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机(5-2010)《在通向语言的途中》读书笔记
“他说,和我一起来黑森林起舞”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读书笔记
Moira
2010-08-26
怎么来形容这本书呢?其实也不难,它不需要你绞尽脑汁去建构什么、追踪什么、或批判什么,但,当你真要去描述它、呈现你所看到的样子,却发现不简单,它需要你去听、去接近、去捕捉、去感受、去思考,一些东西、一些声音、一些言语的萦绕、甚至是一些久远而模糊的记忆,这时候,一切就变得异常的困难和凌乱不清了。我也只能在这里跟着感觉,让语词自行滑动,看,最后描绘出一番怎样的景致。
当你拿出一幅听者的姿态,看着对面的说者张动着薄唇,总会有一种驱力让你不禁的想去靠近那些从唇齿间跳出的词句,听,它们到底在述说着什么?同样,你会感到对方的用力,也尽力的把那些词句背后的思想和声音迸发出来,期望它们向着时间和空间抵达开去。或许,这一听一说的努力,成为交流形成的可能,也成为某种接近的可能,借用海德尔格的词,接近某种呈现,呈现那个他所称之为的“此在”(to be there)。或许吧……
刚拿起书,自然会感到众人对海德尔格评论之一的真切:晦涩。意味着说者说的费力,听者听的游离,大家各自在不同的界层追逐着某种貌似同样的东西。可你知道,它离你是这么的遥远,你听见一些声音,你听不清它们是什么。偶尔,踏着海德尔格的音域,你感觉自己飘荡进一缕既陌生又熟悉的气息里,像某个久远的记忆和夹带其中的丝丝莫名的情愫。于是,你在13页的边角记下:
“那一份份情愫,那一声声无言的‘邀请’,通过语词令人回味起‘关系’,以及丝丝缕缕辩驳不清的困惑:到底,是语词唤起了关系?还是,关系表达了语词。这一刻恍然觉得,在语词背后,悄然隐藏着一副面庞,一张看不清的影像,在默然的接洽起想象与象征两番天地,寻觅着关于‘真实’的某种牵绊。”
或许,此刻的你也不再能清晰的记得自己在那一刻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感受到怎样的唤起,以至于记录下那一瞬间思绪飘荡的身影。或许是,海德尔格的这句“在召唤中被召唤的到达之位置是一种隐蔽入不在场中的在场”,令你感觉到“语词和关系”间的那一既暧昧又飘离的秘密。
你继续在海德格尔的音域中行走,顿迷顿醒,感受那一份静的旋律,在诗歌、语言、人、存在、本真、位置、精灵、异乡者、终有一死者、孤独、沉默、召唤、没落、栖居中,穿梭、游历。然后,在某一刻,你依稀感受到所有这些言辞背后某种“不能”的困境:让语言披上音乐的身衣起舞,令音乐的那种自由而彻底的旋律浸润于语言具有结构性而不确定性的表意中,将遇到怎样难以逾越的阻隔;同时,你又分明感到,语言与音乐,虽然本是两种格式的声音,可是它们的身后通向同一个言说——“存在之物”,于是,你,这位在黑森林中用文字吟唱的哲人,义无反顾投入扑朔迷离的澄明中,言说。
你从“语言”说起,你问自己:何谓人?人、存在之物、语言,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你同样在追寻,循迹语言从中而来向我们道说出其本质的“这个领域”,那个处所,是什么?是“异乡人”在归途中跌入其间的,深渊?是“痛苦”在分离着和聚焦着的撕裂中的,嵌合者?是大地在生发出寂静之音中的,栖居?当巴别塔中断,语言散落四处,那个栖居之处所隐没在语言中,人,成为失忆者,游走在“自我”的寻觅中。然而,你说,不,居于中心位置的不是人类自身的自我意识,我们,只是一种具有优先地位的倾听者和反映者。或许,仅当我们归回原本的位置,我们也就能唤起那些失去的记忆,安适的栖居与“此在”(to be there)。只是,潘多拉的魔盒无法再合上,我们“被抛入”、“被异化”,只有诗人们能够“哀伤的学会弃绝:词语破碎处,无物可存在”。
如何理解“语言说话”?当语言成为象征、成为意识的客体、成为人说话的工具,语言便成为了一个“壳”。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破。于是,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在朝向道说的途中,言说的困境毅然横亘在人面前:“我们感到,我们认识到,此处所是(is)的事物不同与此处本身,这是具有真正决定性的东西,但是,一旦我们试图将这种东西说出,我们似乎总是走到一种空无”。这又回到东方思想的根脉上来,道家言:清净、无为;佛曰:当下、放下。而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到达无忧无虑的栖居了,对此,海德格尔又说:无忧无虑的人是不自由的,真是“为……而烦”使人类生存具有意义,使某个人的生活富于意味,在任何真实、为实存所具有的外观上,去在世都意味着去烦,去担心。或许,这才是海德尔格所说“此在”(to be there)的真意。
回到生活中,落入尘世的我们有太多的放不下,太多的包裹,太多的丢失,以至于原本是“说出的”语言现成为了“包裹的”、“防御的”、“浑浑噩噩的”,于是,只有在“词语崩解处,一个‘存在’出现”。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海德尔格后期将重心投入于对诗歌和语言的追寻中,去解答关于人、世界、语言的问题:存在是如何被遗忘的?这遗忘造成了什么后果?人们在何处并通过何种手段才能恢复对存在的记忆?
如果说这些问题同样吸引着尼采、萨特、马尔库塞等这些不论是存在主义者还是后现代主义先锋们用各自的声音去趋向可能的解答,那么,可以说,海德尔格的思想和声音更具有东方思想的气质,更接近阴阳太极的精髓。虽然,作为一个被思想等待的思想者,如诸多伟大而独特的思想者一样,海德格尔的现实生活本身有太多不尽人意之处,但他以一个黑森林的舞者向我们高歌“去‘听’,而不是去‘看’”的吟唱的那股子诗人般的激情,是令人动容,引人沉思的。正如他对于“道说”的指明:“道说意谓,显示、让显现、既澄明着又遮蔽着把世界呈示出来”,这样的道说,也指引着我们,无论作为分析中的对话者,还是作为孤闭的个体,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滑开语言的重重迷雾,让自己驶向一个沉静的空间和瞬间,去指向某种呈现,去体验静谧中的生命之音,去敞开自身。
穿过林间小径,回望自身,发现:这一切,是如此的,任重而道远……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读书笔记
Moira
2010-08-26
怎么来形容这本书呢?其实也不难,它不需要你绞尽脑汁去建构什么、追踪什么、或批判什么,但,当你真要去描述它、呈现你所看到的样子,却发现不简单,它需要你去听、去接近、去捕捉、去感受、去思考,一些东西、一些声音、一些言语的萦绕、甚至是一些久远而模糊的记忆,这时候,一切就变得异常的困难和凌乱不清了。我也只能在这里跟着感觉,让语词自行滑动,看,最后描绘出一番怎样的景致。
当你拿出一幅听者的姿态,看着对面的说者张动着薄唇,总会有一种驱力让你不禁的想去靠近那些从唇齿间跳出的词句,听,它们到底在述说着什么?同样,你会感到对方的用力,也尽力的把那些词句背后的思想和声音迸发出来,期望它们向着时间和空间抵达开去。或许,这一听一说的努力,成为交流形成的可能,也成为某种接近的可能,借用海德尔格的词,接近某种呈现,呈现那个他所称之为的“此在”(to be there)。或许吧……
刚拿起书,自然会感到众人对海德尔格评论之一的真切:晦涩。意味着说者说的费力,听者听的游离,大家各自在不同的界层追逐着某种貌似同样的东西。可你知道,它离你是这么的遥远,你听见一些声音,你听不清它们是什么。偶尔,踏着海德尔格的音域,你感觉自己飘荡进一缕既陌生又熟悉的气息里,像某个久远的记忆和夹带其中的丝丝莫名的情愫。于是,你在13页的边角记下:
“那一份份情愫,那一声声无言的‘邀请’,通过语词令人回味起‘关系’,以及丝丝缕缕辩驳不清的困惑:到底,是语词唤起了关系?还是,关系表达了语词。这一刻恍然觉得,在语词背后,悄然隐藏着一副面庞,一张看不清的影像,在默然的接洽起想象与象征两番天地,寻觅着关于‘真实’的某种牵绊。”
或许,此刻的你也不再能清晰的记得自己在那一刻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感受到怎样的唤起,以至于记录下那一瞬间思绪飘荡的身影。或许是,海德尔格的这句“在召唤中被召唤的到达之位置是一种隐蔽入不在场中的在场”,令你感觉到“语词和关系”间的那一既暧昧又飘离的秘密。
你继续在海德格尔的音域中行走,顿迷顿醒,感受那一份静的旋律,在诗歌、语言、人、存在、本真、位置、精灵、异乡者、终有一死者、孤独、沉默、召唤、没落、栖居中,穿梭、游历。然后,在某一刻,你依稀感受到所有这些言辞背后某种“不能”的困境:让语言披上音乐的身衣起舞,令音乐的那种自由而彻底的旋律浸润于语言具有结构性而不确定性的表意中,将遇到怎样难以逾越的阻隔;同时,你又分明感到,语言与音乐,虽然本是两种格式的声音,可是它们的身后通向同一个言说——“存在之物”,于是,你,这位在黑森林中用文字吟唱的哲人,义无反顾投入扑朔迷离的澄明中,言说。
你从“语言”说起,你问自己:何谓人?人、存在之物、语言,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你同样在追寻,循迹语言从中而来向我们道说出其本质的“这个领域”,那个处所,是什么?是“异乡人”在归途中跌入其间的,深渊?是“痛苦”在分离着和聚焦着的撕裂中的,嵌合者?是大地在生发出寂静之音中的,栖居?当巴别塔中断,语言散落四处,那个栖居之处所隐没在语言中,人,成为失忆者,游走在“自我”的寻觅中。然而,你说,不,居于中心位置的不是人类自身的自我意识,我们,只是一种具有优先地位的倾听者和反映者。或许,仅当我们归回原本的位置,我们也就能唤起那些失去的记忆,安适的栖居与“此在”(to be there)。只是,潘多拉的魔盒无法再合上,我们“被抛入”、“被异化”,只有诗人们能够“哀伤的学会弃绝:词语破碎处,无物可存在”。
如何理解“语言说话”?当语言成为象征、成为意识的客体、成为人说话的工具,语言便成为了一个“壳”。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破。于是,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在朝向道说的途中,言说的困境毅然横亘在人面前:“我们感到,我们认识到,此处所是(is)的事物不同与此处本身,这是具有真正决定性的东西,但是,一旦我们试图将这种东西说出,我们似乎总是走到一种空无”。这又回到东方思想的根脉上来,道家言:清净、无为;佛曰:当下、放下。而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到达无忧无虑的栖居了,对此,海德格尔又说:无忧无虑的人是不自由的,真是“为……而烦”使人类生存具有意义,使某个人的生活富于意味,在任何真实、为实存所具有的外观上,去在世都意味着去烦,去担心。或许,这才是海德尔格所说“此在”(to be there)的真意。
回到生活中,落入尘世的我们有太多的放不下,太多的包裹,太多的丢失,以至于原本是“说出的”语言现成为了“包裹的”、“防御的”、“浑浑噩噩的”,于是,只有在“词语崩解处,一个‘存在’出现”。或许,这也就是为什么海德尔格后期将重心投入于对诗歌和语言的追寻中,去解答关于人、世界、语言的问题:存在是如何被遗忘的?这遗忘造成了什么后果?人们在何处并通过何种手段才能恢复对存在的记忆?
如果说这些问题同样吸引着尼采、萨特、马尔库塞等这些不论是存在主义者还是后现代主义先锋们用各自的声音去趋向可能的解答,那么,可以说,海德尔格的思想和声音更具有东方思想的气质,更接近阴阳太极的精髓。虽然,作为一个被思想等待的思想者,如诸多伟大而独特的思想者一样,海德格尔的现实生活本身有太多不尽人意之处,但他以一个黑森林的舞者向我们高歌“去‘听’,而不是去‘看’”的吟唱的那股子诗人般的激情,是令人动容,引人沉思的。正如他对于“道说”的指明:“道说意谓,显示、让显现、既澄明着又遮蔽着把世界呈示出来”,这样的道说,也指引着我们,无论作为分析中的对话者,还是作为孤闭的个体,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滑开语言的重重迷雾,让自己驶向一个沉静的空间和瞬间,去指向某种呈现,去体验静谧中的生命之音,去敞开自身。
穿过林间小径,回望自身,发现:这一切,是如此的,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