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习小记
2004年,夏末。八月即将结束,暑气渐渐消退。
这一年六月时,我经历了高考。高考,对于每一个学子而言,都像一场无声的战争,没有硝烟却处处火光四起。幸运的是,我在这场战争中幸存了下来。收到高校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忽然觉得往昔异常沉重的学业,在一瞬间化作了一片羽毛,轻得似乎要飘起来。
轻与重,本如同天平的两极,却奇妙地连结在一起。
九月初,我准备好行装,登上火车,从干燥粗粝的北方,南下到温婉细腻的南国,自此踏上一段新的人生旅程。
也许对于许多人而言,高考结束便意味着努力的完结:以后无需再每日勤勉了。但对我来说,这却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打从入学伊始,我便暗暗给自己设定了新的目标,期望在四年之后保送研究生就读。
现在回想时,我会觉得有一点点讶异——为何自己当时会设定如此的目标呢?但也许在那时候的自己看来,这是风险相对较小而收益较高的一种选择了吧。
于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放弃了许多的玩乐时光,开始了日复一日的自习。
每天白天的课程总是安排得满满当当。下午的课程结束时,约摸已到傍晚五六点钟。匆匆到食堂就餐,回到宿舍稍事休整,便又打起书包,前往教室自习去了。
每次前往教学楼时,都会经过楼旁的一座小山丘。那山丘上密密匝匝长满了各种树木——樟树、桂树、杨树,还有许多在北方从未见过的树木。夜暮时分,轻风渐起。树影摇移,飒飒作响。一片片叶子映衬出天边云霞的颜色。
这一片小树林,自然成了各种鸟类的天堂。行走在路上时,总能听到林间传来一阵阵鸟鸣声,此起彼伏。我下意识地闭上眼睛,想象各种小鸟在林间肆意谈笑的光景。偶尔也会有几只白鹭突然从枝桠间蹿出来,落到教学楼另一侧的草坪上,悠然踱步,姿态非常优雅可爱。
夜暮渐渐降临,鸟鸣声终于停歇下来。我到平日常去的自习教室,找好一个位置,掏出书本,开始了一晚上的自习时光。
大学的课程节奏,与高中时截然不同。高中时知识量不多,但每个知识点老师都会细致地讲述多次,力求学生完全理解。但大学时知识量一下子增加许多,课程数却减少了——每门课一周只有寥寥数节。时间有限,老师在课堂上也只能点到为止,更多的内容需要课后自己温习消化。因此,若是想要学业精进,自习便成为了正常上课外的必然途径。
自习教室一般会在十一点左右关闭。到点后会有勤工俭学的同学,在各教室间逐个提醒关门。当我离开教室时,总能看到大群同学从教学楼内蜂拥而出。原来有这么多与自己一样甚至更加努力的人,忽然间觉得自己所谓的辛劳,其实也不过如此。
即便周末时,若无其他紧急事务,我也常常会去教室。第一学年,初夏时分的周末,上午时我仍按着自己习惯的时间前去自习。前一天晚上刚刚下过一场雨,地面尚且湿滑;第二天却是晴天。太阳升起后,地面上的水汽便蒸腾了起来,空气中一时间充满了潮湿的气味。走过水汽氤氲的楼间小道时,忽然觉得心胸异常畅快,原来是这空气中的水汽被呼吸进心肺间,似乎整个人都要溶化在这弥漫的雾霭之中了。
当时,最为难熬的,莫过于每学期的期末复习阶段。这个时候出去自习时,宿舍的舍友便每每会自我调侃道:“你们上自习是‘复习’;我们上自习,顶多算是‘预习’罢了。”其他舍友应和着,一时间宿舍里充满了哀怨之声。无奈之下,舍友也只能临时抱佛脚,一反常态,跟随着我去上自习了。
当时教室里条件确实是差。复习阶段,夏天太热,冬天又太冷。夏天时,在食堂早早地吃完晚饭,便匆匆来到教室。如果能找到正对着风扇的空座位,那简直堪比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因为教室未安装空调,这些对着风扇的座位,便成了众学子眼中的香饽饽,俨然是兵家必争之地。
夏天的难过,无非是汗流浃背,衣衫尽湿而已。冬天却是另一种煎熬。考前自习教室人满为患,往往找不到位置;教室内也因人多而空气浑浊,让人昏昏欲睡。况且又有许多需背诵复习的资料。于是乎,学生们便放弃了教室,站在楼道靠窗户的位置,对着打印出的一沓厚厚的资料反复背诵。南国冬日的严寒,实际上不输于北方,同样地滴水成冰、呵气成雾。一众学子借着这寒意带来的清醒,挣扎着温习了一页又一页,幻想着考试时能有一个好成绩。
寒来暑往,一个又一个学期就这样过去了。
终于,大四时,学院要准备安排保送读研究生的人选了。我的成绩其实还不错,也有希望能够保送成功。但无奈本学院的名额有限,学院便把我推荐至其他学校。我不愿自己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东奔西走,向许多学校提出申请,希望争取得到一个保送名额。
几番联系之后,便是长长的等待。陆续地,我收到各家学校的回馈信件。内容几乎如出一辙:
“感谢申请我校保送研究生。但因本校名额有限,尚无法全数容纳本校学生,所以建议联系其他学校申请保送。祝顺利!”
于是,我被生生地拒绝在保送读研的大门之外。希望之后的失望,让人倍感挫折。当时一度沉沦许久——人生可真是讽刺啊。
痛定思痛,我随后做出了一个决定:不再继续念书,投身职场之中。
并再次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在自己人届中年之时,能够成为独当一面的职场人士。
毕业后,我离开了学校的象牙塔,进入了社会的大世界。结束了多年的学生时光,开始了余生的职场生涯。
当时的我认为,这个决定非常重大,可能对自己的未来产生巨大影响。但如今看来,这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波澜,人生的小船不曾因此而偏离航向,更未全盘倾覆。
走出学校之后,我又经历的许多事情,在一次次更加巨大的挫折之后,终于开始变得安静沉稳,内心中似乎被清凉的泉水濯洗,把往日的躁动全数洗去。忽然觉得开始逐渐理解这个社会,学着用另一种视角来看待周遭的人群。
多年以后,因工作变动,我在一所学校旁边暂住了一段时间。九月下旬时的一个周末,恰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微风阵阵,天高气爽。阳光把目之所及的建筑镀上了一层金色,路旁盛开的花朵散发出醉人的香气。我身穿休闲的便装,背着双肩背包,乔装成学生的模样,在那所学校的校园里行走许久。路过教学楼时,轻轻地推门进去,找后排一个角落坐了下来。偌大的教室,前面只有寥寥的几个人,有情侣轻声调笑的,有用电脑查资料的,也有低头看手机的。
我打开书包,取出一本书来,信手翻阅几页,始终感到无法集中精神,无奈只得作罢。那一时刻,我不禁悲从中来:自己已经全然不是当年那个上自习的少年。这光阴流转、世事变换,来得竟是如此真切。
合起书本,只道一声,天凉好个秋。
(2016/04/22)
这一年六月时,我经历了高考。高考,对于每一个学子而言,都像一场无声的战争,没有硝烟却处处火光四起。幸运的是,我在这场战争中幸存了下来。收到高校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忽然觉得往昔异常沉重的学业,在一瞬间化作了一片羽毛,轻得似乎要飘起来。
轻与重,本如同天平的两极,却奇妙地连结在一起。
九月初,我准备好行装,登上火车,从干燥粗粝的北方,南下到温婉细腻的南国,自此踏上一段新的人生旅程。
也许对于许多人而言,高考结束便意味着努力的完结:以后无需再每日勤勉了。但对我来说,这却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打从入学伊始,我便暗暗给自己设定了新的目标,期望在四年之后保送研究生就读。
现在回想时,我会觉得有一点点讶异——为何自己当时会设定如此的目标呢?但也许在那时候的自己看来,这是风险相对较小而收益较高的一种选择了吧。
于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放弃了许多的玩乐时光,开始了日复一日的自习。
每天白天的课程总是安排得满满当当。下午的课程结束时,约摸已到傍晚五六点钟。匆匆到食堂就餐,回到宿舍稍事休整,便又打起书包,前往教室自习去了。
每次前往教学楼时,都会经过楼旁的一座小山丘。那山丘上密密匝匝长满了各种树木——樟树、桂树、杨树,还有许多在北方从未见过的树木。夜暮时分,轻风渐起。树影摇移,飒飒作响。一片片叶子映衬出天边云霞的颜色。
这一片小树林,自然成了各种鸟类的天堂。行走在路上时,总能听到林间传来一阵阵鸟鸣声,此起彼伏。我下意识地闭上眼睛,想象各种小鸟在林间肆意谈笑的光景。偶尔也会有几只白鹭突然从枝桠间蹿出来,落到教学楼另一侧的草坪上,悠然踱步,姿态非常优雅可爱。
夜暮渐渐降临,鸟鸣声终于停歇下来。我到平日常去的自习教室,找好一个位置,掏出书本,开始了一晚上的自习时光。
大学的课程节奏,与高中时截然不同。高中时知识量不多,但每个知识点老师都会细致地讲述多次,力求学生完全理解。但大学时知识量一下子增加许多,课程数却减少了——每门课一周只有寥寥数节。时间有限,老师在课堂上也只能点到为止,更多的内容需要课后自己温习消化。因此,若是想要学业精进,自习便成为了正常上课外的必然途径。
自习教室一般会在十一点左右关闭。到点后会有勤工俭学的同学,在各教室间逐个提醒关门。当我离开教室时,总能看到大群同学从教学楼内蜂拥而出。原来有这么多与自己一样甚至更加努力的人,忽然间觉得自己所谓的辛劳,其实也不过如此。
即便周末时,若无其他紧急事务,我也常常会去教室。第一学年,初夏时分的周末,上午时我仍按着自己习惯的时间前去自习。前一天晚上刚刚下过一场雨,地面尚且湿滑;第二天却是晴天。太阳升起后,地面上的水汽便蒸腾了起来,空气中一时间充满了潮湿的气味。走过水汽氤氲的楼间小道时,忽然觉得心胸异常畅快,原来是这空气中的水汽被呼吸进心肺间,似乎整个人都要溶化在这弥漫的雾霭之中了。
当时,最为难熬的,莫过于每学期的期末复习阶段。这个时候出去自习时,宿舍的舍友便每每会自我调侃道:“你们上自习是‘复习’;我们上自习,顶多算是‘预习’罢了。”其他舍友应和着,一时间宿舍里充满了哀怨之声。无奈之下,舍友也只能临时抱佛脚,一反常态,跟随着我去上自习了。
当时教室里条件确实是差。复习阶段,夏天太热,冬天又太冷。夏天时,在食堂早早地吃完晚饭,便匆匆来到教室。如果能找到正对着风扇的空座位,那简直堪比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因为教室未安装空调,这些对着风扇的座位,便成了众学子眼中的香饽饽,俨然是兵家必争之地。
夏天的难过,无非是汗流浃背,衣衫尽湿而已。冬天却是另一种煎熬。考前自习教室人满为患,往往找不到位置;教室内也因人多而空气浑浊,让人昏昏欲睡。况且又有许多需背诵复习的资料。于是乎,学生们便放弃了教室,站在楼道靠窗户的位置,对着打印出的一沓厚厚的资料反复背诵。南国冬日的严寒,实际上不输于北方,同样地滴水成冰、呵气成雾。一众学子借着这寒意带来的清醒,挣扎着温习了一页又一页,幻想着考试时能有一个好成绩。
寒来暑往,一个又一个学期就这样过去了。
终于,大四时,学院要准备安排保送读研究生的人选了。我的成绩其实还不错,也有希望能够保送成功。但无奈本学院的名额有限,学院便把我推荐至其他学校。我不愿自己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东奔西走,向许多学校提出申请,希望争取得到一个保送名额。
几番联系之后,便是长长的等待。陆续地,我收到各家学校的回馈信件。内容几乎如出一辙:
“感谢申请我校保送研究生。但因本校名额有限,尚无法全数容纳本校学生,所以建议联系其他学校申请保送。祝顺利!”
于是,我被生生地拒绝在保送读研的大门之外。希望之后的失望,让人倍感挫折。当时一度沉沦许久——人生可真是讽刺啊。
痛定思痛,我随后做出了一个决定:不再继续念书,投身职场之中。
并再次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在自己人届中年之时,能够成为独当一面的职场人士。
毕业后,我离开了学校的象牙塔,进入了社会的大世界。结束了多年的学生时光,开始了余生的职场生涯。
当时的我认为,这个决定非常重大,可能对自己的未来产生巨大影响。但如今看来,这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波澜,人生的小船不曾因此而偏离航向,更未全盘倾覆。
走出学校之后,我又经历的许多事情,在一次次更加巨大的挫折之后,终于开始变得安静沉稳,内心中似乎被清凉的泉水濯洗,把往日的躁动全数洗去。忽然觉得开始逐渐理解这个社会,学着用另一种视角来看待周遭的人群。
多年以后,因工作变动,我在一所学校旁边暂住了一段时间。九月下旬时的一个周末,恰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微风阵阵,天高气爽。阳光把目之所及的建筑镀上了一层金色,路旁盛开的花朵散发出醉人的香气。我身穿休闲的便装,背着双肩背包,乔装成学生的模样,在那所学校的校园里行走许久。路过教学楼时,轻轻地推门进去,找后排一个角落坐了下来。偌大的教室,前面只有寥寥的几个人,有情侣轻声调笑的,有用电脑查资料的,也有低头看手机的。
我打开书包,取出一本书来,信手翻阅几页,始终感到无法集中精神,无奈只得作罢。那一时刻,我不禁悲从中来:自己已经全然不是当年那个上自习的少年。这光阴流转、世事变换,来得竟是如此真切。
合起书本,只道一声,天凉好个秋。
(2016/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