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晚風,夜夜夜夜
深秋,晚風漸漸吹起。
那是怎樣一個黑夜,晚風吹散了天宇中暗灰的雲霧,吹亂了情人飄揚的長髮,吹皺了少女揚起的裙袂,吹動了你我長久寂寥的心……爵士樂在這樣的夜晚奏响,音符姿態優雅地嚮徹四方,音不消聲不滅,聽見的人都是掙脫了腳繚自由舞蹈的,都是一腔孤勇無所畏懼的。
或是情侶兩人,或是三五成群,總之,稀稀落落地坐著,像隨時隨地可移動的小蘑菇,占了1/2的場地。那是2013年,臺中的爵士音樂節(每年10月舉辦),2009年從臺中閃亮文化季獨立出來,音樂節期間會舉辦各種精彩的爵士音樂表演、比賽,是爵士樂迷們一年一度的盛會。
我就來半年,何其幸運地邂逅了這一年一會的盛會。至今,仍不可忘記那是怎樣的一場遇見。
那晚,剛從逢甲吃完飯散步回到學校門口,賀朱接了個電話,ZW打來的,說有live爵士聽。晚風吹得張狂,我倆興奮得顧不得回宿舍披件衣服就立馬飛車過去,還未到站,隔著車窗就看見ZW和QC站在站臺不住地張望,他倆雙手環胸、在夜色中顫顫巍巍地並肩站著的樣子讓我至今想起來都覺得溫暖。翻看當時的照片,少年少女,嘟嘴賣萌,青春無敵。大風吹的深秋,賀朱穿一條熱褲,是最熱血的少女——嗯,那會兒我們都還理直氣壯地自詡少女。
人類對於很多事項不可抗拒,像掉進黑洞般不可迴避,這從某種程度上說,似乎也可以歸入“宿命”一說。譬如藝術,譬如閱讀,譬如音樂。我們有欣賞一切美的事物的本能,我們天生有被文字溫暖感動的一面,我們的軀體有一聽到音樂就難以自持地迷醉的傾向……
那個深夜,爵士讓我們置身一艘渡輪,如一葉扁舟航行在黛藍色的大海上,漫天繁星掉落海面,染得她一片清亮。晚風襲來,吹得滿船的旅客,搖曳生姿。
有情侶依偎在廣場邊上專注地傾聽,手拿一罐啤酒就著夜色輕輕碰杯;有三兩好友共用一張傳單席地而坐,中途被推搡出去也渾然不知;有爵士真愛粉全程熱血跟唱或舉著DV在錄像;還有像我們一樣,恰巧趕上一場Live,悠閒享受一個夜晚的人……
不知道一共有幾支Jazz Band,我只記得他們大都話不多,有點小幽默,且特別珍惜歌唱和彈奏的時間。我對一個打爵士鼓的女生印象深刻:黑色長髮,長得特別好看,怎麽看都應該是彈鋼琴或是拉小提琴的那種女生,沒想到打起鼓來這麼“索”!不得不提的還有一個低音提琴手,——身高一米八幾的外國人,金髮碧眼,特別帥氣的中年男子,然後那琴比他本人還高,我記得在他Solo時全場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注視他的場面。
當時正在選修一門課:《音樂與人生》。上了大半個學期的課後記了N種樂器造型、名稱以及它所發出來的聲音。現在幾乎都忘光了,但我知道哪怕統統不知道,我依然有欣賞音樂的能力,這種能力是生活培養的——有別於從音樂欣賞培養課程裏所學。
高中的音樂課,老師為了提高我們音樂欣賞的能力,常給我們放一些名家的古典名曲,貝多芬的、莫紮特的、巴赫的、舒伯特的……他教我們閉上眼睛去傾聽,每個音符都是一種色彩、每個音符都是一個詞語——你會在音樂中看到一幅畫,你會在音樂中聽到一個故事,你可以在音樂中感受情緒。每個人看到的畫面、聽到的情緒、讀到的故事都不盡相同,而這正是音樂迷人之處。閉上眼睛,看見一大片明綠的草地,看見一地發黃的落葉;一幀一幀閃過腦海的,是美的畫面,美的情緒。後來我感覺,這種體悟沒有人味。
生活這個“大家”。她不鞭笞我,她不指引我,她只是將世界展現在我面前——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那個夜晚不需要萬人合唱,一個僅需雙眸凝視的夜晚;
那個夜晚不需要掌聲雷動,一個僅剩晚風徐徐的夜晚。
夜夜夜夜。
不一定非得是深秋,但總要和晚風糾纏不休才為之爵士。
那是怎樣一個黑夜,晚風吹散了天宇中暗灰的雲霧,吹亂了情人飄揚的長髮,吹皺了少女揚起的裙袂,吹動了你我長久寂寥的心……爵士樂在這樣的夜晚奏响,音符姿態優雅地嚮徹四方,音不消聲不滅,聽見的人都是掙脫了腳繚自由舞蹈的,都是一腔孤勇無所畏懼的。
或是情侶兩人,或是三五成群,總之,稀稀落落地坐著,像隨時隨地可移動的小蘑菇,占了1/2的場地。那是2013年,臺中的爵士音樂節(每年10月舉辦),2009年從臺中閃亮文化季獨立出來,音樂節期間會舉辦各種精彩的爵士音樂表演、比賽,是爵士樂迷們一年一度的盛會。
![]() |
我就來半年,何其幸運地邂逅了這一年一會的盛會。至今,仍不可忘記那是怎樣的一場遇見。
那晚,剛從逢甲吃完飯散步回到學校門口,賀朱接了個電話,ZW打來的,說有live爵士聽。晚風吹得張狂,我倆興奮得顧不得回宿舍披件衣服就立馬飛車過去,還未到站,隔著車窗就看見ZW和QC站在站臺不住地張望,他倆雙手環胸、在夜色中顫顫巍巍地並肩站著的樣子讓我至今想起來都覺得溫暖。翻看當時的照片,少年少女,嘟嘴賣萌,青春無敵。大風吹的深秋,賀朱穿一條熱褲,是最熱血的少女——嗯,那會兒我們都還理直氣壯地自詡少女。
人類對於很多事項不可抗拒,像掉進黑洞般不可迴避,這從某種程度上說,似乎也可以歸入“宿命”一說。譬如藝術,譬如閱讀,譬如音樂。我們有欣賞一切美的事物的本能,我們天生有被文字溫暖感動的一面,我們的軀體有一聽到音樂就難以自持地迷醉的傾向……
那個深夜,爵士讓我們置身一艘渡輪,如一葉扁舟航行在黛藍色的大海上,漫天繁星掉落海面,染得她一片清亮。晚風襲來,吹得滿船的旅客,搖曳生姿。
![]() |
有情侶依偎在廣場邊上專注地傾聽,手拿一罐啤酒就著夜色輕輕碰杯;有三兩好友共用一張傳單席地而坐,中途被推搡出去也渾然不知;有爵士真愛粉全程熱血跟唱或舉著DV在錄像;還有像我們一樣,恰巧趕上一場Live,悠閒享受一個夜晚的人……
不知道一共有幾支Jazz Band,我只記得他們大都話不多,有點小幽默,且特別珍惜歌唱和彈奏的時間。我對一個打爵士鼓的女生印象深刻:黑色長髮,長得特別好看,怎麽看都應該是彈鋼琴或是拉小提琴的那種女生,沒想到打起鼓來這麼“索”!不得不提的還有一個低音提琴手,——身高一米八幾的外國人,金髮碧眼,特別帥氣的中年男子,然後那琴比他本人還高,我記得在他Solo時全場屏住呼吸、目不轉睛地注視他的場面。
![]() |
當時正在選修一門課:《音樂與人生》。上了大半個學期的課後記了N種樂器造型、名稱以及它所發出來的聲音。現在幾乎都忘光了,但我知道哪怕統統不知道,我依然有欣賞音樂的能力,這種能力是生活培養的——有別於從音樂欣賞培養課程裏所學。
高中的音樂課,老師為了提高我們音樂欣賞的能力,常給我們放一些名家的古典名曲,貝多芬的、莫紮特的、巴赫的、舒伯特的……他教我們閉上眼睛去傾聽,每個音符都是一種色彩、每個音符都是一個詞語——你會在音樂中看到一幅畫,你會在音樂中聽到一個故事,你可以在音樂中感受情緒。每個人看到的畫面、聽到的情緒、讀到的故事都不盡相同,而這正是音樂迷人之處。閉上眼睛,看見一大片明綠的草地,看見一地發黃的落葉;一幀一幀閃過腦海的,是美的畫面,美的情緒。後來我感覺,這種體悟沒有人味。
生活這個“大家”。她不鞭笞我,她不指引我,她只是將世界展現在我面前——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那個夜晚不需要萬人合唱,一個僅需雙眸凝視的夜晚;
那個夜晚不需要掌聲雷動,一個僅剩晚風徐徐的夜晚。
夜夜夜夜。
不一定非得是深秋,但總要和晚風糾纏不休才為之爵士。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