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
徐志摩写过英国、意大利和巴黎,他的极限的功绩就是为一些有名的地方取了令人赞叹的好名字:“康桥”、“香榭丽舍”,“枫丹白露”、“翡冷翠”,徐志摩笔下的巴黎,不如说是巴黎生活中的徐志摩。让五六十年前的读者眼睁睁地倾听一个在巴黎生活的大少爷宣述典雅的感受。
有文化教养、有品味位的异国人大多是不着痕迹地夹在巴黎人的生活之中,他们懂得巴黎真正的浓郁。
常玉很老了,一个人住一在一间很高的楼房的顶楼。一年卖三两张小画,勉强地维持着生活 。他不认为这叫做苦和艰难,自然了并非快乐,他只是需要这种多年形成的无牵无挂运行的时光。他自由自在,仅此而已。
我是一只孤独的蚂蚁。世界上有独居的蚂蚁吗?请问!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任何人都要去研究一种非常系统、非常全面的文化?
读那么多书,其中的知识只博得偶然一瞥,这就太浪费了!我这个老头子一辈子过得不那么难过的秘密就是,凭自己的兴趣读书。认认真真地做一种事业,然后凭自己的兴趣读世上一切有趣的书。
你受得了书房之外的劳动吗?这种工作想起来满是快乐,陷入之后心情的焦躁,孤独,有时忽然觉得枯燥,或者和所有的女孩子都具有的美德——嘴馋一样,突然怀念起某种时常吃到的零食,而小船上恰好离卖这种“恩物”的商物很远,这一切,你抵抗得了吗?
《飞来与我们喝早茶的金丝雀》
每天一大早就满满的一房间太阳,使我们全家喝早茶的时候都很开心。各人说出各人今天的计划,买画册、唱片或是上博物馆。只有我比较单调:出去画画。我想不出比画画更有意思的事。不画画,岂不可惜了时光?
作为一个不幸的东方大陆人,什么时候才会打心里宽容起来呢?
历史是严峻的,现实生活却太过轻浮。我想我这个人,可能是太历史了。
人们对于陌生现象往往反映出自我见闻的十分局限。
艺术似乎也在担当一种教育人们宽宏大量的任务,从而能欣赏历史正确和谬误之间触发出的幽默的美感。
求得面对面的实证的快感,可能是人生历程中的重要激素。
人时常为自己的某种自以为快乐的东西而历尽煎熬。
“后台”生活是人生的命根子,性灵的全部,最真实的自我世界。它隐秘,神圣不可侵犯,却往被人——甚至自己所歪曲诬篾。人自身羞耻于“后台”的权利的悲剧,在于他不明确造物者所规定的严格界限——非产额协界限而只是一种游戏规章的铁券。
做一个普普通通的画家已经很不错了,何况在意大利!
人与人第一次见面“立见分晓”的好恶感应存在与否,任何人都能给你肯定的回答。
在列奥纳多达芬奇面前,你还玩什么技巧?
教训不一刹而过,才真的成为教训。好友张五常曾提到我不驯的“美德”,说是在某种长期的特殊生活环境下,我还保持了某种可贵的“纯真”。他心地太善良了,把一切都看好。其实,他比我“纯真”得多;明确的爱,直接的厌恶,真诚的喜欢。站在太阳下的坦荡,大声无愧地称赞自己。他的周围,这个世界,欣赏产鼓励他这么做,相信他 的诚实。我是个受尽斯巴达式的精神上折磨和锻炼的人,并非纯真,只是经得起打熬而已。
医治过去遗留的伤口比克服未来的困难的分量沉重十倍。
几十年来我一直徘徊在如何辨别理想的歧路上,真辛苦和烦恼。
鸟,比如说鸬鹚和其他一些水鸟,吃也吃饱了,喝也喝足了,一齐聚在沙洲荒渚上干什么?也恐怕是图一个聚在一起的快乐,一种恬静的信任吧!在一起而没有明确的目的,那是很舒服写意的事。
人在习惯上往往爱表现流露一点有限的知识癖性。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是一种晋入化境的乐事,某些事情的认真仿佛泼了人一身带腥味的黏液,洗刷好久也不自在。
任何一种环境或一个人,初次见面就预感到离别的隐痛时,你必定爱上他了。
没有人,没有权力、智慧和爱心,该有的不会有;已有的也会失落。
人的劣根往往不明就里,人云亦云,明明受惠,还要跟人起哄。
有时,我不免对自己国家的文化这个东西产生虚无主义的寥落之感。
战胜孤独,比战胜离别艰难。
世界上乱子常就出在盲目相信和强自做大身上。
人类几乎是普遍地爱好谐趣,是自然界惟一会开玩笑的生物,自然界万物中最低级的不说笑话,而最高级的也不。
聪明智慧与典雅的风度同在,那便是个太平年月。
我自爱,也懂事;一位令人尊敬的大师的晚年的艺术生涯,是需要更多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勉强造访,徒增老人情感不必要的涟漪,似乎有点残忍。
只要活着,帮事还不会完;窗口虽美,却永远总是一种过渡。
我以前和现在的生活没有区别。朋友不多,应酬很少。我喜欢自己的生活天地,又不贪食。希望朋友喜欢敝内人做的家常饭菜,却不中意哪怕是“第一流”的馆子里千篇一律、令人懊恼的食物。加下失去了时间混合着朋友的好意,矛盾十分。说到舍下的饭菜,意思指的却是别处。我在香港的交游其实窄得很。称赞或骂我的都只是一种想象的拥抱和讨伐,算不得受益或受害。我心手都忙,脾气不好加上自负,难免在选择朋友时比较警惕。交游方面,我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
有文化教养、有品味位的异国人大多是不着痕迹地夹在巴黎人的生活之中,他们懂得巴黎真正的浓郁。
常玉很老了,一个人住一在一间很高的楼房的顶楼。一年卖三两张小画,勉强地维持着生活 。他不认为这叫做苦和艰难,自然了并非快乐,他只是需要这种多年形成的无牵无挂运行的时光。他自由自在,仅此而已。
我是一只孤独的蚂蚁。世界上有独居的蚂蚁吗?请问!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任何人都要去研究一种非常系统、非常全面的文化?
读那么多书,其中的知识只博得偶然一瞥,这就太浪费了!我这个老头子一辈子过得不那么难过的秘密就是,凭自己的兴趣读书。认认真真地做一种事业,然后凭自己的兴趣读世上一切有趣的书。
你受得了书房之外的劳动吗?这种工作想起来满是快乐,陷入之后心情的焦躁,孤独,有时忽然觉得枯燥,或者和所有的女孩子都具有的美德——嘴馋一样,突然怀念起某种时常吃到的零食,而小船上恰好离卖这种“恩物”的商物很远,这一切,你抵抗得了吗?
《飞来与我们喝早茶的金丝雀》
每天一大早就满满的一房间太阳,使我们全家喝早茶的时候都很开心。各人说出各人今天的计划,买画册、唱片或是上博物馆。只有我比较单调:出去画画。我想不出比画画更有意思的事。不画画,岂不可惜了时光?
作为一个不幸的东方大陆人,什么时候才会打心里宽容起来呢?
历史是严峻的,现实生活却太过轻浮。我想我这个人,可能是太历史了。
人们对于陌生现象往往反映出自我见闻的十分局限。
艺术似乎也在担当一种教育人们宽宏大量的任务,从而能欣赏历史正确和谬误之间触发出的幽默的美感。
求得面对面的实证的快感,可能是人生历程中的重要激素。
人时常为自己的某种自以为快乐的东西而历尽煎熬。
“后台”生活是人生的命根子,性灵的全部,最真实的自我世界。它隐秘,神圣不可侵犯,却往被人——甚至自己所歪曲诬篾。人自身羞耻于“后台”的权利的悲剧,在于他不明确造物者所规定的严格界限——非产额协界限而只是一种游戏规章的铁券。
做一个普普通通的画家已经很不错了,何况在意大利!
人与人第一次见面“立见分晓”的好恶感应存在与否,任何人都能给你肯定的回答。
在列奥纳多达芬奇面前,你还玩什么技巧?
教训不一刹而过,才真的成为教训。好友张五常曾提到我不驯的“美德”,说是在某种长期的特殊生活环境下,我还保持了某种可贵的“纯真”。他心地太善良了,把一切都看好。其实,他比我“纯真”得多;明确的爱,直接的厌恶,真诚的喜欢。站在太阳下的坦荡,大声无愧地称赞自己。他的周围,这个世界,欣赏产鼓励他这么做,相信他 的诚实。我是个受尽斯巴达式的精神上折磨和锻炼的人,并非纯真,只是经得起打熬而已。
医治过去遗留的伤口比克服未来的困难的分量沉重十倍。
几十年来我一直徘徊在如何辨别理想的歧路上,真辛苦和烦恼。
鸟,比如说鸬鹚和其他一些水鸟,吃也吃饱了,喝也喝足了,一齐聚在沙洲荒渚上干什么?也恐怕是图一个聚在一起的快乐,一种恬静的信任吧!在一起而没有明确的目的,那是很舒服写意的事。
人在习惯上往往爱表现流露一点有限的知识癖性。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是一种晋入化境的乐事,某些事情的认真仿佛泼了人一身带腥味的黏液,洗刷好久也不自在。
任何一种环境或一个人,初次见面就预感到离别的隐痛时,你必定爱上他了。
没有人,没有权力、智慧和爱心,该有的不会有;已有的也会失落。
人的劣根往往不明就里,人云亦云,明明受惠,还要跟人起哄。
有时,我不免对自己国家的文化这个东西产生虚无主义的寥落之感。
战胜孤独,比战胜离别艰难。
世界上乱子常就出在盲目相信和强自做大身上。
人类几乎是普遍地爱好谐趣,是自然界惟一会开玩笑的生物,自然界万物中最低级的不说笑话,而最高级的也不。
聪明智慧与典雅的风度同在,那便是个太平年月。
我自爱,也懂事;一位令人尊敬的大师的晚年的艺术生涯,是需要更多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勉强造访,徒增老人情感不必要的涟漪,似乎有点残忍。
只要活着,帮事还不会完;窗口虽美,却永远总是一种过渡。
我以前和现在的生活没有区别。朋友不多,应酬很少。我喜欢自己的生活天地,又不贪食。希望朋友喜欢敝内人做的家常饭菜,却不中意哪怕是“第一流”的馆子里千篇一律、令人懊恼的食物。加下失去了时间混合着朋友的好意,矛盾十分。说到舍下的饭菜,意思指的却是别处。我在香港的交游其实窄得很。称赞或骂我的都只是一种想象的拥抱和讨伐,算不得受益或受害。我心手都忙,脾气不好加上自负,难免在选择朋友时比较警惕。交游方面,我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