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博士研究生的日常
当下微信公众号有如雨后春笋,鄙人实在是缺乏些定力和甄别力,一年多来逐渐关注了一大堆杂七杂八的推送,平时的空闲也就指望着这些个社交发呆度过了,其实每天都发呆一两个小时还是非常浪费生命的。时间一晃,我已经是博士研究生二年级了。谨以此文对自己的最近一两个月的研究生生活做一个直观的概括,来源于对每天的时间分配状况的记录。
由于一直以来自感科研效率较为低下,所以时常留意有关提高工作效率的推送,然而长得一样的东西看多了真心想吐,甚至标题已经没法引起我的注意了。千篇一律加上稍显鸡汤的推文在我看来就像是超市货架上的蛋黄派,如果不是饿得厉害饿了几天我是不会想去吃它的。
转折来源于我对一个公众号的青睐——学术中国,偶然一天看到一个关于提高工作效率的推文,本着为自己捉急的心点了进去,文中阐述了一种通过实际记录自己每天时间分配来提高效率的方法。具体点是:把每天自己的时间分配详实地记录下来,从睡觉到玩手机甚至发呆,然后工作时间也要详细的记录,时间段要精准到几分钟,这样的记录一是能起到对自己工作效率的实测作用,二是能够让自己知道时间到底浪费在哪儿了。于是乎,我就这样记录了自己将近一个月多一点的用时分配。从记录数据来看,我每天的有用时间也就顶多七八个小时,早上顶多两个半小时,下午顶多三个半小时,晚上顶多两个小时,这么看来其实我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苦逼,甚至有点惬意。再来看看其余的时间除去睡觉占了八个半小时左右,再除去两个半个小时的吃饭时间,还剩了五个小时几乎都是玩手机刷微博微信给花了的。
自由的五个小时的时间在八个半充足睡眠的前提下应当极具可塑性,平日里我也偶尔晚上抽空打羽毛球,跑步,但是跟玩手机的时间相比,还是太少了;玩手机获得的无外乎一些即时的新闻,朋友的分享、聊天等,不过再怎么着也不会忙到五个小时空余时间都会有人找有人聊天的,所以我不可避免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智能时代染上了手机瘾。
惭愧的是,说到科研,真正的科研离我好像还有段距离,我尚未成长为一个能够独立寻找并开展新课题的博士生,原创性的东西更是谈不上。
不过我总是在坚持着一种我说不上的东西,我在寻觅着,寻觅一条配得上我坚持的路。我努力的思考,试着形成自己的思想,尝试着寻找到问题并能够用不一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由于一直以来自感科研效率较为低下,所以时常留意有关提高工作效率的推送,然而长得一样的东西看多了真心想吐,甚至标题已经没法引起我的注意了。千篇一律加上稍显鸡汤的推文在我看来就像是超市货架上的蛋黄派,如果不是饿得厉害饿了几天我是不会想去吃它的。
转折来源于我对一个公众号的青睐——学术中国,偶然一天看到一个关于提高工作效率的推文,本着为自己捉急的心点了进去,文中阐述了一种通过实际记录自己每天时间分配来提高效率的方法。具体点是:把每天自己的时间分配详实地记录下来,从睡觉到玩手机甚至发呆,然后工作时间也要详细的记录,时间段要精准到几分钟,这样的记录一是能起到对自己工作效率的实测作用,二是能够让自己知道时间到底浪费在哪儿了。于是乎,我就这样记录了自己将近一个月多一点的用时分配。从记录数据来看,我每天的有用时间也就顶多七八个小时,早上顶多两个半小时,下午顶多三个半小时,晚上顶多两个小时,这么看来其实我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苦逼,甚至有点惬意。再来看看其余的时间除去睡觉占了八个半小时左右,再除去两个半个小时的吃饭时间,还剩了五个小时几乎都是玩手机刷微博微信给花了的。
自由的五个小时的时间在八个半充足睡眠的前提下应当极具可塑性,平日里我也偶尔晚上抽空打羽毛球,跑步,但是跟玩手机的时间相比,还是太少了;玩手机获得的无外乎一些即时的新闻,朋友的分享、聊天等,不过再怎么着也不会忙到五个小时空余时间都会有人找有人聊天的,所以我不可避免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智能时代染上了手机瘾。
惭愧的是,说到科研,真正的科研离我好像还有段距离,我尚未成长为一个能够独立寻找并开展新课题的博士生,原创性的东西更是谈不上。
不过我总是在坚持着一种我说不上的东西,我在寻觅着,寻觅一条配得上我坚持的路。我努力的思考,试着形成自己的思想,尝试着寻找到问题并能够用不一样的方法去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