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死亡
今天是五一小长假回来上班的第一天。五一的时候和爸妈看了姥爷,姥爷今年84了,去年得了脑出血后,直到现在身体一直不好,但是姥爷的心态更糟糕,总是觉得自己要死了,很恐慌,看见谁都大哭,说自己要不行了。旁边的儿女们都很无奈,没有一个人能疏导姥爷的无助的情绪,原来一个人活到84岁高龄仍然没对死亡做好准备。其实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在面临着死神的威胁,如果听说有谁没事为死亡做准备,那我们一定会认为这个人疯了。其实不是这样,多少意外死亡的人都没有准备好就死去,他们也曾没想过死亡会发生在毫无防备之时,所以作为一个普通人应该对死亡有心理准备和认知。
第一次体验死亡来临是小时候被海水淹了,海浪太大直接把我扑倒,在水里就感觉自己要死了,那种感觉我现在依然记得很清楚,很恐惧,虽然每次都被爸爸拿来嘲笑,但
是我真没觉得这很好玩,如果哥哥不拉我一把,可能就真完了。第二次真正接触死亡是爷爷的死,爷爷从小看我长大,在床上被病痛折磨了十几年后,终于走到终点,临终前我们全部跪在床前看着,爷爷口吐白沫的断了气,那时我七年级,第一次失去亲人的痛,哭的撕心裂肺,不忍亲人的离去。
多年来,我对死亡都很恐惧,看到煤气罐我会联想到爆炸,走在结冰的水面我会想掉进冰冷的水里淹死,做在电梯里我会想电梯掉下来,坐在车里我会想到车祸~一切不吉利的事情每天都会出现在我的脑海,用贪生怕死形容我一点不为过,我害怕死亡,但我从没腾出时间准备死亡,总觉得死亡离我还很遥远。莲花大士曾说过:“那些相信他们有充足时间的人,临终的那一刻才准备死亡,岂不是太迟了吗?”
不同的人对死亡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活着死亡的恐惧中,连提及到死亡都是一种忌讳,甚至相信一谈到死亡就会招来不幸。抱着一种逃避的想法。还有一种人以天真愉悦的心情看待死亡,他们常常觉得:’每个人都会死的,没什么大不了的,死是很自然的事,我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他们每天都及时行乐,贪婪的享受每一天,只要吃好喝好玩好就够了,他们从不相信有来生。这种想法很美,但到他们自己死亡来临那一刻就不妙了。
如今的现代社会对于死亡的认识少之又少,我们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但从没人告诉过我们死亡是什么,该如何死去,也没有人给予任何死后的真相,揭开生命的真相。我们对于生命的意义茫然不知,还有什么事情比这更具有讽刺意味呢?
去年冬天看了一本比较小众的书《西藏生死书》,讲的就是关于死亡的知识,由于那会没有做读书笔记,现在想重新看一遍这书,确实太精彩。依据佛陀的智慧,我们确实可以利用生命来为死亡未雨绸缪。我们不必等到亲人死得很痛苦,或受到绝症折磨时,才去观察我们的人生,也不必到死时还赤手空拳地面对未知。此时此刻,我们就可以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我们可以全心全意,准确无比,心平气和地把每一秒钟当成改变和准备死亡与永恒的契机。佛教把生和死看成一体,死亡只是生命另一章的开始。死亡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
书里提及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中阴”,中阴身指的是人从死亡到转世的中间状态,它是通往解脱或证悟的关键点,也是解脱的最好机会。中阴在某些时刻的威力特别大,不管你做什么,都会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从藏传佛教的观点看,可以把中阴分为四个持续不断的实体:生,临终和死亡,死后,转世。它们可以分为四种中阴:此生的自然中阴,临终的痛苦中阴,法性的明光中阴,受生的业力中阴。此生的自然中阴是我们准备死亡最好的时间。
那么该如何准备呢?—修心。通过禅修,把心带回家,带回它的真实本性。学习禅坐,是你这辈子所能给自己的最大礼物。唯有通过禅定,你才能踏上发掘真性的旅程,找到你想活的好,死得安详所需的定力和信心。禅定是通往证悟之路。禅定可以带我们回到真我,超越习气,真正体验和品尝整体生命。在生活中,我们也不必向古人一样一辈子住在山里修禅。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必须谋生工作,但我们不应该受朝九晚五生活的束缚。我们的使命是求得平衡,发现中道,学习不沉溺于现代生活的享受。其中关键在于要单纯,不要过分扩展外界活动,而是要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简单。这就是佛教戒律真正意义所在。戒律就是做合适或正当的事。换句话说,在这个过度复杂的时代,要简化我们的生活。心的宁静由此而来。你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追求精神事物,来帮助你面对死亡。
心是有很强的可塑性,如果我们训练他,什么事都可以办得到。想到王阳明的心学,应该也是基于对心的控制,把心发挥到极致,达到最有利的地步。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情绪左右,我们去嫉妒,执取,焦虑,忧伤,绝望,贪婪,一遇到刺激就暴跳如雷,很多负面情绪伴随着我们。我们无法通过一次的阅读,一次难得经历立刻改变我们的心性,让它为我们所控制,我们要长期对心进行训练。就像作家要经过长年累月的辛苦钻研,才能下笔行云流水。
学习如何死,就是学习如何活,学习如何活就是学习不仅在这一世,还有在未来世如何做。
PS:西藏生死书节选
1,没有哪一种布施意义大过帮助一个人好好的死
2,太多的迷障让我们忘了自己正在迈向死亡
3,这些黄色,绿色,蓝色,红色,白色的光,皆为黯淡迷蒙的光,是由愤怒,贪婪,愚痴,欲望,嫉妒和傲慢积累而成的习气。这些情绪分别创造了六道: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
4,这个世界上不管有什么样的喜悦,完全来自希望他人快乐,这个世界上不管有什么样的痛苦,完全来自希望自己快乐
5,把这些无数的不同面貌看成是梦,是你的心的投射,虚幻而不真实。不要执著任何事情,按住在本觉的智慧中,超越一切的概念,这是此生中阴的修行法门
你很快就会死的,那时候一切都不能真正帮助你。你在死亡中经验的,只是你的概念思考。不要构建任何意念,让它们消失,融入你广袤的本觉的觉察中,这就是临终中阴的修行法门。
对于任何现象的生灭或好坏的执著,都是你的心。这个心不管生起什么意念,本身就是法身的自发光芒。不要执著于意念的生起,不要由此形成概念,不要接受或拒绝它们。这就是法性中阴的修行法要。
轮回是你的心,涅槃也是你的心,一切苦乐和一切迷惑都只存在于你的心。必须控制你自己的心。最好的方法是舍弃贪嗔痴等负面情绪。
6,还需要多说些什么呢?幼稚者谋求自己的利益,一切诸佛谋求他人的利益。看看他们是多么不同。如果我不把我的快乐与他人的痛苦交换,我就无法成佛,即使在轮回里我也不会有真正的快乐。
第一次体验死亡来临是小时候被海水淹了,海浪太大直接把我扑倒,在水里就感觉自己要死了,那种感觉我现在依然记得很清楚,很恐惧,虽然每次都被爸爸拿来嘲笑,但
是我真没觉得这很好玩,如果哥哥不拉我一把,可能就真完了。第二次真正接触死亡是爷爷的死,爷爷从小看我长大,在床上被病痛折磨了十几年后,终于走到终点,临终前我们全部跪在床前看着,爷爷口吐白沫的断了气,那时我七年级,第一次失去亲人的痛,哭的撕心裂肺,不忍亲人的离去。
多年来,我对死亡都很恐惧,看到煤气罐我会联想到爆炸,走在结冰的水面我会想掉进冰冷的水里淹死,做在电梯里我会想电梯掉下来,坐在车里我会想到车祸~一切不吉利的事情每天都会出现在我的脑海,用贪生怕死形容我一点不为过,我害怕死亡,但我从没腾出时间准备死亡,总觉得死亡离我还很遥远。莲花大士曾说过:“那些相信他们有充足时间的人,临终的那一刻才准备死亡,岂不是太迟了吗?”
不同的人对死亡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活着死亡的恐惧中,连提及到死亡都是一种忌讳,甚至相信一谈到死亡就会招来不幸。抱着一种逃避的想法。还有一种人以天真愉悦的心情看待死亡,他们常常觉得:’每个人都会死的,没什么大不了的,死是很自然的事,我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他们每天都及时行乐,贪婪的享受每一天,只要吃好喝好玩好就够了,他们从不相信有来生。这种想法很美,但到他们自己死亡来临那一刻就不妙了。
如今的现代社会对于死亡的认识少之又少,我们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但从没人告诉过我们死亡是什么,该如何死去,也没有人给予任何死后的真相,揭开生命的真相。我们对于生命的意义茫然不知,还有什么事情比这更具有讽刺意味呢?
去年冬天看了一本比较小众的书《西藏生死书》,讲的就是关于死亡的知识,由于那会没有做读书笔记,现在想重新看一遍这书,确实太精彩。依据佛陀的智慧,我们确实可以利用生命来为死亡未雨绸缪。我们不必等到亲人死得很痛苦,或受到绝症折磨时,才去观察我们的人生,也不必到死时还赤手空拳地面对未知。此时此刻,我们就可以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我们可以全心全意,准确无比,心平气和地把每一秒钟当成改变和准备死亡与永恒的契机。佛教把生和死看成一体,死亡只是生命另一章的开始。死亡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
书里提及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中阴”,中阴身指的是人从死亡到转世的中间状态,它是通往解脱或证悟的关键点,也是解脱的最好机会。中阴在某些时刻的威力特别大,不管你做什么,都会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从藏传佛教的观点看,可以把中阴分为四个持续不断的实体:生,临终和死亡,死后,转世。它们可以分为四种中阴:此生的自然中阴,临终的痛苦中阴,法性的明光中阴,受生的业力中阴。此生的自然中阴是我们准备死亡最好的时间。
那么该如何准备呢?—修心。通过禅修,把心带回家,带回它的真实本性。学习禅坐,是你这辈子所能给自己的最大礼物。唯有通过禅定,你才能踏上发掘真性的旅程,找到你想活的好,死得安详所需的定力和信心。禅定是通往证悟之路。禅定可以带我们回到真我,超越习气,真正体验和品尝整体生命。在生活中,我们也不必向古人一样一辈子住在山里修禅。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必须谋生工作,但我们不应该受朝九晚五生活的束缚。我们的使命是求得平衡,发现中道,学习不沉溺于现代生活的享受。其中关键在于要单纯,不要过分扩展外界活动,而是要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简单。这就是佛教戒律真正意义所在。戒律就是做合适或正当的事。换句话说,在这个过度复杂的时代,要简化我们的生活。心的宁静由此而来。你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追求精神事物,来帮助你面对死亡。
心是有很强的可塑性,如果我们训练他,什么事都可以办得到。想到王阳明的心学,应该也是基于对心的控制,把心发挥到极致,达到最有利的地步。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情绪左右,我们去嫉妒,执取,焦虑,忧伤,绝望,贪婪,一遇到刺激就暴跳如雷,很多负面情绪伴随着我们。我们无法通过一次的阅读,一次难得经历立刻改变我们的心性,让它为我们所控制,我们要长期对心进行训练。就像作家要经过长年累月的辛苦钻研,才能下笔行云流水。
学习如何死,就是学习如何活,学习如何活就是学习不仅在这一世,还有在未来世如何做。
PS:西藏生死书节选
1,没有哪一种布施意义大过帮助一个人好好的死
2,太多的迷障让我们忘了自己正在迈向死亡
3,这些黄色,绿色,蓝色,红色,白色的光,皆为黯淡迷蒙的光,是由愤怒,贪婪,愚痴,欲望,嫉妒和傲慢积累而成的习气。这些情绪分别创造了六道: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
4,这个世界上不管有什么样的喜悦,完全来自希望他人快乐,这个世界上不管有什么样的痛苦,完全来自希望自己快乐
5,把这些无数的不同面貌看成是梦,是你的心的投射,虚幻而不真实。不要执著任何事情,按住在本觉的智慧中,超越一切的概念,这是此生中阴的修行法门
你很快就会死的,那时候一切都不能真正帮助你。你在死亡中经验的,只是你的概念思考。不要构建任何意念,让它们消失,融入你广袤的本觉的觉察中,这就是临终中阴的修行法门。
对于任何现象的生灭或好坏的执著,都是你的心。这个心不管生起什么意念,本身就是法身的自发光芒。不要执著于意念的生起,不要由此形成概念,不要接受或拒绝它们。这就是法性中阴的修行法要。
轮回是你的心,涅槃也是你的心,一切苦乐和一切迷惑都只存在于你的心。必须控制你自己的心。最好的方法是舍弃贪嗔痴等负面情绪。
6,还需要多说些什么呢?幼稚者谋求自己的利益,一切诸佛谋求他人的利益。看看他们是多么不同。如果我不把我的快乐与他人的痛苦交换,我就无法成佛,即使在轮回里我也不会有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