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的华人女作家——应晨
![]() |
应晨 |
应晨,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法语文学系,1989年时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法语文学系深造,曾获巴黎—魁北克联合文学奖、魁北克书商奖,担任加拿大文坛最高奖项——总督奖的评委,更在2002年荣获法国文化部骑士奖章。
(转)蒙城的华人女作家——应晨
蒙特利尔——一个拥有不太多中国人的大城市,虽然这里是加拿大唯一能和多伦多相媲的大型城市,但却与多伦多、温哥华这些城市里中国人趋之若鹜的盛景形成截然对比。也许是因为魁独、也许是因为寒冷、也许是因为法语,没有人能说得清,总之,这里的中国人不那么热闹,人们静静地生活着,享受着自我、安宁的世界;这里的华人成功人士也没有其他城市里中国人的张扬,他们一闪而过,小小的涟漪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在这些本来就很难得的著名人士中,我发现一个名字——应晨,一个用法语写作并获得文学大奖的中国女子,然而也只是一瞬,这个名字就消失了在人海中。
寻找应晨
蒙特利尔著名的法语大报La Presse曾经以“Personnalité de la semaine” “ Cette romancière est une ensorceleuse”等为题,多次采访一位十年前从中国大陆来的女作家——应晨(Ying Chen),因为她的小说《L'INGRATITUDE》获得了1995年魁北克-巴黎文学大奖赛文学奖,这在法语作家中是很高的荣誉。
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也是最复杂的一种语言,它的修辞、界定等都让看惯了方块字的中国人混乱和头疼,我却怎么也想不到,一个从中国来的女子用第二外语写出语句严谨、优美、出色的法语小说。我四处打听,想会一会这个才情横溢的女作家,可是问遍了认识的所有朋友,他们最多是有耳闻却无所知。
11月20日,我参观了在Place Bonavendure举办的大型书市,偶然的机会,被魁北克国立图书馆新开发的图书检索库吸引住了。在这个庞大的书库中,可以查询1870年以来收藏在这个图书馆里的绘画、史料、图书等,突然,应晨的名字现出我的脑海,我试着向国立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询问,有没有收藏“Ying Chen”的资料,工作人员仔细辩别着我的发音,突然特别熟悉地明白了,熟练地在键盘上输入“Ying Chen”几个字母,还用法语说着这个作家,就象是在谈他们认识的一个老朋友。我惊诧于Ying Chen在法裔人心目中的知名度,但是遗憾的是,国立图书馆的资料库中只显示出他们收藏的几部应晨的法文原作和英文译本,没有更多作者的资料。
我通过互联网寻找应晨(YingChen),终于有所收获,但出乎我的意料,没有查到有关应晨的中文资料,所有有关她的介绍都是出自法语媒体,有Le Devoir的专访,详细描述了她的生活和写作;Le Centre de documentation virtuel将她列为魁北克七百位著名作家之一;不少法语名人库将她和她的作品收在库中,等等。
我仍然在茫茫的人海中寻找着,这个神秘的才女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这时,一次采访中,我在南岸华人服务中心1999-2000年报中看到了这个一直藏在深闺的应晨,她穿着中式对襟衫参加农历新年的筹款慈善晚会,静静地立在人群中,就象她一贯得那么沉静;同时,我也从满城华人服务中心主任蓝何梅嘉那里得到了应晨的电话,蓝太催促我们赶快跟应晨联系,因为据她所知,十二月中旬,应晨将去法国学习、休整。
应晨的电话区号是419,这是大蒙特利尔市南边的一个小镇。电话那头的应晨对我们竟然能够找到她感到有些许惊讶;同时也婉转地表达了临行前的忙乱,然而,最终还是被我们的诚心打动,百忙之中准备行程的她还是详细告诉我们她们家的地址和路线,我们约好了在圣诞节前一个周末的下午见面。
蒙特利尔已是寒冬,下过几场大雪,路面刚刚被清扫过,我们从南岸转10号高速公路,一个半小时后到达了应晨家所在的一个叫Magog的小镇,小镇非常安静,窄窄的小街上点缀着节日的装饰。沿着应晨电话里描述的路线,我们从宁静的小镇又踏上一条小路,并在小路中途一个更小的岔口拐了进去。乡间的小路窄得只能过一辆车,路面的积雪没有扫过,结着厚厚的冰,小路的两旁稀疏座落着几户人家,在暮色的掩映下显出乡间的悠静,小路的尽头是一片深不见底的树林,应晨的家就在树林边,白色的小楼面对着小路的半山坡上,与飞雪、雪地、落满积雪的树林融为一体。
宁静的应晨
应晨和我想象得以及在照片上看到的一样,那么沉静,那么淡雅。她不善言辞,不爱张扬,静静地笑着,缓缓地说着,没有丝毫的矫情,就象是一个旁观者娓娓道来别人的故事。
我十分惊叹,应晨为什么会选择住在这么偏僻的山村里?她满足地说:这里多好呀,这么安静,就象我一直喜欢的,是那种真正的安静。你们不知道,这里夏秋有多么美的景色,有绿色的树林、清新的空气、自然的声音,我们的后院有一个小池塘,每到夏天,都有一对野鸭来这里安家,它们好象是我们的朋友,与我们和谐相处;秋天时,院子里结满了果实,背后的森林深幽无边,这里才是离自然最近的地方。
应晨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法语专业,这倒让我开始一点也不惊奇这位外语系毕业的女子能够成为作家,因为我从她的身上隐约看到那种复旦才女们特有的文学气质,那种藏而不露地感觉生活的能力。在家乡上海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应晨也被当年中国的出国潮打动,离开安逸、闲适的生活,于十年前来到蒙特利尔留学,而她也从一踏上这块土地开始就爱上了蒙特利尔浓厚的文化气质,以及她一直寻觅的宁静的生活氛围。
在远离喧闹的McGill校园里,应晨完成了法语专业硕士的学业,她静心地沉浸在法语的天地中,博览群书,语言的积累、生活的感悟,让应晨的思绪涌动着激情。应晨说,这时的我,有一种想写些什么东西的冲动,给我什么语言,我就用什么语言写。伴着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应晨将全部的情感投入到写作中,在最初开始写作的阶段,她每天要用上十二个小时来写作、来渲泄自己丰富的情感,一下子用法语写出五部小说,并凭着一时的勇气,寄给了本地的出版商。结果连应晨都一直惊讶,蒙特利尔的出版商对其中的两篇非常感兴趣,这就有了应晨1992年出版的第一部法语小说——LA MéMOIRE DE L'EAU《水的记忆》。
淡彩的应晨
应晨说,她写小说的灵感来自她曾经经历过的全部生活,所有印在脑子里的记忆都一一幻化成跳动的字符。而她将自己对文学语言的把握,归功于从小就养成的喜欢读书的爱好,在书的世界里,她找到了她陌生的、却异常丰富的外面的世界。应晨说,她从来没有停止过读书,现在最喜欢的时间仍然是捧一本动人的作品,把自己浸在别人的生活里,感受那种全新的生活。而除了读大量的法语著作外,她每周还要抽出一些时间看她从中国带来的中国小说,她笑着形容,抽出时间看中文小说是她对自己最好的奖赏、也是每周的工作中最美的享受。
应晨的第一部小说LA MéMOIRE DE L'EAU《水的记忆》,透过几代中国女人的足迹,讲述她们与中国历史一起成长的过程。1993年,应晨出版了第二本法语小说LES LETTRES CHINOISES《中国人的信》,用两个远隔重洋的恋人间的书信来往,表达中国人适应异国生活环境的矛盾,以及中西文化冲突带给他们的思考。这部书让法裔人了解到现实中中国年轻人的所思所想,其中的篇章还被魁省教育部选为本地预科大学法语课教科书的选读材料。但是,应晨对这部写实的作品并不满意,她说,想到什么就写出什么,这不是文学,她追求的文学语言应该是那种写意的、隐晦的,应该有抽象的提升,文学性是一部作品长存的基础。
1995年,应晨出版了第三部小说L'INGRATITUDE《再见,妈妈》,描述了一对中国母亲与女儿之间的激烈矛盾,在母亲的严格管制下,一位追求自由生活的女儿走向了自杀的悲剧。这部小说刻划了两代人之间的冲突,寓意深刻、语言生动,在法语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因此而获得1995年魁北克-巴黎文学大奖赛文学奖等多项文学大奖;在沉寂和积累了几年后,应晨又于1998年出版了小说IMMOBILE《静止》,她说,这部小说是她自己比较满意的一部真正的文学性作品,她在书中融入了自己最多的情感和感受,文字上也更加写意,她也因这部小说成为Alfred-DesRochers文学奖1999年的大奖得主。
目前,应晨正在修改她的第五部小说,她说,她已经和写作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不能停止自己的创作;她梦想着自己能创作出一部震撼人心、并能在文学史上长存的好作品。
现实的应晨
应晨一直感念蒙特利尔给了她良好的创作氛围,魁省文化部近年来一直鼓励作家们的创作,并资助他们往来于法国和魁省之间,进行学习和交流。应晨说,加拿大对移民的包容性,给了各个族裔发展的机会;魁北克人的单纯朴实,使多元文化在这里与法语文化有机融合。蒙特利尔是一个充满了艺术氛围的乐土,她感受到双语带给她的更开阔视野和更丰富生活,在魁北克的土地上,她找到了文化的知音。
应晨在法裔读者中已经颇有名气,但她却遗憾自己至今还没有一部用母语创作的小说。目前,她正在将自己近年的作品翻译成中文,然而,这又是另一个痛苦的创作过程,因为找不到当年创作时的那种涌动过的特殊激情,同时,因为多年使用法语,她对母语的把握已不如以前那么敏感,现在的翻译其实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再创作。
虽然安静地生活在Magog这个开车距蒙特利尔要两个多小时的小城,应晨并不是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她的每一部小说都会受到挑剔的法裔评论家和记者、读者的审度;但她最难能的是,在这种压力下仍然保持平和地心境去写自己想写的作品,没有被商业的因素所左右。应晨说,她从来没有把文化的隔膜、偏见、排外看作是一种负担,她相信,只要是好的作品,都会受到各个族裔人们的喜爱。
应晨的生活是宁静的,她没有对物质上太多的要求,她满足和珍惜自己拥有的平和生活状态。虽然远离都市,应晨却从不感到孤独,有家人陪伴,有窗前迷人的风景,同时也有网络。应晨感叹网络太丰富,强迫自己远离网络,以免将时间和思绪耗在网络的诱惑中。
不过,应晨也开始走向网络这个新兴的媒体,她申请了一个独立域名:www.varia.org,主办了一个名为varia(变奏)的网络杂志,目前已经推出了第一期。她说,在这个网络杂志上发表文章的作家,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言来写一篇文章,她所认识的不少双语的朋友都准备将他们的作品发表在这个网络杂志上。应晨希望,通过这个站点,鼓励大家学习大语种,学习多语言,她认为,语言也将成为我们掌握生活的一种重要工具,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文化中了解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世界的广阔。
我们采访的第二天,应晨就要踏上去法国的旅程,她陶醉地说,半年后等我回来的时候,蒙特利尔应该是一年中最美好季节的开始,她又可以在这个天堂般的院落里享受她自由自在的宁静生活,并用她手中的笔勾勒出她心中的天堂。
应晨的两部中文作品:《再见妈妈》、《V家花园》
我读《再见妈妈》:虚无算不算一种永恒
我读《V家花园》:对于一个鬼魂,孤独是最根本最永恒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