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在回家的路上》自序
《漂泊在回家的路上》自序
我对出书,向来看得比较神圣,这种感觉跟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章印成铅字在报纸杂志上发表差不多是一个样。不妨告诉读者一个秘密,记得我在原来的老东家深圳晚报工作的时候,我几个月的试用期,或叫见习期,标志就是你在报纸上只能署名“见习记者”而不能署本报记者。我相信每个老记者都有这样一段经历。我记得我在头三个月里,发稿量逐月递,有一个月居然拿了4000多元稿费。我当时的真实心情只能用惊喜两个字形容:能见报已然满足,不期还能领到这么多稿费!
当然,报社不是我第一次发表文章的阵地。我的第一篇稿的发表可以追溯到小学五年级。我那时已转学至惠阳淡水二小。转学过来时,因为首次接触英语,转学时新学校安排了一次能力测试,英语我自然交了白卷,然后就插班到了四年级。在那里,我接触了我的作文的启蒙老师叶如茵。然后就有了第二年的作文大赛,我的处女作《参观惠阳发电厂》游记不但在大赛中获得二等奖,也被当作范文选入了当年编选的《惠阳中小学作文选》中。
当然这个时期,人还小,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文学,只可以叫作作文。真正发现文学爱上文学是在初中。初中开始,学校就有社团了,比如我们那个学校就有个叫涓流的文学社团,我初一的时候就加入了。那时有个叫叶锦帮的学长,比我高两两届,那时在崇雅读初三,已经小有名气了,每一期的涓流上均有他的大作。我那时就是跟他混的。那时候的校园风气很好,社会上文学还是很时髦的一件事。初中三年也是我作文进步最大的一段时光,也因此发了不少作品,散见于《惠阳报》、《惠州教育》、《惠州晚报》等。
这种对文学的信念,一直陪伴我度过了寂莫的大学时光,也度过了一段居无定所的北漂南归时期。这段时间,我在《悠悠文学梦》里都有非常真实地反映。
在大学我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有同学送我尊号,曰五四青年。一指我常系围巾之故,二指我的气质很像愤青。我是愤青过的。我高中起就爱读鲁迅的杂文,大学更迷恋上哲学和小说。经常一个人去泡图书馆或书店。
欣赏我的人不是很多,除了当时还在河南大学读硕的张世海师兄——当时还过来学校代课,再就是本校中文系里的几位国文老师。在同学中知音很少,一位姓潘的女生,倒跟我很谈得来。仅此而已。
后来因为在报社工作的原故,对虚构文字的热衷稍降,非虚构类的书倒是看了不少,性情也随之大变,变得更加理性和务实。新闻关注现实,寻找真相。记者变成可以兑现(不必藏之名山,而是即时兑换成现银,供人阅读)的史官,所记又是时代的实录,历史进程的即时解读。通过新闻,揭露现实,改造现实,大概总比写一篇小说来得直接、及时。这样一直在新闻界厮混了些年头。直到我被下放到记者站工作,我才对这个行业突然产生倦怠感。原先为之而战的神圣意义迷失了,我在随后打捞存在意义的过程中,又渐次回归至文学。
所以就有了本书的出炉。书名就叫《漂泊在回家的路上》。
曾振文
2015年11月19日
我对出书,向来看得比较神圣,这种感觉跟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章印成铅字在报纸杂志上发表差不多是一个样。不妨告诉读者一个秘密,记得我在原来的老东家深圳晚报工作的时候,我几个月的试用期,或叫见习期,标志就是你在报纸上只能署名“见习记者”而不能署本报记者。我相信每个老记者都有这样一段经历。我记得我在头三个月里,发稿量逐月递,有一个月居然拿了4000多元稿费。我当时的真实心情只能用惊喜两个字形容:能见报已然满足,不期还能领到这么多稿费!
当然,报社不是我第一次发表文章的阵地。我的第一篇稿的发表可以追溯到小学五年级。我那时已转学至惠阳淡水二小。转学过来时,因为首次接触英语,转学时新学校安排了一次能力测试,英语我自然交了白卷,然后就插班到了四年级。在那里,我接触了我的作文的启蒙老师叶如茵。然后就有了第二年的作文大赛,我的处女作《参观惠阳发电厂》游记不但在大赛中获得二等奖,也被当作范文选入了当年编选的《惠阳中小学作文选》中。
当然这个时期,人还小,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文学,只可以叫作作文。真正发现文学爱上文学是在初中。初中开始,学校就有社团了,比如我们那个学校就有个叫涓流的文学社团,我初一的时候就加入了。那时有个叫叶锦帮的学长,比我高两两届,那时在崇雅读初三,已经小有名气了,每一期的涓流上均有他的大作。我那时就是跟他混的。那时候的校园风气很好,社会上文学还是很时髦的一件事。初中三年也是我作文进步最大的一段时光,也因此发了不少作品,散见于《惠阳报》、《惠州教育》、《惠州晚报》等。
这种对文学的信念,一直陪伴我度过了寂莫的大学时光,也度过了一段居无定所的北漂南归时期。这段时间,我在《悠悠文学梦》里都有非常真实地反映。
在大学我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有同学送我尊号,曰五四青年。一指我常系围巾之故,二指我的气质很像愤青。我是愤青过的。我高中起就爱读鲁迅的杂文,大学更迷恋上哲学和小说。经常一个人去泡图书馆或书店。
欣赏我的人不是很多,除了当时还在河南大学读硕的张世海师兄——当时还过来学校代课,再就是本校中文系里的几位国文老师。在同学中知音很少,一位姓潘的女生,倒跟我很谈得来。仅此而已。
后来因为在报社工作的原故,对虚构文字的热衷稍降,非虚构类的书倒是看了不少,性情也随之大变,变得更加理性和务实。新闻关注现实,寻找真相。记者变成可以兑现(不必藏之名山,而是即时兑换成现银,供人阅读)的史官,所记又是时代的实录,历史进程的即时解读。通过新闻,揭露现实,改造现实,大概总比写一篇小说来得直接、及时。这样一直在新闻界厮混了些年头。直到我被下放到记者站工作,我才对这个行业突然产生倦怠感。原先为之而战的神圣意义迷失了,我在随后打捞存在意义的过程中,又渐次回归至文学。
所以就有了本书的出炉。书名就叫《漂泊在回家的路上》。
曾振文
2015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