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秋歌
“秋天该很好,你若尚在场,秋风即使带凉,亦漂亮。”
林夕的词,向来都是口碑不错的,我不多说,你也一定知道它的美,然而,在这样的季节,耳边回荡着他的音乐,我不禁开始怀疑,怀疑词作人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还是拿林夕来举例子吧,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的他全职填词近二十年,被誉为“香港词坛之父”,他是一个“疏离的人,神经的人,一个隐现在近3000处歌声后面的人,一个单枪匹马更新了华语乐坛的人”,他用歌词写出了香港社会的独特一面,用他温情亲近的语言表达着他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我们该以有林夕这样的人存在而庆幸,香港资深乐评人冯李慈评价他说:“在一二百年后,大家认同代表香港这时文学创作的,将是以林夕为首的意象派歌词。”既然百年后的子孙后辈将研究林夕以了解这时的香港,那我们十分荣幸的有机会提前“消费”他,大概是更值得高兴的了。因为他本身就是香港社会文化的活雕塑,是香港大众文化独特符码的一隅投射。他的词, 一如他的名字,林中夕阳,意境漂亮。
“独自驾车与寂寥随处荡,她惯了靠吸烟,替代独自谈话,墨绿眼镜隔绝阳光,不想远望,不需暖光,因她拒绝期望。不断吐烟,因她一早已习惯,将冷却了的烟,去用力弄熄,不断吐烟,因她不想去习惯,剥去了镜框,看命运在转弯,拼命循环。”这样的一个抽烟的女人的形象不免让我想到了卡门里叼着烟卷的吉普赛女郎,她是如此的随性放荡,潇洒而又执着的痴迷于爱情,挥霍爱情。在梅里美的笔下,卡门是充满着邪性的野女人,那一根烟斗尤其为她的这一形象增色不少,然而在林夕的词中,这个吸烟的女人容易让人引起共鸣,让人不自觉的柔软和心疼,她吐出的烟圈是生活中的迷雾重重,是用于自我保护的枷锁,“因她拒绝期望”,于是便要用尼古丁来麻痹大脑,自我放逐,直到心灵被囚禁,被盘剥,被放弃,其实我觉得更有深意的倒是这一句——“将冷却了的烟,去用力弄熄”,我们大概都是如此,有时候屈从于莫名的固执与执拗,去试图改变不可能改变的现实,倒更像是小孩子幼稚的宣泄,暴露了本身性格的缺陷,香港人更不必说,繁华的都市,浮夸的表演,无不加深了现代人内心的寂寞和不安,他们更喜欢指手画脚,添油加醋,真实的想法却淡没在了长路,归于共同的虚无。从前看到一个故事,林子深处有一个城市来的木匠,他寂寞时,就点燃房屋,指引游客找到来这里的路,客人离开,他再重建,周而复还,周而复还,他说那是城市里养成的习惯,总是消耗自己去攀附,舍弃性格去填补。大抵就是这个道理。林夕用他独特的眼光折射了整个社会,诉说了城市居民的现状和烦恼,就像他又在另一首歌里写道:“烦恼多因我要的多,微似沙轻似烟怎会有风波”,他的眼光,一如既往,犀利而又瞩目。
流行歌曲,避免不了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缠绵主题,若是林夕不聊爱情,那么他便真的称得上是实在的“出世词人”了,可惜他不是,也幸亏他不是,这世上才得以涌现了如此丰富的林氏情歌。或许是自身同性情结的缘故,抑或是词句中不自觉显现出的张爱玲式爱情观,他的歌词比同时代的词作者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能够引起更加强烈的共鸣。举个例子吧——“仍旧再次去恋爱,循例恋爱,只知道人要是这样,仍旧爱坐咖啡店,循例玩笑,仍旧看老套小说,沉迷读下去,不经意流下了眼泪,然后吃喝与工作,沉闷或愉快,这一些全是我的近况。”记得村上在《挪威的森林》里提到:“少年时我们追求激情,成熟后却迷恋平庸,在我们寻找,伤害,背离之后,还能一如既往的相信爱情,这是一种勇气。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林夕在歌词里说,“仍旧再次去恋爱,循例恋爱”,这和村上的爱情观显然是背离的,但这恰恰是现代人的爱情观。爱情变成了“循例”,说到底只是一场心碎的掩饰,人们把沮丧的情绪都收起来了,因为要让别人看的顺眼。但为了免除再一次的伤害,他们又把自己封闭成了一只刺猬,或是一条金鱼,满身的刺是坚硬的盔甲,厚厚的玻璃是铜墙铁壁,并不会爱,只是去生活,仅此而已。最后大不了孤独终老,在鱼缸中度过一生,终结于尸袋之中。其实人在一定意义上是有着自虐侵向的,总是喜欢这样自我折磨,自我挣扎,为了什么呢?“我怕太早把人生看通透”,林夕大概知道,一个人越是清醒,便越是能看出人类的愚蠢和自身的悲哀。所以他怕,所以他写,把他眼中的世界含蓄的表达出来,以唤起世人的反思与领悟。中国古代诗词,温文尔雅的婉约派何以能够同悲壮慷慨的豪放词一起流传千古?我想,离愁别绪,闺清绮怨,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狭隘,那么浅陋,不同的爱情观折射出不同的社会现实,也反映出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类的情感路线与社会路线始终是交叉重叠,一脉相承的,林夕的情歌让我们看到人类背后悲凉的影子,万水千山,岁月久长,不知道我们眼前何时才能有更灿烂的阳光。
在这样的季节里,谈林夕的歌词,胸中不禁升起一丝失落的情绪,秋天好像是不大一样了,好像终于有资格任性一点。允许那些无用婉转的情绪浮现出来。夏天只能热烈拥抱生活不许错过好时光。秋天则告诉你,反正总要错过的,当你选择了这个就注定错过了那个。然后就惆怅了。不过没关系,反正还有冬季忧郁。日子和世道就是这样四季轮替,坏到一个程度就又好了。林夕的歌词里冥冥中有一股倔强的力量,像是不甘,像是控诉,像是平静的喧嚣,虽然细水长流,但是绵延有力,并不全是萧瑟与落寞,就如这秋天一般,从盛夏的艳阳里而来,到严冬的寒夜里去,如同他的名字,“林夕”,仿佛梦一场,只为带给人些许缥缈的希望。
“今天由过去一路走来,而未来也为今天而改变,所以,抚摸那可爱或可悯的曾经,就仿如捉摸一下未知无解的将来。我们虽然不能不对‘曾经’说再见,但时间慢慢爬过皮肤的感受、时代流转的浪花,停驻在心中,可增可减、可生可灭,只系于一念。”这是林夕写给昨日的情书,不是歌词,却胜似歌词,写词的人到底是为了什么?仅仅只是给既定的旋律一套华丽的外裳并加以浮夸的点缀和修饰?脱离音乐的层面,我倒觉得词是一首歌的灵魂和最精华部分,作词人孜孜不倦的研读着人生,使之得以以音律的形式具象化的展现在世人面前,他们是最伟大的传播者和艺术家。但同时,被加冕的英雄背后总是有一个悲凉的影子,在这个速食文化大行其道的年代,有人说要使耳朵“清净”,有人说要把耳朵“叫醒”,那透过有着光滑弧线的耳塞进入到人们耳朵里的,除了嘈杂的声波,无谓的嘶吼,最后又剩下了些什么呢?在这样的季节,在这样的夜里,Eason在耳朵里反复唱着“当潮流爱新鲜,当旁人爱标签”,凉如水的秋风从窗缝溜进来,谁能给谁慰藉,谁又能给谁负担,谁是心里藏着镜子的人,谁又能赤着脚走过一生。
林夕的词,向来都是口碑不错的,我不多说,你也一定知道它的美,然而,在这样的季节,耳边回荡着他的音乐,我不禁开始怀疑,怀疑词作人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还是拿林夕来举例子吧,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的他全职填词近二十年,被誉为“香港词坛之父”,他是一个“疏离的人,神经的人,一个隐现在近3000处歌声后面的人,一个单枪匹马更新了华语乐坛的人”,他用歌词写出了香港社会的独特一面,用他温情亲近的语言表达着他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我们该以有林夕这样的人存在而庆幸,香港资深乐评人冯李慈评价他说:“在一二百年后,大家认同代表香港这时文学创作的,将是以林夕为首的意象派歌词。”既然百年后的子孙后辈将研究林夕以了解这时的香港,那我们十分荣幸的有机会提前“消费”他,大概是更值得高兴的了。因为他本身就是香港社会文化的活雕塑,是香港大众文化独特符码的一隅投射。他的词, 一如他的名字,林中夕阳,意境漂亮。
“独自驾车与寂寥随处荡,她惯了靠吸烟,替代独自谈话,墨绿眼镜隔绝阳光,不想远望,不需暖光,因她拒绝期望。不断吐烟,因她一早已习惯,将冷却了的烟,去用力弄熄,不断吐烟,因她不想去习惯,剥去了镜框,看命运在转弯,拼命循环。”这样的一个抽烟的女人的形象不免让我想到了卡门里叼着烟卷的吉普赛女郎,她是如此的随性放荡,潇洒而又执着的痴迷于爱情,挥霍爱情。在梅里美的笔下,卡门是充满着邪性的野女人,那一根烟斗尤其为她的这一形象增色不少,然而在林夕的词中,这个吸烟的女人容易让人引起共鸣,让人不自觉的柔软和心疼,她吐出的烟圈是生活中的迷雾重重,是用于自我保护的枷锁,“因她拒绝期望”,于是便要用尼古丁来麻痹大脑,自我放逐,直到心灵被囚禁,被盘剥,被放弃,其实我觉得更有深意的倒是这一句——“将冷却了的烟,去用力弄熄”,我们大概都是如此,有时候屈从于莫名的固执与执拗,去试图改变不可能改变的现实,倒更像是小孩子幼稚的宣泄,暴露了本身性格的缺陷,香港人更不必说,繁华的都市,浮夸的表演,无不加深了现代人内心的寂寞和不安,他们更喜欢指手画脚,添油加醋,真实的想法却淡没在了长路,归于共同的虚无。从前看到一个故事,林子深处有一个城市来的木匠,他寂寞时,就点燃房屋,指引游客找到来这里的路,客人离开,他再重建,周而复还,周而复还,他说那是城市里养成的习惯,总是消耗自己去攀附,舍弃性格去填补。大抵就是这个道理。林夕用他独特的眼光折射了整个社会,诉说了城市居民的现状和烦恼,就像他又在另一首歌里写道:“烦恼多因我要的多,微似沙轻似烟怎会有风波”,他的眼光,一如既往,犀利而又瞩目。
流行歌曲,避免不了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缠绵主题,若是林夕不聊爱情,那么他便真的称得上是实在的“出世词人”了,可惜他不是,也幸亏他不是,这世上才得以涌现了如此丰富的林氏情歌。或许是自身同性情结的缘故,抑或是词句中不自觉显现出的张爱玲式爱情观,他的歌词比同时代的词作者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能够引起更加强烈的共鸣。举个例子吧——“仍旧再次去恋爱,循例恋爱,只知道人要是这样,仍旧爱坐咖啡店,循例玩笑,仍旧看老套小说,沉迷读下去,不经意流下了眼泪,然后吃喝与工作,沉闷或愉快,这一些全是我的近况。”记得村上在《挪威的森林》里提到:“少年时我们追求激情,成熟后却迷恋平庸,在我们寻找,伤害,背离之后,还能一如既往的相信爱情,这是一种勇气。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林夕在歌词里说,“仍旧再次去恋爱,循例恋爱”,这和村上的爱情观显然是背离的,但这恰恰是现代人的爱情观。爱情变成了“循例”,说到底只是一场心碎的掩饰,人们把沮丧的情绪都收起来了,因为要让别人看的顺眼。但为了免除再一次的伤害,他们又把自己封闭成了一只刺猬,或是一条金鱼,满身的刺是坚硬的盔甲,厚厚的玻璃是铜墙铁壁,并不会爱,只是去生活,仅此而已。最后大不了孤独终老,在鱼缸中度过一生,终结于尸袋之中。其实人在一定意义上是有着自虐侵向的,总是喜欢这样自我折磨,自我挣扎,为了什么呢?“我怕太早把人生看通透”,林夕大概知道,一个人越是清醒,便越是能看出人类的愚蠢和自身的悲哀。所以他怕,所以他写,把他眼中的世界含蓄的表达出来,以唤起世人的反思与领悟。中国古代诗词,温文尔雅的婉约派何以能够同悲壮慷慨的豪放词一起流传千古?我想,离愁别绪,闺清绮怨,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狭隘,那么浅陋,不同的爱情观折射出不同的社会现实,也反映出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类的情感路线与社会路线始终是交叉重叠,一脉相承的,林夕的情歌让我们看到人类背后悲凉的影子,万水千山,岁月久长,不知道我们眼前何时才能有更灿烂的阳光。
在这样的季节里,谈林夕的歌词,胸中不禁升起一丝失落的情绪,秋天好像是不大一样了,好像终于有资格任性一点。允许那些无用婉转的情绪浮现出来。夏天只能热烈拥抱生活不许错过好时光。秋天则告诉你,反正总要错过的,当你选择了这个就注定错过了那个。然后就惆怅了。不过没关系,反正还有冬季忧郁。日子和世道就是这样四季轮替,坏到一个程度就又好了。林夕的歌词里冥冥中有一股倔强的力量,像是不甘,像是控诉,像是平静的喧嚣,虽然细水长流,但是绵延有力,并不全是萧瑟与落寞,就如这秋天一般,从盛夏的艳阳里而来,到严冬的寒夜里去,如同他的名字,“林夕”,仿佛梦一场,只为带给人些许缥缈的希望。
“今天由过去一路走来,而未来也为今天而改变,所以,抚摸那可爱或可悯的曾经,就仿如捉摸一下未知无解的将来。我们虽然不能不对‘曾经’说再见,但时间慢慢爬过皮肤的感受、时代流转的浪花,停驻在心中,可增可减、可生可灭,只系于一念。”这是林夕写给昨日的情书,不是歌词,却胜似歌词,写词的人到底是为了什么?仅仅只是给既定的旋律一套华丽的外裳并加以浮夸的点缀和修饰?脱离音乐的层面,我倒觉得词是一首歌的灵魂和最精华部分,作词人孜孜不倦的研读着人生,使之得以以音律的形式具象化的展现在世人面前,他们是最伟大的传播者和艺术家。但同时,被加冕的英雄背后总是有一个悲凉的影子,在这个速食文化大行其道的年代,有人说要使耳朵“清净”,有人说要把耳朵“叫醒”,那透过有着光滑弧线的耳塞进入到人们耳朵里的,除了嘈杂的声波,无谓的嘶吼,最后又剩下了些什么呢?在这样的季节,在这样的夜里,Eason在耳朵里反复唱着“当潮流爱新鲜,当旁人爱标签”,凉如水的秋风从窗缝溜进来,谁能给谁慰藉,谁又能给谁负担,谁是心里藏着镜子的人,谁又能赤着脚走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