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三十五岁这道坎 如何坦然面对变老
1
小时候,几乎每个人都盼望着快快长大,长大了就可以一个人出去玩,自己赚钱,把所有想要的东西都买回家;长大了就可以穿漂亮的衣服、化妆、逛街,招摇过市;长大了就可以走出家门,周游世界……
但真的长大了,却又开始感慨青春易逝,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大叔大婶。
不变的时光,改变的是我们自己。
2
大部分中国人都知道一个说法,叫:人生七十古来稀。但大部分人却不知道这个说法的来历,其实这个说法来自杜甫《曲江二首》中的第二首诗,全文如下: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人生苦短,不负如来不负卿,更不能辜负自己和大好的春光。这首诗的整体意境似乎跟杜甫忧国忧民的形象有点背离,但在穷困潦倒之际,除了心怀天下,也总要苦中作乐,借酒消愁。
这一年,杜甫46岁。
3
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主要原因在于那时科技不发达,一旦碰到病灾,很容易命丧黄泉。
有这样一组数据,统计了历代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触目惊心:
东汉,22岁;唐朝,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时期35岁。1985年我国人均寿命68.92岁,2010年,超过70岁。
所以杜甫感慨人生七十古来稀,真不是矫情!
4
幸运地生活在当下,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超过了七十岁。35岁,意味着人生走过一半,如果说35岁之前是正数读秒的话,过了35岁,意味着要倒数了。
三十五岁之后:
睡觉少了,起得早了;
头发少了,烦恼多了;
打一场球,两三天之后才能恢复;
睡一个美女,开始觉得有点力不从心;
……
总之,身体开始慢慢变老,心里不服,也有点无可奈何。
5
如果说人生是一种体验,体验生命给自身带来的幸福和满足,体验生命带来的丰饶与历练,那么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科学研究标明,人过了三十五岁之后,会经历一段煎熬与苦闷,最终凤凰涅槃,幸福感指数在50岁之后飙升。
下面是美国人的统计数据:
下面是张昕统计的36国数据
以上是统计数据,信不信由你。
但是,还有一个不好的消息告诉你,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大概到了五六十岁之后,我们都认命了,不是因为我们征服了。
接受现实,一切豁然开朗。
6
还有一种活法,不认命,不服老,死磕到底!
对不起,科学数据告诉你,这样是错的:
可能性一:老得更快,记忆衰退、步速变慢……
David Weiss做过一个实验,将老年人分为了两组,一组对老化比较坦然接受(觉得老化只是年龄地增长,并不意味着什么严重的衰退),而另一组则是对老化不坦然接受组(觉得老化意味着各种不可逆的衰退),接着让他们阅读一些关于老化的正性或者负性报道(这在心理学中称为stereotype threat),最后让老年人完成一项记忆测验。
前人的结果都发现,与看正性报道的老年人相比,看过一些负性报道的老年人会出现更差的记忆成绩,即他们更容易受到报道的影响,而做出相应的表现。而在David的研究中,他们则发现这种stereotype threat的效应仅仅出现在了对老化不坦然接受组,而没有出现在对老化坦然接受组。
可能性二:死得更早!
Beca Levy分析了在美国的一项纵向研究,1975年研究者们招募了660名年龄在50 – 94岁的中年和老年人,同时测量了他们对于老化的接受程度(简单可以理解成是否坦然接受老化)。
接着研究者在1998年又获得了这批老年人的存活数据(是否当时还活着),利用生存分析(survival analysis),Levy发现了如下的结果:
从图上可以看出,坦然组的中老年人比不坦然组的中老年人平均可以多活7.6年。看看,不用买各种保健品,就可以多活8年,这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事。
当然,以上数据针对都是普通人,但如果你自认为天赋异禀、盖世无双,完全可以抛开数据走上街,继续跟变老死磕。
最终输了结果赢了过程也未可知。
7
如何坦然面对变老?
有一句话无比通俗却又无比正确:什么年龄做什么事!
按照孔夫子的说法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顺其自然!
我来过,我走过,我去也!
小时候,几乎每个人都盼望着快快长大,长大了就可以一个人出去玩,自己赚钱,把所有想要的东西都买回家;长大了就可以穿漂亮的衣服、化妆、逛街,招摇过市;长大了就可以走出家门,周游世界……
但真的长大了,却又开始感慨青春易逝,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大叔大婶。
不变的时光,改变的是我们自己。
2
大部分中国人都知道一个说法,叫:人生七十古来稀。但大部分人却不知道这个说法的来历,其实这个说法来自杜甫《曲江二首》中的第二首诗,全文如下: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人生苦短,不负如来不负卿,更不能辜负自己和大好的春光。这首诗的整体意境似乎跟杜甫忧国忧民的形象有点背离,但在穷困潦倒之际,除了心怀天下,也总要苦中作乐,借酒消愁。
这一年,杜甫46岁。
3
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主要原因在于那时科技不发达,一旦碰到病灾,很容易命丧黄泉。
有这样一组数据,统计了历代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触目惊心:
东汉,22岁;唐朝,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时期35岁。1985年我国人均寿命68.92岁,2010年,超过70岁。
所以杜甫感慨人生七十古来稀,真不是矫情!
4
幸运地生活在当下,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超过了七十岁。35岁,意味着人生走过一半,如果说35岁之前是正数读秒的话,过了35岁,意味着要倒数了。
三十五岁之后:
睡觉少了,起得早了;
头发少了,烦恼多了;
打一场球,两三天之后才能恢复;
睡一个美女,开始觉得有点力不从心;
……
总之,身体开始慢慢变老,心里不服,也有点无可奈何。
5
如果说人生是一种体验,体验生命给自身带来的幸福和满足,体验生命带来的丰饶与历练,那么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科学研究标明,人过了三十五岁之后,会经历一段煎熬与苦闷,最终凤凰涅槃,幸福感指数在50岁之后飙升。
下面是美国人的统计数据:
![]() |
下面是张昕统计的36国数据
![]() |
以上是统计数据,信不信由你。
但是,还有一个不好的消息告诉你,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大概到了五六十岁之后,我们都认命了,不是因为我们征服了。
接受现实,一切豁然开朗。
6
还有一种活法,不认命,不服老,死磕到底!
对不起,科学数据告诉你,这样是错的:
可能性一:老得更快,记忆衰退、步速变慢……
David Weiss做过一个实验,将老年人分为了两组,一组对老化比较坦然接受(觉得老化只是年龄地增长,并不意味着什么严重的衰退),而另一组则是对老化不坦然接受组(觉得老化意味着各种不可逆的衰退),接着让他们阅读一些关于老化的正性或者负性报道(这在心理学中称为stereotype threat),最后让老年人完成一项记忆测验。
前人的结果都发现,与看正性报道的老年人相比,看过一些负性报道的老年人会出现更差的记忆成绩,即他们更容易受到报道的影响,而做出相应的表现。而在David的研究中,他们则发现这种stereotype threat的效应仅仅出现在了对老化不坦然接受组,而没有出现在对老化坦然接受组。
可能性二:死得更早!
Beca Levy分析了在美国的一项纵向研究,1975年研究者们招募了660名年龄在50 – 94岁的中年和老年人,同时测量了他们对于老化的接受程度(简单可以理解成是否坦然接受老化)。
接着研究者在1998年又获得了这批老年人的存活数据(是否当时还活着),利用生存分析(survival analysis),Levy发现了如下的结果:
![]() |
从图上可以看出,坦然组的中老年人比不坦然组的中老年人平均可以多活7.6年。看看,不用买各种保健品,就可以多活8年,这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事。
当然,以上数据针对都是普通人,但如果你自认为天赋异禀、盖世无双,完全可以抛开数据走上街,继续跟变老死磕。
最终输了结果赢了过程也未可知。
7
如何坦然面对变老?
有一句话无比通俗却又无比正确:什么年龄做什么事!
按照孔夫子的说法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顺其自然!
我来过,我走过,我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