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塔园轧闹忙
题记
今天是冯先生的追思会,大家在钟庭寒风瑟瑟中缅怀冯纪忠先生。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冯先生的学生,也是白发长者了,说起当年创办城市规划专业的困难,说起和平楼,——它比文远楼建得早,平面就是文远楼平面的mirror。而和平楼现在不在了,成了化学馆和草坪,冯先生也不在了……
下面的东西是昨天写的,早上看见了笔记人老师笔记的《人与自然:从比较园林史看建筑发展趋势》,又很受启发。我读的时候也作了笔记的,好多囫囵吞枣。现在再看,还是很多不懂。现在把这篇贴出来,也是想得到指正的意思。
想来自己有幸和冯先生一个高中一个大学又同姓,以至于参加追悼会的同学看到现场落款和我一样名字的花圈都觉得我特牛。。。。如此说来,写的不靠谱或是啥的,先生在天之灵应该会宽容我:)
十月国庆我去方塔园,眼见的是海寶佔領了塹道上空,中國館模型大大咧咧地擠進了塔院,媽祖娘娘的彩像矗立湖中代替了方塔的倒影。大紅大藍,仿佛一場視覺嘉年華。一個國慶節,讓想像中的宋韻風骨成了眼前的熙熙攘攘的廟會。
方塔園的老房子們沒有少掉一幢,孩子們在大草坡上玩得很開心,老人們在何陋軒里喝得很愜意。但給人的感覺是何等的不一樣……那麼此刻,我想回到電腦前,對著圖像和文字重新梳理對方塔園的理解。
我曾听得,方塔园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坐标点。而80年代初,冯纪忠先生面对的基地上,方塔,照壁,宋桥,掩映在一湾浅池边,一派郊野风光。这样一个传统历史环境,是如何成为一个现代建筑的座标点?又或是,这样的断语本来就欠严谨?让我们回到园子的设计阶段,听听冯先生是怎麽说的。
“方塔园在总体设计上,希望以宋的风格为主。这里讲的风格不是形式上的风格,而是韵味。”【1馮紀忠先生談方塔園,城市環境設計】可见,“宋韵”是园林设计的着力点。宋韵旷远,方塔园“对旷远空间的着力,颠覆了明清园林的繁複意涵。”【2王澍,回想方塔園】为什么是宋韵?而不是明清园林风格?因为第一,宋代方塔无疑是全园的中心,它是“自唐代到北宋,同类塔中嬗嫡的代表”【3陳從周《江蘇之塔》】,统领着全园的规划;第二,若将明清苏州园林的尺度放大到方塔园的尺度是不妥当的。从另一方面来说,冯纪忠经过正统的现代主义建筑训练,同时有深受传统文化燻陶。“宋代的政治氛围相对来说自由宽松,其文化精神普遍地有着追求个性表达的取向。”【4《冯纪忠语录》(导报)】,其内在的理性精神恰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现代性,自然得到老先生的偏爱。
冯先生是如何理解这个宋韵的呢?他曾举宋瓷为例:“宋朝的碗底儿很小,线条简单明晰,颜色丰富多彩,形体匀称大方。无论是‘官窑’还是‘汝窑’,质地都很细腻,富有文化底蕴。”【5馮紀忠先生談方塔園】那园林中的宋韵又是如何?我们来看看冯先生对中国园林的理解。
冯先生认为,中国园林史大略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提取出“形”“情”“理”“神”“意” 【6馮紀忠,《人與自然——从比较园林史看建筑发展趋势》】五个相应的特徵。在宋代,客体的山水之“理”已经完备。其时山水画逐渐由挂轴发展到长卷。山之“势”在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宋徽宗之“艮岳”将画中山势複写到了园林里去。冯先生谈到艮岳这一划时代的作品时说到:“有了艮岳以后才谈得上小中见大。大中见势还没有,怎麽小中见大?”(宋式园林今天中国几乎已无可找寻,在东瀛有永保寺,西芳寺。)南宋时,“势”又发展了,马远、夏圭只画一角,半山半水,这是从小处往大处推。(这在园林里的实例可能是清初张南垣寄畅园,造山之一角,承接锡山和慧山之势。)
南宋及以后,园林逐渐向“入微入神”方向发展。宋代的写实主义转为追求真趣,自然与园林之间逐渐“间离”。掇山理水于方寸之间的情形发展到极致,在日本就是室町时代的枯山水了。而在中国,园林毕竟还是文人园的享乐之所,“间离”得不彻底,转而向“抒发性灵”处发展,可塑性加强之馀也容易纵向庸俗化。
方塔园大略可以归纳到北宋的“理”中。其特点是“顺法自然,摹写情景,以自然为探索对象”。在方塔园中,最体现宋韵的莫过登塔凭栏南望,日月湖水灵动,对岸草坡微拱,乌柏葱鬱如盖,四周建筑隐去,旷远之意顿生。中心塔院,以石材铺地,少植树木。增典雅、朴素、宁静、明洁之感。
【“在《人与自然》一文中,我讲‘形、情、理、神、意”,北宋到南宋是写自然,写山水的精神,到明清开始写意,苏州园林写主人自己的意,从园林发展来讲是这样。整个方塔园的设计,取宋的精神,以宋塔为主体通过大水面、大草坪及植栽组织等传达自然的精神。而何陋轩则从写自然的精神转到写自己的‘意’。” ——《冯纪忠语录》】
老先生谈方塔园规划,多谈格调韵味。一旦具体到手法,就会发现,方塔园的现代性在细节上的全面展现。入口大门与何陋轩以谈及太多就在此不表了。笔记人老师指出了方塔园与风格派的关係。的确如此。赏竹亭的石凳对“间”的破解。堑道切割的作法。五老峰庭院里“撕转角”的做法。挡土牆破损形成的历时感(废墟美)。这些细节所体现的现代性使得方塔园与传统的明清园林截然二分。但这种现代做法是浸透了中国传统建筑精神的现代做法:堑道“骨子里还是中国古代中原造园中的对于黄土地貌的一种处理手段的抽象化处理” 【7方塔园(三) 间的破解 留言】;赏竹亭风格派特徵与传统“亭”“赏竹”主题的扣合等等……在方塔园里,这种手法上的现代性与“宋韵”的内在关係仍需进一步探讨。而这样经得起拆解的细节同时也体现了方塔园设计的厚度。
至此,方塔园另一个特徵尚未触及。就是其“露天博物馆”的特徵。原有基地里的宋代的方塔,宋代的望仙桥,明朝城隍庙里的照壁;以及建园时移来的清初明式的民居楠木厅,清末的妈祖庙天妃宫,宋代朝贡流失民间的太湖石“五老峰”;再有后来陆续移建的明代神道石像生,清末的陈公祠,他们共同被组织进同一园内。他们指向了一个话题——“移建”。
移建首先是一个观念层次上的问题。其次才是技术上的。方塔园里有两种移建。物的移建,和建筑的移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建筑(物)离开了原来的语境,整合进了新的语境内。
当年方塔在整修时在第三层的侧壁石灰层发现宋代壁画,并同地宫中的文物,一道移送至上海博物馆中妥善保存。肉身留在了博物馆,可是灵魂终归在方塔内飘荡。这是博物馆的原罪。(放在方塔园边上的松江博物馆原罪会减轻吗?那原本可也是冯先生设计的呀 )
方塔园何曾没有这样的原罪?对于五老峰(五个太湖石)而言,明代,五老峰被华亭画家顾正谊收取,妆点其私园“濯锦园”。辗转至解放初,尚存水池一泓、三曲石桥一座,五老峰五朵。1975年,五老峰迁入松江方塔园。【8上海地方誌古园辑佚】 这问题要继续探究下去也是有趣。北宋末年,宋徽宗建艮岳,派专人到苏杭民间掠夺奇花异石,然后征集民夫用船或车马在宦军的押送下运往京都。后因战乱,许多上乘的太湖石就流失江南,五老峰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到了明代,五老峰才被华亭画家顾正谊收取。那麽如今安放于方塔园内的五老峰毋宁说获得了再生。冯先生对他进行了现代的再阐释。
建筑物的移建情形也差不多。只是移起来困难点。还好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就是装配式。苏州河畔的天妃宫就这麽重新组装到了方塔园内(好像是陈从周做的,不知道他老先生对方塔园的评价如何)。而历史上的改朝迁都屡次拆了前朝的宫殿又复建起,以致靠C14断代中国古建筑都显得不那麽靠谱。但这样的迁建在本质上不同:以前重建是同一文化下的搭了建建了拆,现在是传统已断,迁来做“保护”。天妃宫的位置及其与塔院明照壁的关係同样是冯先生的再阐释,再此不多言。这种移建方式固然可以原真性原则进行批评,但假设:天妃宫没有移建呢?躲在一堆现代建筑之中触目惊心大概竟没有在方塔园里舒服。移建的过程中一些意义丧失了,却被赋予新的意义。冯先生怎麽看待移建呢?我不知道。但我看到了冯先生作方塔园的规划师,对于这些旧物们再阐释的乐趣(当然还有极高的职业素养)。
想来何陋轩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一种再阐释呢?《何陋轩答客问》中说道“农村好转,拆旧建新,弧嵴农居日渐减少,颇惧其泯灭,尝呼吁保护或迁存,又想取其情态作为地方特色予以继承,但是又不甘心照搬,确是存念已久了。”【9馮紀忠,何陋軒答客問】于是掇来做敞轩,既有传统建筑的特徵,又全然的“写自己的意”。
而老先生在方塔园的书写,一不小心,就成了“中国现代建筑的坐标点”……
参考:
1.馮紀忠,馮紀忠先生談方塔園,城市環境設計
2.馮紀忠,《人與自然——从比较园林史看建筑发展趋势》
3.馮紀忠,何陋軒答客問,時代建築
4.笔记人,這裡也有風格派,http://www.douban.com/note/54907829/
今天是冯先生的追思会,大家在钟庭寒风瑟瑟中缅怀冯纪忠先生。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冯先生的学生,也是白发长者了,说起当年创办城市规划专业的困难,说起和平楼,——它比文远楼建得早,平面就是文远楼平面的mirror。而和平楼现在不在了,成了化学馆和草坪,冯先生也不在了……
下面的东西是昨天写的,早上看见了笔记人老师笔记的《人与自然:从比较园林史看建筑发展趋势》,又很受启发。我读的时候也作了笔记的,好多囫囵吞枣。现在再看,还是很多不懂。现在把这篇贴出来,也是想得到指正的意思。
想来自己有幸和冯先生一个高中一个大学又同姓,以至于参加追悼会的同学看到现场落款和我一样名字的花圈都觉得我特牛。。。。如此说来,写的不靠谱或是啥的,先生在天之灵应该会宽容我:)
![]() |
2009.10.3 |
十月国庆我去方塔园,眼见的是海寶佔領了塹道上空,中國館模型大大咧咧地擠進了塔院,媽祖娘娘的彩像矗立湖中代替了方塔的倒影。大紅大藍,仿佛一場視覺嘉年華。一個國慶節,讓想像中的宋韻風骨成了眼前的熙熙攘攘的廟會。
方塔園的老房子們沒有少掉一幢,孩子們在大草坡上玩得很開心,老人們在何陋軒里喝得很愜意。但給人的感覺是何等的不一樣……那麼此刻,我想回到電腦前,對著圖像和文字重新梳理對方塔園的理解。
我曾听得,方塔园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坐标点。而80年代初,冯纪忠先生面对的基地上,方塔,照壁,宋桥,掩映在一湾浅池边,一派郊野风光。这样一个传统历史环境,是如何成为一个现代建筑的座标点?又或是,这样的断语本来就欠严谨?让我们回到园子的设计阶段,听听冯先生是怎麽说的。
“方塔园在总体设计上,希望以宋的风格为主。这里讲的风格不是形式上的风格,而是韵味。”【1馮紀忠先生談方塔園,城市環境設計】可见,“宋韵”是园林设计的着力点。宋韵旷远,方塔园“对旷远空间的着力,颠覆了明清园林的繁複意涵。”【2王澍,回想方塔園】为什么是宋韵?而不是明清园林风格?因为第一,宋代方塔无疑是全园的中心,它是“自唐代到北宋,同类塔中嬗嫡的代表”【3陳從周《江蘇之塔》】,统领着全园的规划;第二,若将明清苏州园林的尺度放大到方塔园的尺度是不妥当的。从另一方面来说,冯纪忠经过正统的现代主义建筑训练,同时有深受传统文化燻陶。“宋代的政治氛围相对来说自由宽松,其文化精神普遍地有着追求个性表达的取向。”【4《冯纪忠语录》(导报)】,其内在的理性精神恰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现代性,自然得到老先生的偏爱。
冯先生是如何理解这个宋韵的呢?他曾举宋瓷为例:“宋朝的碗底儿很小,线条简单明晰,颜色丰富多彩,形体匀称大方。无论是‘官窑’还是‘汝窑’,质地都很细腻,富有文化底蕴。”【5馮紀忠先生談方塔園】那园林中的宋韵又是如何?我们来看看冯先生对中国园林的理解。
冯先生认为,中国园林史大略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提取出“形”“情”“理”“神”“意” 【6馮紀忠,《人與自然——从比较园林史看建筑发展趋势》】五个相应的特徵。在宋代,客体的山水之“理”已经完备。其时山水画逐渐由挂轴发展到长卷。山之“势”在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宋徽宗之“艮岳”将画中山势複写到了园林里去。冯先生谈到艮岳这一划时代的作品时说到:“有了艮岳以后才谈得上小中见大。大中见势还没有,怎麽小中见大?”(宋式园林今天中国几乎已无可找寻,在东瀛有永保寺,西芳寺。)南宋时,“势”又发展了,马远、夏圭只画一角,半山半水,这是从小处往大处推。(这在园林里的实例可能是清初张南垣寄畅园,造山之一角,承接锡山和慧山之势。)
南宋及以后,园林逐渐向“入微入神”方向发展。宋代的写实主义转为追求真趣,自然与园林之间逐渐“间离”。掇山理水于方寸之间的情形发展到极致,在日本就是室町时代的枯山水了。而在中国,园林毕竟还是文人园的享乐之所,“间离”得不彻底,转而向“抒发性灵”处发展,可塑性加强之馀也容易纵向庸俗化。
方塔园大略可以归纳到北宋的“理”中。其特点是“顺法自然,摹写情景,以自然为探索对象”。在方塔园中,最体现宋韵的莫过登塔凭栏南望,日月湖水灵动,对岸草坡微拱,乌柏葱鬱如盖,四周建筑隐去,旷远之意顿生。中心塔院,以石材铺地,少植树木。增典雅、朴素、宁静、明洁之感。
![]() |
摄影:0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21369310/ |
【“在《人与自然》一文中,我讲‘形、情、理、神、意”,北宋到南宋是写自然,写山水的精神,到明清开始写意,苏州园林写主人自己的意,从园林发展来讲是这样。整个方塔园的设计,取宋的精神,以宋塔为主体通过大水面、大草坪及植栽组织等传达自然的精神。而何陋轩则从写自然的精神转到写自己的‘意’。” ——《冯纪忠语录》】
老先生谈方塔园规划,多谈格调韵味。一旦具体到手法,就会发现,方塔园的现代性在细节上的全面展现。入口大门与何陋轩以谈及太多就在此不表了。笔记人老师指出了方塔园与风格派的关係。的确如此。赏竹亭的石凳对“间”的破解。堑道切割的作法。五老峰庭院里“撕转角”的做法。挡土牆破损形成的历时感(废墟美)。这些细节所体现的现代性使得方塔园与传统的明清园林截然二分。但这种现代做法是浸透了中国传统建筑精神的现代做法:堑道“骨子里还是中国古代中原造园中的对于黄土地貌的一种处理手段的抽象化处理” 【7方塔园(三) 间的破解 留言】;赏竹亭风格派特徵与传统“亭”“赏竹”主题的扣合等等……在方塔园里,这种手法上的现代性与“宋韵”的内在关係仍需进一步探讨。而这样经得起拆解的细节同时也体现了方塔园设计的厚度。
至此,方塔园另一个特徵尚未触及。就是其“露天博物馆”的特徵。原有基地里的宋代的方塔,宋代的望仙桥,明朝城隍庙里的照壁;以及建园时移来的清初明式的民居楠木厅,清末的妈祖庙天妃宫,宋代朝贡流失民间的太湖石“五老峰”;再有后来陆续移建的明代神道石像生,清末的陈公祠,他们共同被组织进同一园内。他们指向了一个话题——“移建”。
移建首先是一个观念层次上的问题。其次才是技术上的。方塔园里有两种移建。物的移建,和建筑的移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建筑(物)离开了原来的语境,整合进了新的语境内。
当年方塔在整修时在第三层的侧壁石灰层发现宋代壁画,并同地宫中的文物,一道移送至上海博物馆中妥善保存。肉身留在了博物馆,可是灵魂终归在方塔内飘荡。这是博物馆的原罪。(放在方塔园边上的松江博物馆原罪会减轻吗?那原本可也是冯先生设计的呀 )
方塔园何曾没有这样的原罪?对于五老峰(五个太湖石)而言,明代,五老峰被华亭画家顾正谊收取,妆点其私园“濯锦园”。辗转至解放初,尚存水池一泓、三曲石桥一座,五老峰五朵。1975年,五老峰迁入松江方塔园。【8上海地方誌古园辑佚】 这问题要继续探究下去也是有趣。北宋末年,宋徽宗建艮岳,派专人到苏杭民间掠夺奇花异石,然后征集民夫用船或车马在宦军的押送下运往京都。后因战乱,许多上乘的太湖石就流失江南,五老峰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到了明代,五老峰才被华亭画家顾正谊收取。那麽如今安放于方塔园内的五老峰毋宁说获得了再生。冯先生对他进行了现代的再阐释。
建筑物的移建情形也差不多。只是移起来困难点。还好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就是装配式。苏州河畔的天妃宫就这麽重新组装到了方塔园内(好像是陈从周做的,不知道他老先生对方塔园的评价如何)。而历史上的改朝迁都屡次拆了前朝的宫殿又复建起,以致靠C14断代中国古建筑都显得不那麽靠谱。但这样的迁建在本质上不同:以前重建是同一文化下的搭了建建了拆,现在是传统已断,迁来做“保护”。天妃宫的位置及其与塔院明照壁的关係同样是冯先生的再阐释,再此不多言。这种移建方式固然可以原真性原则进行批评,但假设:天妃宫没有移建呢?躲在一堆现代建筑之中触目惊心大概竟没有在方塔园里舒服。移建的过程中一些意义丧失了,却被赋予新的意义。冯先生怎麽看待移建呢?我不知道。但我看到了冯先生作方塔园的规划师,对于这些旧物们再阐释的乐趣(当然还有极高的职业素养)。
想来何陋轩又何尝不是这样的一种再阐释呢?《何陋轩答客问》中说道“农村好转,拆旧建新,弧嵴农居日渐减少,颇惧其泯灭,尝呼吁保护或迁存,又想取其情态作为地方特色予以继承,但是又不甘心照搬,确是存念已久了。”【9馮紀忠,何陋軒答客問】于是掇来做敞轩,既有传统建筑的特徵,又全然的“写自己的意”。
而老先生在方塔园的书写,一不小心,就成了“中国现代建筑的坐标点”……
参考:
1.馮紀忠,馮紀忠先生談方塔園,城市環境設計
2.馮紀忠,《人與自然——从比较园林史看建筑发展趋势》
3.馮紀忠,何陋軒答客問,時代建築
4.笔记人,這裡也有風格派,http://www.douban.com/note/54907829/
![]() |
冯老指教60周年的时候。今天看冯先生的图片展,发现他和陈从周先生长得好像 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