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业选】简述《雷雨》与《茶馆》艺术风格的区别·奚米艺术学院
简述《雷雨》与《茶馆》艺术风格的区别
【作者:胡*】
一、《雷雨》关系复杂,主次分明;《茶馆》关系简单,主次不明。
在曹禺的《雷雨》中出场的人物分别有周朴园、侍萍、繁漪、周萍、四凤、鲁大海、鲁贵、周冲。虽然人物较少,但人物与人物间关系复杂,存在着大量的矛盾冲突,其中包括周朴园与侍萍的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周萍与繁漪的冲突为主要线索展开。
在老舍的《茶馆》中出现的人物大约有三十多个,但人物与人物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和具体的冲突,戏剧中所揭示的是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从第一幕戊戌变法时期“莫谈国事”四个大字展现在观众眼前,但在熙熙攘攘的茶馆中每桌人都谈论到国事,从而引起人物与人物间的冲突,但这种戏剧冲突在暗示着社会矛盾,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贯穿整个喜剧的始终。
二、《雷雨》是“一线串珠式”;《茶馆》是“环环相扣式”
《雷雨》整部剧有完整的情节线索,在第二幕中出现了周朴园与侍萍回忆三十前两人所发生的故事,以及如今周朴园娶了繁漪,周朴园与侍萍共同的儿子周萍与繁漪的苟且关系,而周萍与四凤间相互有着好感等,将现在的戏剧与过去的戏剧相结合起来,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的复杂化,矛盾点更加突出,将一大家子的戏剧冲突展现出来,这种剧情的发展是“一线串珠式”。
在《茶馆》中没有完整的情节线索,人物的出现都是单一的,只是刘麻子、常四爷、松二爷、秦二爷等重要人物常出现在王掌柜的茶馆中,常四爷一辈子不服软,喜欢打抱不平,赏给贫困人家的小女孩一碗面,因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了”而被关进监狱;秦二爷有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要建立自己的工厂,主张实业救国,期望中国人将不再受屈辱,但最终工厂被拆,内心抑郁而不得志;而王掌柜希望凡事能讲道理,不走歪门邪道,最终茶馆却被小刘麻子霸占了。整个剧就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和小故事联系起来的,将分散的情节安排在一起,截取人物在茶馆中的一个个横断面,让故事情节平行发展,这种剧情称之为“环环相扣式”。
三、《雷雨》中的矛盾为爆发式;《茶馆》中的矛盾为平缓式
在《雷雨》中多次出现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
语言的矛盾爆发体现在:第二幕中,周朴园与侍萍的对话,开始时情绪平稳询问侍萍的姓名以及关于鲁侍萍三十年前的事情,这是周朴园的一种好奇心理,当后来周朴园得知鲁侍萍还没死时,情绪变得激动,从沙发上站起来,内心的不安已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最后周朴园发现面前的女人是鲁侍萍时,内心所有的情感全部爆发,语气上也变得生硬,恐吓她“你来干什么,是谁指使你来的?;而周萍和繁漪间的对话也是爆发式的,在第四幕中繁漪为了挽留住周萍,不在乎周萍与四凤在一起,只希望周萍能够留在家中,开始时两人的语气平稳,繁漪询问周朴园跟周萍说了什么,周萍只想将所有的事情压下来,带着四凤走,所以想要将繁漪送上楼上去,但繁漪压制不住内心的情绪,不肯将信给周萍,而两人的爆发点就在于繁漪说出了自己去四凤家看到周萍和四凤两人拥抱在一起后,将窗户紧关,而导致周萍内心的不满,两人的对话变得强烈,从而也是造成悲剧的导火索。
情节的矛盾爆发体现在: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两个方面,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形象以及以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的阶级矛盾冲突。从侍萍到周家找自己的女儿四凤与周朴园见面后,周朴园为了避免事情暴露而想用钱去平息这件事情,为了维护自己在家庭中的绝对权利和地位,给观众以冷酷无情的感觉,从而导致侍萍要马上带四凤回济南,而造成周萍对四凤的不舍以及繁漪对周萍的依恋,使得最终事情败露。情感逐渐的爆发,造成四凤被雷电死,周萍自杀的悲剧结局。
在《茶馆》中,没有情节矛盾冲突的阶段性,也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虽然剧中人物众多,但他们之间不存在直接的、针锋相对的冲突。
语言中的矛盾平缓体现在:在三幕剧中,人物的语言以及情绪是平缓发展的,在第一幕中,王掌柜作为一个青年人,话语圆滑风趣,对秦二爷说“您说的对,这点小事不用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涨多少租钱就是多少,我一定照办。”在第二幕中,王掌柜作为一个中年人,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内心情感变得复杂,发的牢骚也越来越多“我要是会干别的,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在第三幕中,老年时期的王掌柜语言充满了嘲讽与反抗,小丁宝询问他的身体情况,王掌柜含蓄的回答“要是有炸酱面,我还能吃三大碗,可惜没有。”在《茶馆》中情节没有跌宕起伏,也没有层层爆发,所有的戏剧冲突都是以平缓的方式继续着。
情节中的矛盾平缓体现在: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小的冲突,如李三的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央求、逃兵的蛮横等共同构成了《茶馆》特殊的戏剧冲突——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人物虽各说各的,可是都能帮助反映时代,就使观众既看见了各色的人,也顺带看见了一点儿时代的面貌。
四、《雷雨》是“多重聚焦式”;《茶馆》是“散点透视式”
《雷雨》的人物性格塑造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在周朴园与鲁大海争论过程中,周萍站在父亲的立场斥责并动手打了鲁大海,周萍作为周家的大少爷,对周朴园的态度是敬畏,但他却像周朴园一样蛮横无理,这体现出同父同母的兄弟因家庭环境的不同以及社会阶级地位的差异,从而走上完全不同的两条路。侍萍在看到周萍动手打鲁大海后,几句随口又改的话,将她内心的苦闷、愤恨及失望的情绪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在侍萍的心中,正义感和精神层面超越了亲情,这种人物性格的塑造是“多重聚焦式”。
《茶馆》中人物的性格塑造是单线式的,老舍将故事情节平行缓慢的进行发展,将常四爷的愤世嫉俗、秦二爷的抑郁不得志、松二爷的老实善良进行自然的剪切,表现出三个时代茶馆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塑造的方法是“散点透视式”。
【作者:吕**】
从戏剧冲突上讲,《雷雨》线索明暗交替,阶级矛盾突出,伦理关系扭曲,揭露了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中的丑陋与罪恶。人物心理跌宕起伏,身上的斑驳色调与道德困惑使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而一切悲剧幕后的始作俑者就是周朴园。《雷雨》是符合西方悲剧定义的作品,冲破了中国古典大团圆式的结局。《茶馆》并不刻意表现人物之间集中的具体的冲突,而是着力刻画三教九流群像,悲剧源泉是那个特殊的时代。
从结构特色上讲,《雷雨》运用三一律,在一天之内向观众集中展现了周家30年来的恩怨情仇。《茶馆》如一卷轴散点透视的中国画,平面结构充满了东方美学意味。
从语言风格上来讲,《茶馆》拥有浓厚的老北京味道,台词浸透着讽刺和幽默,更显出悲剧时代下人物生存状态的滑稽可笑。《雷雨》中有很多潜台词,且极具抒情性。
【作者:胡*】
一、《雷雨》关系复杂,主次分明;《茶馆》关系简单,主次不明。
在曹禺的《雷雨》中出场的人物分别有周朴园、侍萍、繁漪、周萍、四凤、鲁大海、鲁贵、周冲。虽然人物较少,但人物与人物间关系复杂,存在着大量的矛盾冲突,其中包括周朴园与侍萍的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周萍与繁漪的冲突为主要线索展开。
在老舍的《茶馆》中出现的人物大约有三十多个,但人物与人物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和具体的冲突,戏剧中所揭示的是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从第一幕戊戌变法时期“莫谈国事”四个大字展现在观众眼前,但在熙熙攘攘的茶馆中每桌人都谈论到国事,从而引起人物与人物间的冲突,但这种戏剧冲突在暗示着社会矛盾,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贯穿整个喜剧的始终。
二、《雷雨》是“一线串珠式”;《茶馆》是“环环相扣式”
《雷雨》整部剧有完整的情节线索,在第二幕中出现了周朴园与侍萍回忆三十前两人所发生的故事,以及如今周朴园娶了繁漪,周朴园与侍萍共同的儿子周萍与繁漪的苟且关系,而周萍与四凤间相互有着好感等,将现在的戏剧与过去的戏剧相结合起来,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的复杂化,矛盾点更加突出,将一大家子的戏剧冲突展现出来,这种剧情的发展是“一线串珠式”。
在《茶馆》中没有完整的情节线索,人物的出现都是单一的,只是刘麻子、常四爷、松二爷、秦二爷等重要人物常出现在王掌柜的茶馆中,常四爷一辈子不服软,喜欢打抱不平,赏给贫困人家的小女孩一碗面,因说了一句“大清国要完了”而被关进监狱;秦二爷有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要建立自己的工厂,主张实业救国,期望中国人将不再受屈辱,但最终工厂被拆,内心抑郁而不得志;而王掌柜希望凡事能讲道理,不走歪门邪道,最终茶馆却被小刘麻子霸占了。整个剧就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和小故事联系起来的,将分散的情节安排在一起,截取人物在茶馆中的一个个横断面,让故事情节平行发展,这种剧情称之为“环环相扣式”。
三、《雷雨》中的矛盾为爆发式;《茶馆》中的矛盾为平缓式
在《雷雨》中多次出现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
语言的矛盾爆发体现在:第二幕中,周朴园与侍萍的对话,开始时情绪平稳询问侍萍的姓名以及关于鲁侍萍三十年前的事情,这是周朴园的一种好奇心理,当后来周朴园得知鲁侍萍还没死时,情绪变得激动,从沙发上站起来,内心的不安已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最后周朴园发现面前的女人是鲁侍萍时,内心所有的情感全部爆发,语气上也变得生硬,恐吓她“你来干什么,是谁指使你来的?;而周萍和繁漪间的对话也是爆发式的,在第四幕中繁漪为了挽留住周萍,不在乎周萍与四凤在一起,只希望周萍能够留在家中,开始时两人的语气平稳,繁漪询问周朴园跟周萍说了什么,周萍只想将所有的事情压下来,带着四凤走,所以想要将繁漪送上楼上去,但繁漪压制不住内心的情绪,不肯将信给周萍,而两人的爆发点就在于繁漪说出了自己去四凤家看到周萍和四凤两人拥抱在一起后,将窗户紧关,而导致周萍内心的不满,两人的对话变得强烈,从而也是造成悲剧的导火索。
情节的矛盾爆发体现在: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两个方面,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形象以及以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的阶级矛盾冲突。从侍萍到周家找自己的女儿四凤与周朴园见面后,周朴园为了避免事情暴露而想用钱去平息这件事情,为了维护自己在家庭中的绝对权利和地位,给观众以冷酷无情的感觉,从而导致侍萍要马上带四凤回济南,而造成周萍对四凤的不舍以及繁漪对周萍的依恋,使得最终事情败露。情感逐渐的爆发,造成四凤被雷电死,周萍自杀的悲剧结局。
在《茶馆》中,没有情节矛盾冲突的阶段性,也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虽然剧中人物众多,但他们之间不存在直接的、针锋相对的冲突。
语言中的矛盾平缓体现在:在三幕剧中,人物的语言以及情绪是平缓发展的,在第一幕中,王掌柜作为一个青年人,话语圆滑风趣,对秦二爷说“您说的对,这点小事不用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涨多少租钱就是多少,我一定照办。”在第二幕中,王掌柜作为一个中年人,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内心情感变得复杂,发的牢骚也越来越多“我要是会干别的,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在第三幕中,老年时期的王掌柜语言充满了嘲讽与反抗,小丁宝询问他的身体情况,王掌柜含蓄的回答“要是有炸酱面,我还能吃三大碗,可惜没有。”在《茶馆》中情节没有跌宕起伏,也没有层层爆发,所有的戏剧冲突都是以平缓的方式继续着。
情节中的矛盾平缓体现在: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小的冲突,如李三的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央求、逃兵的蛮横等共同构成了《茶馆》特殊的戏剧冲突——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人物虽各说各的,可是都能帮助反映时代,就使观众既看见了各色的人,也顺带看见了一点儿时代的面貌。
四、《雷雨》是“多重聚焦式”;《茶馆》是“散点透视式”
《雷雨》的人物性格塑造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在周朴园与鲁大海争论过程中,周萍站在父亲的立场斥责并动手打了鲁大海,周萍作为周家的大少爷,对周朴园的态度是敬畏,但他却像周朴园一样蛮横无理,这体现出同父同母的兄弟因家庭环境的不同以及社会阶级地位的差异,从而走上完全不同的两条路。侍萍在看到周萍动手打鲁大海后,几句随口又改的话,将她内心的苦闷、愤恨及失望的情绪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在侍萍的心中,正义感和精神层面超越了亲情,这种人物性格的塑造是“多重聚焦式”。
《茶馆》中人物的性格塑造是单线式的,老舍将故事情节平行缓慢的进行发展,将常四爷的愤世嫉俗、秦二爷的抑郁不得志、松二爷的老实善良进行自然的剪切,表现出三个时代茶馆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塑造的方法是“散点透视式”。
【作者:吕**】
从戏剧冲突上讲,《雷雨》线索明暗交替,阶级矛盾突出,伦理关系扭曲,揭露了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中的丑陋与罪恶。人物心理跌宕起伏,身上的斑驳色调与道德困惑使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而一切悲剧幕后的始作俑者就是周朴园。《雷雨》是符合西方悲剧定义的作品,冲破了中国古典大团圆式的结局。《茶馆》并不刻意表现人物之间集中的具体的冲突,而是着力刻画三教九流群像,悲剧源泉是那个特殊的时代。
从结构特色上讲,《雷雨》运用三一律,在一天之内向观众集中展现了周家30年来的恩怨情仇。《茶馆》如一卷轴散点透视的中国画,平面结构充满了东方美学意味。
从语言风格上来讲,《茶馆》拥有浓厚的老北京味道,台词浸透着讽刺和幽默,更显出悲剧时代下人物生存状态的滑稽可笑。《雷雨》中有很多潜台词,且极具抒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