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孟婆汤带来的歌和书
很难用一句话来总结看完蔡骏《生死河》之后的感受。只是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人死后真的能转世重生吗?
这本书里就存在一个实实在在转世重生的人。一直看到五分之四的部分还在想,会不会出现什么神奇的转机,来证明这个人并不是死人转世的,而只是因为某些虽然奇特、但仍能用唯物主义解释的原因。直到看完才发现,原来这个人的的确确就是死去重生的人。除了这个人之外,书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同为重生的配角。
故事略长,涉及人物也不少,虽然有些复杂,但整体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我看书看剧都有一个预测剧情的习惯,但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却没花什么心思去猜,可能是整体架构完全出乎我的认知范围让我没办法预测,也可能是故事情节的确设计得别具匠心让我觉得即使费心思猜也肯定猜不到,索性就不猜了。所以故事环上的每一环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无法预测的,没有一丝和其它作品重复的痕迹。
故事最后和作者的后记显示,这本书的所有灵感都几乎来自己于蔡骏本人的亲身经历,里面出现的场所都在蔡骏的成长历程中有迹可循,这一点也给我一种独特的感觉。蔡骏的脑子的确不一般。
蔡骏在后记中还提到了一首歌,游鸿明的《孟婆汤》。看得出来,本书里主人公因被杀后灵魂没有喝下那一碗孟婆汤、而在转世后仍然带有前世记忆这一主干情节,应该受了这首歌不小的影响。
记得初中时第一次拿到老爸买给我的一个四方形播放器,兼P3、拍照和录音录像为一体,很喜欢,但当时还没有电脑,也不会上网,就一直翻来覆去地听老爸当初买回来时让他朋友帮忙下的几首歌,其中一首就是游鸿明的《孟婆汤》,也是我迄今为止在播放器为数不多的歌曲里、唯一还记得的一首歌。当时也是觉得歌词和旋律都很特别,就反反复复听了很多遍,就连歌手游鸿明的名字也似乎带上了一点黄泉路上的神秘气息。
这就是普通人和作家的区别。同样一首歌,同样深受触动,作家能将灵感和思考发展成一本书,而我就只能在多年后看这本书时回忆当初的场景。这中间的差距,就是我们这些普通人要努力的方向。
这本书里就存在一个实实在在转世重生的人。一直看到五分之四的部分还在想,会不会出现什么神奇的转机,来证明这个人并不是死人转世的,而只是因为某些虽然奇特、但仍能用唯物主义解释的原因。直到看完才发现,原来这个人的的确确就是死去重生的人。除了这个人之外,书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同为重生的配角。
故事略长,涉及人物也不少,虽然有些复杂,但整体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我看书看剧都有一个预测剧情的习惯,但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却没花什么心思去猜,可能是整体架构完全出乎我的认知范围让我没办法预测,也可能是故事情节的确设计得别具匠心让我觉得即使费心思猜也肯定猜不到,索性就不猜了。所以故事环上的每一环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无法预测的,没有一丝和其它作品重复的痕迹。
故事最后和作者的后记显示,这本书的所有灵感都几乎来自己于蔡骏本人的亲身经历,里面出现的场所都在蔡骏的成长历程中有迹可循,这一点也给我一种独特的感觉。蔡骏的脑子的确不一般。
蔡骏在后记中还提到了一首歌,游鸿明的《孟婆汤》。看得出来,本书里主人公因被杀后灵魂没有喝下那一碗孟婆汤、而在转世后仍然带有前世记忆这一主干情节,应该受了这首歌不小的影响。
记得初中时第一次拿到老爸买给我的一个四方形播放器,兼P3、拍照和录音录像为一体,很喜欢,但当时还没有电脑,也不会上网,就一直翻来覆去地听老爸当初买回来时让他朋友帮忙下的几首歌,其中一首就是游鸿明的《孟婆汤》,也是我迄今为止在播放器为数不多的歌曲里、唯一还记得的一首歌。当时也是觉得歌词和旋律都很特别,就反反复复听了很多遍,就连歌手游鸿明的名字也似乎带上了一点黄泉路上的神秘气息。
这就是普通人和作家的区别。同样一首歌,同样深受触动,作家能将灵感和思考发展成一本书,而我就只能在多年后看这本书时回忆当初的场景。这中间的差距,就是我们这些普通人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