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性 分众 闲聊波尔卡
因为写的时候在听《波尔卡》,就起了这么个题目,只是一些自我思绪记录,相关书籍读的太少,所以散乱不成形,权作个人札记。欢迎轻喷,更欢迎讨论。
今天和友人聊到这两年自身所处的熟人社交网络的衰落,比如微信和QQ的公共空间动态互动的减少,这些和我们年岁增长、工作繁忙当然有关,但我隐约觉得和所谓的分众传播也有很大的关系,怎么讲?就是这几年各类网站和自媒体平台越来越专业化,更加的细分,比如你喜欢动漫肯定在B站玩的时间更长(也许弹幕发的比和小伙伴平常交流的还多),而热衷学术则会经常在小木虫论坛之类的逛一逛。而现实中的朋友,由于大家的教育方向、工作性质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兴趣点自然会越来越异化,所以这些专业化的网站的社交互动某种程度更能引起共鸣,但同时也稀释了熟人社交网络的内容。
说到分众,其实如今的很多热门微信公众号走的就是细化用户这条路,因为越是细化的内容,用户的粘性当然越强,但考虑到大众的接受程度,又不能太过阳春白雪,比如电影类的热门公众号“毒舌电影”就有很多拥趸,这个公众号确实偶尔有些有意思的内容,但慢慢发展起来以后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媚俗,为了更大的商业化运作,写的多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东西,普适性的内容,泛娱乐化,而干货类的东西越来越少,说不上好还是不好,又或者我的要求太过严苛,但忽然想起《孟子·离娄下》有一句:“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很想送给某些热门公众号。
分众传播是个引子,我其实想聊聊关于写作中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很多伟大的作品都在描写人类情感中共性的东西,比如《红楼梦》,比如迅翁的杂文,比如杜甫的诗,这些作品通常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共性蕴藏在其中,让我们如今读着也会觉得好像写透了你我的生活的某个部分和片段。那是不是个体的书写就无足轻重了,肯定不是。个体在时间的洪流中当然是微不足道的,但有时个体化的书写却很有价值,60亿人中无论是多么私人化的书写总能让一些人产生心底的共鸣,圣经也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但有时一些私人式创作在当时未必能受到重视,比如去年年底畅销的《斯通纳》,最初出版于1965年,其销量在当时不温不火,后来就绝版不印了,而过了五十年却忽然火了起来,我觉得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小说所写的大学教授的人生,在当时可能并不能引起大众的兴趣,而高校教育普及的今天,这个小说所写的内容慢慢地挠到了我们生活的痒处。
有些个体化的写作甚至弥足珍贵,比如历史类书籍,一些私人的口述史可以弥补大纲类官家修史的不足之处,有时也可相互佐证。又想起去年看的一本漫画书《阿兰的战争》,讲的是一个被莫名裹挟进二战的平凡人,整本书也无非是主人公漫长的一生中几个细碎的小故事,却异常动人。另外一点是,私人式写作,尤其是个体经验式的写作中时常会提供一些特有的视角,比如萧红和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视角。
艺术有时看起来高冷,也许是它和你我日常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关联太少,换言之,和我们的生活没有共性,木心说:“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这我觉得这也许是对创作者而言,对我们来说。艺术和文学也可以是好玩的,它有时可以打通我们生命经验中的某些关节。
今天和友人聊到这两年自身所处的熟人社交网络的衰落,比如微信和QQ的公共空间动态互动的减少,这些和我们年岁增长、工作繁忙当然有关,但我隐约觉得和所谓的分众传播也有很大的关系,怎么讲?就是这几年各类网站和自媒体平台越来越专业化,更加的细分,比如你喜欢动漫肯定在B站玩的时间更长(也许弹幕发的比和小伙伴平常交流的还多),而热衷学术则会经常在小木虫论坛之类的逛一逛。而现实中的朋友,由于大家的教育方向、工作性质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兴趣点自然会越来越异化,所以这些专业化的网站的社交互动某种程度更能引起共鸣,但同时也稀释了熟人社交网络的内容。
说到分众,其实如今的很多热门微信公众号走的就是细化用户这条路,因为越是细化的内容,用户的粘性当然越强,但考虑到大众的接受程度,又不能太过阳春白雪,比如电影类的热门公众号“毒舌电影”就有很多拥趸,这个公众号确实偶尔有些有意思的内容,但慢慢发展起来以后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媚俗,为了更大的商业化运作,写的多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东西,普适性的内容,泛娱乐化,而干货类的东西越来越少,说不上好还是不好,又或者我的要求太过严苛,但忽然想起《孟子·离娄下》有一句:“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很想送给某些热门公众号。
分众传播是个引子,我其实想聊聊关于写作中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很多伟大的作品都在描写人类情感中共性的东西,比如《红楼梦》,比如迅翁的杂文,比如杜甫的诗,这些作品通常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共性蕴藏在其中,让我们如今读着也会觉得好像写透了你我的生活的某个部分和片段。那是不是个体的书写就无足轻重了,肯定不是。个体在时间的洪流中当然是微不足道的,但有时个体化的书写却很有价值,60亿人中无论是多么私人化的书写总能让一些人产生心底的共鸣,圣经也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但有时一些私人式创作在当时未必能受到重视,比如去年年底畅销的《斯通纳》,最初出版于1965年,其销量在当时不温不火,后来就绝版不印了,而过了五十年却忽然火了起来,我觉得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小说所写的大学教授的人生,在当时可能并不能引起大众的兴趣,而高校教育普及的今天,这个小说所写的内容慢慢地挠到了我们生活的痒处。
有些个体化的写作甚至弥足珍贵,比如历史类书籍,一些私人的口述史可以弥补大纲类官家修史的不足之处,有时也可相互佐证。又想起去年看的一本漫画书《阿兰的战争》,讲的是一个被莫名裹挟进二战的平凡人,整本书也无非是主人公漫长的一生中几个细碎的小故事,却异常动人。另外一点是,私人式写作,尤其是个体经验式的写作中时常会提供一些特有的视角,比如萧红和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视角。
艺术有时看起来高冷,也许是它和你我日常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关联太少,换言之,和我们的生活没有共性,木心说:“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这我觉得这也许是对创作者而言,对我们来说。艺术和文学也可以是好玩的,它有时可以打通我们生命经验中的某些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