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记忆:清湖码头·第四章 选址和布局(1)
除去山林和水面,清湖镇集由三块地组成。最主要的一块地是清溪南岸的一个小盆地,东西长约700米,南北宽约300米。另两块地是:心航山北麓的一段河岸,长约600米,宽约20米;和清溪北偏东的一段河岸,长约350米,宽约30米至80米。
之前已有交代,清湖码头选址的决定因素,是江山港航运只能上溯到长台溪与江山港的交汇点。但是,清湖的码头和建筑为什么大部分在清溪北岸,而不是南岸呢?这就不得不说到另外两个因素——农耕与防洪。
清湖码头的西北方,清溪以北,有大面积的河谷平坂地,海拔在100米以下,伊于农耕。同治版《江山县志》引清前期诗人杭世骏《榕城诗话》:“江山县近岭处,地名清湖,土地肥沃,风俗茂美,人家环山带水,豆畦姜棱,幽径延迆。”俨然一副世外桃源的田园山水画。农耕田园环境的实际意义在于:它为清湖码头的居民提供了必要的粮食。
然而,长台溪和清溪上游属于山间溪流,雨季常发大水。镇集西北方的大面积平坂地,正对着江山港贺村段自东北向东南的急转弯,历史上曾屡遭洪灾。为了防洪,村民们在这里修筑了多条堤堰,比如毛塘堰、毛塘堤、祝家坂堤、应家堤、童家堤等。镇集主要分布在清湖溪南岸地势较高的小盆地内,也是为了躲开洪水的直接冲击。
即使如此,清湖也未能完全避免洪灾的侵袭。《清湖镇志》载:明成化九年,“连日暴雨成灾,清湖街道可行舟”;1942年6月,“特大暴雨,造成山洪暴发,水漫至清湖横山岭脚,高出浮桥头墙门亭,清湖街市几成泽国,沿溪两旁民宅及新兴社,包括水上浮桥悉被冲毁。”
清湖码头的选址,是地理环境、农耕条件、商贸运输业、防洪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之前已有交代,清湖码头选址的决定因素,是江山港航运只能上溯到长台溪与江山港的交汇点。但是,清湖的码头和建筑为什么大部分在清溪北岸,而不是南岸呢?这就不得不说到另外两个因素——农耕与防洪。
清湖码头的西北方,清溪以北,有大面积的河谷平坂地,海拔在100米以下,伊于农耕。同治版《江山县志》引清前期诗人杭世骏《榕城诗话》:“江山县近岭处,地名清湖,土地肥沃,风俗茂美,人家环山带水,豆畦姜棱,幽径延迆。”俨然一副世外桃源的田园山水画。农耕田园环境的实际意义在于:它为清湖码头的居民提供了必要的粮食。
然而,长台溪和清溪上游属于山间溪流,雨季常发大水。镇集西北方的大面积平坂地,正对着江山港贺村段自东北向东南的急转弯,历史上曾屡遭洪灾。为了防洪,村民们在这里修筑了多条堤堰,比如毛塘堰、毛塘堤、祝家坂堤、应家堤、童家堤等。镇集主要分布在清湖溪南岸地势较高的小盆地内,也是为了躲开洪水的直接冲击。
即使如此,清湖也未能完全避免洪灾的侵袭。《清湖镇志》载:明成化九年,“连日暴雨成灾,清湖街道可行舟”;1942年6月,“特大暴雨,造成山洪暴发,水漫至清湖横山岭脚,高出浮桥头墙门亭,清湖街市几成泽国,沿溪两旁民宅及新兴社,包括水上浮桥悉被冲毁。”
清湖码头的选址,是地理环境、农耕条件、商贸运输业、防洪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