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等待 为一盏茶香
三十年等待 为一盏茶香
江怀远
“乾益昇今年又出新茶了。”清明时节回桃江,母亲一直念叨着这件事。
这让我有些兴奋。对于在浮邱山下泥巴地里滚大的我来说,能用山中的泉水,泡一壶春茶,邀三五好友到家中品尝,是参加工作后最惬意的事。只是多少年以来,因为山上茶园荆棘丛生,我早已不忍心让母亲上山为我采茶了。但浮邱山上的茶香,始终是我难以抹去的记忆。
云雾和齿石
浮邱山海拔752米,常常顶着个云雾做成的白帽子,农家孩子一望便知未来两三小时的天气:云雾雪白而稀薄,则天气晴朗,可以在外继续玩耍;云雾灰暗而厚重,甚至向山脚逼近,则阴雨将至,得马上回家。当时这个不到两千人的小山村,与我年龄相差不过2岁的男孩有40多个,遇到晴朗的天气,大家都不去田里撒野了,拖着双黄胶鞋就往山顶爬。
云雾中的浮邱山顶虚无缥缈,永远有着无穷的吸引力,飞来石屋、丹台、风洞、火云洞、古银杏林等,自不必说。在青石板路上拾级而上,只要时节正好,随意钻进路边的丛林,就能收获一大把猕猴桃或覆盆子。渴了,就顺手摘几片茶叶咀嚼,口中生津,唇齿留香。偶尔有不明状况的野兔或花面狸蹦上石板路,大家一哄而上,追它们两个小时,直到发现身上到处被荆棘划破,才感筋疲力尽,只听见惧怕回家挨骂的心在砰砰直跳。山上最神秘的还属“齿石”,就是留有明显牙齿印的石头。祖辈们说,这是当年浮邱子潘子良在浮邱山修炼时“煮石为粮”吃剩下的。潘子良早已成仙,留下的这些齿石为浮邱山独有。
孩子们都盼望着有朝一日也能腾云驾雾,因此每次上山,总不忘尝尝齿石的味道,并把口袋装满带回家里。加上齿石不太坚硬,山上到处都是齿石破碎形成的烂石,如今,山上剩下的齿石已经不多。
老茶场和百花洞
大致以浮邱山脊为界,东边是我们浮邱山乡西峰寺、清凉寺等村,西边为鸬鹚渡镇。很小的时候跟着长辈们采好茶,每年要围着山顶,在浮邱山乡和鸬鹚渡镇之间来回转无数个圈。
陆羽所著的《茶经》将茶树生长的土壤分为三类,其中“上者生烂石”。而在云雾中生长的茶叶,其独特内含物质,使得茶叶鲜叶品质优良。云雾多、齿石破碎后形成的烂石多,浮邱山得天独厚地拥有这两个优越条件,也是山下农民可以乐享其成的口福。
浮邱山种茶的历史,早期记载极少,长辈们没人能讲太明白,只是推测不会比山顶千年银杏所经历的时间短。有块石碑,也只依稀记载着清代产茶的盛况。大盛时期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经过大力发展,茶场定员80多人常年打理,有专业技术人员繁育,每到采茶季几百人一片忙碌,在偌大的茶山里摘嫩分香。其中一个山坳,连续几年都有一百来名下乡女知青采茶,引得乡间男子争相前往观看,并称这个山坳为“百花洞”。这个名字和名字背后的许多故事,在附近几个村流传至今。
然而,上世纪80年代以后,农田和大部分山林被逐渐承包到户后,浮邱山顶再难见昔日盛景。我这个80年代末出生的人,能爬上山顶的时候,疏于打理的老茶场已经高过了我的头顶,在灌木、毛竹、荆棘和杂草丛中葳蕤。大野之地生大野之茶。让人们惊叹的是,几十年没人剪枝,更没人施肥的茶叶,竟然比勤于打理的茶场产的茶叶更甜、更香。30年来,要是谁家媳妇能爬上山顶,在荆棘丛中采制得几两茶叶邀大家共享,是一定会在农妇们的口中留下美名的。
兄弟俩和乾益昇
能排除万难茁壮成长的,除了浮邱山上的茶树,还有浮邱山下的人。昔日一同挖泥鳅、烧野火的40多个野小子,如今都已走出西峰寺这个小山村,闯着自己的天地。大学毕业后,在东莞等地经营茶叶的江科和江和力兄弟俩,却回来了。江科说,如果荒芜的茶园能重现生机,他们一定能把这些高山生态优质茶叶带出浮邱山,把自创的“乾益昇”品牌打出去。
从2012年起,只要有时间,江科和江和力就跟随父亲,到浮邱山各处的山头山坡勘察老茶园。很快,浮邱山48座山峰,父子三人跑了个遍。2014年7月,兄弟俩终于将浮邱山顶以下近千亩老茶园承包下来了。而更辛苦的还在后头。三十年下来,茶树早已被层层包围,兄弟俩找了整整一天,都没能找到茶园的边界。山上没水没电,兄弟俩一边找水、牵电线、修棚房,一边砍竹、清理茶园。从2014年8月到2015年10月,几乎天天泡在山上。
昔日承载着我们无数笑声的石板路,因为年久失修,也成了兄弟俩的障碍。石板路窄而陡,雨天容易塌方。兄弟俩想办法,先后修了两次路,但碰上雨天,依旧塌方。兄弟俩只好养一匹马,驮运茶园所需的物资。功夫不负苦心人,去年,茶园收获了近3000公斤茶叶。江科用高山原叶精心制作一些白茶、红茶和黑茶,村里人喝了个个赞不绝口。
因着母亲的提醒,趁着好天气和好心情,我终于又爬上山顶,钻进了浮邱山老茶场,如今,这里已是“乾益昇”的茶园基地。山顶有层薄雾,薄雾下的茶园虽不像其他茶园一样整齐划一,也因为没有施肥,新叶并不太茂盛,但每棵茶树都独树一帜,以两至三米的身高傲视着已被拦腰斩断的灌乔木。在浮邱寺采茶僧人的指引下,我穿过上百米高过头顶的茶树林,终于找到了正在指导山下农民采茶的兄弟俩。今年的茶比去年的还要好。江科说着,显得有些高兴。能不好么?我说,就冲我等了三十年这一点,浮邱山也不会让我失望啊!
我想,老茶场或许也在等待中沉睡了三十年。而今,也该醒了吧!
江怀远
“乾益昇今年又出新茶了。”清明时节回桃江,母亲一直念叨着这件事。
这让我有些兴奋。对于在浮邱山下泥巴地里滚大的我来说,能用山中的泉水,泡一壶春茶,邀三五好友到家中品尝,是参加工作后最惬意的事。只是多少年以来,因为山上茶园荆棘丛生,我早已不忍心让母亲上山为我采茶了。但浮邱山上的茶香,始终是我难以抹去的记忆。
云雾和齿石
浮邱山海拔752米,常常顶着个云雾做成的白帽子,农家孩子一望便知未来两三小时的天气:云雾雪白而稀薄,则天气晴朗,可以在外继续玩耍;云雾灰暗而厚重,甚至向山脚逼近,则阴雨将至,得马上回家。当时这个不到两千人的小山村,与我年龄相差不过2岁的男孩有40多个,遇到晴朗的天气,大家都不去田里撒野了,拖着双黄胶鞋就往山顶爬。
云雾中的浮邱山顶虚无缥缈,永远有着无穷的吸引力,飞来石屋、丹台、风洞、火云洞、古银杏林等,自不必说。在青石板路上拾级而上,只要时节正好,随意钻进路边的丛林,就能收获一大把猕猴桃或覆盆子。渴了,就顺手摘几片茶叶咀嚼,口中生津,唇齿留香。偶尔有不明状况的野兔或花面狸蹦上石板路,大家一哄而上,追它们两个小时,直到发现身上到处被荆棘划破,才感筋疲力尽,只听见惧怕回家挨骂的心在砰砰直跳。山上最神秘的还属“齿石”,就是留有明显牙齿印的石头。祖辈们说,这是当年浮邱子潘子良在浮邱山修炼时“煮石为粮”吃剩下的。潘子良早已成仙,留下的这些齿石为浮邱山独有。
孩子们都盼望着有朝一日也能腾云驾雾,因此每次上山,总不忘尝尝齿石的味道,并把口袋装满带回家里。加上齿石不太坚硬,山上到处都是齿石破碎形成的烂石,如今,山上剩下的齿石已经不多。
老茶场和百花洞
大致以浮邱山脊为界,东边是我们浮邱山乡西峰寺、清凉寺等村,西边为鸬鹚渡镇。很小的时候跟着长辈们采好茶,每年要围着山顶,在浮邱山乡和鸬鹚渡镇之间来回转无数个圈。
陆羽所著的《茶经》将茶树生长的土壤分为三类,其中“上者生烂石”。而在云雾中生长的茶叶,其独特内含物质,使得茶叶鲜叶品质优良。云雾多、齿石破碎后形成的烂石多,浮邱山得天独厚地拥有这两个优越条件,也是山下农民可以乐享其成的口福。
浮邱山种茶的历史,早期记载极少,长辈们没人能讲太明白,只是推测不会比山顶千年银杏所经历的时间短。有块石碑,也只依稀记载着清代产茶的盛况。大盛时期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经过大力发展,茶场定员80多人常年打理,有专业技术人员繁育,每到采茶季几百人一片忙碌,在偌大的茶山里摘嫩分香。其中一个山坳,连续几年都有一百来名下乡女知青采茶,引得乡间男子争相前往观看,并称这个山坳为“百花洞”。这个名字和名字背后的许多故事,在附近几个村流传至今。
然而,上世纪80年代以后,农田和大部分山林被逐渐承包到户后,浮邱山顶再难见昔日盛景。我这个80年代末出生的人,能爬上山顶的时候,疏于打理的老茶场已经高过了我的头顶,在灌木、毛竹、荆棘和杂草丛中葳蕤。大野之地生大野之茶。让人们惊叹的是,几十年没人剪枝,更没人施肥的茶叶,竟然比勤于打理的茶场产的茶叶更甜、更香。30年来,要是谁家媳妇能爬上山顶,在荆棘丛中采制得几两茶叶邀大家共享,是一定会在农妇们的口中留下美名的。
兄弟俩和乾益昇
能排除万难茁壮成长的,除了浮邱山上的茶树,还有浮邱山下的人。昔日一同挖泥鳅、烧野火的40多个野小子,如今都已走出西峰寺这个小山村,闯着自己的天地。大学毕业后,在东莞等地经营茶叶的江科和江和力兄弟俩,却回来了。江科说,如果荒芜的茶园能重现生机,他们一定能把这些高山生态优质茶叶带出浮邱山,把自创的“乾益昇”品牌打出去。
从2012年起,只要有时间,江科和江和力就跟随父亲,到浮邱山各处的山头山坡勘察老茶园。很快,浮邱山48座山峰,父子三人跑了个遍。2014年7月,兄弟俩终于将浮邱山顶以下近千亩老茶园承包下来了。而更辛苦的还在后头。三十年下来,茶树早已被层层包围,兄弟俩找了整整一天,都没能找到茶园的边界。山上没水没电,兄弟俩一边找水、牵电线、修棚房,一边砍竹、清理茶园。从2014年8月到2015年10月,几乎天天泡在山上。
昔日承载着我们无数笑声的石板路,因为年久失修,也成了兄弟俩的障碍。石板路窄而陡,雨天容易塌方。兄弟俩想办法,先后修了两次路,但碰上雨天,依旧塌方。兄弟俩只好养一匹马,驮运茶园所需的物资。功夫不负苦心人,去年,茶园收获了近3000公斤茶叶。江科用高山原叶精心制作一些白茶、红茶和黑茶,村里人喝了个个赞不绝口。
因着母亲的提醒,趁着好天气和好心情,我终于又爬上山顶,钻进了浮邱山老茶场,如今,这里已是“乾益昇”的茶园基地。山顶有层薄雾,薄雾下的茶园虽不像其他茶园一样整齐划一,也因为没有施肥,新叶并不太茂盛,但每棵茶树都独树一帜,以两至三米的身高傲视着已被拦腰斩断的灌乔木。在浮邱寺采茶僧人的指引下,我穿过上百米高过头顶的茶树林,终于找到了正在指导山下农民采茶的兄弟俩。今年的茶比去年的还要好。江科说着,显得有些高兴。能不好么?我说,就冲我等了三十年这一点,浮邱山也不会让我失望啊!
我想,老茶场或许也在等待中沉睡了三十年。而今,也该醒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