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
“死亡”的阴云又来了,挥之不去。这些年来,一直都是这样子。
奶奶将近九十岁了,走起路来步履愈发蹒跚,她性格好强,就算行动不便,也依旧不愿意拄拐杖、更不用说坐轮椅,一说起轮椅,她就要发脾气。我们明显感觉到,这两年里她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最近几个月里,奶奶数次因心脏病入院,情况不是太好。父亲说,要随时做好心理准备了,毕竟,自然规律是谁也无法违逆的。我们能做的,就只有尽最大的努力去陪伴。
家里的仓鼠将近两岁半了(相当于人类八九十岁高龄),毛色愈发暗淡,吃得少了,瘦了,也不跑轮子了,双眼都出现了白内障,老态尽显。想来时日无多了。
死亡,似乎离我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很遥远,但“死亡”问题总是隐蔽在一些我看不见的角落,时不时跳出来骚扰我一下,揪着我不放。我所经历的死亡事件不多,好像也不太够深刻。但我的内心,却总是难以抑制地要去担心、去思索死亡。
我常常怀疑自己得了绝症,整天整夜地,陷入极度的恐惧之中。只要身体上有一点点不舒服,我就会拼命上网查资料,而且专门查找癌症的信息,然后根据自己的症状对号入座。这些年来,各种B超、内窥镜什么的没少做,但是什么也查不出来。
亲身经历的亲人亡故事件,就是小学六年级时外公的逝世。外公失踪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家人寻遍了整个城市,寻人启事发也发了、请神婆算也算了……一无所获。一个多月后,家人领到的是他的骨灰。这时才得知,他在离家当天,就因心脏病突发,在某条大街上猝然离世了,遗体由于无人认领,已经由相关部门火化。外公是骑着自行车出去的,至于他当时要去哪儿,要去干什么,我们一无所知。
此外,我还经历过两次猫的死亡、一次兔子的死亡、两次仓鼠的死亡和两次豚鼠的死亡。
还有,在电视台,做情感类节目记者的时候,曾经采访过的一些对象也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或者已经死亡了。我的潜意识似乎有意回避着这段记忆。恐怕是觉得,这段日子并不是那么地光彩吧。
但,我又是真真切切地害怕着死亡的发生,所以,在当初妻子提出想要养宠物的时候,我总是推脱说太麻烦了,不想养。其实,我最怕的还不是麻烦,而是恐惧见到它们的死亡。
在中国,死亡似乎是一种禁忌,似乎很少有人愿意与我谈论死亡的话题。所有人、乃至我们的整个文化,都对死亡怀有深深的恐惧。对于死亡,我们选择的,只是逃避。我也恐惧死亡,这些年里,死亡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可是,我无法不去思索它。
好吧,既然我逃不掉,我就坦然面对吧。是的,为什么不呢?
开始阅读一本探讨衰老和死亡的书——美国著名外科医生阿图·葛文德所写的 《最好的告别》。我想知道,在国外先进的医疗文化和体系当中,他们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死亡的。
其实,对于死亡,我已经思考过很多了。翻翻以前写的微博,竟有许多是关于死亡的:
“在死亡面前,一切的荣耀、名誉、金钱、地位、知识、经历、习惯,都是无足轻重的。抓不住的,总是抓不住;抓得住的,总归要流逝。唯有爱,是新鲜活泼充满生机的。以一颗赤子之心去爱去理解身边的每一个人,即便在这个早已异化的世界里,会很难做到。因为他人无论多么可爱或可憎,都将与你殊途同归。”
“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走了多远,邂逅的终将离去。我们孑然一身,一无所有。只有死亡,总会在一个不经意的转角等候着我们,像是一个久违的老朋友。”
“我们从黑暗中来,孑然一身,看到了光明,摸到了世界。我们慢慢长大,有了知识和经验,金钱和爱情。我们欢天喜地地玩,没心没肺地忙,兢兢业业地工作,偷偷摸摸地欢乐。我们会痛苦,会无聊。我们会大富大贵,会一贫如洗。我们的生活轨迹截然不同,却殊途同归。有一天,我们还会回到黑暗中去,孑然一身。”
“身体形貌无矫饰,怡然、健康便足矣;一颗警醒而富有弹性的心灵,让我专注于当下。无须报怨自己相貌丑陋、资质愚钝,无须艳羡他人形貌美丽、才智敏捷。你我殊途同归,死亡守候在每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放弃一切向外的追求而专注于向内省察,是我喜欢的生活姿态。”
“每一个呼吸都暗含死亡的气息。生活在死亡的鼻息之下,当我感知到这分秒变幻瞬息无常的生命,便不会再抗拒孤独和安静。所有喧嚣、繁华、占有、依恋,都没有了存在的必要。只有在此刻,才品味到了一无所有的至乐。”
“世间无常,瞬息万变。每一段关系,有相聚亦终究要离散,男女若得一世恩爱,亦注定逃不过疾病、意外、老死之别。如能这样想,就能倍加珍惜此刻的相聚。”
“死亡本身没什么值得恐惧的,那不过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你所恐惧的只是对死亡的概念。概念演化出一套固有的文化、习俗、宗教、哲学,这些看似安稳的固有,不过是真实生命的一种阻碍,而又反之加重了我们的恐惧。无论我们为生活加入怎样的概念,生命依旧如此。”
“中国人极度避忌死,孔子亦说“未知生,焉知死!”但没有真正思考过死,又怎知生之意义?世人只重眼前之利,轻视对生命的思索,故而医者无情,患者无义,生者浑浑噩噩,死者不得安息。死是生的一体两面,谁能逃脱一死?唯有直面死之将至的事实,生活才具备了宽容、慈悲等正向的意义,生才所以圆满。”
倘若,我是个真正的记者(不是我以前做过的那种为了博取收视而制造话题的烂记者),我会很想去采访一下与死亡接触得最多的各个行业的从业者,医生、殡葬业者……等等,并探讨一下有关临终关怀的话题。现在的中国人是极端功利主义的,在他们眼里,追求发财、追求眼前的娱乐、追求在繁杂的工作之余,能够让自己轻松一笑的话题,这些就OK了。
只是,一些关乎生命本质的议题,是我们终将去面对的。既然,死亡是无法逃脱的,那么如何帮助人们安然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如何有尊严地迎接生命的终结,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必当去正视、探讨的课题了。
奶奶将近九十岁了,走起路来步履愈发蹒跚,她性格好强,就算行动不便,也依旧不愿意拄拐杖、更不用说坐轮椅,一说起轮椅,她就要发脾气。我们明显感觉到,这两年里她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最近几个月里,奶奶数次因心脏病入院,情况不是太好。父亲说,要随时做好心理准备了,毕竟,自然规律是谁也无法违逆的。我们能做的,就只有尽最大的努力去陪伴。
家里的仓鼠将近两岁半了(相当于人类八九十岁高龄),毛色愈发暗淡,吃得少了,瘦了,也不跑轮子了,双眼都出现了白内障,老态尽显。想来时日无多了。
死亡,似乎离我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很遥远,但“死亡”问题总是隐蔽在一些我看不见的角落,时不时跳出来骚扰我一下,揪着我不放。我所经历的死亡事件不多,好像也不太够深刻。但我的内心,却总是难以抑制地要去担心、去思索死亡。
我常常怀疑自己得了绝症,整天整夜地,陷入极度的恐惧之中。只要身体上有一点点不舒服,我就会拼命上网查资料,而且专门查找癌症的信息,然后根据自己的症状对号入座。这些年来,各种B超、内窥镜什么的没少做,但是什么也查不出来。
亲身经历的亲人亡故事件,就是小学六年级时外公的逝世。外公失踪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家人寻遍了整个城市,寻人启事发也发了、请神婆算也算了……一无所获。一个多月后,家人领到的是他的骨灰。这时才得知,他在离家当天,就因心脏病突发,在某条大街上猝然离世了,遗体由于无人认领,已经由相关部门火化。外公是骑着自行车出去的,至于他当时要去哪儿,要去干什么,我们一无所知。
此外,我还经历过两次猫的死亡、一次兔子的死亡、两次仓鼠的死亡和两次豚鼠的死亡。
还有,在电视台,做情感类节目记者的时候,曾经采访过的一些对象也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或者已经死亡了。我的潜意识似乎有意回避着这段记忆。恐怕是觉得,这段日子并不是那么地光彩吧。
但,我又是真真切切地害怕着死亡的发生,所以,在当初妻子提出想要养宠物的时候,我总是推脱说太麻烦了,不想养。其实,我最怕的还不是麻烦,而是恐惧见到它们的死亡。
在中国,死亡似乎是一种禁忌,似乎很少有人愿意与我谈论死亡的话题。所有人、乃至我们的整个文化,都对死亡怀有深深的恐惧。对于死亡,我们选择的,只是逃避。我也恐惧死亡,这些年里,死亡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可是,我无法不去思索它。
好吧,既然我逃不掉,我就坦然面对吧。是的,为什么不呢?
开始阅读一本探讨衰老和死亡的书——美国著名外科医生阿图·葛文德所写的 《最好的告别》。我想知道,在国外先进的医疗文化和体系当中,他们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死亡的。
其实,对于死亡,我已经思考过很多了。翻翻以前写的微博,竟有许多是关于死亡的:
“在死亡面前,一切的荣耀、名誉、金钱、地位、知识、经历、习惯,都是无足轻重的。抓不住的,总是抓不住;抓得住的,总归要流逝。唯有爱,是新鲜活泼充满生机的。以一颗赤子之心去爱去理解身边的每一个人,即便在这个早已异化的世界里,会很难做到。因为他人无论多么可爱或可憎,都将与你殊途同归。”
“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走了多远,邂逅的终将离去。我们孑然一身,一无所有。只有死亡,总会在一个不经意的转角等候着我们,像是一个久违的老朋友。”
“我们从黑暗中来,孑然一身,看到了光明,摸到了世界。我们慢慢长大,有了知识和经验,金钱和爱情。我们欢天喜地地玩,没心没肺地忙,兢兢业业地工作,偷偷摸摸地欢乐。我们会痛苦,会无聊。我们会大富大贵,会一贫如洗。我们的生活轨迹截然不同,却殊途同归。有一天,我们还会回到黑暗中去,孑然一身。”
“身体形貌无矫饰,怡然、健康便足矣;一颗警醒而富有弹性的心灵,让我专注于当下。无须报怨自己相貌丑陋、资质愚钝,无须艳羡他人形貌美丽、才智敏捷。你我殊途同归,死亡守候在每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放弃一切向外的追求而专注于向内省察,是我喜欢的生活姿态。”
“每一个呼吸都暗含死亡的气息。生活在死亡的鼻息之下,当我感知到这分秒变幻瞬息无常的生命,便不会再抗拒孤独和安静。所有喧嚣、繁华、占有、依恋,都没有了存在的必要。只有在此刻,才品味到了一无所有的至乐。”
“世间无常,瞬息万变。每一段关系,有相聚亦终究要离散,男女若得一世恩爱,亦注定逃不过疾病、意外、老死之别。如能这样想,就能倍加珍惜此刻的相聚。”
“死亡本身没什么值得恐惧的,那不过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你所恐惧的只是对死亡的概念。概念演化出一套固有的文化、习俗、宗教、哲学,这些看似安稳的固有,不过是真实生命的一种阻碍,而又反之加重了我们的恐惧。无论我们为生活加入怎样的概念,生命依旧如此。”
“中国人极度避忌死,孔子亦说“未知生,焉知死!”但没有真正思考过死,又怎知生之意义?世人只重眼前之利,轻视对生命的思索,故而医者无情,患者无义,生者浑浑噩噩,死者不得安息。死是生的一体两面,谁能逃脱一死?唯有直面死之将至的事实,生活才具备了宽容、慈悲等正向的意义,生才所以圆满。”
倘若,我是个真正的记者(不是我以前做过的那种为了博取收视而制造话题的烂记者),我会很想去采访一下与死亡接触得最多的各个行业的从业者,医生、殡葬业者……等等,并探讨一下有关临终关怀的话题。现在的中国人是极端功利主义的,在他们眼里,追求发财、追求眼前的娱乐、追求在繁杂的工作之余,能够让自己轻松一笑的话题,这些就OK了。
只是,一些关乎生命本质的议题,是我们终将去面对的。既然,死亡是无法逃脱的,那么如何帮助人们安然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如何有尊严地迎接生命的终结,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必当去正视、探讨的课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