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冰点,你的沸点——观郭春娥南北极摄影作品《极影》
初拿到《极影》这本画册,看题目和装帧,我以为出自文艺范青年,不成想作者郭春娥已过花甲之龄。在传统经验中,这般年纪应该是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的状态。郭女士却深入极地,去接受严酷自然条件的考验。
一路向北的极地旅程自古至今从未停歇,传说中大禹迷而失途终入极北之地,古代的《海内十洲记》写到“冥夜之丘,纯阳之陵”,记载的正是极地极昼极夜的自然现象。人类登上北极点是近二百年的事情,过程非常艰辛惨痛。19世纪英国著名探险家富兰克林爵士乘着世界上最先进科技装备的船只“幽灵号”和“恐怖号”,带上足足可以吃三年的食物,结果天气原因使得全军覆没。历史就是过去的现在,即便科学发达的今日,我们仍不能高估科技在自然面前的能力。郭女士此次托付性命的冒险是绝大多数的中老年人,甚至一大批年轻人都不具备的,我由衷敬佩。
画册中我看到了憨态可掬的海豹、蠢萌蠢萌的企鹅、遨游碧海的信天翁、一片洁白无垠的净土……这些图片很美,一看便知作者在生活中是关注美的人。但冠以《极影》这样的名称时,作为读者会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极地到底是什么模样?汗牛充栋的冰川、动物照片已然固化为观者的思维惯性,这种局面下应该如何冲出重围?《极影》后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北极熊踏着冰雪向行船缓缓走来,像似热情迎接久违的客人,满船人憋气屏息,只听到咔哒、咔哒相机声响成一片。”联想一下,如果人类见到久违的老友,是缓缓走过去还是疾步过去迎接呢?摄影理论家陈小波老师曾劝诫我们国家的摄影师要学会独立行走,拍摄出别人不可能模仿的有趣的图片,这道理很简朴,值得奉若圭臬。
现在微博上流行的一句“你所谓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而行。”这话很有意思,作为摄影师,只反应企鹅的憨态是不够的,要观察企鹅生活的艰辛。看到因纽特人憨厚的笑脸时,也要看到他们在面对恶劣环境时坚毅的眼神。巨大的冰川司空见惯,能否钻入冰壳仰起来头看不一样的天空?在照相机没有普及之前,许多人画北极,无非是自然现象。只有一位画家以富兰克林的探险失败创作了油画《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内容是满嘴鲜血的北极熊登上被冰雪覆盖的船只,它的脚边是已死去的船员。大家突然反应过来北极并不是旧意识中的一派祥和,这幅画所反映的自然的力量瞬间击穿人类不断膨胀的荣誉感。
推及到《极影》,作者表示画册是从纯摄影的角度出发,只选取用光好构图好的图片,打造一本精致的小众画册,目的是引发人们感恩自然、善待自然、敬畏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自觉情怀。追求“遗世而独立”的境界也是一个思路,但如何把这个思路做的更好?我个人认为应该把握好节奏,组图的美感来源于峰回路转,我给你看山的险峻,水的温柔,一个回旋,再让你看看这美的期限。善待和保护的确是起源于对美的追求,但如果这种美是可以永恒存在的,那激发保护愿望的能量是微乎极微。全球变暖,极地出现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这番美景过不了多久就会消失殆尽,只有通过图片传递出强烈危机感的压迫,保护欲和使命感才会迸发出来。后记中作者写“看到瘦骨嶙峋的北极熊,如蛙一般爬着。”对于画册没有选用这幅图片,我感到非常遗憾。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生活》杂志有人提出拍图片故事的人应该“把相机当作作家的打字机使用。”在拍摄景物之时,我们应该把自己当做诗人。譬如舞剑,许多看客会说“她舞的太好了,速度真快。”诗人会写“刀色抱人不见人,人乃声出刀中央。”亦或看到这一句“村人露肘捉头来,背似土牛耐鞭苦。”这比用“恃强凌弱”、“仗势欺人”等词汇形象多了。摄影师的一双眼睛要把寻常之见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这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难的事情。在书中,有一张队员们乘坐皮筏在冰天雪地中行驶的图片,飞雪漫天,队员们捂着脸。我一下子想起“北风夜至狂无主,似挟全湖入我湖。”“相呼不出声,风紧塞人口。”往后翻一页,静谧的冰川的照片,配的文字是“天地的刀笔割出了阴阳”,皑皑白雪大部分堆积在山阳,山阴偶尔散落着些,整齐的山体被雪装饰的层层叠叠,“好山万皱无人见”,今日我见着了,这真是极大的快乐。这两张片子的衔接非常好,一动一静,一紧张一舒缓,美感就从对比中产生。
严格意义上讲,作者的这本画册是摄影游记的提炼。旅途只有短短一个月,在天地奇景的震撼下,只想一个劲儿先记下来,极昼的环境,她抛弃了睡眠,生怕一个眨眼错过了美景。海上风又大,浪又狂,拍摄海中跳起来的企鹅这张图片时,她是一手拿相机一手拉着绳索,冒着很大危险进行记录,这种胆量超越许多专业记者。
根据作者的年龄和阅历,她想采用宏伟壮阔的风格呈现人生态度,创作一本打着强烈个人情怀的画册。按着这个思路编辑时,先从上万幅照片中选片,这个过程是一种对取舍的思考,接下来要考虑到不同色调和构图的照片的分配。值得赞赏的是,作者在照片旁批注的一些介绍性或记录性文字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理解作品。
记得有部纪录片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你自己亲自采集食物,才懂得珍惜食物,食物不是长在货架上的,需要花力气去获取。”只有你自己去拍摄,去选择,才懂得珍惜。在对作者的采访中,她表示这部作品是对自己旅行的一个交代和总结。从感性的层面来说,我从这一本画册感受到了作者充沛的生命力,她从琐碎的都市生活里出走,去创造了人生的一次完全属于自己的不平凡。
马楠
一路向北的极地旅程自古至今从未停歇,传说中大禹迷而失途终入极北之地,古代的《海内十洲记》写到“冥夜之丘,纯阳之陵”,记载的正是极地极昼极夜的自然现象。人类登上北极点是近二百年的事情,过程非常艰辛惨痛。19世纪英国著名探险家富兰克林爵士乘着世界上最先进科技装备的船只“幽灵号”和“恐怖号”,带上足足可以吃三年的食物,结果天气原因使得全军覆没。历史就是过去的现在,即便科学发达的今日,我们仍不能高估科技在自然面前的能力。郭女士此次托付性命的冒险是绝大多数的中老年人,甚至一大批年轻人都不具备的,我由衷敬佩。
画册中我看到了憨态可掬的海豹、蠢萌蠢萌的企鹅、遨游碧海的信天翁、一片洁白无垠的净土……这些图片很美,一看便知作者在生活中是关注美的人。但冠以《极影》这样的名称时,作为读者会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极地到底是什么模样?汗牛充栋的冰川、动物照片已然固化为观者的思维惯性,这种局面下应该如何冲出重围?《极影》后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北极熊踏着冰雪向行船缓缓走来,像似热情迎接久违的客人,满船人憋气屏息,只听到咔哒、咔哒相机声响成一片。”联想一下,如果人类见到久违的老友,是缓缓走过去还是疾步过去迎接呢?摄影理论家陈小波老师曾劝诫我们国家的摄影师要学会独立行走,拍摄出别人不可能模仿的有趣的图片,这道理很简朴,值得奉若圭臬。
现在微博上流行的一句“你所谓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而行。”这话很有意思,作为摄影师,只反应企鹅的憨态是不够的,要观察企鹅生活的艰辛。看到因纽特人憨厚的笑脸时,也要看到他们在面对恶劣环境时坚毅的眼神。巨大的冰川司空见惯,能否钻入冰壳仰起来头看不一样的天空?在照相机没有普及之前,许多人画北极,无非是自然现象。只有一位画家以富兰克林的探险失败创作了油画《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内容是满嘴鲜血的北极熊登上被冰雪覆盖的船只,它的脚边是已死去的船员。大家突然反应过来北极并不是旧意识中的一派祥和,这幅画所反映的自然的力量瞬间击穿人类不断膨胀的荣誉感。
推及到《极影》,作者表示画册是从纯摄影的角度出发,只选取用光好构图好的图片,打造一本精致的小众画册,目的是引发人们感恩自然、善待自然、敬畏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自觉情怀。追求“遗世而独立”的境界也是一个思路,但如何把这个思路做的更好?我个人认为应该把握好节奏,组图的美感来源于峰回路转,我给你看山的险峻,水的温柔,一个回旋,再让你看看这美的期限。善待和保护的确是起源于对美的追求,但如果这种美是可以永恒存在的,那激发保护愿望的能量是微乎极微。全球变暖,极地出现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这番美景过不了多久就会消失殆尽,只有通过图片传递出强烈危机感的压迫,保护欲和使命感才会迸发出来。后记中作者写“看到瘦骨嶙峋的北极熊,如蛙一般爬着。”对于画册没有选用这幅图片,我感到非常遗憾。
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生活》杂志有人提出拍图片故事的人应该“把相机当作作家的打字机使用。”在拍摄景物之时,我们应该把自己当做诗人。譬如舞剑,许多看客会说“她舞的太好了,速度真快。”诗人会写“刀色抱人不见人,人乃声出刀中央。”亦或看到这一句“村人露肘捉头来,背似土牛耐鞭苦。”这比用“恃强凌弱”、“仗势欺人”等词汇形象多了。摄影师的一双眼睛要把寻常之见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这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难的事情。在书中,有一张队员们乘坐皮筏在冰天雪地中行驶的图片,飞雪漫天,队员们捂着脸。我一下子想起“北风夜至狂无主,似挟全湖入我湖。”“相呼不出声,风紧塞人口。”往后翻一页,静谧的冰川的照片,配的文字是“天地的刀笔割出了阴阳”,皑皑白雪大部分堆积在山阳,山阴偶尔散落着些,整齐的山体被雪装饰的层层叠叠,“好山万皱无人见”,今日我见着了,这真是极大的快乐。这两张片子的衔接非常好,一动一静,一紧张一舒缓,美感就从对比中产生。
严格意义上讲,作者的这本画册是摄影游记的提炼。旅途只有短短一个月,在天地奇景的震撼下,只想一个劲儿先记下来,极昼的环境,她抛弃了睡眠,生怕一个眨眼错过了美景。海上风又大,浪又狂,拍摄海中跳起来的企鹅这张图片时,她是一手拿相机一手拉着绳索,冒着很大危险进行记录,这种胆量超越许多专业记者。
根据作者的年龄和阅历,她想采用宏伟壮阔的风格呈现人生态度,创作一本打着强烈个人情怀的画册。按着这个思路编辑时,先从上万幅照片中选片,这个过程是一种对取舍的思考,接下来要考虑到不同色调和构图的照片的分配。值得赞赏的是,作者在照片旁批注的一些介绍性或记录性文字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理解作品。
记得有部纪录片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你自己亲自采集食物,才懂得珍惜食物,食物不是长在货架上的,需要花力气去获取。”只有你自己去拍摄,去选择,才懂得珍惜。在对作者的采访中,她表示这部作品是对自己旅行的一个交代和总结。从感性的层面来说,我从这一本画册感受到了作者充沛的生命力,她从琐碎的都市生活里出走,去创造了人生的一次完全属于自己的不平凡。
马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