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之灵魂不老的“画狂人”
▼神奈川沖浪裏(出自葛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
这是一幅为大众所知的艺术作品,然而画家亲手绘制的原作根本不存在,流传于世的多是它的复刻本。
在20世纪初,这样一幅版画的售价仅相当于两碗面的价钱。
这张神秘的画作,成为日本艺术和文化缩影,而它根本不算典型的日本风格。
它影响了德加、莫奈、梵高、高更这些大咖,它是一幅横跨东西两个文化的画作,即使在今天,它的力量也从未减弱。
▼“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 法国音乐家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的代表作《大海》,灵感来源于葛饰北斋的一幅海浪图(照片右上角)。
19世纪后半叶的欧洲,巴黎画坛正在酝酿着一场变革,照相机的出现 给靠绘画技术谋生的画家,带来了深深的危机。几位年轻的画家正在探索新的绘画形式,他们要走出昏暗的画室,到明亮的大自然中寻找灵感,试图摆脱对物体明暗和立体感表现的束缚。
偶然得到几张来自远东的陶瓷器包装纸,包装纸上的图画触动了他们,单纯的色彩,简洁生动的形象,洋溢着东方韵律的墨线,与他们的追求不谋而和。后来,这群年轻人成为誉满全球的画家,他们就是印象派的莫奈和他的同伴们;那些邹巴巴的包装纸就是我们听说过的浮世绘。这些包装纸戏剧性地搭建着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而葛饰北斋的这幅《神奈川沖浪裏》就是浮世绘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幅巨作。
▼莫奈受到浮世绘影响的画作
1/绘尽人间万象
▼葛饰北斋漫画《水浒传》
他一生迁居93次之多,改艺名30多次。70岁的他,已经筋疲力尽,安享晚年之时,一件事“祸事”让他重新燃起创作的欲望。妻子亡故,嗜赌成性的孙子输光了家产,粉碎了他安享晚年的愿望。老年初尝赤贫滋味的北斋,被迫和女儿离家至寺庙中寄住。他必须使尽浑身解数,才得以脱困,所以他重拾自己最拿手的技艺。他以无比的活力,重新开始工作,这对一个70岁的老翁来说是十分困难的。
▼晚年葛饰北斋
在他晚年创作的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就是他72岁创作的这幅《神奈川沖浪裏》。
画面上被梵高喻为“鹫爪”的惊涛骇浪激起飞沫,即将吞噬小舟。远方的富士山乍看之下,仿佛是另一波海浪,船夫已然已经陷入困境之中,微不足道的人类即将被惊人的巨浪吞噬,观者仿佛置身于画面中与船夫一起挣扎一般,这幅画定格在这个最令人恐惧的时刻,就像好莱坞电影的高潮。
北斋精湛的描绘出自然界的危险巨浪,并赋予它惊人的戏剧张力和规模,但他的灵感来源,至今仍是个不解之谜。这幅画的灵感究竟来自于想象,还是他成长背景的哪一个部分?
说来讽刺,这幅画的源头可以追溯至一个推崇感官与兴欢作乐的文化,这是一幅源自光明与喜悦的黑暗画作。
2/风情冉冉浮世绘
葛饰北斋大半辈子都在钻研这种日本的艺术传统,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流行于民间的木版刻画,主题多半是感官享乐,鲜活的表现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浮世”一词是日本佛教概念中相对于净土、充满忧虑的“现世”的意思。指生死轮回和人世虚无缥缈。
曾经有一部小说描述当时人们如何沉溺于漫无目的的享乐:“我们只为当下而活,全心全意地享受月亮、白雪、樱花和枫叶带来的喜乐,高歌、饮酒,忘却俗世烦恼,肆意漂浮……”浮世绘的精髓就是活在当下,是当时小市民奉为圭臬的主流思潮。
浮世绘的三种题材
美人画:主角是吉原“花魁”,身价高昂,普通民众很难一睹芳容,这为浮世绘画师提供了商机。浮世绘的肖像画售价低廉,相当于现在的海报,人们通常买了挂在家里,娱乐场所的交际花,相当于那个年代的海报明星。每一幅美人画中占据最大幅面的莫过于美轮美奂的和服款式和图案,“穿着的喜悦”不再是贵族的特权,使得江户时代成为日本服饰设计的高峰。
浮世绘创始人菱川师宣的代表作品《回首美人图》
▼浮世绘创始人菱川师宣的代表作品《回首美人图》
1603年,一位武士首领大力建设江户,拓荒填海,疏通隧道,大批年轻武士被征集到江户。随着江户经济的发展也引来了全国各界人士,在江户最鼎盛的时期,人口总数达到百万之众,其中青壮年男性约25万,而中青年女性只有8万余人。男女比例的失调导致色情行业应运而生,当时政权为了维护颜面,在江户的东北部的吉原地区设立了统一管理的“红灯区”。
吉原并不是一般概念中的花街柳巷,而是演变成为江户最大的社交场所,鉴赏工艺美术品、茶道聚会、欣赏名花名曲,许多文人学士和浮世绘画师都是吉原的常客。
不仅容貌较好,还具备较高文化素养,擅琴棋书画的“花魁”便成为浮世绘美人画的主角。
歌舞伎:随着江户时代大众文化的兴起,各式各样的平民娱乐与游戏活动也空前丰富,歌舞伎的演员肖像的“役者绘”成为浮世绘的主要内容。
风景画:江户时代后期,美人画和役者画逐渐走向衰落,随着交通网的发达,平民旅行热不断升温,由此催生了大量以风景名胜为题材的“名所绘”成为浮世绘最后一道亮丽的风景。(名所即名胜的意思)
3/半生浮世,风烛残年
古稀之年的北斋正是在浮世绘盛行风景画的时期完成了《富岳三十六景》这一系列。这些版画其实是一座圣山富士山的风景明信片,北斋描绘了不同视角,不同季节气候的富士山。日本自古以来对富士山有近乎神的膜拜,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顶峰。久而久之,这种崇敬的心理,结合了佛教与神道,形成所谓的“富士讲”,北斋无疑也受到了这种情绪的感染。
▼诸人登山(描绘了信徒登山朝圣日出的情形)
葛饰北斋的作品在同时代的画作中,风格鲜明,他的画面中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以富士山为背景巧妙结合,描绘了农夫,渔人,女眷,女仆等生活劳动的场景,意趣盎然,由于广受好评,后来又追加了10幅作品,《富岳三十六景》其实有46幅。
然而他为何在描绘如此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富岳三十六景》系列中插入充满死亡与毁灭气息的《神奈川沖浪裏》呢?
也许笃信佛教的北斋相信,人与天的关系,就如同这幅画作一样,他们并不能抵挡自然,而是顺应自然随波逐流。这幅画也许表达了北斋对长寿与死亡的执迷,也许是他正在思索他风烛残年的困境,浮世绘中享乐的生活不能长久,灾难永远伺机发生。
4/灵魂不老的“画狂人”
他不断的推出海浪主题的作品,显然他并不认为这幅作品是他的登峰造极之作,他曾在一篇动人的回忆录中道出他的心境:
“我从6岁就开始喜欢临摹,到了50岁左右作品就常出版,但直到70岁都还没画出什么值得一提的作品。73岁时约略掌握了花草树木的生长,虫鱼鸟兽的结构,希望到80岁时,会有大的进步。90岁时更能参透万事万物的原理,到100岁时,达到艺术炉火纯青的境界。110岁时,信手拈来就能画出栩栩如生的事物,若阁下能够长寿,就证明我此言不虚.”
这位执迷于画作的老翁,健康而活跃,他终其一生视力极好,从来不需要戴眼镜,80岁那年还步行240公里去为小布施作画。
1849年,90岁高龄的北斋终于油尽灯枯,据说在他临终前说:“老天再让我多活十年……甚至五年……我就可以成为一位真正的画家 ”
它挥之不去的威胁,呈现了一种非常现代的情绪,我们对生命脆弱的觉醒,以及我们队规模之大始料未及的危险的忐忑,现代似乎弥漫着一种大难将至的情绪,担心我们随时会因大灾难而被毁灭。这幅“海浪”,正代表了这种情绪。
假若将其视为一则隐含人生意义的讯息,人生一定要有规律和秩序,但若过于规律和秩序就了无生趣,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存在于混乱边缘。也许这正是“海浪”让人悸动之处,它反映了我们在这个世界的生存之道。
![]() |
这是一幅为大众所知的艺术作品,然而画家亲手绘制的原作根本不存在,流传于世的多是它的复刻本。
在20世纪初,这样一幅版画的售价仅相当于两碗面的价钱。
这张神秘的画作,成为日本艺术和文化缩影,而它根本不算典型的日本风格。
它影响了德加、莫奈、梵高、高更这些大咖,它是一幅横跨东西两个文化的画作,即使在今天,它的力量也从未减弱。
▼“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 法国音乐家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的代表作《大海》,灵感来源于葛饰北斋的一幅海浪图(照片右上角)。
![]() |
19世纪后半叶的欧洲,巴黎画坛正在酝酿着一场变革,照相机的出现 给靠绘画技术谋生的画家,带来了深深的危机。几位年轻的画家正在探索新的绘画形式,他们要走出昏暗的画室,到明亮的大自然中寻找灵感,试图摆脱对物体明暗和立体感表现的束缚。
偶然得到几张来自远东的陶瓷器包装纸,包装纸上的图画触动了他们,单纯的色彩,简洁生动的形象,洋溢着东方韵律的墨线,与他们的追求不谋而和。后来,这群年轻人成为誉满全球的画家,他们就是印象派的莫奈和他的同伴们;那些邹巴巴的包装纸就是我们听说过的浮世绘。这些包装纸戏剧性地搭建着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而葛饰北斋的这幅《神奈川沖浪裏》就是浮世绘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幅巨作。
▼莫奈受到浮世绘影响的画作
![]() |
1/绘尽人间万象
▼葛饰北斋漫画《水浒传》
![]() |
他一生迁居93次之多,改艺名30多次。70岁的他,已经筋疲力尽,安享晚年之时,一件事“祸事”让他重新燃起创作的欲望。妻子亡故,嗜赌成性的孙子输光了家产,粉碎了他安享晚年的愿望。老年初尝赤贫滋味的北斋,被迫和女儿离家至寺庙中寄住。他必须使尽浑身解数,才得以脱困,所以他重拾自己最拿手的技艺。他以无比的活力,重新开始工作,这对一个70岁的老翁来说是十分困难的。
▼晚年葛饰北斋
![]() |
在他晚年创作的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就是他72岁创作的这幅《神奈川沖浪裏》。
![]() |
画面上被梵高喻为“鹫爪”的惊涛骇浪激起飞沫,即将吞噬小舟。远方的富士山乍看之下,仿佛是另一波海浪,船夫已然已经陷入困境之中,微不足道的人类即将被惊人的巨浪吞噬,观者仿佛置身于画面中与船夫一起挣扎一般,这幅画定格在这个最令人恐惧的时刻,就像好莱坞电影的高潮。
北斋精湛的描绘出自然界的危险巨浪,并赋予它惊人的戏剧张力和规模,但他的灵感来源,至今仍是个不解之谜。这幅画的灵感究竟来自于想象,还是他成长背景的哪一个部分?
说来讽刺,这幅画的源头可以追溯至一个推崇感官与兴欢作乐的文化,这是一幅源自光明与喜悦的黑暗画作。
2/风情冉冉浮世绘
葛饰北斋大半辈子都在钻研这种日本的艺术传统,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流行于民间的木版刻画,主题多半是感官享乐,鲜活的表现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浮世”一词是日本佛教概念中相对于净土、充满忧虑的“现世”的意思。指生死轮回和人世虚无缥缈。
曾经有一部小说描述当时人们如何沉溺于漫无目的的享乐:“我们只为当下而活,全心全意地享受月亮、白雪、樱花和枫叶带来的喜乐,高歌、饮酒,忘却俗世烦恼,肆意漂浮……”浮世绘的精髓就是活在当下,是当时小市民奉为圭臬的主流思潮。
浮世绘的三种题材
美人画:主角是吉原“花魁”,身价高昂,普通民众很难一睹芳容,这为浮世绘画师提供了商机。浮世绘的肖像画售价低廉,相当于现在的海报,人们通常买了挂在家里,娱乐场所的交际花,相当于那个年代的海报明星。每一幅美人画中占据最大幅面的莫过于美轮美奂的和服款式和图案,“穿着的喜悦”不再是贵族的特权,使得江户时代成为日本服饰设计的高峰。
浮世绘创始人菱川师宣的代表作品《回首美人图》
▼浮世绘创始人菱川师宣的代表作品《回首美人图》
![]() |
1603年,一位武士首领大力建设江户,拓荒填海,疏通隧道,大批年轻武士被征集到江户。随着江户经济的发展也引来了全国各界人士,在江户最鼎盛的时期,人口总数达到百万之众,其中青壮年男性约25万,而中青年女性只有8万余人。男女比例的失调导致色情行业应运而生,当时政权为了维护颜面,在江户的东北部的吉原地区设立了统一管理的“红灯区”。
吉原并不是一般概念中的花街柳巷,而是演变成为江户最大的社交场所,鉴赏工艺美术品、茶道聚会、欣赏名花名曲,许多文人学士和浮世绘画师都是吉原的常客。
不仅容貌较好,还具备较高文化素养,擅琴棋书画的“花魁”便成为浮世绘美人画的主角。
歌舞伎:随着江户时代大众文化的兴起,各式各样的平民娱乐与游戏活动也空前丰富,歌舞伎的演员肖像的“役者绘”成为浮世绘的主要内容。
风景画:江户时代后期,美人画和役者画逐渐走向衰落,随着交通网的发达,平民旅行热不断升温,由此催生了大量以风景名胜为题材的“名所绘”成为浮世绘最后一道亮丽的风景。(名所即名胜的意思)
3/半生浮世,风烛残年
古稀之年的北斋正是在浮世绘盛行风景画的时期完成了《富岳三十六景》这一系列。这些版画其实是一座圣山富士山的风景明信片,北斋描绘了不同视角,不同季节气候的富士山。日本自古以来对富士山有近乎神的膜拜,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顶峰。久而久之,这种崇敬的心理,结合了佛教与神道,形成所谓的“富士讲”,北斋无疑也受到了这种情绪的感染。
▼诸人登山(描绘了信徒登山朝圣日出的情形)
![]() |
葛饰北斋的作品在同时代的画作中,风格鲜明,他的画面中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以富士山为背景巧妙结合,描绘了农夫,渔人,女眷,女仆等生活劳动的场景,意趣盎然,由于广受好评,后来又追加了10幅作品,《富岳三十六景》其实有46幅。
然而他为何在描绘如此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富岳三十六景》系列中插入充满死亡与毁灭气息的《神奈川沖浪裏》呢?
也许笃信佛教的北斋相信,人与天的关系,就如同这幅画作一样,他们并不能抵挡自然,而是顺应自然随波逐流。这幅画也许表达了北斋对长寿与死亡的执迷,也许是他正在思索他风烛残年的困境,浮世绘中享乐的生活不能长久,灾难永远伺机发生。
4/灵魂不老的“画狂人”
他不断的推出海浪主题的作品,显然他并不认为这幅作品是他的登峰造极之作,他曾在一篇动人的回忆录中道出他的心境:
“我从6岁就开始喜欢临摹,到了50岁左右作品就常出版,但直到70岁都还没画出什么值得一提的作品。73岁时约略掌握了花草树木的生长,虫鱼鸟兽的结构,希望到80岁时,会有大的进步。90岁时更能参透万事万物的原理,到100岁时,达到艺术炉火纯青的境界。110岁时,信手拈来就能画出栩栩如生的事物,若阁下能够长寿,就证明我此言不虚.”
这位执迷于画作的老翁,健康而活跃,他终其一生视力极好,从来不需要戴眼镜,80岁那年还步行240公里去为小布施作画。
1849年,90岁高龄的北斋终于油尽灯枯,据说在他临终前说:“老天再让我多活十年……甚至五年……我就可以成为一位真正的画家 ”
![]() |
它挥之不去的威胁,呈现了一种非常现代的情绪,我们对生命脆弱的觉醒,以及我们队规模之大始料未及的危险的忐忑,现代似乎弥漫着一种大难将至的情绪,担心我们随时会因大灾难而被毁灭。这幅“海浪”,正代表了这种情绪。
假若将其视为一则隐含人生意义的讯息,人生一定要有规律和秩序,但若过于规律和秩序就了无生趣,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存在于混乱边缘。也许这正是“海浪”让人悸动之处,它反映了我们在这个世界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