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Luna聊死亡焦虑
我有个朋友,叫Luna。和她聊天,就像抱着石头跳河,穿过水上的浮萍,很快沉入水底的内心世界。
Luna失眠过很长一段时间,具体表现是,每当快睡着的时候就会瞬间清醒,因为她觉得睡着的状态和死亡很类似,怕睡过去就再也醒不过来。后来她想了个办法,订好半夜两点的闹钟,告诉自己说:“我只睡两个小时就醒过来,不会太久。”这样让她感觉稍微好了点,有勇气闭上眼睛。
第一次听说,有人订半夜两点的闹钟,从行为上看是不是很奇怪?然而我非常理解她的心情。我平时不失眠,但在生病的时候,总要拖到半夜一两点才睡。病是更接近死的一种状态,病中可以体会到什么叫“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朝露。”我也害怕闭上眼睛就再没有机会睁开,所以不敢睡觉。
还有个朋友说,她拖延着不去睡,是因为觉得如果睡觉了,意味着一天又过去了。一日复一日,一生过去了,时间太匆匆,仿佛什么都抓不住。
不想睡觉看似是小事,实则体现了人内心时刻存在的忧虑——死亡焦虑。这一内核会衍生出各式各样的行为,人心真奇妙。
比如,《爱情刽子手》的第一个故事。白发苍苍的老妇人疯狂迷恋年轻的心理医生,通过对青春的眷恋,逃避死亡。
比如,儒家的立德、立功、立言,体现了在符号的世界中永远活下去的愿望,是在用精神的不朽对抗死亡。
比如,我曾有社交恐惧,喜欢一对一的深入交流,害怕一大群人聚在一起,遇到聚会就找各种理由逃避,然后一个人躲在图书馆看书。
为什么我不怕人少而怕人多呢?因为在人多时,交流的内容是大家兴趣的交集,也就是说,会迁就最无趣的那个人。这让我觉得是浪费时间,于是非常焦虑。Luna说:“其实你怕的不是人,而是还没有度过丰富的一生,本质上还是死亡焦虑。”我觉得这个猜想很有道理。
死亡焦虑最美的表现形式,应该就是诗了。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汉魏六朝诗中,始终弥漫着深深的忧虑与哀伤,以及对生命强烈的珍惜与留恋。无论是瑟瑟秋风、杳杳长暮,还是鲜花着锦、秉烛夜游,表面矛盾的意象本质上都是生命意识的觉醒,诗人们第一次共同触及到人生的短暂、命运的无常。这样真挚的感情与人内心的死亡焦虑共鸣,千载之下依然令人感动。
我的男朋友说:“我大概没有死亡焦虑,焦虑的是在有限的生命中如何活出意义。”这或许是死亡带给我们最积极的礼物。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故事——《活了一百万次的猫》。有只猫活了很久很久,无数次起死回生,直到爱上一只小白猫,和她生了很多孩子,然后小白猫死了,不死的猫也跟着死了,再也没有活过来。
我是这样理解的:生命与死亡永远相伴相生,这只猫最初不会死,是因为他没有真正活过。直到他懂得了爱,真正活过了,于是迎来了死亡。
死亡是生命这面镜子的另一面。这样想一想,因为死亡焦虑而睡不着觉的人,会不会能够安心睡两个小时了呢?
大鲤鱼(丹AI)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团体很好玩:分享参加团体的8个体验 (17人喜欢)
- 来访者选择新手咨询师,背后有哪些深层原因? (12人喜欢)
- 厉鬼也要卷KPI,是为了被看见 (13人喜欢)
- 写给新手咨询师(2):不要有问必答 (29人喜欢)
- 有些咨询师啊,太诚实了 (4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