抑郁时产生解离感,这种情况则不能诊断为人格解体。按照《DSM-IV》的定义,只有当解离的症状不依附于其它任何疾病(例如抑郁症等)出现时才能确诊为人格解体。
埃里克的病因是什么?
一直都最后我们都没有找到埃里克的病因。有一些人会在没有任何明显诱因或压力的情况下患上临床抑郁症,这种案例多见于家族史上有抑郁症病史的人,就像埃里克那位重度抑郁的外祖母。那么,他的人格解体的诱因是什么呢?埃里克认为抑郁症是滋养人格解体的温床。即使天生就极富洞察力,然而,深沉的绝望以及对探究自己病痛的无力感都让他与过去熟悉的自我逐渐疏远,仿佛一个陌生的灵魂寄居在原本的身体里,这种刻骨的痛苦时时刻刻提醒他关注匪夷所思的思维、感觉与身体上的不适感。
存在与埃里克一样的病例吗?
确实存在许多类似的案例。近年来出现的许多个人自述的病例报告都表示他们由抑郁症开始,缓慢发展成人格解体症。最近,有研究系统地观察了大量人格解体患者,发现大约20%的解体都是由一次严重的心理疾病触发,很有可能是因为该心理疾病破坏了患者原本的自我意识或自我价值感。
为什么抑郁症与人格解体会相伴出现?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也许DPD与抑郁症有相似的生理成因,或者有某种共同的诱发因素。但是,这种解释的可信度不高,因为大部分抑郁症患者并没有解体。另外,人格解体也不仅与抑郁症相伴相生,也可能和其它情绪疾病或焦虑症等同时出现。对许多人来说,抑郁、焦虑的感觉使得解体的症状更容易被察觉,然而更多人认为解体与其它心理疾病毫无关系。
为什么抗抑郁药对人格解体没有疗效?
不幸的是,越来越多数据证明传统的抗抑郁药对人格解体无效。抑郁症患者通常服用许多抗抑郁药,更有甚者被施以电击疗法,这些治疗措施的确缓解了抑郁的症状,却对人格解体收效甚微。近来,一项对抗抑郁药氟西汀(百忧解)的研究显示它对解体的疗效还不如糖丸安慰剂。有些患者在服用了氟西汀后声称自己的抑郁症和解体都有所好转。然而实际上,无论是他们的主观感受还是客观检验都表明解体症状没有任何改善。不过,这也不代表人格解体不能通过药物治疗。在后面的章节里我们会详细讨论各种药物疗法。
——————————————————————————————————————————
你的每一次点赞,都是给我最好的鼓励
你的每一次分享转发,都可能帮助到其他为病痛所苦的人
公众号CAIN-HOLD-ON,不定期更新人格解体方面的最新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