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人不安静之断想
国人有许多特点,不安静首当其冲。
某天中午,与妻在学校招待餐厅吃饭,初去时还没有人,极其安静,那餐厅布置得也很优雅,因此心情也惬意。可是,不久,便陆陆续续地有人来,到有五六桌时,看上去还空荡荡的大厅已是嘈杂不堪,令人心神烦乱。妻小声对我讲,即便将我两人复制,放满这个大厅,也不会有这么嘈杂吧……我听后不禁一笑,继而又陷入沉思。
国人何以如何不安静呢?或者说,国人何以如此喜欢热闹呢?凡不抱民族的偏见,只能承认这是一个事实。不能不说,西餐厅一般而言要比中餐厅要安静许多。而中国人之好热闹,又不止在吃饭时,好像任何事情不热闹就没有氛围,如广场舞、音乐会之类,如婚礼闹新郎、闹新娘、闹伴娘之类,甚至连丧礼亦复如是。
可是,这似乎又不是我们的传统。孔子“食不言,寝不语”,明明是主张安安静静吃饭的。古人讲气象,以庄重为尚,《礼记》“天子穆穆”者是也。程颐见人静坐,辄叹好学。我看理学家发明静坐,其实不过欲复古人精神之旧。只是大约历经五胡乱华、王权专制、学校废坏,中国人之精神已大不如昔,从文字上也可看出,真是愈发轻薄。
为什么要主静呢?理学家已讲清楚了,那就是静则无欲,人欲横流,其要在不能主静。只有恬淡的心灵才会安静,只有自足的心灵才能安静,相反,纷纷扰扰,私欲自然乘间生发出来。之后理学家又讲主敬,亦无非叫人收敛身心。这正是孔子“克己复礼”的另一种解说罢了,安静即是克己之结果,肆意快活即离僭礼不远矣。而朱子“整齐严肃”又是对孔子“克己复礼”的一种解读,举手投足,从外到内,处处是修养、是克己。
尽管孔子讲、程子讲、朱子讲,国人之不安静似有每况愈下之状。不过,我也发现,其实并非国人之不会安静,比如临桌一个小女孩大喊大叫几句,被父亲制止说:餐厅不要大声讲话。小女孩便放抵声音,终不曾高声言语。其实国人之不会安静,只是习染而已。
可是,又何以去此习染呢?这又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即有无勇气直面私欲的放肆说:“退去吧,撒旦!”
某天中午,与妻在学校招待餐厅吃饭,初去时还没有人,极其安静,那餐厅布置得也很优雅,因此心情也惬意。可是,不久,便陆陆续续地有人来,到有五六桌时,看上去还空荡荡的大厅已是嘈杂不堪,令人心神烦乱。妻小声对我讲,即便将我两人复制,放满这个大厅,也不会有这么嘈杂吧……我听后不禁一笑,继而又陷入沉思。
国人何以如何不安静呢?或者说,国人何以如此喜欢热闹呢?凡不抱民族的偏见,只能承认这是一个事实。不能不说,西餐厅一般而言要比中餐厅要安静许多。而中国人之好热闹,又不止在吃饭时,好像任何事情不热闹就没有氛围,如广场舞、音乐会之类,如婚礼闹新郎、闹新娘、闹伴娘之类,甚至连丧礼亦复如是。
可是,这似乎又不是我们的传统。孔子“食不言,寝不语”,明明是主张安安静静吃饭的。古人讲气象,以庄重为尚,《礼记》“天子穆穆”者是也。程颐见人静坐,辄叹好学。我看理学家发明静坐,其实不过欲复古人精神之旧。只是大约历经五胡乱华、王权专制、学校废坏,中国人之精神已大不如昔,从文字上也可看出,真是愈发轻薄。
为什么要主静呢?理学家已讲清楚了,那就是静则无欲,人欲横流,其要在不能主静。只有恬淡的心灵才会安静,只有自足的心灵才能安静,相反,纷纷扰扰,私欲自然乘间生发出来。之后理学家又讲主敬,亦无非叫人收敛身心。这正是孔子“克己复礼”的另一种解说罢了,安静即是克己之结果,肆意快活即离僭礼不远矣。而朱子“整齐严肃”又是对孔子“克己复礼”的一种解读,举手投足,从外到内,处处是修养、是克己。
尽管孔子讲、程子讲、朱子讲,国人之不安静似有每况愈下之状。不过,我也发现,其实并非国人之不会安静,比如临桌一个小女孩大喊大叫几句,被父亲制止说:餐厅不要大声讲话。小女孩便放抵声音,终不曾高声言语。其实国人之不会安静,只是习染而已。
可是,又何以去此习染呢?这又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即有无勇气直面私欲的放肆说:“退去吧,撒旦!”