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
这感冒的一星期,偷懒看了些轻松的书和电影,很遗憾的发现自己是个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不管对于爱情还是生活,都想象得太美好。
“Dharma and Greg”里面讲得就是甜到不现实的爱情和家庭生活,包括跟双方父母的相处,都是理想型的。看似家庭背景非常不相同的两个人,其实骨子里都是特别单纯和善良的,都愿意倾听和理解,也就有了相处的基础。“我的国王”讲得是迷失自我的爱。大家都说男主是渣男,可其实就是那种男人才可以带来最自由的生活最持续的新鲜感和最热烈的快乐,但是与之相伴的就是最毁灭性的打击。“情动假日labor day”,有人说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其实很简单,就是爱情。那是一个纯粹的男人和一个纯粹的女人之间的感情,男人有男人的样子,做饭、修车、铺地板,女人有女人的样子,温柔、体贴、照顾孩子。他们在彼此身上找到了可以依靠的感觉,这就是爱情啊。“单身指南how to be single",喜剧外壳下讲述的是独立的精神,真正的爱情只能发生在独立的人格之间,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可以告诉你你需要什么。“怎样都行whatever works”,生活自有安排,能行得通的就是最好的。
“一首小夜曲”里面说“等到后来回忆时,能使你感谢自己的幸运,觉得“那时那里出现的是她,真是太好了”这样的邂逅,才是最好的邂逅。”人生的缘分很神奇,不知何时何地遇到一个人,命运就会全改变。当时是这个人而不是另外的人,真是多么巧的一件事呢。
刘若英的“我敢在你的怀里孤独”这本书给我非常多的共鸣,她对于个人空间的珍视还有对孤独的享受都跟我一样,而她跟她先生各种独立又有些相伴的相处模式也是让我很感动,他们两个去餐厅可以彼此不讲话,回家有各自的书房。两个人需要多么大的信任才能够允许在关系里孤独啊,而且是彼此在乎的,不是漠不关心的,允许互相有独立的空间,允许“孤独”,真的很羡慕。在我的认知里大部分的关系中要么是感情好就一直黏在一起,要么就是不在乎对方所以不需要时时分享,而真正能够安心地有彼此空间,又能够在一起拥有共同的精神生活的关系,我觉得是非常完美的。
在美国的生活我觉得是非常适合独处的,什么事情都可以一个人完成,一个人去餐馆吃饭,一个人去逛公园,一个人去看电影,一个人去游泳,一个人去散步,一个人去逛书店,不会有任何人用怪异的眼光看你。你可以尽情的阅读、运动、欣赏大自然,你可以按自己的节奏去生活,可以不用顾及任何人的想法。跟自己相处是非常舒服又美好的,这种自由的感觉让人很快乐,至少是让我很快乐。我是标准的内向型人格,一定要独处来恢复能量,与自己对话,与书本对话,都让我更认清自己,也能够得到成长。“单身指南”里面问,如果太适应了一个人的生活,会不会就难再跟别人相处呢?其实真的是有点的,一个人待久了容易降低对伴侣的容忍度。对于萍水相逢的人,对于朋友,肯定还是很包容,但是对于伴侣,好像不知不觉就会要求越来越高。其实也不是要求高,只是你更明确了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伴侣,所以很难接受其他类型。我也不知道这是好是坏,会不会因此就孤独终老了呢?可是遇到了,是不是就赚到了?
“独处”和“相处”都是一生的课题,我肯定永远不会放弃独处的空间,但是我也需要学习与人相处。我觉得两者都需要诚实地面对自己、面对他人。几年前我觉得爱情意味着妥协,关系中一定要迁就对方。现在的我懂得真正长久的关系必须是真诚的,真实的自己、真实的态度、诚恳的人生选择,这才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对方负责。这很难做到,诚实很容易伤人,而我很容易心软,但是我也在努力。
以前我对人生的态度一直比较悲观,我很容易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对我的评价之上,说到底还是不够成熟,不够坚定。2016的新年愿望就是做一个喜恶分明的人。不过我很难真的讨厌什么事物,尤其是跟我没有关系的事物,我很难产生强烈的讨厌。反之我很容易喜欢人和事,看我对书和电影的评价就知道了,我很容易在事物中发现它的优点和美,大力赞扬。但另一方面我对感情却有着很强的洁癖,必须在精神生活高度契合我才能够爱上一个人,我不知道这是理想主义的通病还是我个人不接地气的毛病,真是拿自己没办法啊。
在刘若英的书里她跟朋友们对话,其中我最喜欢卢广仲这一段。
“媒体形容广仲是个“无害的人”,他说,他跟所有人都可以当朋友,但深交就难,不是不愿意,而是他认为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生命的长度是固定的,本来就很难有很多的朋友。
他跟朋友在一起最自在的状态是,坐在大沙发的两头,各自看着书不讲话,如果突然想到个话题,例如‘诶,你觉得太阳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获得对方的回答之后,就相安无事地继续回到各自原本的状态。”
(这段话让我想到“单身男子”,超喜欢那段,也是理想型。另外对于爱情的理想型电影是before三部曲)
“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孤僻’。
既然我跟自己相处得很好,生活过得开心、丰富、幸福,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哪里不完整的缺憾;那么,我就完全不会想委屈自己跟其他人相处,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委屈都不想。那些人眼中我的‘孤僻’,在我的世界里,只是珍惜并坚持那微弱的任性罢了。”
句句戳到我心里,因此被卢广仲圈粉。
我最喜欢的几句话之一就是:“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我想,这时候的理想主义,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吧。
“Dharma and Greg”里面讲得就是甜到不现实的爱情和家庭生活,包括跟双方父母的相处,都是理想型的。看似家庭背景非常不相同的两个人,其实骨子里都是特别单纯和善良的,都愿意倾听和理解,也就有了相处的基础。“我的国王”讲得是迷失自我的爱。大家都说男主是渣男,可其实就是那种男人才可以带来最自由的生活最持续的新鲜感和最热烈的快乐,但是与之相伴的就是最毁灭性的打击。“情动假日labor day”,有人说是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其实很简单,就是爱情。那是一个纯粹的男人和一个纯粹的女人之间的感情,男人有男人的样子,做饭、修车、铺地板,女人有女人的样子,温柔、体贴、照顾孩子。他们在彼此身上找到了可以依靠的感觉,这就是爱情啊。“单身指南how to be single",喜剧外壳下讲述的是独立的精神,真正的爱情只能发生在独立的人格之间,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可以告诉你你需要什么。“怎样都行whatever works”,生活自有安排,能行得通的就是最好的。
“一首小夜曲”里面说“等到后来回忆时,能使你感谢自己的幸运,觉得“那时那里出现的是她,真是太好了”这样的邂逅,才是最好的邂逅。”人生的缘分很神奇,不知何时何地遇到一个人,命运就会全改变。当时是这个人而不是另外的人,真是多么巧的一件事呢。
刘若英的“我敢在你的怀里孤独”这本书给我非常多的共鸣,她对于个人空间的珍视还有对孤独的享受都跟我一样,而她跟她先生各种独立又有些相伴的相处模式也是让我很感动,他们两个去餐厅可以彼此不讲话,回家有各自的书房。两个人需要多么大的信任才能够允许在关系里孤独啊,而且是彼此在乎的,不是漠不关心的,允许互相有独立的空间,允许“孤独”,真的很羡慕。在我的认知里大部分的关系中要么是感情好就一直黏在一起,要么就是不在乎对方所以不需要时时分享,而真正能够安心地有彼此空间,又能够在一起拥有共同的精神生活的关系,我觉得是非常完美的。
在美国的生活我觉得是非常适合独处的,什么事情都可以一个人完成,一个人去餐馆吃饭,一个人去逛公园,一个人去看电影,一个人去游泳,一个人去散步,一个人去逛书店,不会有任何人用怪异的眼光看你。你可以尽情的阅读、运动、欣赏大自然,你可以按自己的节奏去生活,可以不用顾及任何人的想法。跟自己相处是非常舒服又美好的,这种自由的感觉让人很快乐,至少是让我很快乐。我是标准的内向型人格,一定要独处来恢复能量,与自己对话,与书本对话,都让我更认清自己,也能够得到成长。“单身指南”里面问,如果太适应了一个人的生活,会不会就难再跟别人相处呢?其实真的是有点的,一个人待久了容易降低对伴侣的容忍度。对于萍水相逢的人,对于朋友,肯定还是很包容,但是对于伴侣,好像不知不觉就会要求越来越高。其实也不是要求高,只是你更明确了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伴侣,所以很难接受其他类型。我也不知道这是好是坏,会不会因此就孤独终老了呢?可是遇到了,是不是就赚到了?
“独处”和“相处”都是一生的课题,我肯定永远不会放弃独处的空间,但是我也需要学习与人相处。我觉得两者都需要诚实地面对自己、面对他人。几年前我觉得爱情意味着妥协,关系中一定要迁就对方。现在的我懂得真正长久的关系必须是真诚的,真实的自己、真实的态度、诚恳的人生选择,这才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对方负责。这很难做到,诚实很容易伤人,而我很容易心软,但是我也在努力。
以前我对人生的态度一直比较悲观,我很容易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对我的评价之上,说到底还是不够成熟,不够坚定。2016的新年愿望就是做一个喜恶分明的人。不过我很难真的讨厌什么事物,尤其是跟我没有关系的事物,我很难产生强烈的讨厌。反之我很容易喜欢人和事,看我对书和电影的评价就知道了,我很容易在事物中发现它的优点和美,大力赞扬。但另一方面我对感情却有着很强的洁癖,必须在精神生活高度契合我才能够爱上一个人,我不知道这是理想主义的通病还是我个人不接地气的毛病,真是拿自己没办法啊。
在刘若英的书里她跟朋友们对话,其中我最喜欢卢广仲这一段。
“媒体形容广仲是个“无害的人”,他说,他跟所有人都可以当朋友,但深交就难,不是不愿意,而是他认为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生命的长度是固定的,本来就很难有很多的朋友。
他跟朋友在一起最自在的状态是,坐在大沙发的两头,各自看着书不讲话,如果突然想到个话题,例如‘诶,你觉得太阳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获得对方的回答之后,就相安无事地继续回到各自原本的状态。”
(这段话让我想到“单身男子”,超喜欢那段,也是理想型。另外对于爱情的理想型电影是before三部曲)
“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孤僻’。
既然我跟自己相处得很好,生活过得开心、丰富、幸福,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哪里不完整的缺憾;那么,我就完全不会想委屈自己跟其他人相处,哪怕只是一点点的委屈都不想。那些人眼中我的‘孤僻’,在我的世界里,只是珍惜并坚持那微弱的任性罢了。”
句句戳到我心里,因此被卢广仲圈粉。
我最喜欢的几句话之一就是:“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我想,这时候的理想主义,才是真正的理想主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