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不立
早上浏览微信朋友圈的时候意外地看到一句话:有一种焦虑叫做三十而不立。我没打开那篇心灵鸡汤,或许是因为懒,或许是因为心有触动,故意回避。
有点习惯于为自己设置很多个时间点,在每个时间点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时时考量自己的目标是否达到,以此评判自己在某一段人生旅途中是否走失。这种做法古已有之,比如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等等。虽然其实把每一个整数年龄关口天然地理解为一个关键时间关口,这种做法有些可笑,可能你的身体未必那么听话,可能在29岁开始发福,也可能在32岁开始发福,但没关系,在文化上心理上你还是习惯于把整数关口看做检视自己是否成长的“检查站”。因为如此,所以开始有了焦虑。焦虑的原因也很简单,缺乏统一评判的标准,有些许不自信的成分在里面。
对于我来说,这种焦虑源自于自己27,28岁的时候,尽管那时明显还没有发福,精力也还无比旺盛,但是已经开始未雨绸缪害怕起即将到来的整数关口。后来我自己分析,其实是害怕失去“年轻人”的称谓。失去这种称谓,第一是给自己带来我已经不是这个时代中最有活力,甚至引申为最优秀的那个年龄群体。第二则是三十了,有些错误不该犯了,有些事情不能做了,有些成功应该来了,不然你就是相对别人而言的失败者。大家都20多岁的时候并没有这种焦虑,因为大家都还年轻,都还有难以预测的未来,现在你的牛逼,并不代表你未来也会牛逼。30岁仿佛就突然定性了,你还没成功?那你就失败了!
对三十而不立的焦虑,也源自于这种可笑的假设。现在想起来,这种假设背后的逻辑,其实就是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并不合理的时间轴。每个人的人生都太过于复杂,这一路上遇到的事情太多,遇到的意外也太多,怎么能够像仿佛说好似的都在同一个时间点上成功呢?确实随着社会的开放和资本的开放,越来越多天生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官二代,在恐怕还不到30岁的年纪,已经积累,或者说已经继承了令人咋舌的天价财富,这种反常的特例确实也是令我们感到浮躁和自我怀疑的源头之一,但应该看到,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仍然在不断积累,不断壮大的过程中踽踽前行。
相较于资本和财富,在知识、阅历和个人修养上的积累应该说更加公平。除非你是万分之一的天资聪颖,不然在这样一个领域中并不存在所谓的“金钥匙”们。知识积累必须经过时间的磨练,也必然与个人的付出成正比。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它较之于财富更加准确反应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水平。只是在当代中国环境中,也许这个维度的重要性被削弱,并没有那么凸显罢了。
能够看透上述这些纬度的本质,你就可以更加从容自在地或者。既要能够不断扩大自己对“活着的价值”这个内涵的界定,把更多公平公正纬度加进来;也要能够清醒地认识到30岁的整数关口,就如你的年龄一样,只是一个人为后期添加的无关重要的指数,它本来就是为了方便我们沟通交流所创造的符号,切不可让生活反而受制于符号,心理上成了符号的奴隶。
如果你决定年轻,30岁又何妨;如果你注定成功,31岁成功又何妨!
有点习惯于为自己设置很多个时间点,在每个时间点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时时考量自己的目标是否达到,以此评判自己在某一段人生旅途中是否走失。这种做法古已有之,比如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等等。虽然其实把每一个整数年龄关口天然地理解为一个关键时间关口,这种做法有些可笑,可能你的身体未必那么听话,可能在29岁开始发福,也可能在32岁开始发福,但没关系,在文化上心理上你还是习惯于把整数关口看做检视自己是否成长的“检查站”。因为如此,所以开始有了焦虑。焦虑的原因也很简单,缺乏统一评判的标准,有些许不自信的成分在里面。
对于我来说,这种焦虑源自于自己27,28岁的时候,尽管那时明显还没有发福,精力也还无比旺盛,但是已经开始未雨绸缪害怕起即将到来的整数关口。后来我自己分析,其实是害怕失去“年轻人”的称谓。失去这种称谓,第一是给自己带来我已经不是这个时代中最有活力,甚至引申为最优秀的那个年龄群体。第二则是三十了,有些错误不该犯了,有些事情不能做了,有些成功应该来了,不然你就是相对别人而言的失败者。大家都20多岁的时候并没有这种焦虑,因为大家都还年轻,都还有难以预测的未来,现在你的牛逼,并不代表你未来也会牛逼。30岁仿佛就突然定性了,你还没成功?那你就失败了!
对三十而不立的焦虑,也源自于这种可笑的假设。现在想起来,这种假设背后的逻辑,其实就是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并不合理的时间轴。每个人的人生都太过于复杂,这一路上遇到的事情太多,遇到的意外也太多,怎么能够像仿佛说好似的都在同一个时间点上成功呢?确实随着社会的开放和资本的开放,越来越多天生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官二代,在恐怕还不到30岁的年纪,已经积累,或者说已经继承了令人咋舌的天价财富,这种反常的特例确实也是令我们感到浮躁和自我怀疑的源头之一,但应该看到,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仍然在不断积累,不断壮大的过程中踽踽前行。
相较于资本和财富,在知识、阅历和个人修养上的积累应该说更加公平。除非你是万分之一的天资聪颖,不然在这样一个领域中并不存在所谓的“金钥匙”们。知识积累必须经过时间的磨练,也必然与个人的付出成正比。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它较之于财富更加准确反应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水平。只是在当代中国环境中,也许这个维度的重要性被削弱,并没有那么凸显罢了。
能够看透上述这些纬度的本质,你就可以更加从容自在地或者。既要能够不断扩大自己对“活着的价值”这个内涵的界定,把更多公平公正纬度加进来;也要能够清醒地认识到30岁的整数关口,就如你的年龄一样,只是一个人为后期添加的无关重要的指数,它本来就是为了方便我们沟通交流所创造的符号,切不可让生活反而受制于符号,心理上成了符号的奴隶。
如果你决定年轻,30岁又何妨;如果你注定成功,31岁成功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