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现代美术界的“三座大山”
(一)
在日本现代美术界,一直就有“三座大山”的说法。日本美术界德高望重的三位日本画画家东山魁夷、平山郁夫和加山又造,因为在他们的名字中,都有一个“山”字,所以被戏称为“三座大山”。其实,东山魁夷、平山郁夫和加山又造除了名字中都有一个“山”之外,三位艺术家在日本画坛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也让其他的日本艺术家和他们的追随者们感到了高山仰止。
东山魁夷1908年7月出生于横滨,原名东山新吉,号魁夷。东山魁夷193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东京艺术大学的前身),1934年赴德国,入柏林大学哲学系攻读美术史,1935年归国。其早期的绘画作品《冬日三乐章》获得1939年第一回日本画院展一等奖。1950年,其作品《道》在第六届“日本绘画展”上获得成功。1956年,作品《光昏》获得日本艺术院奖。1969年,东山魁夷获得日本文化勋章和每日艺术大奖。
东山魁夷艺术人生中最辉煌的巨作是他为奈良市唐招提寺鉴真和尚“御影堂”绘制的障壁画,由于唐招提寺在日本佛教寺院中地位崇高,能够受聘于唐招提寺为鉴真和尚的纪念堂绘制障壁画,奠定了东山魁夷在日本画坛的泰斗地位。
“御影堂”的绘画工程始于1971年,历时11年才告完成。期间,1975年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山云》和《涛声》的绘制。之后,画家在1976、1977和1978年三次来到中国,先后在桂林、扬州、黄山等地写生并收集素材。1980年完成第二期工程《黄山晓云》、《扬州薰风》和《桂林月霄》的绘制。1981年完成了鉴真和尚雕像背景画《瑞光》的绘制。在这幅名为《瑞光》的巨幅作品中,高山与大海连绵起伏,画家通过手中的画笔让萦绕于层峦叠嶂的烟云和奔腾不息的海涛,与这位历尽艰辛为日本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的高僧相伴左右,充分表达了画家本人与日本民族对于鉴真和尚的怀念之情。
1978年,《东山魁夷绘画展》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展出,盛况空前。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日本画的大幅巨作,又是大画家的作品,感受之强烈,印象之深刻,至今难以忘怀。
曾经留学德国的东山魁夷,在其漫长的艺术探索过程中,逐渐掌握并形成了以西方写实主义的眼光捕捉日本风光意境之美的绘画风格。他改变了日本画一味地注重线条和笔法的传统,大胆地采用西洋画法,用平面厚涂法结合水墨渲染,使他的作品在日本绘画平面造型的基础上增强了空间感、质感和量感,譬如他的成名作《道》,已经看不到东方传统绘画中的线条,取而代之的是由色块构成的道路、草地与天空。在这三大色块的每一个色块中,色彩沉稳而富有变化。由于绘画材料使用的是日本画所特有的材料,绘画意境的营造也体现了日本人所特有的审美情趣。因此,东山魁夷的作品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也就成为必然。为了很好地体现日本绘画的特点,东山魁夷一直致力于对纸张和颜料的运用与研制。他使用的许多矿物质的颜料都是自己动手研磨制成,并在研磨的过程中反复比较色相的品味。因此,他的作品看起来色彩非常单纯而沉稳,同时又不失高雅与绚丽。
欣赏东山魁夷的绘画作品,可以感受到画家对于日本文化独到的理解和诠释。他的作品总是充溢着浓厚的日本情调,在纤细、宁静和空寂中渗透着日本文化中所特有的“幽玄美”。许多中国、日本和欧洲的艺术评论家都认为,在东山魁夷的作品中,充满了东方文化所特有的诗情与哲理,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寓意和强烈的个人情感,有些作品还流露出淡淡的伤感。
一些曾经与东山魁夷共同工作过的日本艺术家回忆,东山魁夷在进行创作时,一般从实地写生开始,经过整理后绘制出样稿,之后将样稿逐步放大,到正式完成作品,期间反复勾画,仔细琢磨,并在绘制的过程中逐渐将写实性与装饰性完美地结合起来。也许,习惯了西洋画创作过程和创作技法的人更能够体会并欣赏东山魁夷在创作中所追求的唯美与一丝不苟,但是在精神本质上,东山魁夷的作品却表现了日本传统文化“物之哀”的审美观,流淌出画家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深深眷恋和淡淡感伤。正如东山魁夷的友人、作家川端康成所说:“东山的风景画是日本大自然的灵魂。”
东山魁夷曾经在《花·月·我》一文中写道:“无论是什么场合,能够与风景偶然相遇,哪怕只有一次,也是值得庆幸的。……把这种偶然相遇视为重要之事的缘由,就是把人生看作一个旅程,不是时光的流逝。”
东山魁夷生前曾经三次来到中国,主要是为唐招提寺的壁画收集素材。他到过中国的首都北京、最大的城市上海、位于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安、六朝古都南京、风景优美、以烟云变幻著称的黄山,号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鉴真和尚的故乡扬州等地。在中国的旅行中,这位年近七十高龄的艺术家,跋山涉水,不辞劳苦。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深深地感动了他,中华民族所拥有的审美传统也深深地浸润了他的心田。他边走边画,而且一直是用毛笔画水墨。他事后回忆,正是这三次中国之行,将他带入了中国水墨画的世界。
作为日本现代最优秀、也是最著名的风景画家,东山魁夷在艺术理论和音乐方面的造诣和修养在日本画家中也是颇具口碑,他的散文也深受日本和中国读者的喜爱。2001年,中国出版了他的诗文全集《东山魁夷の世界》,书中包括了《与风景对话》、《听泉》、《我的窗》、《探索日本之美》、《京洛四季——美之旅》、《通往唐招提寺之路》、《六只彩笔》、《中国纪行——水墨画的世界》、《德国纪行——马车啊,慢些走》、《奥地利纪行》、《北欧纪行》、《美与游历》、《我的留学时代》和《旅之环——自传抄》。在日本国内,有人将他与作家川端康成并称为日本文化的“双璧”。
我的手中有一本东山魁夷先生的画文集《美的情愫》,策划者之一和译者是著名的翻译家唐月梅先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立刻就被书中所流淌出来的艺术气息所吸引。书中收录了东山魁夷先生一生中主要的绘画作品,还有画家本人所写、记录着画家一生艺术追求的散文,一并呈现给读者。娓娓道来的文字如同行云流水,浓墨重彩的画面如同人间仙境。美哉!
东山魁夷于1999年去世,享年91岁。如今在日本国内,许多城市都建有东山魁夷纪念馆,用以陈列东山魁夷的作品。市川市是日本千叶县西北部的一个小城市,距离东京20公里。在这个小城的北部,建有一座东山魁夷纪念馆,馆中收藏并陈列了画家创作的大量作品。曾经举办过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长野市,在城山公园内也建有东山魁夷美术馆。据说在濑户,也有一座东山魁夷美术馆,可惜我没有机会前往。
(二)
现代日本画的另一座“大山”平山郁夫出生于1930年,1952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日本画科,1989年回到母校东京艺术大学任校长,至今已经连任三届。1959年,平山郁夫以《佛教传来》在日本美术界崭露头角,其后相继以《入涅与幻想》、药师寺三藏院《大唐西域壁画》等佛教题材的作品,进入日本当代著名画家的行列,并出版有《平山郁夫画集:从西到东》、《丝绸之路素描集》、《敦煌——历史之旅》等著作。
平山郁夫的日本画不仅生动地描绘出日本风光的自然美,也展现出日本民族信仰佛教的人文景观。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以佛教文化为主题,在作品中探寻并诠释深蕴于佛教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包括他的成名作《佛教传来》和之后的《入涅与幻想》。《佛教传来》是平山郁夫以佛教为主题创作的第一幅作品,画中的玄奘身披袈裟,在繁茂的花木中缓缓前行。这幅作品以其深沉厚重的内容和创新的表现方法,为平山赢得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荣誉。
随着《入涅与幻想》、《大唐西域壁画》、《法隆寺》、《楼兰遗迹》等佛教题材的作品陆续推出,平山郁夫的作品走出了日本,并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亲善大使,平山郁夫先生通过绘画,常年坚持促进国际间的美术与文化交流,促进东西方文化的相互理解与融汇。特别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传承各地区、各国家传统文化工作中,他倾注了不少心血。他曾经亲临饱受战乱折磨的阿富汗,为保护巴米杨大佛与塔利班指挥官进行斡旋,虽然没有成功,但平山郁夫忘我而无私的奉献精神受到了国际宗教与文化界人士的普遍赞誉。
平山郁夫尊崇并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更看重中国对日本文化的重大影响。他把中国文化与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视为日本文化的“源流”。通过对古都奈良历史文化的了解和构成日本文化基石佛教史的研究,平山郁夫认识到,日本的文化艺术源自中国。中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西端达地中海,东端便是日本的奈良,他主张日本应该对于中国文化的“恩惠”给予回报。
作为平山郁夫的学生,中国著名画家傅抱石的女儿傅益瑶女士在一篇文章中回忆了她初次见到平山郁夫时的情景,她写道:“为了留学,我来到东京,因为离开学还有数日,我就在大使馆住下了。大使符浩是一位儒雅的人,与日本文化界人士过从甚密。在我住下后的第二天早上,他告诉我,平山郁夫先生要来拜访,让我也见一见。下午,我随着大使走进会客厅,只见平山郁夫先生已经到了。我眼前是一位戴着眼镜、彬彬有礼的人物,虽然我一句日文也不懂,但是他那极富磁性的柔和的声音却吸引着我。从他们的交谈中我得知,虽然那时‘文革’刚结束不久,平山先生已经开始了频繁的中国旅行。当我和他握手言别的时候,他对我说了许多叮嘱的话,俨然已经是先生对待学生。我忽然注意到他的眼睛里笼罩着一种苦涩的神情,这种神情让我感觉到,这是一位经常陷入沉思的哲人。”
2000年12月,历经30年,平山郁夫为奈良药师寺所建玄奘三藏院绘制的大型壁画《大唐西域壁画》终于完成。画中描绘了唐僧玄奘怀抱强烈的宗教使命感,历尽艰辛不屈不挠的求学精神以及“丝绸之路”沿途山川地貌的雄浑壮丽。为了收集创作素材,平山郁夫多次走访“丝绸之路”,足迹遍布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伊朗、叙利亚、土耳其和伊拉克等地,行程累计80万公里。
正是“丝绸之路”,将平山郁夫与中国,特别是与位于中国西北边陲的敦煌紧密地联系起来。事情可以追溯到1958年,中国在日本东京举办了“敦煌艺术展”,展品是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的前身)所长、画家常书鸿先生多年来亲手临摹的莫高窟壁画、复制的彩色雕塑以及300多幅照片。由于常书鸿先生穷其一生从事莫高窟艺术的研究与保护,对莫高窟壁画所绘内容和使用的材料非常熟悉,因此他临摹的壁画几乎与原作一般无二,特别是莫高窟壁画中特有的“飞天”们,婀娜多姿、色彩斑斓、宛若仙女般在天空中自由飞翔。这一幅幅精美的壁画临品,深深地震撼了年仅28岁的平山郁夫。
从1975年开始,平山郁夫频繁访华并多次在中国举办个人画展,并以故宫、天坛、长城、黄河、大运河、楼兰遗迹为题材创作了许多作品。但是,他画的最多的还是敦煌。
1979年,平山郁夫第一次来到敦煌。他在散文《悠悠的大河中》是这样描写第一次敦煌之行给予他的印象:“ 20年过后(指1958年观看敦煌艺术展)能如愿以偿走近敦煌,别提多兴奋。从北京坐火车到兰州,又从兰州经酒泉、嘉峪关,到敦煌用了5天时间。在沙漠上沿着祁连山,向敦煌日夜驰行。”
作为艺术家的平山郁夫,一方面被莫高窟恢弘的壁画和多姿多彩的雕塑所倾倒,一方面也为当地自然环境恶劣与莫高窟的残破而感到痛心。于是,平山郁夫开始着手考虑敦煌地区文物整体性的保护与修缮。在当时,作为日本人平山郁夫的想法与中国的《文物保护法》有一定的冲突。为了使莫高窟及其它文物尽可能长久地存在下去,平山郁夫顶着重重压力,动用了自己在日本和中国所有正式、非正式的关系,最终促成了中日两国敦煌合作保护项目的签署。在当时,日本国总理大臣在这类项目上能够动用的金额是100万美元,而平山郁夫作为个人就捐赠了200万美元。在平山郁夫行动的影响下,日本政府最终向敦煌保护项目援助了1000万美元。在此之后,平山郁夫参与了莫高窟陈列馆的兴建工程,并亲自为陈列馆画出设计图。1990年,平山郁夫捐赠100万美元设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基金”,用以资助敦煌学研究。1994年,平山郁夫再次捐赠2亿日元,成立“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
一直到现在,一想起平山郁夫的作品,我的脑海中马上就会出现那朦朦胧胧金黄色的漫天荒沙、崎岖狰狞的石壁和黑褐色的驼群。与此同时,我的耳边也似乎出现了那“叮咚”作响、悠扬悦耳的驼铃声。
由于平山郁夫长期的不懈努力,中国的“丝绸之路”这个地理与文化的概念得以在日本国内逐步深入人心并广泛弘扬,也使中日两国人民的文化与感情的纽带连接得更加紧密。从1984年起,平山郁夫开始担任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1986年,平山郁夫被中国中央美术学院聘为名誉教授,1992年,平山郁夫接任日中友好协会会长。
我曾经看过平山郁夫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两次展览,并研究过他的绘画技法。同时,还将他与东山魁夷的作品进行过比较。我个人认为,如果说东山魁夷绘画艺术追求是一种意境的“唯美”,那么平山郁夫绘画艺术则更加接近于诠释“禅意”。
在日本现代美术界,一直就有“三座大山”的说法。日本美术界德高望重的三位日本画画家东山魁夷、平山郁夫和加山又造,因为在他们的名字中,都有一个“山”字,所以被戏称为“三座大山”。其实,东山魁夷、平山郁夫和加山又造除了名字中都有一个“山”之外,三位艺术家在日本画坛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也让其他的日本艺术家和他们的追随者们感到了高山仰止。
东山魁夷1908年7月出生于横滨,原名东山新吉,号魁夷。东山魁夷1931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东京艺术大学的前身),1934年赴德国,入柏林大学哲学系攻读美术史,1935年归国。其早期的绘画作品《冬日三乐章》获得1939年第一回日本画院展一等奖。1950年,其作品《道》在第六届“日本绘画展”上获得成功。1956年,作品《光昏》获得日本艺术院奖。1969年,东山魁夷获得日本文化勋章和每日艺术大奖。
东山魁夷艺术人生中最辉煌的巨作是他为奈良市唐招提寺鉴真和尚“御影堂”绘制的障壁画,由于唐招提寺在日本佛教寺院中地位崇高,能够受聘于唐招提寺为鉴真和尚的纪念堂绘制障壁画,奠定了东山魁夷在日本画坛的泰斗地位。
“御影堂”的绘画工程始于1971年,历时11年才告完成。期间,1975年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山云》和《涛声》的绘制。之后,画家在1976、1977和1978年三次来到中国,先后在桂林、扬州、黄山等地写生并收集素材。1980年完成第二期工程《黄山晓云》、《扬州薰风》和《桂林月霄》的绘制。1981年完成了鉴真和尚雕像背景画《瑞光》的绘制。在这幅名为《瑞光》的巨幅作品中,高山与大海连绵起伏,画家通过手中的画笔让萦绕于层峦叠嶂的烟云和奔腾不息的海涛,与这位历尽艰辛为日本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的高僧相伴左右,充分表达了画家本人与日本民族对于鉴真和尚的怀念之情。
1978年,《东山魁夷绘画展》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展出,盛况空前。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日本画的大幅巨作,又是大画家的作品,感受之强烈,印象之深刻,至今难以忘怀。
曾经留学德国的东山魁夷,在其漫长的艺术探索过程中,逐渐掌握并形成了以西方写实主义的眼光捕捉日本风光意境之美的绘画风格。他改变了日本画一味地注重线条和笔法的传统,大胆地采用西洋画法,用平面厚涂法结合水墨渲染,使他的作品在日本绘画平面造型的基础上增强了空间感、质感和量感,譬如他的成名作《道》,已经看不到东方传统绘画中的线条,取而代之的是由色块构成的道路、草地与天空。在这三大色块的每一个色块中,色彩沉稳而富有变化。由于绘画材料使用的是日本画所特有的材料,绘画意境的营造也体现了日本人所特有的审美情趣。因此,东山魁夷的作品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也就成为必然。为了很好地体现日本绘画的特点,东山魁夷一直致力于对纸张和颜料的运用与研制。他使用的许多矿物质的颜料都是自己动手研磨制成,并在研磨的过程中反复比较色相的品味。因此,他的作品看起来色彩非常单纯而沉稳,同时又不失高雅与绚丽。
欣赏东山魁夷的绘画作品,可以感受到画家对于日本文化独到的理解和诠释。他的作品总是充溢着浓厚的日本情调,在纤细、宁静和空寂中渗透着日本文化中所特有的“幽玄美”。许多中国、日本和欧洲的艺术评论家都认为,在东山魁夷的作品中,充满了东方文化所特有的诗情与哲理,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寓意和强烈的个人情感,有些作品还流露出淡淡的伤感。
一些曾经与东山魁夷共同工作过的日本艺术家回忆,东山魁夷在进行创作时,一般从实地写生开始,经过整理后绘制出样稿,之后将样稿逐步放大,到正式完成作品,期间反复勾画,仔细琢磨,并在绘制的过程中逐渐将写实性与装饰性完美地结合起来。也许,习惯了西洋画创作过程和创作技法的人更能够体会并欣赏东山魁夷在创作中所追求的唯美与一丝不苟,但是在精神本质上,东山魁夷的作品却表现了日本传统文化“物之哀”的审美观,流淌出画家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深深眷恋和淡淡感伤。正如东山魁夷的友人、作家川端康成所说:“东山的风景画是日本大自然的灵魂。”
东山魁夷曾经在《花·月·我》一文中写道:“无论是什么场合,能够与风景偶然相遇,哪怕只有一次,也是值得庆幸的。……把这种偶然相遇视为重要之事的缘由,就是把人生看作一个旅程,不是时光的流逝。”
东山魁夷生前曾经三次来到中国,主要是为唐招提寺的壁画收集素材。他到过中国的首都北京、最大的城市上海、位于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安、六朝古都南京、风景优美、以烟云变幻著称的黄山,号称“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鉴真和尚的故乡扬州等地。在中国的旅行中,这位年近七十高龄的艺术家,跋山涉水,不辞劳苦。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深深地感动了他,中华民族所拥有的审美传统也深深地浸润了他的心田。他边走边画,而且一直是用毛笔画水墨。他事后回忆,正是这三次中国之行,将他带入了中国水墨画的世界。
作为日本现代最优秀、也是最著名的风景画家,东山魁夷在艺术理论和音乐方面的造诣和修养在日本画家中也是颇具口碑,他的散文也深受日本和中国读者的喜爱。2001年,中国出版了他的诗文全集《东山魁夷の世界》,书中包括了《与风景对话》、《听泉》、《我的窗》、《探索日本之美》、《京洛四季——美之旅》、《通往唐招提寺之路》、《六只彩笔》、《中国纪行——水墨画的世界》、《德国纪行——马车啊,慢些走》、《奥地利纪行》、《北欧纪行》、《美与游历》、《我的留学时代》和《旅之环——自传抄》。在日本国内,有人将他与作家川端康成并称为日本文化的“双璧”。
我的手中有一本东山魁夷先生的画文集《美的情愫》,策划者之一和译者是著名的翻译家唐月梅先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立刻就被书中所流淌出来的艺术气息所吸引。书中收录了东山魁夷先生一生中主要的绘画作品,还有画家本人所写、记录着画家一生艺术追求的散文,一并呈现给读者。娓娓道来的文字如同行云流水,浓墨重彩的画面如同人间仙境。美哉!
东山魁夷于1999年去世,享年91岁。如今在日本国内,许多城市都建有东山魁夷纪念馆,用以陈列东山魁夷的作品。市川市是日本千叶县西北部的一个小城市,距离东京20公里。在这个小城的北部,建有一座东山魁夷纪念馆,馆中收藏并陈列了画家创作的大量作品。曾经举办过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长野市,在城山公园内也建有东山魁夷美术馆。据说在濑户,也有一座东山魁夷美术馆,可惜我没有机会前往。
(二)
现代日本画的另一座“大山”平山郁夫出生于1930年,1952年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日本画科,1989年回到母校东京艺术大学任校长,至今已经连任三届。1959年,平山郁夫以《佛教传来》在日本美术界崭露头角,其后相继以《入涅与幻想》、药师寺三藏院《大唐西域壁画》等佛教题材的作品,进入日本当代著名画家的行列,并出版有《平山郁夫画集:从西到东》、《丝绸之路素描集》、《敦煌——历史之旅》等著作。
平山郁夫的日本画不仅生动地描绘出日本风光的自然美,也展现出日本民族信仰佛教的人文景观。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以佛教文化为主题,在作品中探寻并诠释深蕴于佛教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包括他的成名作《佛教传来》和之后的《入涅与幻想》。《佛教传来》是平山郁夫以佛教为主题创作的第一幅作品,画中的玄奘身披袈裟,在繁茂的花木中缓缓前行。这幅作品以其深沉厚重的内容和创新的表现方法,为平山赢得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荣誉。
随着《入涅与幻想》、《大唐西域壁画》、《法隆寺》、《楼兰遗迹》等佛教题材的作品陆续推出,平山郁夫的作品走出了日本,并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亲善大使,平山郁夫先生通过绘画,常年坚持促进国际间的美术与文化交流,促进东西方文化的相互理解与融汇。特别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传承各地区、各国家传统文化工作中,他倾注了不少心血。他曾经亲临饱受战乱折磨的阿富汗,为保护巴米杨大佛与塔利班指挥官进行斡旋,虽然没有成功,但平山郁夫忘我而无私的奉献精神受到了国际宗教与文化界人士的普遍赞誉。
平山郁夫尊崇并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更看重中国对日本文化的重大影响。他把中国文化与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视为日本文化的“源流”。通过对古都奈良历史文化的了解和构成日本文化基石佛教史的研究,平山郁夫认识到,日本的文化艺术源自中国。中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西端达地中海,东端便是日本的奈良,他主张日本应该对于中国文化的“恩惠”给予回报。
作为平山郁夫的学生,中国著名画家傅抱石的女儿傅益瑶女士在一篇文章中回忆了她初次见到平山郁夫时的情景,她写道:“为了留学,我来到东京,因为离开学还有数日,我就在大使馆住下了。大使符浩是一位儒雅的人,与日本文化界人士过从甚密。在我住下后的第二天早上,他告诉我,平山郁夫先生要来拜访,让我也见一见。下午,我随着大使走进会客厅,只见平山郁夫先生已经到了。我眼前是一位戴着眼镜、彬彬有礼的人物,虽然我一句日文也不懂,但是他那极富磁性的柔和的声音却吸引着我。从他们的交谈中我得知,虽然那时‘文革’刚结束不久,平山先生已经开始了频繁的中国旅行。当我和他握手言别的时候,他对我说了许多叮嘱的话,俨然已经是先生对待学生。我忽然注意到他的眼睛里笼罩着一种苦涩的神情,这种神情让我感觉到,这是一位经常陷入沉思的哲人。”
2000年12月,历经30年,平山郁夫为奈良药师寺所建玄奘三藏院绘制的大型壁画《大唐西域壁画》终于完成。画中描绘了唐僧玄奘怀抱强烈的宗教使命感,历尽艰辛不屈不挠的求学精神以及“丝绸之路”沿途山川地貌的雄浑壮丽。为了收集创作素材,平山郁夫多次走访“丝绸之路”,足迹遍布中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伊朗、叙利亚、土耳其和伊拉克等地,行程累计80万公里。
正是“丝绸之路”,将平山郁夫与中国,特别是与位于中国西北边陲的敦煌紧密地联系起来。事情可以追溯到1958年,中国在日本东京举办了“敦煌艺术展”,展品是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的前身)所长、画家常书鸿先生多年来亲手临摹的莫高窟壁画、复制的彩色雕塑以及300多幅照片。由于常书鸿先生穷其一生从事莫高窟艺术的研究与保护,对莫高窟壁画所绘内容和使用的材料非常熟悉,因此他临摹的壁画几乎与原作一般无二,特别是莫高窟壁画中特有的“飞天”们,婀娜多姿、色彩斑斓、宛若仙女般在天空中自由飞翔。这一幅幅精美的壁画临品,深深地震撼了年仅28岁的平山郁夫。
从1975年开始,平山郁夫频繁访华并多次在中国举办个人画展,并以故宫、天坛、长城、黄河、大运河、楼兰遗迹为题材创作了许多作品。但是,他画的最多的还是敦煌。
1979年,平山郁夫第一次来到敦煌。他在散文《悠悠的大河中》是这样描写第一次敦煌之行给予他的印象:“ 20年过后(指1958年观看敦煌艺术展)能如愿以偿走近敦煌,别提多兴奋。从北京坐火车到兰州,又从兰州经酒泉、嘉峪关,到敦煌用了5天时间。在沙漠上沿着祁连山,向敦煌日夜驰行。”
作为艺术家的平山郁夫,一方面被莫高窟恢弘的壁画和多姿多彩的雕塑所倾倒,一方面也为当地自然环境恶劣与莫高窟的残破而感到痛心。于是,平山郁夫开始着手考虑敦煌地区文物整体性的保护与修缮。在当时,作为日本人平山郁夫的想法与中国的《文物保护法》有一定的冲突。为了使莫高窟及其它文物尽可能长久地存在下去,平山郁夫顶着重重压力,动用了自己在日本和中国所有正式、非正式的关系,最终促成了中日两国敦煌合作保护项目的签署。在当时,日本国总理大臣在这类项目上能够动用的金额是100万美元,而平山郁夫作为个人就捐赠了200万美元。在平山郁夫行动的影响下,日本政府最终向敦煌保护项目援助了1000万美元。在此之后,平山郁夫参与了莫高窟陈列馆的兴建工程,并亲自为陈列馆画出设计图。1990年,平山郁夫捐赠100万美元设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基金”,用以资助敦煌学研究。1994年,平山郁夫再次捐赠2亿日元,成立“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
一直到现在,一想起平山郁夫的作品,我的脑海中马上就会出现那朦朦胧胧金黄色的漫天荒沙、崎岖狰狞的石壁和黑褐色的驼群。与此同时,我的耳边也似乎出现了那“叮咚”作响、悠扬悦耳的驼铃声。
由于平山郁夫长期的不懈努力,中国的“丝绸之路”这个地理与文化的概念得以在日本国内逐步深入人心并广泛弘扬,也使中日两国人民的文化与感情的纽带连接得更加紧密。从1984年起,平山郁夫开始担任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1986年,平山郁夫被中国中央美术学院聘为名誉教授,1992年,平山郁夫接任日中友好协会会长。
我曾经看过平山郁夫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两次展览,并研究过他的绘画技法。同时,还将他与东山魁夷的作品进行过比较。我个人认为,如果说东山魁夷绘画艺术追求是一种意境的“唯美”,那么平山郁夫绘画艺术则更加接近于诠释“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