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猫咪多妖气
by喪無 头条号签约作者
猫在不同文化和不同阶层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中国古代,猫作为宠物地位总比狗要高,比如在唐朝的宫殿里,是常有猫的一席之地的,这些名唤“狸奴”的猫在园中嬉戏玩闹,李商隐有诗曰:“鸳鸯瓦上狸奴睡”,同样的场景中就决然看不到狗。
这主要因为猫是贵妃们的宠物,在贵妇们眼中, 它们是诗意的猫“牡丹影晨嬉成画,薄荷香中醉欲颠”;它们是顽皮的猫“闲折海榴过翠径,雪猫戏扑风花影”;它们是充满母性的猫“然独倚阑干立,花下狸奴卧弄儿”。猫与狗相比,要多些灵动、狡黠而较少实用,因为宫殿里并不真的有老鼠。
无独有偶,在日本宫殿里也是如此。《枕草子》第六段中讲到,一条天皇和定子特别喜爱猫,为饲养的爱猫起名为“命妇”,并赐予官阶。某天,“命妇”被同样饲养于宫中的名叫“藏人”的一只狗所惊吓。天皇便将“藏人”驱逐出宫。后来“藏人”自己返回皇宫却再次遭到责罚,于是流着泪向中宫娘娘求情,这才感动天皇让它重返皇宫。
《源氏物语》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在大将军表演射箭的大型场合中,猫比人享有的特权还要大,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场上走动。作品中还讲到,柏木卫门督爱恋女三宫,甚至将女三宫饲养的猫当作她的替身来宠爱。
在日本文化中,猫总是和女性联系在一起,比如俗语所说“猫にまたたび、お女郎に小判”,将木天蓼交给猫,就和将小判金币交给伴游女郎一样,是一定不会再拿回来的。而犬就难免粗苯了,就算漫画化,也往往是男儿身。在江户时代的绘卷中看得尤为明显,画猫的有《战国忍者猫绘卷》,而画犬的《犬合战绘卷》中,犬的形象则是步卒。就算让猫来从军,也往往要让猫担当武将,比如《信喵之野望》。
而说到底,猫和狗最大的区别是猫有巫术。平安时代初期写成的日本最古老的说话集《日本灵异记》第三十回,记载着705年(庆云二年)时,丰前国(福冈县东部)某男人于死后化为蛇,打算进儿子家,无奈被赶出,之后化为狗,再度被赶出,最后化为猫,终于得到一顿盛宴,让儿子饲养下来。
日本还有著名的妖猫“二尾猫又”,也就是“猫股”。传说猫有九条命,这一是说猫不容易被杀死,二意味着猫的寿命极长。日本人深信猫一旦上了岁数,尾巴就会分叉为两股,慢慢有了妖性。镰仓时代的朝臣藤原定家的日记《明月记》,是定家从治承四年(1180年)到嘉祯元年(1235年)的56年间,认真仔细记录下的日记。日记中就出现了“猫股”。
《徒然草》里也有“猫股”的故事。以作连歌为生的法师被林子里突然窜出来的“猫妖”所惊吓的故事。而在故事的最后作者又玩笑般设想说窜出来的不是猫,而是法师自己饲养的狗。显然,如果是猫就会被吓个半死,但一想到跳出来的可能是狗,恐怖感就消失了。
这一点不独日本,在欧洲也是一样。
斯泰因在《文字的咒力》里写:“猫在欧洲当做家畜,其事当直在母权社会的时代。猫是巫的部属,其关系极密切,所以巫能化猫,而猫有时亦能幻作巫形。兔子也有同样的情形,这曾被叫作草猫的。德国有俗谚云,猫活到二十岁便变成巫,巫活到一百岁时又变成一只猫。”
黑猫是女巫的宠物。人们相信女巫都有属于她的‘Familiar’,专为女巫服务的精灵。它们能以各种形象出现:例如猫,乌鸦,猫头鹰等。公元962年,就曾有过百只猫被用作四旬斋仪式祭品,而猎杀女巫运动中,任何与猫有过接触的人都可能被吊死,因为人们相信与猫接触就有可能被魔鬼教唆。
在十三世纪,教皇乔治六世宣布黑猫为女巫的化身。因此大众想到猫或女人时,都会联想到另一者;故两者均受迫害,受到火刑,都被称为撒旦或恶魔的爪牙什至真身。其实视猫为女巫化身,还有一传说:有一位好心的审判官,为了救一个将受火刑的女孩,把女孩偷偷放走,换成一只猫;但在火刑时人们看见这只猫从火场中逃出来,于是认定女孩已化身为黑猫了。猫在欧洲文化中,也和女人联系在一起。比如pussy的意义,cat除了指家猫外,也有“搬弄是非的女人”、 “心术不正的女人”的意思,“She is a cat”则意为 “她是一个包藏祸心的女人 ”。
也因此,有些作者在创作中有意识地运用了猫的这一象征意义。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的短篇小说《黑猫》中的“黑猫”是女巫的典型形象。而海明威《雨中的猫》则用猫来比喻在男权社会中流离失所、漂泊不定的女人们。而梅特林克《青鸟》中的猫,则最具女权意义,点出了女性的独立性:“咱们有一颗灵魂,但人还不知道, 因此, 咱们还保留了仅有的一点独立性。”
猫在资本主义上升期间还莫名付出过转型期的代价。“养宠物在工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折磨动物在资产阶级看来也同样不可思议。这两种感受针锋相对,猫夹在当中倒霉透顶。”在罗伯特.达恩顿,猫俨然是资本家的乏走狗,是突然走红的奴才,而工人们对此颇不以为然。
因此,在1730年代末期的巴黎圣塞佛伦街,一群印刷业学徒热情洋溢地审判并杀死了他们所能看见的全部猫,包括老板娘的心头宠物,在狂欢的气氛中他们当着老板的面将猫的尸体吊在工场,并在接下来几天里不断模仿当时的情境。他们大笑大闹,又敲又打,还学羊一般咩咩叫,把这当成难得的娱乐活动。
印刷学徒们多来自破产的农民,在现实中,他们经受着种种不公:贫富差距的扩大、工作的不稳定、老板的刁难和拖欠工资,因此学徒们迫切需要狂欢的仪式来发泄对那种固定秩序的屈辱和不满,而他们之所以选择猫作为对象,是因为猫在中古欧洲具有两大隐喻:魔力和性欲。前者让猫在许多仪式上都具有着禁忌的信息,为社会所敬畏。对猫的虐待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宗教,而后者则暗示了老板娘的偷情行为,会让老板误以为工人们所作的事情是为了传递这样的信息。如此一来,工人们既出了气,所做的事又不至于让他们被解雇。
这个狂欢仪式的核心要素是欺骗和恶作剧,就像中古欧洲的圣灵节上人们利用宗教仪式来反王权一样,就像童话《死神教父》里的医生欺骗死神,好让自己娶得公主一样,这种游戏和胡闹的方式,还真像是猫会做的事呢。
作者:头条号 / 锻彰趣义
链接:http://toutiao.com/i6280456640630112769/
来源:头条号(今日头条旗下创作平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猫在不同文化和不同阶层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中国古代,猫作为宠物地位总比狗要高,比如在唐朝的宫殿里,是常有猫的一席之地的,这些名唤“狸奴”的猫在园中嬉戏玩闹,李商隐有诗曰:“鸳鸯瓦上狸奴睡”,同样的场景中就决然看不到狗。
这主要因为猫是贵妃们的宠物,在贵妇们眼中, 它们是诗意的猫“牡丹影晨嬉成画,薄荷香中醉欲颠”;它们是顽皮的猫“闲折海榴过翠径,雪猫戏扑风花影”;它们是充满母性的猫“然独倚阑干立,花下狸奴卧弄儿”。猫与狗相比,要多些灵动、狡黠而较少实用,因为宫殿里并不真的有老鼠。
无独有偶,在日本宫殿里也是如此。《枕草子》第六段中讲到,一条天皇和定子特别喜爱猫,为饲养的爱猫起名为“命妇”,并赐予官阶。某天,“命妇”被同样饲养于宫中的名叫“藏人”的一只狗所惊吓。天皇便将“藏人”驱逐出宫。后来“藏人”自己返回皇宫却再次遭到责罚,于是流着泪向中宫娘娘求情,这才感动天皇让它重返皇宫。
![]() |
《源氏物语》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在大将军表演射箭的大型场合中,猫比人享有的特权还要大,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场上走动。作品中还讲到,柏木卫门督爱恋女三宫,甚至将女三宫饲养的猫当作她的替身来宠爱。
在日本文化中,猫总是和女性联系在一起,比如俗语所说“猫にまたたび、お女郎に小判”,将木天蓼交给猫,就和将小判金币交给伴游女郎一样,是一定不会再拿回来的。而犬就难免粗苯了,就算漫画化,也往往是男儿身。在江户时代的绘卷中看得尤为明显,画猫的有《战国忍者猫绘卷》,而画犬的《犬合战绘卷》中,犬的形象则是步卒。就算让猫来从军,也往往要让猫担当武将,比如《信喵之野望》。
![]() |
而说到底,猫和狗最大的区别是猫有巫术。平安时代初期写成的日本最古老的说话集《日本灵异记》第三十回,记载着705年(庆云二年)时,丰前国(福冈县东部)某男人于死后化为蛇,打算进儿子家,无奈被赶出,之后化为狗,再度被赶出,最后化为猫,终于得到一顿盛宴,让儿子饲养下来。
日本还有著名的妖猫“二尾猫又”,也就是“猫股”。传说猫有九条命,这一是说猫不容易被杀死,二意味着猫的寿命极长。日本人深信猫一旦上了岁数,尾巴就会分叉为两股,慢慢有了妖性。镰仓时代的朝臣藤原定家的日记《明月记》,是定家从治承四年(1180年)到嘉祯元年(1235年)的56年间,认真仔细记录下的日记。日记中就出现了“猫股”。
![]() |
《徒然草》里也有“猫股”的故事。以作连歌为生的法师被林子里突然窜出来的“猫妖”所惊吓的故事。而在故事的最后作者又玩笑般设想说窜出来的不是猫,而是法师自己饲养的狗。显然,如果是猫就会被吓个半死,但一想到跳出来的可能是狗,恐怖感就消失了。
这一点不独日本,在欧洲也是一样。
斯泰因在《文字的咒力》里写:“猫在欧洲当做家畜,其事当直在母权社会的时代。猫是巫的部属,其关系极密切,所以巫能化猫,而猫有时亦能幻作巫形。兔子也有同样的情形,这曾被叫作草猫的。德国有俗谚云,猫活到二十岁便变成巫,巫活到一百岁时又变成一只猫。”
黑猫是女巫的宠物。人们相信女巫都有属于她的‘Familiar’,专为女巫服务的精灵。它们能以各种形象出现:例如猫,乌鸦,猫头鹰等。公元962年,就曾有过百只猫被用作四旬斋仪式祭品,而猎杀女巫运动中,任何与猫有过接触的人都可能被吊死,因为人们相信与猫接触就有可能被魔鬼教唆。
![]() |
在十三世纪,教皇乔治六世宣布黑猫为女巫的化身。因此大众想到猫或女人时,都会联想到另一者;故两者均受迫害,受到火刑,都被称为撒旦或恶魔的爪牙什至真身。其实视猫为女巫化身,还有一传说:有一位好心的审判官,为了救一个将受火刑的女孩,把女孩偷偷放走,换成一只猫;但在火刑时人们看见这只猫从火场中逃出来,于是认定女孩已化身为黑猫了。猫在欧洲文化中,也和女人联系在一起。比如pussy的意义,cat除了指家猫外,也有“搬弄是非的女人”、 “心术不正的女人”的意思,“She is a cat”则意为 “她是一个包藏祸心的女人 ”。
也因此,有些作者在创作中有意识地运用了猫的这一象征意义。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的短篇小说《黑猫》中的“黑猫”是女巫的典型形象。而海明威《雨中的猫》则用猫来比喻在男权社会中流离失所、漂泊不定的女人们。而梅特林克《青鸟》中的猫,则最具女权意义,点出了女性的独立性:“咱们有一颗灵魂,但人还不知道, 因此, 咱们还保留了仅有的一点独立性。”
猫在资本主义上升期间还莫名付出过转型期的代价。“养宠物在工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折磨动物在资产阶级看来也同样不可思议。这两种感受针锋相对,猫夹在当中倒霉透顶。”在罗伯特.达恩顿,猫俨然是资本家的乏走狗,是突然走红的奴才,而工人们对此颇不以为然。
因此,在1730年代末期的巴黎圣塞佛伦街,一群印刷业学徒热情洋溢地审判并杀死了他们所能看见的全部猫,包括老板娘的心头宠物,在狂欢的气氛中他们当着老板的面将猫的尸体吊在工场,并在接下来几天里不断模仿当时的情境。他们大笑大闹,又敲又打,还学羊一般咩咩叫,把这当成难得的娱乐活动。
![]() |
印刷学徒们多来自破产的农民,在现实中,他们经受着种种不公:贫富差距的扩大、工作的不稳定、老板的刁难和拖欠工资,因此学徒们迫切需要狂欢的仪式来发泄对那种固定秩序的屈辱和不满,而他们之所以选择猫作为对象,是因为猫在中古欧洲具有两大隐喻:魔力和性欲。前者让猫在许多仪式上都具有着禁忌的信息,为社会所敬畏。对猫的虐待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宗教,而后者则暗示了老板娘的偷情行为,会让老板误以为工人们所作的事情是为了传递这样的信息。如此一来,工人们既出了气,所做的事又不至于让他们被解雇。
这个狂欢仪式的核心要素是欺骗和恶作剧,就像中古欧洲的圣灵节上人们利用宗教仪式来反王权一样,就像童话《死神教父》里的医生欺骗死神,好让自己娶得公主一样,这种游戏和胡闹的方式,还真像是猫会做的事呢。
作者:头条号 / 锻彰趣义
链接:http://toutiao.com/i6280456640630112769/
来源:头条号(今日头条旗下创作平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