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德国女人没有钱的富有人生
![]() |
她叫海德玛丽·施维尔默,1996年辞职,退掉租房,所有财产送人,开始不用金钱的生活,靠帮人做园艺、清洁换取食物和栖息之所。今年,她73岁。
她把经历著成书《福从天降的试验》,并一夜成名,获得丰厚稿酬,再把钱送光……你可能觉得这个老女人一定是疯了或者受了什么刺激,但她本人觉得自己非常富有,快乐并且充满活力。不管怎么样,我们先来看一看她的经历,兴许能对你有所启发,找到新的生活方式也不一定呢!
即使在德国,海德玛丽也算是个奇葩:既没房没车,也没有医疗保险,别说是帐户,她连一个钱包都没有。
她可不是什么穷困潦倒的失业者!不然每个月去领300多欧元的社会救济金就好了,国家还会为她提供住房和医疗保险。实际上,海德玛丽曾经是拿“铁饭碗”的小学老师,还当过收入颇丰的心理医生——可是她什么也没有,哦,是什么也不要。
她决心要过一种摆脱金钱的生活,而且一过就是十几年。在全德国都在讨论社会救济金过低,是否已出现贫穷阶层(我们这些人心里则嘟囔着“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时候,身无分文的海德玛丽却认为自己非常富有。
海德玛丽生于战火纷飞的二战,随着全家颠沛流离,亲眼目睹自己富有的家庭变动一文不名,也引起她对金钱的思考。
后来海德玛丽当上了老师,一做就是15年。但她还是毅然听从自己的内心,改行做了心理医生。
再后来一个偶然的机遇改变了她的一生。一天她在广播中听到,加拿大乡村的一个公司突然倒闭后,当地的人都失去了工作。为了自助,这里的人组成了服务互换圈,也就是你帮我修车,我帮你做饭、打扫卫生——这一下子给了海德玛丽灵感,为什么不建一个这样的服务互换圈呢?对,一个不受金钱左右、只靠人本身的价值来维系运转的微型社会圈!
说干就干,海德玛丽尝试着建立起了一个纯私人的服务互换圈。她每天忙于收集地址,记录每个圈友能提供的服务。这个互换圈的范围刚开始还只局限在多特蒙德,但是很快就发展到整个德国。
但这并不能能令海德玛丽满足,4年后,她离开自己建立的互换圈,向她的下一个目标迈进。那时她早已和丈夫分居,一双儿女也早已长大成人,有了各自的小家庭。海德玛丽毅然退掉了租屋,把家具和所有用不着的东西都送了人,只留了一些衣物存放在朋友家。如此破釜沉舟,是因为她决心做一个尝试——过一个真正没有钱的生活。
她为别人提供法语辅导,换取一个手机卡;为商店打扫卫生,换取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帮眼镜店的老板照看家里的猫,换一只眼镜;圈友出去度假,就帮他们看家和照看宠物——这样她几个星期就不用为住处发愁了。有时,她也会重操旧业,为圈友做心理咨询。不过,她始终如一的原则是:绝不接受金钱。
![]() |
原本这只是一个实验,看看在现代社会没有钱能否活下来,一年后再恢复以前的正常生活。海德玛丽没想到自己却越来越适应这种没有钱的生活。一家出版社发现了她,为她出了一本自传:《福从天降的试验》。
这本书的出版,让海德玛丽一夜成名,荣誉和金钱也“从天而降”:各国出版商也纷纷要求出版她的作品,海德玛丽成了电视座谈节目的常客,频繁被邀请到各地演讲……不过她依然坚持不接受金钱报酬的原则,除了出版社的稿费。
她把钱揣在兜里,一开始是一千欧元的“大票子”,走在街上就送给不认识的人。后来就换成100欧元面值的,送给一些单身母亲,直到把钱送光。海德玛丽不是没想过,多挣点钱然后把钱送给需要的人。不过最后她放弃了这个想法:“我想明白了。这没有用,不过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社会上的问题。而且,人也永远不会满足。与其那样,我还不如在体制结构上下功夫。”
海德玛丽渴望寻找到一个不受金钱左右的价值体系,她说:“我的愿望是改变社会。”她通过座谈会、演讲和读书会,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