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文学理论” 类教材的 “价值” 到底在哪里?
(我木有读过国内文艺学的硕博,所以虽然混到了文艺学的业内,但木有体验过那种师生、同袍之间的温柔时光。~所以,我可能显得比文艺学里面最“叛逆”的人,对文艺学都更木有亲情,说话更不体贴,且游离在文艺学框架之外。还请原谅!……另外,我也不想浪费过多时间考虑措辞问题,只想在自己的地盘上,记录和条理一下自己的无知但新鲜的想法。而且我也有好几年木有教这一类文学概论课了。所以……我加速写完。)
国内大大小小的各种给本科生编的《文学理论》、《文学概论》、《文学原理》等教材,“价值”到底在哪里?
知道很多学生内心里在说:“木有价值。但考前要背,而且如果考研的话也要再背,特别是考文艺学。即便保文艺学的研,也要在面试对谈前看看教材。”
还有学生心里说:“其实我当时很傻很天真,当真是好奇有期待的,想知道文学是怎么回事儿,想让文学理论帮帮我,结果……它强悍无比,一句也看不懂,更不敢提问、反驳,总之从此连文学是怎么回事儿也不敢想了。”
更多的学生,则乖巧而无求知欲无好奇心,其实完全麻木无动于衷:“看不懂,不过也习惯了,——教材谁说要看懂了?教材就是教材呗。其实就如同高中政治一样……总之是为了我们好……”
……
所以,我觉得,这些教材,对于它们表面所针对的受众——图样图森破的本科生——基本木有价值,或者只有负价值。
这也就是我国教材几十年一贯的风格——内部整出了一个妥协出来的暂定真理,然后就一本正经地走向前台,让你跪舔了。它不是用来启发你的,而是相反。它倒是有一种的效率之高,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就是打消你的疑问和好奇心,越早断了念想越好。
其核心文体是“文件传达”,次要文体才是学术推演、介绍。
“文件传达”文体,是给上级领导验收时看的。学术推演文体,是给同行竞争者看的。最不需要关心的,反而是“客户”受众——大学生。这是合乎逻辑的:这完全是一个“政策市”——上级领导审核通过了,教材就走入教材发行渠道,不怕卖不出去。
当它说“我们要……”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生怕自己不配进入这个“我们”,只好对那些非常专业、抽象的术语,跪拜了。
那么,它们还有别的隐含价值么?——
有的。隐含价值是存在于编写某教材的团体之于编写其他教材的其他团体的~
我感觉,它们就如同。。。《党对若干历史重大问题的决议》一样,是不同阶段、不同山头、不同倾向的“决议”。
它们相互之间,构成相互诘难、讽刺、妥协的潜在对话或张力关系。
编写教材的不同专家组们,基本处于互看教材的状态。一眼就能看穿那些从我们老祖宗那里学来的微言大义。当童庆炳先生毅然地在教材里面推出“审美意识形态”的提法时,是多么地不容易,背后会顶住多少更“传统”的专家的压力!?~然而对于拿到教材的本科生来说,他/她又何曾能嗅出一丝一毫的伟大“创新”?不过是强悍地去背罢了。
所以说,一般本科生如何能懂?
所以说,无数专家们艰苦卓绝的努力,基本上用在力图说服无法说服的同行身上了。最该服务的本科生,其实对于这一番努力,啥也不知道,也不应该知道。那些字里行间的“互文性”、张力,本来就不应该给本科生看。这真是很不符合教育科学的原则和任何科学的原则。——花了那么多的钱和人力资源,搞出教材,实际上是给用教材来学习的人制造障碍的?
比如说,陶东风等编的,推行于北京市属一些高校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之于之前童庆炳等编的,通吃于全国绝大多数份额的“面向21世纪教材”《文学理论教程》。……但我估计,学过《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的文学院本科生,与学过童庆炳教材的学生,实际感觉不会有很大不同。打个比方,当年彼得大帝锐意改革,在一片沼泽地上兴建了伟大的圣彼得堡,开启了俄罗斯现代欧化的进程。而对于在沼泽上修建圣彼得堡的农奴来说,干这个活儿和之前为旧式贵族干活儿,木有任何区别,都是用鞭子逼迫而已……
除此之外,从这些教材上面,还能发现啥价值么?
如果还有用处,或者有大用的话,就应当是成为让博士生和青年教师仔细研读的史料,进行福柯式的话语考古。——这实在是一件极有意思、极有意义的事情。《狂人日记》说:“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对不对?
于是这就成为一个文化研究的题目了。——还是国外学者来中国做吧;在国内吃着体制的饭,做不了这个。
最后再忏悔一下。过去我在中山大学中文系教了好几年的文学概论,当时出于职业道德责任感,没有离开教材,而是一边用教材,一边当众“商榷”之,使得一些热情很高的小朋友们表示很纠结。……当时我的考虑是:虽然彻底抛开教材的话,说我自己那一套,容易获得满堂彩的效果,但是三年后大家考研或保研怎么办?是不是应该折衷一下,不能扔开教材?……当时我是这样想的。现在觉得当时还是太幼稚,没有把教材看透。
对待教材只有两种态度:1,彻底就范,或2,彻底不就范。
如果是选项1,那么教学任务完成了,对三年后想保研、考研的人尽到责任了,但是,把人也全毁了——如果他们真地认真学进了教材的话。
如果是选项2,那么就是,课堂效果极好,大家得到了启蒙。但是,考研保研的时候,还是要去背。
在中山大学时,我的错误,就是想在1和2之间折衷。现在想通了——如果行得通的话,我面对的就不是天真无邪的大一新生,而是乔装打扮的博士后了。
最最后,暴露一篇,我天真无邪的讲授文学概论的时期,所写的一篇长文,供批判用:^^
中文系低班的文学概论就不该学,也不该教
国内大大小小的各种给本科生编的《文学理论》、《文学概论》、《文学原理》等教材,“价值”到底在哪里?
知道很多学生内心里在说:“木有价值。但考前要背,而且如果考研的话也要再背,特别是考文艺学。即便保文艺学的研,也要在面试对谈前看看教材。”
还有学生心里说:“其实我当时很傻很天真,当真是好奇有期待的,想知道文学是怎么回事儿,想让文学理论帮帮我,结果……它强悍无比,一句也看不懂,更不敢提问、反驳,总之从此连文学是怎么回事儿也不敢想了。”
更多的学生,则乖巧而无求知欲无好奇心,其实完全麻木无动于衷:“看不懂,不过也习惯了,——教材谁说要看懂了?教材就是教材呗。其实就如同高中政治一样……总之是为了我们好……”
……
所以,我觉得,这些教材,对于它们表面所针对的受众——图样图森破的本科生——基本木有价值,或者只有负价值。
这也就是我国教材几十年一贯的风格——内部整出了一个妥协出来的暂定真理,然后就一本正经地走向前台,让你跪舔了。它不是用来启发你的,而是相反。它倒是有一种的效率之高,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就是打消你的疑问和好奇心,越早断了念想越好。
其核心文体是“文件传达”,次要文体才是学术推演、介绍。
“文件传达”文体,是给上级领导验收时看的。学术推演文体,是给同行竞争者看的。最不需要关心的,反而是“客户”受众——大学生。这是合乎逻辑的:这完全是一个“政策市”——上级领导审核通过了,教材就走入教材发行渠道,不怕卖不出去。
当它说“我们要……”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生怕自己不配进入这个“我们”,只好对那些非常专业、抽象的术语,跪拜了。
那么,它们还有别的隐含价值么?——
有的。隐含价值是存在于编写某教材的团体之于编写其他教材的其他团体的~
我感觉,它们就如同。。。《党对若干历史重大问题的决议》一样,是不同阶段、不同山头、不同倾向的“决议”。
它们相互之间,构成相互诘难、讽刺、妥协的潜在对话或张力关系。
编写教材的不同专家组们,基本处于互看教材的状态。一眼就能看穿那些从我们老祖宗那里学来的微言大义。当童庆炳先生毅然地在教材里面推出“审美意识形态”的提法时,是多么地不容易,背后会顶住多少更“传统”的专家的压力!?~然而对于拿到教材的本科生来说,他/她又何曾能嗅出一丝一毫的伟大“创新”?不过是强悍地去背罢了。
所以说,一般本科生如何能懂?
所以说,无数专家们艰苦卓绝的努力,基本上用在力图说服无法说服的同行身上了。最该服务的本科生,其实对于这一番努力,啥也不知道,也不应该知道。那些字里行间的“互文性”、张力,本来就不应该给本科生看。这真是很不符合教育科学的原则和任何科学的原则。——花了那么多的钱和人力资源,搞出教材,实际上是给用教材来学习的人制造障碍的?
比如说,陶东风等编的,推行于北京市属一些高校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之于之前童庆炳等编的,通吃于全国绝大多数份额的“面向21世纪教材”《文学理论教程》。……但我估计,学过《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的文学院本科生,与学过童庆炳教材的学生,实际感觉不会有很大不同。打个比方,当年彼得大帝锐意改革,在一片沼泽地上兴建了伟大的圣彼得堡,开启了俄罗斯现代欧化的进程。而对于在沼泽上修建圣彼得堡的农奴来说,干这个活儿和之前为旧式贵族干活儿,木有任何区别,都是用鞭子逼迫而已……
除此之外,从这些教材上面,还能发现啥价值么?
如果还有用处,或者有大用的话,就应当是成为让博士生和青年教师仔细研读的史料,进行福柯式的话语考古。——这实在是一件极有意思、极有意义的事情。《狂人日记》说:“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对不对?
于是这就成为一个文化研究的题目了。——还是国外学者来中国做吧;在国内吃着体制的饭,做不了这个。
最后再忏悔一下。过去我在中山大学中文系教了好几年的文学概论,当时出于职业道德责任感,没有离开教材,而是一边用教材,一边当众“商榷”之,使得一些热情很高的小朋友们表示很纠结。……当时我的考虑是:虽然彻底抛开教材的话,说我自己那一套,容易获得满堂彩的效果,但是三年后大家考研或保研怎么办?是不是应该折衷一下,不能扔开教材?……当时我是这样想的。现在觉得当时还是太幼稚,没有把教材看透。
对待教材只有两种态度:1,彻底就范,或2,彻底不就范。
如果是选项1,那么教学任务完成了,对三年后想保研、考研的人尽到责任了,但是,把人也全毁了——如果他们真地认真学进了教材的话。
如果是选项2,那么就是,课堂效果极好,大家得到了启蒙。但是,考研保研的时候,还是要去背。
在中山大学时,我的错误,就是想在1和2之间折衷。现在想通了——如果行得通的话,我面对的就不是天真无邪的大一新生,而是乔装打扮的博士后了。
最最后,暴露一篇,我天真无邪的讲授文学概论的时期,所写的一篇长文,供批判用:^^
中文系低班的文学概论就不该学,也不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