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
哲学:
『苏格拉底否认意志薄弱现象,认为是缺乏知识,也就是未真正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所以称德性即知识。
柏拉图认为意志薄弱现象是欲望联合激情战胜了理智,所以要经常培育情感。
亚里士多德拯救了苏格拉底的观点。他认为意志薄弱者处于有知识和无知识的状态之间。一方面,主体拥有了知识,另一方面,主体的知识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启动或者失效了。意志薄弱者的知识和其无知是并存的。比如,拥有了知识却未使用;普遍知识了解特殊知识不了解;强烈的愤怒与欲望阻止了知识的提取。亚里士多德的拯救方法,使得任何一种意见都获得了尊重。亚里士多德区分了冲动和软弱造成的意志薄弱,冲动阻止了知识,而软弱是主体无法控制欲望,会体会到内心的挣扎和冲突。』
叔本华《论读书》:愚昧无知若伴随着富豪巨贾,便更加贬低了其人的身价。穷人忙于操作,无暇读书无暇思想,无知是不足为怪的。富人则不然,我们常见其中的无知者,恣情纵欲,醉生梦死,类似禽兽。他们本可做极有价值的事情,可惜不能善用其财富和闲暇。
心理学:
wiki/多数无知
wiki/團體迷思
wiki/去个体化
佛教:
wiki/無知_(佛教)
基督教:
wiki/致死的疾病
第二部分:绝望是罪
这一部分在基督神学的背景下探讨绝望和信仰的问题。罪是绝望的高级阶段。作者认为,那个深层次的自我是上帝建立的,以上帝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罪”就是知道那个深层次的自我是上帝的建立,而不愿在绝望中成为它;或者,不承认那个深层次的自我是上帝的建立,而要绝望地故意成为自己建立的自我。罪的反面,就是信仰。
作者特别指出,这里说的罪不同于苏格拉底“罪即无知(sin is ignorance)”中的“罪”,有罪的人并非无知,而是明知道上帝建立了深层次的自我,却不愿意成为它。这里说的罪也不同于通常意义上每个人都有的原罪,只有有着极强自我意识的人才可能犯这种罪。全书最后,作者给出了信仰的定义:以上帝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成为上帝建立的深层次的自我。
《狱中书简》:愚蠢是一种道德上的缺陷
「对于善来说,愚蠢是比恶意更加危险的敌人。你可以抵抗恶意,你可以揭下它的面具,或者凭借力量来防止它。恶意总是包含着它自身毁灭的种子,因为它总是使人不舒服,假如不是更糟的话。然而面对愚蠢,根本无法防卫。要反对愚蠢,抵抗和力量都无济于事,愚蠢根本不服从理性。假如事实与一己的偏见相左,那就不必相信事实,假如那些事实无法否认,那就可以把它们干脆作为例外推开不理。所以同恶棍相比,蠢人总是自鸣得意。而且他很容易变成危险,因为要使他挥拳出击,那是易如反掌的。所以,比起恶意来,愚蠢需要加倍小心地对付。我们不要再三努力同蠢人论理,因为那既无用又危险。
「要恰当地对待愚蠢,认识它的本来面目是必不可少的。十分肯定的是,愚蠢是一种道德上的缺陷,而不是一种理智上的缺陷。有些人智力高超,但却是蠢人,还有些人智力低下,但绝非蠢人,作为某些特定环境的产物,我们惊讶地发现了这种情况。我们得到的印象是:愚蠢是养成的,而不是天生的;愚蠢是在这样一些环境下养成的,在这种环境下,人们把自己养成蠢人,或者允许别人把自己弄成蠢人。我们还进一步注意到,比起不善交际或孤寂独处的人来,在倾向于或注定要群居或交往的个人或团体当中,愚蠢要普遍得多。由此看来,愚蠢是一个社会学问题,而不是一个心理学问题。」
小说:
恶托邦:《1984》双重思想
政治哲学:
阿伦特将苏格拉底的『无知即恶』转换为“政治根本恶”:无思,又赞美苏格拉底“只说不写”言传身教,作为她“言说”行动理论的绝佳榜样。
『苏格拉底否认意志薄弱现象,认为是缺乏知识,也就是未真正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所以称德性即知识。
柏拉图认为意志薄弱现象是欲望联合激情战胜了理智,所以要经常培育情感。
亚里士多德拯救了苏格拉底的观点。他认为意志薄弱者处于有知识和无知识的状态之间。一方面,主体拥有了知识,另一方面,主体的知识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启动或者失效了。意志薄弱者的知识和其无知是并存的。比如,拥有了知识却未使用;普遍知识了解特殊知识不了解;强烈的愤怒与欲望阻止了知识的提取。亚里士多德的拯救方法,使得任何一种意见都获得了尊重。亚里士多德区分了冲动和软弱造成的意志薄弱,冲动阻止了知识,而软弱是主体无法控制欲望,会体会到内心的挣扎和冲突。』
叔本华《论读书》:愚昧无知若伴随着富豪巨贾,便更加贬低了其人的身价。穷人忙于操作,无暇读书无暇思想,无知是不足为怪的。富人则不然,我们常见其中的无知者,恣情纵欲,醉生梦死,类似禽兽。他们本可做极有价值的事情,可惜不能善用其财富和闲暇。
心理学:
wiki/多数无知
wiki/團體迷思
wiki/去个体化
佛教:
wiki/無知_(佛教)
基督教:
wiki/致死的疾病
第二部分:绝望是罪
这一部分在基督神学的背景下探讨绝望和信仰的问题。罪是绝望的高级阶段。作者认为,那个深层次的自我是上帝建立的,以上帝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罪”就是知道那个深层次的自我是上帝的建立,而不愿在绝望中成为它;或者,不承认那个深层次的自我是上帝的建立,而要绝望地故意成为自己建立的自我。罪的反面,就是信仰。
作者特别指出,这里说的罪不同于苏格拉底“罪即无知(sin is ignorance)”中的“罪”,有罪的人并非无知,而是明知道上帝建立了深层次的自我,却不愿意成为它。这里说的罪也不同于通常意义上每个人都有的原罪,只有有着极强自我意识的人才可能犯这种罪。全书最后,作者给出了信仰的定义:以上帝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成为上帝建立的深层次的自我。
《狱中书简》:愚蠢是一种道德上的缺陷
「对于善来说,愚蠢是比恶意更加危险的敌人。你可以抵抗恶意,你可以揭下它的面具,或者凭借力量来防止它。恶意总是包含着它自身毁灭的种子,因为它总是使人不舒服,假如不是更糟的话。然而面对愚蠢,根本无法防卫。要反对愚蠢,抵抗和力量都无济于事,愚蠢根本不服从理性。假如事实与一己的偏见相左,那就不必相信事实,假如那些事实无法否认,那就可以把它们干脆作为例外推开不理。所以同恶棍相比,蠢人总是自鸣得意。而且他很容易变成危险,因为要使他挥拳出击,那是易如反掌的。所以,比起恶意来,愚蠢需要加倍小心地对付。我们不要再三努力同蠢人论理,因为那既无用又危险。
「要恰当地对待愚蠢,认识它的本来面目是必不可少的。十分肯定的是,愚蠢是一种道德上的缺陷,而不是一种理智上的缺陷。有些人智力高超,但却是蠢人,还有些人智力低下,但绝非蠢人,作为某些特定环境的产物,我们惊讶地发现了这种情况。我们得到的印象是:愚蠢是养成的,而不是天生的;愚蠢是在这样一些环境下养成的,在这种环境下,人们把自己养成蠢人,或者允许别人把自己弄成蠢人。我们还进一步注意到,比起不善交际或孤寂独处的人来,在倾向于或注定要群居或交往的个人或团体当中,愚蠢要普遍得多。由此看来,愚蠢是一个社会学问题,而不是一个心理学问题。」
小说:
恶托邦:《1984》双重思想
政治哲学:
阿伦特将苏格拉底的『无知即恶』转换为“政治根本恶”:无思,又赞美苏格拉底“只说不写”言传身教,作为她“言说”行动理论的绝佳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