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先生的朋友圈
G先生生活在大城市的卫星城市,子承父业,在一家国有企业供职。他收入不高,但足以养活爱人和刚出生的小baby;他房子不大,但如果把父母接过来也足够两家生活而不拥挤。G先生的工作不忙碌,但也不能算清闲,他手底下有一个百人的团队,他是这个团队的二号人物。
G先生热爱生活,清闲时他愿意泡上一杯十年以上的熟普洱陈茶,细心把玩手中业已开片的星月菩提。沉闷的夜晚G先生也会约上三五好友,去三里屯地道的Mexico Bar点上一大杯Mojito,然后和好友们畅谈人生理想到天明,G先生还喜欢一个人在后海的吉他吧静静的聆听驻唱歌手圆润磁性的歌声到深夜。G先生可以记住加西亚·马尔克斯先生《百年孤独》里面一长串翻来覆去的拉丁美洲人名,也能理解皇考阳明大儒致良知的精髓“四句教”。
综上所述,G先生子承父业,有家有室,衣食无忧,工作体面,品位高雅,心怀理想——G先生今年30岁。
30岁的G先生一直很热衷发表朋友圈状态,如果你是G先生的好友,点开G先生的头像,进入朋友圈,你会看到满屏的高档餐厅、酒吧豪车、歌星演唱会,每到周末,还有美术馆、画廊、小众音乐活动等等,照片上面的文字通常是,“XX店的主厨人很好,也很喜欢中国文化,希望以后的菜品可以考虑使用一些本土有特点的食材。”或者是“一年未见,XX先生的作品还是一如既往的犀利,好满足。”之类。作为G先生的好友,可能你在某一条或两条的状态下面有充足的自信想附庸几句,但当你将G先生的朋友圈从头到尾浏览一遍后,你会发现你自己和你自己的生活就像是一坨翔,于是你失去了评论的自信,只能默默的为G先生点赞了。所以你看,G先生拥有的不只是生活,G先生还教会了我们,什么是优质的朋友圈。
最近,G先生发现自己的银白配色32G容量的Iphone6s好像中病毒了,他的每一条朋友圈状态下面给他点赞和评论的人们的头像都变成了一只蜥蜴。一只趴在荒漠,挺胸抬头,绿色皮肤上镶嵌着一颗颗黑色脓包,嘴边留着哈喇子,头上还有苍蝇盘旋的臭蜥蜴。
起初,G先生只是删除,然后又重装了微信,当他发现自己的朋友圈里依然充斥着大大小小的蜥蜴后,G先生只好自学了IOS操作系统安装与维护,俗话讲,“刷机”。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最后,精疲力尽的G先生只好拿着装满了蜥蜴的手机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先生您好,您的手机我们已经检查过了,没有病毒,请您放心使用。”Apple体验店里的客服小姐公式而生冷的向G先生答复了检查结果。
“不可能。”G先生熟练的点开微信,进入朋友圈,向客服小姐展示起蜥蜴们来。
客服小姐起初还漫不经心,当看了四、五条状态后,已经对G先生温和起来,“先生,您的生活还真丰富呢。”
“头像、头像啊!”
客服小姐按照G先生的指点,又认真地阅读了四、五条状态和评论,甚至点赞。当每个头像都仔细观察一遍后,客服小姐似乎已经不再满足于只提供手机维修服务了,“先生,头像我都看过了,您的朋友好多哦,而且还都是俊男美女呢!”
“妈比,难道是我中病毒了?”G先生顾不上客服小姐频频抛来的媚眼,拿起手机,急匆匆的离开了体验店。
“难道刚才那个妞儿只是为了撩我,跟我开玩笑呢?”这种主动倒贴的货色G先生见得太多了,假装手机坏了要微信号的手段他也用过,只是坏了假装没坏确实是今天第一次遇到,G先生有点后悔刚才走的太仓促了。有了这个想法,G先生略微感到些安心,又恢复了往日的理性和冷静。
G先生带着蜥蜴们回到了单位,找来了他的三个好朋友,此刻他已经有了警惕,不敢明说,只是点开朋友圈,然后交给他的三个朋友轮流观看,看看有什么不一样,毕竟,点赞和评论的蜥蜴们里也有他们三个。
L先生首先开口,“我知道你喜欢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是你这么接二连三甚至还要当面炫耀就有点过分了。”
W先生说,“你丫不装逼能死啊。这些地方老子都去过,Low逼。”
X先生说,“……”X先生什么也没有说,这是他对G先生及其朋友圈的一贯态度。
“难道真的是我中病毒了吗?”G先生两眼一黑,不再言语。
不知过了多久,G先生已经忘了他是如何送走三个好友,也记不清现在几点钟,G先生唯一敢肯定的是自己真的生病了,但却不知道是什么病。G先生开始疯狂的查阅心理学、精神甚至哲学方面的资料,从弗洛伊德到黑格尔,从尼采到马克思,G先生忘记了白天和黑夜,脑子里出现的只有无休无止,仿佛漫无边际的臭蜥蜴们。
G先生发现自己的症状像是“躁狂症”早期出现的幻觉,比对了其他征兆后,G先生失望了,除了无尽的蜥蜴外,他并没有“躁狂症”病人极端的自信和旺盛的精力。因为G先生已经困了,这几天的遭遇让他无比疲惫,也许一觉醒来,蜥蜴们会自己消失也说不定。然而结果是又一次的失望。这次G先生终于认清了蜥蜴们无法离开的事实,就像他依然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一样,除了接受,别无他法。
G先生开始恐惧,一个精神病人无法胜任现在的工作,新买的小洋房还有60万的贷款,现在还没装修呢,爱人年前刚刚辞职在家照顾出生的孩子,还有好久不见的藏三味、Nobu、悠哉的精酿啤酒Bar、一手下去能捏出水儿的绿茶婊、以及那一群群花枝招展的小萝莉,G先生甚至想到了即将开业的上海迪士尼乐园,“妈比,499的门票,老子还没去过!”
“我不甘心!”恐惧变成了愤怒,填满了G先生的胸膛,G先生已经来不及思考自己到底得的是什么病了。G先生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既然只有我能看到蜥蜴,那就装作什么都没看到不就行了。
G先生就这样在经历了几天的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以为自己的人生即将崩溃之际,他终于开始尝试与蜥蜴们共存了,于是G先生的朋友圈又开始更新了。只不过除了香车美女,G先生的朋友圈开始出现了人文关怀类的内容。比如“给大家推荐一本书,XX国知名作家XXX的《XXXX》,对这本书的最早认识还是在几年前的交流会上……”也或者,“在朋友圈传来的各种迎接新年的跨年趴照片中,我一个人刚刚结束手里的工作,在夜晚的办公室,静静的品尝一杯来自加拿大的Ellington单一麦芽威士忌,这才是对自己对生活的最好褒奖。”诸如此类。
还是L先生最先发现了G先生朋友圈的不同以往。
L先生说,“G先生终于成长了。”
W先生说,“他还是在装逼。”
X先生却说,“……”其实X先生还是什么也没说,因为这真的就是他对G先生朋友圈的一贯态度。
G先生的三个好友对G先生朋友圈的变化态度不一,只是他们都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引起了G先生的变化,G先生陶醉在自我营造的神秘氛围中,甚至开始为自己的小心机偷偷窃喜。唯一使他略感不安的是最近蜥蜴们越来越活跃了。它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点赞,越来越多的蜥蜴们开始在G先生的状态下面点评一番,再附上自己的些许感受,或羡慕或嫉妒或不屑,那语气像极了仿佛自己就是G先生,唯一不同的只是没有如此热闹的朋友圈罢了,但谁又能看到呢。
每每朋友圈成为被调侃的对象,G先生只好强压住拍死这群臭烘烘的丑蜥蜴的冲动,然后淡淡一笑,不予评论。G先生的涵养是谦逊的,逼格是高傲的。正如G先生不喜欢自己的工作——都是没有意义的事情,何苦浪费时间。而G先生始终不知道自己生了什么病,也正如G先生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一样——反正最后都会屈服于生活,又何必执着于真相呢。也许有一天,G先生会直面自己,然后振翅高飞,正如L先生对此坚信不疑,W先生咒骂此事是痴心妄想,X先生一如既往的不予置评一般,那是某一天,但绝不是今天。
所以你看,G先生除了厌恶朋友圈里面的爬行动物,也还并不怎么喜欢“现实”这两个字。
G先生在蜥蜴们的簇拥下继续着朋友圈中的战斗。生活里他爱好广泛,擅长弹吉他,他洁身自好,从来不去找小姐,只约自己喜欢的妹子。他会在春节后一天不落的落实自己的瘦身计划,会按时吃饭,将自己的办公室打扫的一尘不染,会在蜥蜴们的点赞和冷嘲热讽中按时完成当天的10公里跑并提出耐人寻味的机智思考。这些是爬行动物所不能想象的,即便有个别一两只蜥蜴的朋友圈在某一方面能达到甚至超过G先生在该方面的成果,可仅仅是某一方面的,G先生的朋友圈却是完整的,无懈可击的。所以G先生更加无法理解,自己到底得了什么病?G先生始终知道,答案只能暗自寻找,就像蜥蜴们之所以成为蜥蜴,不是物竞天择,而是他们自己的选择。G先生讨厌现实,但并不逃避现实,他会在和蜥蜴的抗争中反思自己的问题,会努力尝试忘掉不断浮现在脑海里的蜥蜴们,会在每一次想要说出隐情时果断闭嘴,然而这些永远不会出现在G先生的朋友圈里。
可是G先生所做的一切都阻止不了蜥蜴们残暴的天性,它们眼神冰冷,爪牙光亮,时刻准备着扑向猎物,撕碎分食,G先生有一次甚至听到了它们喉咙中发出的“咕咕”声,像极了吞咽骨头的声音。而G先生的朋友圈仿佛沾了血腥气,每次的更新更像是发给蜥蜴们的进食信号,蜥蜴们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越发猛烈。G先生在自以为无懈可击的朋友圈中不断败退,因为蜥蜴们不再满足于他的朋友圈,开始出现在他的生活里。和蔼可亲的集团分公司总经理毛总在听取G先生汇报工作的时候突然变成了一只蜥蜴,G先生至今都忘不了它嘴里喷出的令人作呕的臭气;还有作风严谨、胆小怕事的团队经理陈哥,也变成了一只长满黑褐色脓包的臭蜥蜴,G先生甚至有些好笑,因为那些脓包跟原来陈哥脸上的一模一样。还有那些如花似玉的妹子们,竟然也变成了蜥蜴,起初还只是脑袋。闭上眼睛干那事时,G先生觉得人生还是美好的,只是少了些情趣,发展到最后,妹子们全身都变成了冰冷的带着尖锐鳞甲的深绿色皮肤,于是G先生发现自己硬不起来了。
当G先生最终察觉到自己已在朋友圈中溃败时,他惊讶的发现身边的所有朋友和同事都变成了蜥蜴,连习性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像冷血爬行动物。他们会在有太阳的时候三五成群的走出办公室来到广场上散步晒太阳,血盆大口里散发着一阵又一阵的恶臭,嘴里讨论的除了血腥美味的牲畜便是生殖的重要性以及最好的繁殖时间和地点。它们不在乎过的好不好,只在乎能否在蜥蜴群中继续生存下去。它们喜欢新鲜、最好是刚刚被杀死的食物,但如果恰好碰到了已经腐烂的尸体,它们也不会拒绝,甚至会大方的邀请其他蜥蜴共享美味,并引以为傲。它们擅长撕咬玩耍,但善于挑选对象,绝少能伤及彼此,遇到个头更大的蜥蜴时,它们还能恭敬谦逊,礼貌的让出最好的食物和进食的位置,哪怕自己还在饿着肚子。G先生幼稚的以为关闭微信,就能让自己走出幻象。但过了几天后他发现已经听不清蜥蜴们的言语,只能感受到从蜥蜴们喉咙中发出的血腥沉闷的“咕咕”声。当G先生终于趴在了滚烫的沙子上,学着像蜥蜴们一样进食和呼吸时,G先生终于懂得了自己错在哪里,却仍不知道自己到底得了什么病。
一天后,G先生打开微信,删除了朋友圈里所有的状态。
天气不是很好,他开始想象爬出屋晒太阳的日子了。
G先生热爱生活,清闲时他愿意泡上一杯十年以上的熟普洱陈茶,细心把玩手中业已开片的星月菩提。沉闷的夜晚G先生也会约上三五好友,去三里屯地道的Mexico Bar点上一大杯Mojito,然后和好友们畅谈人生理想到天明,G先生还喜欢一个人在后海的吉他吧静静的聆听驻唱歌手圆润磁性的歌声到深夜。G先生可以记住加西亚·马尔克斯先生《百年孤独》里面一长串翻来覆去的拉丁美洲人名,也能理解皇考阳明大儒致良知的精髓“四句教”。
综上所述,G先生子承父业,有家有室,衣食无忧,工作体面,品位高雅,心怀理想——G先生今年30岁。
30岁的G先生一直很热衷发表朋友圈状态,如果你是G先生的好友,点开G先生的头像,进入朋友圈,你会看到满屏的高档餐厅、酒吧豪车、歌星演唱会,每到周末,还有美术馆、画廊、小众音乐活动等等,照片上面的文字通常是,“XX店的主厨人很好,也很喜欢中国文化,希望以后的菜品可以考虑使用一些本土有特点的食材。”或者是“一年未见,XX先生的作品还是一如既往的犀利,好满足。”之类。作为G先生的好友,可能你在某一条或两条的状态下面有充足的自信想附庸几句,但当你将G先生的朋友圈从头到尾浏览一遍后,你会发现你自己和你自己的生活就像是一坨翔,于是你失去了评论的自信,只能默默的为G先生点赞了。所以你看,G先生拥有的不只是生活,G先生还教会了我们,什么是优质的朋友圈。
最近,G先生发现自己的银白配色32G容量的Iphone6s好像中病毒了,他的每一条朋友圈状态下面给他点赞和评论的人们的头像都变成了一只蜥蜴。一只趴在荒漠,挺胸抬头,绿色皮肤上镶嵌着一颗颗黑色脓包,嘴边留着哈喇子,头上还有苍蝇盘旋的臭蜥蜴。
起初,G先生只是删除,然后又重装了微信,当他发现自己的朋友圈里依然充斥着大大小小的蜥蜴后,G先生只好自学了IOS操作系统安装与维护,俗话讲,“刷机”。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最后,精疲力尽的G先生只好拿着装满了蜥蜴的手机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先生您好,您的手机我们已经检查过了,没有病毒,请您放心使用。”Apple体验店里的客服小姐公式而生冷的向G先生答复了检查结果。
“不可能。”G先生熟练的点开微信,进入朋友圈,向客服小姐展示起蜥蜴们来。
客服小姐起初还漫不经心,当看了四、五条状态后,已经对G先生温和起来,“先生,您的生活还真丰富呢。”
“头像、头像啊!”
客服小姐按照G先生的指点,又认真地阅读了四、五条状态和评论,甚至点赞。当每个头像都仔细观察一遍后,客服小姐似乎已经不再满足于只提供手机维修服务了,“先生,头像我都看过了,您的朋友好多哦,而且还都是俊男美女呢!”
“妈比,难道是我中病毒了?”G先生顾不上客服小姐频频抛来的媚眼,拿起手机,急匆匆的离开了体验店。
“难道刚才那个妞儿只是为了撩我,跟我开玩笑呢?”这种主动倒贴的货色G先生见得太多了,假装手机坏了要微信号的手段他也用过,只是坏了假装没坏确实是今天第一次遇到,G先生有点后悔刚才走的太仓促了。有了这个想法,G先生略微感到些安心,又恢复了往日的理性和冷静。
G先生带着蜥蜴们回到了单位,找来了他的三个好朋友,此刻他已经有了警惕,不敢明说,只是点开朋友圈,然后交给他的三个朋友轮流观看,看看有什么不一样,毕竟,点赞和评论的蜥蜴们里也有他们三个。
L先生首先开口,“我知道你喜欢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是你这么接二连三甚至还要当面炫耀就有点过分了。”
W先生说,“你丫不装逼能死啊。这些地方老子都去过,Low逼。”
X先生说,“……”X先生什么也没有说,这是他对G先生及其朋友圈的一贯态度。
“难道真的是我中病毒了吗?”G先生两眼一黑,不再言语。
不知过了多久,G先生已经忘了他是如何送走三个好友,也记不清现在几点钟,G先生唯一敢肯定的是自己真的生病了,但却不知道是什么病。G先生开始疯狂的查阅心理学、精神甚至哲学方面的资料,从弗洛伊德到黑格尔,从尼采到马克思,G先生忘记了白天和黑夜,脑子里出现的只有无休无止,仿佛漫无边际的臭蜥蜴们。
G先生发现自己的症状像是“躁狂症”早期出现的幻觉,比对了其他征兆后,G先生失望了,除了无尽的蜥蜴外,他并没有“躁狂症”病人极端的自信和旺盛的精力。因为G先生已经困了,这几天的遭遇让他无比疲惫,也许一觉醒来,蜥蜴们会自己消失也说不定。然而结果是又一次的失望。这次G先生终于认清了蜥蜴们无法离开的事实,就像他依然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一样,除了接受,别无他法。
G先生开始恐惧,一个精神病人无法胜任现在的工作,新买的小洋房还有60万的贷款,现在还没装修呢,爱人年前刚刚辞职在家照顾出生的孩子,还有好久不见的藏三味、Nobu、悠哉的精酿啤酒Bar、一手下去能捏出水儿的绿茶婊、以及那一群群花枝招展的小萝莉,G先生甚至想到了即将开业的上海迪士尼乐园,“妈比,499的门票,老子还没去过!”
“我不甘心!”恐惧变成了愤怒,填满了G先生的胸膛,G先生已经来不及思考自己到底得的是什么病了。G先生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既然只有我能看到蜥蜴,那就装作什么都没看到不就行了。
G先生就这样在经历了几天的辗转反侧,彻夜难眠,以为自己的人生即将崩溃之际,他终于开始尝试与蜥蜴们共存了,于是G先生的朋友圈又开始更新了。只不过除了香车美女,G先生的朋友圈开始出现了人文关怀类的内容。比如“给大家推荐一本书,XX国知名作家XXX的《XXXX》,对这本书的最早认识还是在几年前的交流会上……”也或者,“在朋友圈传来的各种迎接新年的跨年趴照片中,我一个人刚刚结束手里的工作,在夜晚的办公室,静静的品尝一杯来自加拿大的Ellington单一麦芽威士忌,这才是对自己对生活的最好褒奖。”诸如此类。
还是L先生最先发现了G先生朋友圈的不同以往。
L先生说,“G先生终于成长了。”
W先生说,“他还是在装逼。”
X先生却说,“……”其实X先生还是什么也没说,因为这真的就是他对G先生朋友圈的一贯态度。
G先生的三个好友对G先生朋友圈的变化态度不一,只是他们都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引起了G先生的变化,G先生陶醉在自我营造的神秘氛围中,甚至开始为自己的小心机偷偷窃喜。唯一使他略感不安的是最近蜥蜴们越来越活跃了。它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点赞,越来越多的蜥蜴们开始在G先生的状态下面点评一番,再附上自己的些许感受,或羡慕或嫉妒或不屑,那语气像极了仿佛自己就是G先生,唯一不同的只是没有如此热闹的朋友圈罢了,但谁又能看到呢。
每每朋友圈成为被调侃的对象,G先生只好强压住拍死这群臭烘烘的丑蜥蜴的冲动,然后淡淡一笑,不予评论。G先生的涵养是谦逊的,逼格是高傲的。正如G先生不喜欢自己的工作——都是没有意义的事情,何苦浪费时间。而G先生始终不知道自己生了什么病,也正如G先生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一样——反正最后都会屈服于生活,又何必执着于真相呢。也许有一天,G先生会直面自己,然后振翅高飞,正如L先生对此坚信不疑,W先生咒骂此事是痴心妄想,X先生一如既往的不予置评一般,那是某一天,但绝不是今天。
所以你看,G先生除了厌恶朋友圈里面的爬行动物,也还并不怎么喜欢“现实”这两个字。
G先生在蜥蜴们的簇拥下继续着朋友圈中的战斗。生活里他爱好广泛,擅长弹吉他,他洁身自好,从来不去找小姐,只约自己喜欢的妹子。他会在春节后一天不落的落实自己的瘦身计划,会按时吃饭,将自己的办公室打扫的一尘不染,会在蜥蜴们的点赞和冷嘲热讽中按时完成当天的10公里跑并提出耐人寻味的机智思考。这些是爬行动物所不能想象的,即便有个别一两只蜥蜴的朋友圈在某一方面能达到甚至超过G先生在该方面的成果,可仅仅是某一方面的,G先生的朋友圈却是完整的,无懈可击的。所以G先生更加无法理解,自己到底得了什么病?G先生始终知道,答案只能暗自寻找,就像蜥蜴们之所以成为蜥蜴,不是物竞天择,而是他们自己的选择。G先生讨厌现实,但并不逃避现实,他会在和蜥蜴的抗争中反思自己的问题,会努力尝试忘掉不断浮现在脑海里的蜥蜴们,会在每一次想要说出隐情时果断闭嘴,然而这些永远不会出现在G先生的朋友圈里。
可是G先生所做的一切都阻止不了蜥蜴们残暴的天性,它们眼神冰冷,爪牙光亮,时刻准备着扑向猎物,撕碎分食,G先生有一次甚至听到了它们喉咙中发出的“咕咕”声,像极了吞咽骨头的声音。而G先生的朋友圈仿佛沾了血腥气,每次的更新更像是发给蜥蜴们的进食信号,蜥蜴们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越发猛烈。G先生在自以为无懈可击的朋友圈中不断败退,因为蜥蜴们不再满足于他的朋友圈,开始出现在他的生活里。和蔼可亲的集团分公司总经理毛总在听取G先生汇报工作的时候突然变成了一只蜥蜴,G先生至今都忘不了它嘴里喷出的令人作呕的臭气;还有作风严谨、胆小怕事的团队经理陈哥,也变成了一只长满黑褐色脓包的臭蜥蜴,G先生甚至有些好笑,因为那些脓包跟原来陈哥脸上的一模一样。还有那些如花似玉的妹子们,竟然也变成了蜥蜴,起初还只是脑袋。闭上眼睛干那事时,G先生觉得人生还是美好的,只是少了些情趣,发展到最后,妹子们全身都变成了冰冷的带着尖锐鳞甲的深绿色皮肤,于是G先生发现自己硬不起来了。
当G先生最终察觉到自己已在朋友圈中溃败时,他惊讶的发现身边的所有朋友和同事都变成了蜥蜴,连习性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像冷血爬行动物。他们会在有太阳的时候三五成群的走出办公室来到广场上散步晒太阳,血盆大口里散发着一阵又一阵的恶臭,嘴里讨论的除了血腥美味的牲畜便是生殖的重要性以及最好的繁殖时间和地点。它们不在乎过的好不好,只在乎能否在蜥蜴群中继续生存下去。它们喜欢新鲜、最好是刚刚被杀死的食物,但如果恰好碰到了已经腐烂的尸体,它们也不会拒绝,甚至会大方的邀请其他蜥蜴共享美味,并引以为傲。它们擅长撕咬玩耍,但善于挑选对象,绝少能伤及彼此,遇到个头更大的蜥蜴时,它们还能恭敬谦逊,礼貌的让出最好的食物和进食的位置,哪怕自己还在饿着肚子。G先生幼稚的以为关闭微信,就能让自己走出幻象。但过了几天后他发现已经听不清蜥蜴们的言语,只能感受到从蜥蜴们喉咙中发出的血腥沉闷的“咕咕”声。当G先生终于趴在了滚烫的沙子上,学着像蜥蜴们一样进食和呼吸时,G先生终于懂得了自己错在哪里,却仍不知道自己到底得了什么病。
一天后,G先生打开微信,删除了朋友圈里所有的状态。
天气不是很好,他开始想象爬出屋晒太阳的日子了。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