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南昌海昏侯,吓坏了好多皇帝
![]() |
作者小乙 |
第一次瞄到南昌海昏侯墓考古的新闻时,脑袋里打了个大问号,这。。。。。。或恐是同乡?如果是,这位同乡又是何许人也?从来没有听过!
但即便是对他一无所知,仅凭他名号中一个“昏”字,也可以把这厮勾勒个大概。
用一个字,给一个人的一生做个盖棺定论的评价,是为谥号。
像古代皇帝的谥号都是大有深意的,这里面优劣有别,大不相同。如文、武、明、睿、景、孝等等都是好字眼。不好的如殇、厉、灵、炀、哀等等,都不是夸人的时候能用的。
叫什么质帝,少帝的,通常是年纪小小的就即位,傀儡或是人质一般的活了几年就早死的,因为来不及建功立业,换个好听点的名号。
还有末帝、献帝、顺帝,多半都是亡国之君,谥号是改朝换代的人起的,像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弄。
历史上几个有名的惠帝都智商堪忧,类似白痴,充满了讽刺。
所以即便是完全不了解一个皇帝的历史作为,看看他的名号,心里大概就有个数了。
海昏侯听上去虽然级别不够,但是这个“昏”字真是一点余地都没有给人留。
再看海昏侯墓考古的新闻就留了个心眼,认认这位仁兄究竟姓甚名谁,哪朝哪代的?这一看,想起一段公案。
我们都知道汉武帝立幼子而杀其母钩弋夫人的惨事,这位幼子叫刘弗陵,他皇帝当到21岁,也死了,没有子嗣。于是,与他关系最近的广陵王刘胥及昌邑王刘贺,顺理成章成为了两大皇位候选人。
汉武帝当年杀钩弋夫人是因为担心子幼母壮,外戚当权。但是儿子这么小坐拥天下,总要有人帮忙啊,于是他亲自挑选了四位顾命大臣。
随着年龄增长,刘弗陵越来越有主见。他四选一,选择了大臣霍光作为盟友,一步步除掉了其他三位权臣,并励精图治,揭开了“昭宣中兴”的序幕……然后,也病死了。
那么现在真正的权力在谁手里,答案当然是霍光。
面对两大获选人——广陵王刘胥和昌邑王刘贺,一个伯伯,一个侄子,霍光选择了后者,就是现在还躺在海昏侯墓里的那位。
所以,海昏侯可是当过大汉天子的人。
按照当时群臣的意见,年龄稍长刘胥理应成为皇帝。但是霍光独独选择了年少的刘贺,这其中缘由不言自明。
随着海昏侯墓葬考古工作的推进,最近这段时间,每过几天,我们就能多了解一些这位仁兄的情况。比如说,从骨骼推算他生前有一米七几,在当时个子还行。
还有从他的墓葬里面找到了火锅,一下子把中国人吃火锅的历史提早了几百年。
再比如说,现在在他的食道和胃里都能看到未消化完的香瓜子,考虑到那时候没有大棚温室,推出去世的时间大约是夏天。去世之前还在孜孜不倦的嗑瓜子,也是一枚吃货!
但是海昏侯的相貌什么的就无从得知了,但是我以为起码不会太差,他的爷爷不用说,是雄姿英发的汉武帝。他的亲奶奶在我以前的文章中出过场,就是那位“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高智商美女李夫人!
就这样,刘贺被立为皇帝。据说他在封地得知这个消息,激动不已,马不停蹄的往京城赶,马都累死了好几匹。
可谁知道,这皇帝宝座刚坐下还没捂热,刘贺就被废黜了!史书上对他当皇帝的时间记载的相当精确,精确到天,因为他只当了27天皇帝。
废黜他的人,正是拥立他的霍光。
这位掌握了皇帝废立大权的霍光,在今天,他的名字或许不如他同父异母的哥哥霍去病有名,但在那时,却是真正权倾天下、改写历史的人物。
其实霍光的心理也不难理解,一个人的权力大到可以拥立皇帝。面对自己选出来的人,很难不摆出恩人的嘴脸,偏偏又要对他三叩九拜,俯首帖耳。
很明显,从霍光的举动来看,他并没有也不可能俯首帖耳。而刘贺,大概也不像霍光想象的那样年少无知,任人摆布。
史书记载,刘贺被废的主要原因是他淫乱,不守礼法。包括什么奔丧途中违反各种规定跑去旅行啦。到长安城外应该哭丧,刘贺却说嗓子痛,哭不出来啦。即位后又沉湎于酒色……总之各种不靠谱儿!
以至在废黜时,皇太后听取大臣汇报他的斑斑劣迹,都听不下去了,连说“够了”!
为什么说“够了”呢?不是这位太后没耐心,而是霍光和他的同事们汇总了刘贺在位二十七天期间干的一千一百二十七件荒唐的事。
日行一善不容易,日行四十二件坏事的更不容易。
还有一件事也值得提一下,就是这位上官皇太后,她还有一个身份,霍光的外孙女,15岁就被尊为皇太后、太皇太后。霍光要拥谁也好,要废谁也好,借太后之手最为方便。
刘贺当时从封国带进宫的二百个旧臣,被他被罢黜皇位后,大多都以“陷王于恶”的罪名,悉数被诛杀。这批人临刑前号呼市中,连连大叫“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可见,当时是有人向刘贺建议先下手为强的,但是没有被采纳。
那短短的二十七天皇位一月游,或许背后有一段波诡云谲的权力斗争,我们今天已经不得而知了。
总之,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就这样,“汉废帝”刘贺在史书上留下了关于“昏”的一笔,真的就只有一笔。关于他后来去了哪,过的怎么样,已经不在正史中交代了。
历史的笔墨倾洒到下一任皇帝身上,刘贺的侄儿刘询被霍光选中,登基成为汉宣帝。
这一次,霍光吸取了教训,作为巫蛊之祸中自杀的太子刘据之孙——刘询,在襁褓之中就经历了满门抄斩,爸爸和爷爷都被杀了,婴儿时期在监狱度过,差点就上不了刘家的户口本。
简言之,后来的这位辈分更低,地位也更低。
而汉宣帝刘询也吸取了教训,作为聪明人,他藏起锋芒,韬光养晦。成语“芒刺在背”就出自《汉书·霍光传》:“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汉宣帝对霍光的害怕已经到了让他坐立不安的地步,无非是不希望自己成为第二个海昏侯。
汉宣帝和霍光的故事还远没有结束,后面还牵扯出了后宫的斗争、阴谋、死亡、清算,比现在的动辄给人堕胎的宫斗戏精彩多了。这个就不在海昏侯的篇章中交代了,我们有机会再讲。
其实不单单是汉宣帝,在这以后,不论朝代,只要是资历尚浅的皇帝,又逢大臣(首辅)权力过大,无不是听到霍光的名字就头痛不已。
比如后来臭名昭著的万历皇帝,年少的时候干了点蠢事,她老娘李太后教训他之余拿了一本书,翻到了其中一篇,交给了万历。
书名叫《汉书》,翻的那一篇,是《霍光传》。
据说万历皇帝当时如五雷轰顶,跪拜流泪不起。
就这样,霍光成了一代又一代皇帝的噩梦,起因就是现在睡在我老家的这位海昏侯。当然,由此也可以得出,被发配到南昌的海昏侯当然不会是我的老乡。
他和南昌的渊源完全是因为他的侄子掌权后,担心叔叔刘贺对自己皇位会有威胁,便封其为海昏侯,迁往更为遥远的封地豫章——南昌。
尽管如此,刘贺还是心向着北方。据地方志《豫章记》记载,他常行船到修水与鄱阳湖交汇处,遥望北方,愤慨而还。后人便称此地为“慨口”。
海昏侯在南昌生活了五年,也死了。
两千零七十五年后,海昏侯墓葬中数以千计的竹简和近百版木牍、古代文献、整套的乐器,包括全国首例铁编磬,一起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