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
查看话题 >对死亡的思考【2013-10-02】
#从生命开始
最近看了一部题目叫《生命的奇迹》的纪录片。里面主持人说的很多都是我们高中时就学过的东西,所以这部片没什么难懂的地方。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片头中,主持人用非常尊重生命的语气,加上科学严谨的态度,把生命是什么讲的十分透彻。
什么是生命?是什么让我们能够动起来?按主持人的讲解,其实大自然的各种现象是靠各种势能从高到低的转换,生命则依靠这些势能变化,完成能量转换的过程,比如大白菜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小白兔吃大白菜获得能量,老虎吃小白兔获得能量,我们吃老虎获得能量(这…)。
生命从单细胞进化到如今成亿计数的不同种类,实在不容易。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对生命的各种科学研究也有了很大的成就,人类也觉得自己越来越了解自己本身。
#纪念仪式的影射
但是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人都认为,人的生命并不是那么单纯的由物质组成的,每个人的体内都有灵魂。我们的魂魄在我们生存的时候给我们提供了行动力和思考力,在我们死去的时候,它会离开人体,去阴间。而行善不少的灵魂会升天,平生作恶的灵魂就会下地狱。
家乡的习俗,是在祖宗忌日之时,要在家里摆设祭坛——就用饭桌,用专门的碗筷摆一些做好的饭菜,几杯茶,还有香炉,整整齐齐的排列好。等香烧的差不多的时候,就要烧冥币给祖宗。烧冥币的时候,我想,如果有阴间的话,或许火焰就是去往阴间的通道吧。这样想着,有时候会不寒而栗。
全世界不约而同的都有纪念逝者的仪式,方式则各种各样。我们在纪念他们的同时,也是在表达对离去的人的尊重,希望他们能够安息;这其中也包含了人类对死亡的敬重。而这敬重之情,其中也无不包含对死亡的恐惧感。
我们都害怕死去。
#开始说“死”
我一个人在高楼的时候偶尔会想象,自己突然发神经跳了下去翘辫子了的样子;有的时候听说有亲人朋友去世,就会觉得自己有必要写遗书(不止我一个人这样),不然哪天暴毙了,我想对很多人说的话都缄默了怎么办。这些想法只敢写出来不敢说出来,因为一个把“死”挂在嘴边的人,会被人当成不祥的神经病。如果在家里说,我妈也会给我一巴掌,叫我闭嘴的吧(笑)。
我总是想,不敢说的东西,我们会永远的害怕它;但不是不敢说,与其放在嘴边,还不如思考它的存在。这样既不需要害怕,也能得到自己的一些想法吧。
简单来说,死亡就是失去了生命。死亡就是生命体内的新陈代谢停止。听起来就好像一个钟停止了摇摆那么简单,但钟上了发条还能走,而死亡的生命是不能重生的。死亡就是不能动了而已,在大自然的眼里是那么正常——我们不过又变成了最基本的有机物集合体。但是在多数人的想法里,人死了以后,是到了另一个世界。
#一个高中生的思考
上高中的时候,我想,人害怕死,是因为不知道死是什么感觉,会去什么地方。
死的感觉一定很痛苦吧?生活中,仅仅是因为切菜被刀伤到手指流血都已经那么痛了,死的感觉真不敢想象。但也听说有的人会死得很平静,比如我曾外婆。据说她是在某天坐在餐桌面前闭上了眼,走得很安详。
死了以后的世界,会是怎么样的?我猜是一片漆黑,又冷又安静,没有人,没有呼吸。再也不会有阳光在你身上给你温暖,再也不会有亲人朋友听到你心里的话。一个孤单得让人恐怖,喘息都冻结的空间,你的思维将无限期延长到无限。而且,那里不存在灵魂。
#大学时候
到了大学,对死亡想象有所不同了。
土管的叶老师有一段时间改变了他上课的形式,那段时间在课堂上他经常涉猎到别的科目,会讲到历史,生物,管理等等挺有趣的。有一次,他讲到了人死了以后,会不会变成鬼。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有鬼比没有好。”我那时觉得这理论挺有趣,就会在发呆的时候思考这句话的含义。
与此同时我在追伊藤润二的漫画。他的漫画都很重口味。那段时间,我想减少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多了解一点死亡。我觉得看他的漫画有点帮助(慎入)。那时候我看到了他一集,说到了一个关于死后的猜想:人死了以后,人的意念会在死亡的时候停留在那一刻,而那一刻的时间,相对逝者来说,是永恒的——就像你“灵魂出窍”以后,只看到你离开的那一秒,甚至是更短的时间——而这短短的时间,却是无限的。比如一只苍蝇经历的一秒钟相对人类来说更长,因为他们的感官系统比我们敏感,所以它们会比我们觉得这一秒更慢,而上述的“灵魂出窍”则是将那“一秒”永恒了。
如果真的是那样,我们走了以后,是看到了那暂停的一瞬间,我感觉死亡没有以前我觉得的可怕,但是忽然觉得,那漂泊的灵魂是很可怜的。有“鬼”比没有好吗。
#为什么我们害怕死亡
我们害怕死亡,算是一种求生本能,人性。我们想生存下来,我们还想做很多事,我们对世事有所依恋,我们生存的理由,就是害怕死亡的理由。
我们的人际关系和存在的意义,让我们每个人的死亡都附上了不同的价值和影响。一个创造音乐巅峰的伟大艺人离开了,全世界都有人为他哀悼;路边的无名的流浪汉被冻死了,我们会可怜他;十恶不赦的人被枪毙了,我们会为正义的裁决感到振奋。诸如此类。这样的价值观,让我们想活得有价值。要我们还没有创造价值的时候离去,我们怎么会甘心。
当然,更多人只是想要多做一点事,让身边的人能活得更好。我们的亲人朋友还有爱人,都是如此。我们希望自己能照顾好自己,好好活着,然后给家里人一个平稳的家,给朋友带来快乐,给爱人幸福——这些简单的愿望也是我们不想结束生命的原因。
#和逝者永别
之前,当好朋友的父亲去世以后,我就在想,到底要怎么样才能安慰好。毕竟我没有尝试过失去亲人的滋味——我也不想尝试。那种痛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受到,一种“不愿相信离别”的感觉,无助而悲伤。我只能够和其他朋友陪他做点别的事,让他暂时脱离那种痛苦。
忽然想起我也有过类似的感情。我家里以前养过一只猫。它是意外去世的。那天早上得知这消息以后,和我妹妹哭了一个上午。它是那么美好,会在我伤心的时候坐在我身边安慰我,陪了我们几年。从那以后我就不太爱养宠物了。
这段时间又遇到类似的事:朋友的爷爷走了;和舍友一起养的龙猫差点触电死去,现在处于下半身瘫痪中。我又一次不知道怎么安慰那些和亲人永别的朋友,又一次为生命的不幸落泪。我们发抖地害怕着死神结束某段缘分,当我们觉得还不应该完结,还不应该画上句号的时候,总希望死神手下留情——而往往我们要接受的不止是缘分在生命路上的句点,还有现实的残酷——有的事我们也无能为力。
#珍惜活着的我们
听过五月天的《诺亚方舟》,最后那一句歌词:“如果要告别,如果今夜就要和一切告别。如果你只能打一通电话,你会拨给谁?”大意是要我们假设自己即将去世的处境,认真的思考在自己心中,最最真心珍惜的人是谁。
不管生命来去,人潮涨起,我们或许没落在平平无奇的众生里,或是不再拥有那么天真浪漫的人生——但只要我们还没有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就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我们还要珍惜的,是现在依然在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爱的人。我们还要去感恩爱我们的人。
就这样怀着对逝者的想念,履行心中对他们的承诺,活得更好,那么这个世界上,如果真的有灵魂的话,或许他们也能看到,并为我们微笑。
最近看了一部题目叫《生命的奇迹》的纪录片。里面主持人说的很多都是我们高中时就学过的东西,所以这部片没什么难懂的地方。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片头中,主持人用非常尊重生命的语气,加上科学严谨的态度,把生命是什么讲的十分透彻。
什么是生命?是什么让我们能够动起来?按主持人的讲解,其实大自然的各种现象是靠各种势能从高到低的转换,生命则依靠这些势能变化,完成能量转换的过程,比如大白菜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小白兔吃大白菜获得能量,老虎吃小白兔获得能量,我们吃老虎获得能量(这…)。
生命从单细胞进化到如今成亿计数的不同种类,实在不容易。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对生命的各种科学研究也有了很大的成就,人类也觉得自己越来越了解自己本身。
#纪念仪式的影射
但是世界上还是有很多人都认为,人的生命并不是那么单纯的由物质组成的,每个人的体内都有灵魂。我们的魂魄在我们生存的时候给我们提供了行动力和思考力,在我们死去的时候,它会离开人体,去阴间。而行善不少的灵魂会升天,平生作恶的灵魂就会下地狱。
家乡的习俗,是在祖宗忌日之时,要在家里摆设祭坛——就用饭桌,用专门的碗筷摆一些做好的饭菜,几杯茶,还有香炉,整整齐齐的排列好。等香烧的差不多的时候,就要烧冥币给祖宗。烧冥币的时候,我想,如果有阴间的话,或许火焰就是去往阴间的通道吧。这样想着,有时候会不寒而栗。
全世界不约而同的都有纪念逝者的仪式,方式则各种各样。我们在纪念他们的同时,也是在表达对离去的人的尊重,希望他们能够安息;这其中也包含了人类对死亡的敬重。而这敬重之情,其中也无不包含对死亡的恐惧感。
我们都害怕死去。
#开始说“死”
我一个人在高楼的时候偶尔会想象,自己突然发神经跳了下去翘辫子了的样子;有的时候听说有亲人朋友去世,就会觉得自己有必要写遗书(不止我一个人这样),不然哪天暴毙了,我想对很多人说的话都缄默了怎么办。这些想法只敢写出来不敢说出来,因为一个把“死”挂在嘴边的人,会被人当成不祥的神经病。如果在家里说,我妈也会给我一巴掌,叫我闭嘴的吧(笑)。
我总是想,不敢说的东西,我们会永远的害怕它;但不是不敢说,与其放在嘴边,还不如思考它的存在。这样既不需要害怕,也能得到自己的一些想法吧。
简单来说,死亡就是失去了生命。死亡就是生命体内的新陈代谢停止。听起来就好像一个钟停止了摇摆那么简单,但钟上了发条还能走,而死亡的生命是不能重生的。死亡就是不能动了而已,在大自然的眼里是那么正常——我们不过又变成了最基本的有机物集合体。但是在多数人的想法里,人死了以后,是到了另一个世界。
#一个高中生的思考
上高中的时候,我想,人害怕死,是因为不知道死是什么感觉,会去什么地方。
死的感觉一定很痛苦吧?生活中,仅仅是因为切菜被刀伤到手指流血都已经那么痛了,死的感觉真不敢想象。但也听说有的人会死得很平静,比如我曾外婆。据说她是在某天坐在餐桌面前闭上了眼,走得很安详。
死了以后的世界,会是怎么样的?我猜是一片漆黑,又冷又安静,没有人,没有呼吸。再也不会有阳光在你身上给你温暖,再也不会有亲人朋友听到你心里的话。一个孤单得让人恐怖,喘息都冻结的空间,你的思维将无限期延长到无限。而且,那里不存在灵魂。
#大学时候
到了大学,对死亡想象有所不同了。
土管的叶老师有一段时间改变了他上课的形式,那段时间在课堂上他经常涉猎到别的科目,会讲到历史,生物,管理等等挺有趣的。有一次,他讲到了人死了以后,会不会变成鬼。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有鬼比没有好。”我那时觉得这理论挺有趣,就会在发呆的时候思考这句话的含义。
与此同时我在追伊藤润二的漫画。他的漫画都很重口味。那段时间,我想减少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多了解一点死亡。我觉得看他的漫画有点帮助(慎入)。那时候我看到了他一集,说到了一个关于死后的猜想:人死了以后,人的意念会在死亡的时候停留在那一刻,而那一刻的时间,相对逝者来说,是永恒的——就像你“灵魂出窍”以后,只看到你离开的那一秒,甚至是更短的时间——而这短短的时间,却是无限的。比如一只苍蝇经历的一秒钟相对人类来说更长,因为他们的感官系统比我们敏感,所以它们会比我们觉得这一秒更慢,而上述的“灵魂出窍”则是将那“一秒”永恒了。
如果真的是那样,我们走了以后,是看到了那暂停的一瞬间,我感觉死亡没有以前我觉得的可怕,但是忽然觉得,那漂泊的灵魂是很可怜的。有“鬼”比没有好吗。
#为什么我们害怕死亡
我们害怕死亡,算是一种求生本能,人性。我们想生存下来,我们还想做很多事,我们对世事有所依恋,我们生存的理由,就是害怕死亡的理由。
我们的人际关系和存在的意义,让我们每个人的死亡都附上了不同的价值和影响。一个创造音乐巅峰的伟大艺人离开了,全世界都有人为他哀悼;路边的无名的流浪汉被冻死了,我们会可怜他;十恶不赦的人被枪毙了,我们会为正义的裁决感到振奋。诸如此类。这样的价值观,让我们想活得有价值。要我们还没有创造价值的时候离去,我们怎么会甘心。
当然,更多人只是想要多做一点事,让身边的人能活得更好。我们的亲人朋友还有爱人,都是如此。我们希望自己能照顾好自己,好好活着,然后给家里人一个平稳的家,给朋友带来快乐,给爱人幸福——这些简单的愿望也是我们不想结束生命的原因。
#和逝者永别
之前,当好朋友的父亲去世以后,我就在想,到底要怎么样才能安慰好。毕竟我没有尝试过失去亲人的滋味——我也不想尝试。那种痛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受到,一种“不愿相信离别”的感觉,无助而悲伤。我只能够和其他朋友陪他做点别的事,让他暂时脱离那种痛苦。
忽然想起我也有过类似的感情。我家里以前养过一只猫。它是意外去世的。那天早上得知这消息以后,和我妹妹哭了一个上午。它是那么美好,会在我伤心的时候坐在我身边安慰我,陪了我们几年。从那以后我就不太爱养宠物了。
这段时间又遇到类似的事:朋友的爷爷走了;和舍友一起养的龙猫差点触电死去,现在处于下半身瘫痪中。我又一次不知道怎么安慰那些和亲人永别的朋友,又一次为生命的不幸落泪。我们发抖地害怕着死神结束某段缘分,当我们觉得还不应该完结,还不应该画上句号的时候,总希望死神手下留情——而往往我们要接受的不止是缘分在生命路上的句点,还有现实的残酷——有的事我们也无能为力。
#珍惜活着的我们
听过五月天的《诺亚方舟》,最后那一句歌词:“如果要告别,如果今夜就要和一切告别。如果你只能打一通电话,你会拨给谁?”大意是要我们假设自己即将去世的处境,认真的思考在自己心中,最最真心珍惜的人是谁。
不管生命来去,人潮涨起,我们或许没落在平平无奇的众生里,或是不再拥有那么天真浪漫的人生——但只要我们还没有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就要珍惜自己的生命。
我们还要珍惜的,是现在依然在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爱的人。我们还要去感恩爱我们的人。
就这样怀着对逝者的想念,履行心中对他们的承诺,活得更好,那么这个世界上,如果真的有灵魂的话,或许他们也能看到,并为我们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