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霞、吴央绘画作品展《石·间》即将开幕
董霞、吴央绘画作品展《石·间》(也是她们两位年轻艺术家的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将于2016年5月9日晚20:00开幕,展览地点:云南大学东陆校区 云南大学美术馆(科学馆二楼)。敬请朋友们亲临展览现场,交流、探讨。
艺术家个人简历:
董霞
1986生于湖北襄阳
2010年, 本科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专业)
2013至今,就读于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系
参展经历:
2007年《我们》第一届油画系学生联展 武汉
2007年《男青年》素描作品留校于湖北美术学院基础部
2008年《展毕业》油画系作品展 武汉
2009年《湖北美术学院优秀作品展》 武汉
2009年《女青年人体》油画作品留校于湖北美术学院
2010年湖北美术学院国、油毕业联展 武汉
2013年12月《素描展》展于云南大学呈贡校区美术馆 昆明
2016年5月9日《石·间》双人展 于云南大学美术馆 昆明
吴央
1989年生于湖南娄底
20012年,本科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专业)
2013年至今,就读于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系
2015年12月加入云南省油画学会
2015年获云南省政府奖学金。
参展经历:
1、2015年,作品《绿椅子》入选《2015年今日美术馆第十届艺术院校大学生年度提名展》(北京);
2、2015年,作品《片段 一》入选《逐梦——首届云南省云南妇女美术作品展集》(昆明);
3、2016年,作品《重构》入选《“重建巴别塔·2016年第三届五三青年艺术节”主题活动:“疯狂涂绘—现场绘画绘画大赛”》 (昆明);
作品发表:
《片段一》刊登于《首届云南省妇女作品展集》
2、《绿椅子》刊登于《2015年今日美术馆第十届艺术院校大学生年度提名展集》。
《石·间》展览前言
当代艺术致力于观念与感性的生成。这种生成,需要机缘、学养与训练,更需要使艺术在生命经验中深深地扎根。在董霞与吴央这两位青年画家的身上,我们不仅能看到她们训练有素的技法和对绘画传统的借鉴,而且能看到这种扎根是如何逐渐穿越岩石与空间的缝隙,一直伸展到生命深处。在这一过程中,她们都找到了与自己最为贴近、切身的绘画语言和形象,并且坚定而决然地走在由它们指示出的道路上。
董霞绘画的核心形象是石头及其变形。这一变形的基本原理,是石头与生命之间的相互蕴含。生命中有石头,而石头中也有生命。这一变形有中国古典的渊源:无论是《西游记》还是《红楼梦》中,石头皆有灵性,能孕生化育;而在中国文人山水画传统中,山石是情志与节操的体现。董霞同时也从西方汲取着对石头的理解:石头,既是观念的形式,又是大地之中的质料;石头的块面与线条、坚硬与韧性,既有感性的强度又体现着精神的质地。我们看到,董霞通过一系列打上个体烙印的变形方式,将这两种传统中的“石头”,转化为自己独有的绘画语言。在某些画作中,石头不仅具有人的外形,更重要的是其中的痉挛姿态显示出内在感受的强劲——她的画笔似乎是在挖掘自己生命中的石头,使之成为自身情绪的雕塑。而她最独特的发明是“仙人掌”这一“石-植物-手”三位一体的形象,石头变形为植物,继而变形为人的手掌,在攀援、祝祷和赠予。生命之石和石之生命,就这样在她的画作中相映相握。
吴央的绘画则是对空间的探究。这一空间,是被她的个人经历、机缘、直觉和观念所重构出来的空间,并且在这不断的重构中逐渐成长、进化。从较早期的画作中对童年记忆场景的重构开始,吴央就抓住了空间的三重性质:它是几何空间,但也是身体空间和社会空间。像《藏》和《锅炉》这一类的画作中,空间的几何性质与记忆本身的柔软、温暖形成了特殊张力,而身体和社会也暗含于其中。而在一系列以身体局部为主题的作品里,身体自身的空间性成为了焦点。这些主要由女人体的某些部位、姿态构成的系列画作,深入到了女性的隐秘情感和内在冲动之中,在已经被社会意识形态和权力所中介、编码过的观看中,寻求着让身体突围的可能性。那些拒绝的手,是女性保护自身的空间不被剥夺的必要姿态;而相握的手、相互触碰的手,则体现了渴望建立关联、渴望朝他者开放的意愿。这些画作对身体空间的重构,包含着重建一种更加公正和充满关怀的社会空间的伦理诉求。
董霞和吴央都意识到了这个世界的冰冷性质。无论是石头的世界还是女性处身其中的社会空间,都散发出一种寒凉之意。但她们并没有向这种冰冷屈服。她们固执地想要用自己的画作,使石头孕育出温暖的手掌,或者用身体的温度来融解观看空间里的寒冰。我想,这两种绘画方式,作为女性个体的语言,需要、也应该被更多的人们看到。
![]() |
展览海报 |
![]() |
展览邀请函 |
艺术家个人简历:
董霞
1986生于湖北襄阳
2010年, 本科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专业)
2013至今,就读于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系
参展经历:
2007年《我们》第一届油画系学生联展 武汉
2007年《男青年》素描作品留校于湖北美术学院基础部
2008年《展毕业》油画系作品展 武汉
2009年《湖北美术学院优秀作品展》 武汉
2009年《女青年人体》油画作品留校于湖北美术学院
2010年湖北美术学院国、油毕业联展 武汉
2013年12月《素描展》展于云南大学呈贡校区美术馆 昆明
2016年5月9日《石·间》双人展 于云南大学美术馆 昆明
吴央
1989年生于湖南娄底
20012年,本科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专业)
2013年至今,就读于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系
2015年12月加入云南省油画学会
2015年获云南省政府奖学金。
参展经历:
1、2015年,作品《绿椅子》入选《2015年今日美术馆第十届艺术院校大学生年度提名展》(北京);
2、2015年,作品《片段 一》入选《逐梦——首届云南省云南妇女美术作品展集》(昆明);
3、2016年,作品《重构》入选《“重建巴别塔·2016年第三届五三青年艺术节”主题活动:“疯狂涂绘—现场绘画绘画大赛”》 (昆明);
作品发表:
《片段一》刊登于《首届云南省妇女作品展集》
2、《绿椅子》刊登于《2015年今日美术馆第十届艺术院校大学生年度提名展集》。
《石·间》展览前言
当代艺术致力于观念与感性的生成。这种生成,需要机缘、学养与训练,更需要使艺术在生命经验中深深地扎根。在董霞与吴央这两位青年画家的身上,我们不仅能看到她们训练有素的技法和对绘画传统的借鉴,而且能看到这种扎根是如何逐渐穿越岩石与空间的缝隙,一直伸展到生命深处。在这一过程中,她们都找到了与自己最为贴近、切身的绘画语言和形象,并且坚定而决然地走在由它们指示出的道路上。
董霞绘画的核心形象是石头及其变形。这一变形的基本原理,是石头与生命之间的相互蕴含。生命中有石头,而石头中也有生命。这一变形有中国古典的渊源:无论是《西游记》还是《红楼梦》中,石头皆有灵性,能孕生化育;而在中国文人山水画传统中,山石是情志与节操的体现。董霞同时也从西方汲取着对石头的理解:石头,既是观念的形式,又是大地之中的质料;石头的块面与线条、坚硬与韧性,既有感性的强度又体现着精神的质地。我们看到,董霞通过一系列打上个体烙印的变形方式,将这两种传统中的“石头”,转化为自己独有的绘画语言。在某些画作中,石头不仅具有人的外形,更重要的是其中的痉挛姿态显示出内在感受的强劲——她的画笔似乎是在挖掘自己生命中的石头,使之成为自身情绪的雕塑。而她最独特的发明是“仙人掌”这一“石-植物-手”三位一体的形象,石头变形为植物,继而变形为人的手掌,在攀援、祝祷和赠予。生命之石和石之生命,就这样在她的画作中相映相握。
吴央的绘画则是对空间的探究。这一空间,是被她的个人经历、机缘、直觉和观念所重构出来的空间,并且在这不断的重构中逐渐成长、进化。从较早期的画作中对童年记忆场景的重构开始,吴央就抓住了空间的三重性质:它是几何空间,但也是身体空间和社会空间。像《藏》和《锅炉》这一类的画作中,空间的几何性质与记忆本身的柔软、温暖形成了特殊张力,而身体和社会也暗含于其中。而在一系列以身体局部为主题的作品里,身体自身的空间性成为了焦点。这些主要由女人体的某些部位、姿态构成的系列画作,深入到了女性的隐秘情感和内在冲动之中,在已经被社会意识形态和权力所中介、编码过的观看中,寻求着让身体突围的可能性。那些拒绝的手,是女性保护自身的空间不被剥夺的必要姿态;而相握的手、相互触碰的手,则体现了渴望建立关联、渴望朝他者开放的意愿。这些画作对身体空间的重构,包含着重建一种更加公正和充满关怀的社会空间的伦理诉求。
董霞和吴央都意识到了这个世界的冰冷性质。无论是石头的世界还是女性处身其中的社会空间,都散发出一种寒凉之意。但她们并没有向这种冰冷屈服。她们固执地想要用自己的画作,使石头孕育出温暖的手掌,或者用身体的温度来融解观看空间里的寒冰。我想,这两种绘画方式,作为女性个体的语言,需要、也应该被更多的人们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