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皂荚树
每年总要回家过上几天,今年也不例外,只是回去的时候遇上并不顺利,路途可算一波三折,加上一大帮的亲戚要去看望,真正在家陪父亲、母亲的时间倒是少的可怜。
那天从县城回来的车上,我又看到了田边的那颗皂荚树,它瞬间勾起了我童年的万千思绪,让我感慨良多。依稀的记得,上次路过这里还是十年前,我参军入伍前去报到的路上,那时的我懵懂而稚嫩,万万不会生出现在这么多的感慨和情愫。
不知道这棵皂荚树在那里生长了多少年,也不知道它的主人是谁,只记得从刚懂事的时候起,它就是父母下田劳作时我和弟弟玩耍的重要伙伴,它承载着的是我整个童年最欢乐的回忆。皂荚树下有条很长的大理石条,听爷爷讲是当年村子里打鬼子时炸坏了的门梁,但我和弟弟并不计较这些,只知道它的长度刚好够我和弟弟两人躺在上面,充当了我们玩累时休息的床榻。
当时的我们很容易满足,和邻居家的小伙伴们一起守在皂角树下照看着各家自带的干粮和水,或是捉迷藏,或是抓蛐蛐,更多的时候我们缠着父母砍下甘甜的玉米秸秆充当“甘蔗”,或者搓出刚刚泛青的小麦和即将成熟的花生,也立即放在嘴里,哪怕只是能吃,还不够甜,我们都能吃得津津有味。
再大一点的时候,我们读书了,但是农村和城市不一样,直到我读初中的时候,我们春、夏、秋三个季节总是会比城里的孩子多放几次假,因为我们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工资低的出奇,如果脱产连自己都养不活,因此地里的庄稼活还是要接着干,所以每当春天播种、夏秋收获的时候,我们总是能幸运的“收获”两个假期。但是这时候的我们,已经不能单纯的看着父母、叔叔伯伯劳作了,我们也成了家里的主力军,割麦子、收稻谷,我们跟着捆个,掰玉米、收花生,我们负责装车……
这一切全部完成后,父亲会去买几个卤菜和一件啤酒,而母亲也会把自己栽种的简单蔬菜做成一桌丰盛美味,然后我和弟弟在露天的院子里摆起桌椅,再点上一盘蚊香,就成了一顿安逸的晚餐。记忆里当年的卤菜肉少的可怜,大多是大葱和黄瓜的配菜占了主角,而父亲和母亲总是耐心的把肉挑出来分给我和弟弟,而现在仿佛再也找不到原来的味道了。
读书时,成绩还算不错,只是有些偏科,每当在地里劳作的时候,母亲总是在擦完汗水后向我们唠叨:“一定要好好读书,咱农村的孩子自古就这一条路,不然以后就得跟爸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天气越热了,地里活越多,一年到头就这么点收入……”
说到这里,多少有些惭愧,高中之后,成绩越来越差,最终也没有实现替父亲实现“大学梦”,记得当时我常和朋友说,我是当兵了,但是高考的路上,我当了“逃兵”。
在我们看来我们的父母多少有些传统和守旧,或者说再难听点就是“封建”和“迂腐”,总盼望着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衣锦还乡,这一点亘古不变。但是说到底,他们对我们真的又没有什么要求,无论我们风光也好,落魄也罢,最坚定的站在我们背后的永远是我们的父母,最温暖的港湾也总是在父母那里。他们省吃俭用,殚精竭虑,为的不是自己,而是竭尽所能帮助自己的孩子改变命运。经济条件好的可以要孩子读名校、坐豪车、出国留学,放出“不能要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豪言;而作为普通农民的我们的父母,则是付出了更多的精力和心血,用一生在为自己的孩子劳作,他们牺牲了安逸和健康,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为的是自己的孩子能多吃块肉,多喝杯奶,多买件像样的衣服不至于在同学面前太寒酸……
其实,父母给我们最大的财富,不是几套房子,不是几台车子,也不是银行里几位数的存款,他们给我们的最大财富,是教会了我们做人的哲学,教会了我们隐忍、牺牲、付出、克制、包容。这些,足够我们受用终生。
现在的我们都在不同的岗位上打拼,或者有的人工作岗位安逸些、待遇好些,有些压力大些、收入低些,有些人已经结婚生子,为人父母,也开始体会到了我们的父母艰辛和不易,也变得精打细算和斤斤计较。这时的我们在感慨之余,更多的是不是该多关注一下我们的父母,那对这辈子对我们最无私,最真挚的老人。在你闲暇时候,能不能抽出搓麻将的时间、玩游戏的时间、刷微信的时间多看他们一次?多陪他们点时间?自驾游、逛公园的的时候是否也为他们留了座位,买了门票?
再看那棵高大的皂荚树,一点没变,还是那么高大,那么朴实,毫不吝啬的给人们遮蔽风雨,即使没人记得它的年龄,没人为他浇水施肥,修剪枝杈。
车越走越远,皂荚树也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模糊,最终消失在了我的视线里,然而,我心中的那棵皂荚树却变得越来越高大,越来越清晰。
那天从县城回来的车上,我又看到了田边的那颗皂荚树,它瞬间勾起了我童年的万千思绪,让我感慨良多。依稀的记得,上次路过这里还是十年前,我参军入伍前去报到的路上,那时的我懵懂而稚嫩,万万不会生出现在这么多的感慨和情愫。
不知道这棵皂荚树在那里生长了多少年,也不知道它的主人是谁,只记得从刚懂事的时候起,它就是父母下田劳作时我和弟弟玩耍的重要伙伴,它承载着的是我整个童年最欢乐的回忆。皂荚树下有条很长的大理石条,听爷爷讲是当年村子里打鬼子时炸坏了的门梁,但我和弟弟并不计较这些,只知道它的长度刚好够我和弟弟两人躺在上面,充当了我们玩累时休息的床榻。
当时的我们很容易满足,和邻居家的小伙伴们一起守在皂角树下照看着各家自带的干粮和水,或是捉迷藏,或是抓蛐蛐,更多的时候我们缠着父母砍下甘甜的玉米秸秆充当“甘蔗”,或者搓出刚刚泛青的小麦和即将成熟的花生,也立即放在嘴里,哪怕只是能吃,还不够甜,我们都能吃得津津有味。
再大一点的时候,我们读书了,但是农村和城市不一样,直到我读初中的时候,我们春、夏、秋三个季节总是会比城里的孩子多放几次假,因为我们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工资低的出奇,如果脱产连自己都养不活,因此地里的庄稼活还是要接着干,所以每当春天播种、夏秋收获的时候,我们总是能幸运的“收获”两个假期。但是这时候的我们,已经不能单纯的看着父母、叔叔伯伯劳作了,我们也成了家里的主力军,割麦子、收稻谷,我们跟着捆个,掰玉米、收花生,我们负责装车……
这一切全部完成后,父亲会去买几个卤菜和一件啤酒,而母亲也会把自己栽种的简单蔬菜做成一桌丰盛美味,然后我和弟弟在露天的院子里摆起桌椅,再点上一盘蚊香,就成了一顿安逸的晚餐。记忆里当年的卤菜肉少的可怜,大多是大葱和黄瓜的配菜占了主角,而父亲和母亲总是耐心的把肉挑出来分给我和弟弟,而现在仿佛再也找不到原来的味道了。
读书时,成绩还算不错,只是有些偏科,每当在地里劳作的时候,母亲总是在擦完汗水后向我们唠叨:“一定要好好读书,咱农村的孩子自古就这一条路,不然以后就得跟爸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天气越热了,地里活越多,一年到头就这么点收入……”
说到这里,多少有些惭愧,高中之后,成绩越来越差,最终也没有实现替父亲实现“大学梦”,记得当时我常和朋友说,我是当兵了,但是高考的路上,我当了“逃兵”。
在我们看来我们的父母多少有些传统和守旧,或者说再难听点就是“封建”和“迂腐”,总盼望着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衣锦还乡,这一点亘古不变。但是说到底,他们对我们真的又没有什么要求,无论我们风光也好,落魄也罢,最坚定的站在我们背后的永远是我们的父母,最温暖的港湾也总是在父母那里。他们省吃俭用,殚精竭虑,为的不是自己,而是竭尽所能帮助自己的孩子改变命运。经济条件好的可以要孩子读名校、坐豪车、出国留学,放出“不能要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豪言;而作为普通农民的我们的父母,则是付出了更多的精力和心血,用一生在为自己的孩子劳作,他们牺牲了安逸和健康,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为的是自己的孩子能多吃块肉,多喝杯奶,多买件像样的衣服不至于在同学面前太寒酸……
其实,父母给我们最大的财富,不是几套房子,不是几台车子,也不是银行里几位数的存款,他们给我们的最大财富,是教会了我们做人的哲学,教会了我们隐忍、牺牲、付出、克制、包容。这些,足够我们受用终生。
现在的我们都在不同的岗位上打拼,或者有的人工作岗位安逸些、待遇好些,有些压力大些、收入低些,有些人已经结婚生子,为人父母,也开始体会到了我们的父母艰辛和不易,也变得精打细算和斤斤计较。这时的我们在感慨之余,更多的是不是该多关注一下我们的父母,那对这辈子对我们最无私,最真挚的老人。在你闲暇时候,能不能抽出搓麻将的时间、玩游戏的时间、刷微信的时间多看他们一次?多陪他们点时间?自驾游、逛公园的的时候是否也为他们留了座位,买了门票?
再看那棵高大的皂荚树,一点没变,还是那么高大,那么朴实,毫不吝啬的给人们遮蔽风雨,即使没人记得它的年龄,没人为他浇水施肥,修剪枝杈。
车越走越远,皂荚树也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模糊,最终消失在了我的视线里,然而,我心中的那棵皂荚树却变得越来越高大,越来越清晰。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